圆边礼帽,双唇紧闭,及膝风衣,衣领竖起,双手插兜……这个形象成为了历代独行杀手们的范本,从“合约杀手”中的莱恩开始,由“独行杀手”中的杰夫继承,直到最后被“买凶拍人”中的bart消解。
然后是情节的一脉相承:杀手完成任务后,被雇主出卖,遭到黑白两道同时追杀。杀手一路逃亡,干掉无数小喽罗。但他们的逃亡并非是消极性质的,而是积极的:他们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找到黑心的雇主,不报此仇誓不罢休。于是,他们的结局往往也是相同的:他们干掉了雇主,然后被警方击毙。
同时,往往在电影中段,导演就会利用很多细节,来暗示死是主角的唯一出路。比如“独行杀手”的杰夫离家前对住所的最后一瞥,“合约杀手”中莱恩杀死了他一直认为能给他带来幸运的猫。这些不祥之兆,增加了影片的宿命感。
“合约杀手”的原著小说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人人心中都有大战一触即发的感觉,对政治的关心,胜过了对自己的。于是,故事虽然是讲述杀手找雇主报仇,但结局也要写成他揪出了黑心的军火商、延缓了大战的爆发。这是切合当时的环境的。
到了六十年代,无政府主义、非主流、反文化、新思潮一哄而至。简单的说,就是个人主义至上。这时,“独行杀手”适时的出现了。除了约略描写了无孔不入的警察所代表的永远严酷的国家机器(电影中出动几百个警察去抓杰夫一个人,这在现实中显然很难见到),影片的基调,还是一个个体的挣扎。主人公的几乎极致的冷漠、孤寂,使电影超越了具体的政治背景,直至人类的末日。
所以,除非再有个能让全世界一同关心的特大危机,在自我表达依然是主流的今天,“独行杀手”的感染力是远超“合约杀手”的。
在女角方面,两部电影都有个温暖的女人,几乎能软化任何坚硬的事物,但却无法走入冷漠的男主角的内心。她们越温柔,就越让观众心碎。
事实上,我们就爱看主人公藏起所有的柔情、悍然拒绝关心他的女人的样子,我们就爱看他一条路走到底的牛脾气,我们就爱看他以一个背影消失在女主角视线里、而非回首一瞥。
永远的独行吧,杀手!
《独行杀手》结尾可能致敬了本片,放弃了开枪的机会。
电影到离开盖茨家时结束就好,可以给五星。
女仆插入让人以为《全职杀手》来源于此,误会了;女主角前期戴帽子形象,显得脸型很怪,导致我一度以为女主是宾馆里的安妮,后期长发就比较贴合本人审美。
男主去杀人时在楼梯转角遇到了小女孩,还以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剧情。结果毫无关联,不过和莱昂一样,倒霉的男主角死于正反两派剿杀。
男主角破车厢吐露童年,不由得拍头叹息,又来了!
善良的胖子中介和饼干泡牛奶老头,都挺有意思。胖子“心善”:我见不得这个,把门外的乞丐拖走。只要杀人的链条够长,链条上的每个人都能装无辜。
结尾以现在目光来看有些仓促,毕竟没有武术指导,现在的导演来拍估计得20分钟大战。可以看出动作戏对流行电影的影响,怪不得以前的电影注重剧情。
反派给杀手赃款让警察击毙杀手,现在看很不可思议。电影解释是:因为杀手不值得信任,唯一的瑕疵就是警察的女友被动参与此事。
ps:电梯门造型像巧克力
我不会把杀手Raven和女魔术师Ellen之间那种暧昧的情愫理解成--“他们都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实在是太无趣了 ,“电影不应该是这样欣赏的”。我个人更喜欢这样解读他们之间发生的这种感情联系,在那时那刻,Raven的"心灵脆弱了",在那时那刻,Ellen的母性大爆发.
当然,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结局肯定是悲剧。(如果说,他们之间真的有些什么的话)。因为,在(思想传统的美国)导演看来,“杀人者必偿命”。不过,当Raven临死前得知Ellen并没有出卖他时,他还算死的“很欣慰”.
最后再来谈谈影片中的那个幕后大黑手,也就是那位坐在轮椅上的老资本家,是他为了实现自己所拥有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不惜滥杀无辜,甚至丧心病狂的出卖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叛国者”。
导演Frank Tuttle在电影中对这一情节的设置,极其有力的证明了我对好莱坞的一个一贯看法,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好莱坞从影人士都是政治上的左派”。
格雷厄姆格林气质怪异的作品,辅以塔特尔古堡惊悚片的包装,形成如此一部邪典。本来似乎是安排一种Ladd身上发生的“安提戈涅”问题(杀手道德:“我有我自己的法律”和国家法度的不一致)结果到头来却成了一部反特主旋律。制造一种战争背景的宏大外延的介入在1946年不是错误,但对于杀手报国,不以个人意气凌驾国家利益的转变没有丝毫描述就显然是设计不当。
塔特尔按照脱线喜剧模式安排杀手与夜总会舞女的巧遇已经说明最终Ladd在火车总站的困兽犹斗是出于感情用事而非本能求生,这就与《夜困摩天岭》里拼死一搏的鲍嘉拉开了距离,同时也宣告本片与《南街奇遇》式的纯粹政治宣传电影拉开距离。
Ladd摁死猫咪,吐露童年受虐创伤则似乎更像将Lake作为母亲般的欲望对象,而最后镜头Lake重回警察男友怀抱面对死去的Ladd则更说明被后人称之为“黑色计谋”的美人性命双失则不过是影片创作时随其自然的基本剧作逻辑延伸罢了。所谓风格形成,《漩涡之外》与《马耳他之鹰》们影响的和弦,则要靠电影史家们幻想。好在还有爱德华·迪麦克雷特,他在同年拿出一部同样怪诞的《再见,吾爱》,内有同样爱猫男马洛一枚,二者等量齐观,便可以说是一种类型的诞生。
惨兮兮的,最后一句好想哭,: did i do it alright for ya? VL像个小精灵 说话简洁 神气十足 (男主五官好俊)
独行杀手的源头。好莱坞这么早就用爱猫人设来博取一些同请了。女主还挺清醒可爱的,这种设定比什么蛇蝎女好多了。
7.5/10。两条线索交织:孤独寡言的冷酷杀手男主、过河拆桥的男主雇主A(是个通日叛国者)、被指派去杀A的女主;男主与女主一起合作干掉A及A的集团并成功(但最终男主却被一起来追杀A及A的集团的警察们杀死)。影片有着典型的较高水平黑色电影式摄影,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女主(也许还包括男主)的角色心理曲线较模糊,扣0.5。本片的表演模式也值得一提,有一种冷静而优雅的气质(尽管整体上并未超出传统故事片式表演的范畴)。
故事完整,节奏紧凑,和同年的《卡萨布兰卡》同属另类的军宣片。但本片选角不够突出,哪怕维罗妮卡·莱克气质甚佳也被机械式剧本浪费了。题外话,好莱坞一直喜欢【救猫咪】来给角色添好感,正常。但编排剧情时为了护猫而掌掴女人,只能说明在编剧眼里后者连猫都比不上。65
迷人的光影、美豔的女子、冷面孤獨的男人;2013.04.07
艾伦拉德到封神之作,也是黑色电影的封神之作。美中不足就是太政治化了,充满了战时的政治宣传,令人作呕,但很多精彩的地方至今无法被超越。另一个美中不足是艾伦拉德runs like a little bitch。而片中艾伦拉德不小心杀死一只猫的时刻堪称迄今为止黑色电影中最悲悯的瞬间
不得不说Alain Delon后来在《独行杀手》里学到了几分Alan Ladd的影子。结局有点讨厌,女主就应该甩了那蠢警察。
应该是为后世冷面独行杀手提供了一个范式,Raven和Ellen之间的营造一种情愫是非常恰当的安排,Raven既冷峻又有柔情,Ellen有种迷人的风情
不给喘息的80分钟,最后落回二战糟蹋故事了。Alan Ladd成功定义一种新的杀手角色类型,Lake的机敏女孩设定我好喜欢,怎么后来就没这么有灵性了= =
(3星半)间谍题材黑色电影。多支线多角色,简单巧妙地凝聚在一起,打光构图都很迷人,只可惜草草结束。艾伦拉德饰演的冷峻杀手太帅了。
結構略松散.人物也欠深入.有些細節還算動人.不夠Noir~~~
好悲伤。可以看出这部对后世包括「独行杀手」在内的多部电影的影响。Veronica Lake果然名不虚传,很酷很迷人像个小魔女。男主跟阿兰德龙真有点神似,还有爱猫的男人能坏到哪里去!!
情节有点零散~故事一般,但讲述得还不错
根据格雷厄姆·格林小说改编的经典黑色电影。我发现看黑色电影很容易上瘾,今天就连续看了3部黑色电影。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一部质量稍次一些,最吸引我的大概就是维罗妮卡·莱克的美貌了。和之前看的《南街奇遇》一样,这一部又涉及间谍,不过背景不是反共,而是二战了,独行杀手报私仇,倒成全国家
开场很黑色,故事也适合做的黑色,结果大部分时候用的通俗片(当时市面上普遍的的剧情、爱情还有歌舞等等)基调把黑色元素压了下去,平庸的配乐破坏力尤其重。
从开始杀手被出卖欲报复到最后莫名就演变成爱国青年怒斥卖国黑心商人,女主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真的十分不能让人信服,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黑色电影里的沧海遗珠。男主角的塑造尤其精彩,在短短的80分钟内他的形象和动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反转,而这也正是女主角能够爱上他的理由。后世所有“外刚内柔”的“独行杀手”似乎都可以从这个角色的性格和装扮上找到源头。
Lake女士也太尬了吧....光影迷人,也noir得大俗【褒,就是节奏略有逊色,结尾也不好
【补遗】书看得差不多才发觉原来看过电影 Alan Ladd正符合原著中所描述的瘦黑身材 兔唇则在照顾观众脆弱的承受力(或者不如认为顾全男主漂亮的脸庞)而变为畸形的手骨 用格林的一句话便是“纯粹为了庸俗而庸俗”
【YVR-que】35mm。四星半。追本溯源,本片是独行杀手/冷面杀手类电影的奠基之作,集大成之作(对动物的爱护,被识别的标志,表演时对眼睛的强调)。梅尔维尔和阿兰德龙从中取经不少。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片不同于日后作品的情绪渲染(譬如莱昂的杀手形象),整体基调十分简洁。而Ladd-Lake的银幕情侣首秀不可谓不成功,黑色电影一段佳话,最为搭配的一对形象。不过缺点十分明显,就是收尾方式:男护士和大Boss的形象,男女相拥实在是不符合现在的故事审美。不过考虑到40s一贯的在黑色电影中加“喜剧”笑点等传统,也就瑕不掩瑜了。除了结尾,实在挑不出什么缺点的一部经典佳作(不过论知名度,本类型巅峰恐怕还是67年的Le Samour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