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16日,23岁的聂耳在日记写到:
明天开始新计划,随时不忘的是,读书拉琴。
然而第二天, 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
命运总爱与你开玩笑,命运也从不与你开玩笑。
你才开始畅想美好新世界,不过那最终只是你昨晚的一场梦。如果您能多活十几年,会有多多少扣人心弦的旋律在我们的国土上飘扬。 世事本就无常,人生有谁能料?可是啊,聂先生
您可听到我们都面对国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高唱着我们的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沉沦于酒色财女性温柔乡中的有志青年,因为同志的牺牲而觉醒,决定投身于解放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故事一般,这就是主题先行吧 然而辛白华实在是个渣男…把阿凤接过来,然后又随便把人家抛弃…富婆也好可怜,人家让你白吃白喝还带你旅游,你始终没给人家一个好脸色看过…对于这个人喜欢不起来,他的觉醒也让人感到很程序化,就知道他最终会觉醒,难以产生同情…可能历史背景不同吧,三十年代的观众看到片尾他们唱《义勇军进行曲》大概会鼓掌欢呼吧 辛白华和阿凤的情感也不明不白,他们之间哪来那么深的感情,人家把你甩掉住到富婆家去,阿凤过来找他,白华还故意和富婆秀恩爱,这种渣男 演的最好的还是谈瑛的富婆,风情万种然而情感生活空虚,妖媚但又让人心疼 镜头总是对错焦 找了半天找不到周璇在哪…那个歌舞好出戏,为什么要穿牛仔服,民国怪诞风 大概是小公司的原因吧,片尾的战争场面好假,比不上《小玩意》
要不是有国歌,这个电影绝对不会有这么多人去看…今天电影资料馆都快坐满了
《风云儿女》:原来中国银幕第一次吻戏在这里
首先进行道歉,前边一直强调1937年4月的沈西苓的电影《十字街头》里出现了中国银幕第一次吻戏,这里进行纠正,应该出现在1935年的,这部由许幸之导演、田汉编剧、袁牧之、王人美等主演的《风云儿女》之中。
表现民族反抗的主题是田汉这时期电影剧本创作的中心。正如中影史书上所说,田汉在30年代完成了由激进派到革命浪漫派的转变,尽管他骨子里还是有一股难以平复的激情存在,当然这点我们应该庆幸,如若不然,就不会创作出鼓舞人心的,后来成为我们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电影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辛白华得知同伴在抗战前线牺牲的消息后,猛然觉醒,从艺术和享乐的圈子里摆脱出来,走上抗战前线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剧中有一段很有趣的段落,用一篇影评的话说:“被富婆包养的文艺青年”。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情。那个年代的电影也总能不经意间表现旧上海的摩登之气,在电影中,那时候就可以用电话订购船票了,很是摩登。还有一点,在表现市井人物生活的时候,总离不开房租问题,原来现在的房子问题,从那时候就一直存在着了。电影中还出现了简陋的战乱、炮火的场面。
电影之外,扮演医生的配角是陆露明,真是惊艳,有点盖过女主角风头的感觉,前段时间也刚好看了她主演的1939年翻拍的电影《少奶奶的扇子》,所以对她印象深刻。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在上海。
沪西某里的一间三层楼的前楼里,住着两个因为东北沦亡而绝断了经济来源的青年。一个是诗人辛白华,在上海的文坛上是一个新进的诗人;其他一个是诗人的好友梁质夫,他在北方参加过军队生活,现在却在法科大学里念书。
和他们的住处临窗相对的是一个方才和丈夫离了婚的富裕而美丽的女性——施夫人的香闺。因为她爱好文学,擅长音乐,所以对于这位青年的作家,表示了异常的好意。
二楼却住着一对孤零的母女:她们是河北人,祖居在长城附近,因为天灾,一家到南边来,可是不幸到上海不久,她们的丈夫和父亲,就遭遇了不幸而死了!女孩子生得非常聪明,从前父亲在的时候,也曾进过学校,可是现在流落在上海,那是不必再讲读书,连她母亲用十个手指来维持她们两个的生活,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
因为同情她们的境遇,白华和质夫曾经典质了东西来代付过她们的房钱。也就因为这种机缘,女孩子(阿凤)感觉到这冷酷的上海,只有他们——尤其是白华,才是她们唯一的朋友和亲人。
在一次文艺家的宴会席上,白华和施夫人才有谈话的机会。她的谈吐,她的美丽,使他感到了异常的兴奋。最后,施夫人更用自己的汽车送他回去。
世界的冷暖是不同的。正值白华陶醉在温馨的情调里面的时候,阿凤的母亲突然病了,没有钱,又没有人照顾,幸喜质夫有一个相爱的女朋友徐家珍,在平民医院里当看护,于是她们由他们的介绍而送进了医院。可是,到医院没有三个钟头,就一撒手抛弃她最爱的阿凤死去了。
这样,孤零的阿凤就收留在两个侠义的青年的家里。恰恰白华的诗稿换得了一笔稿费,为着阿凤的前途,他们将她送进了学校。
但是,事情是不让这样静下去的。质夫因一个“铁血团”的朋友的牵累,突然的被捕了。更因在他们住所寄放了这个朋友的东西。于是问题又牵累到白华身上。顾不及阿凤,白华只能走了。昔日的朋友不敢收留,必然地使他走向他的崇拜者施夫人的家里。对于一个漂流无定中的青年,施夫人当然不会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在施夫人家里住了一夜之后,施夫人便将白华带到风光明媚的青岛去了。
阿凤重新又孤零了。因徐家珍的帮助,更因为她善于歌唱,她就参加了一个到北方去走码头的歌舞班。飘零、流浪,奇妙地这两个青年男女又在青岛的戏院里互相遇见了。
白华终究是一个热血的青年,在那种享乐的环境里面他还忘记不了拆离的朋友和沦丧了的乡邦。但是在阿凤眼中,却明明看到白华已经做了一个富家女子的侍奉。她感到失望,感到幻灭,她便悄悄地随着歌舞班,向北去找她的故乡。
这时候,质夫因为各方的援助,已经保释出狱,北上参战。唯恐白华忘记了他作诗以外的国民的任务,于是在出发的时候,还在家珍那儿留信去忠告。可是,国土未复,我们的勇士就在古北口的一战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下了。
华北风云,一天天地紧急。但是在战马倥偬的北平,文学家们还在一个俱乐部里欢迎这位北上的诗人。徐家珍从报上看到消息,赶来交付了质夫的遗札。被这种惨烈和殷殷的炮声激动,我们的诗人便勇敢地决定去走质夫所走过的路程。
在长城边上——防卫祖国的勇士、新生了的诗人辛白华又偶然忽见了凤凰图。在连天的炮火和成千的灾民里面,白华和阿凤再遇见了。他们的友爱,他们的真情,完全地融化在民族自卫的热情里面。火在烧,炮在响,进军的喇叭在奏。老幼、男女、诗人、农夫、兵士,为着不愿亡国,勇敢地向着敌人的方向冲去
(原载1935年5月16日《电通》半月画报第一期)
在电影博物馆看的,胶片太老…太老了,镜头中的人物都已经开始模糊了。
<义勇军进行曲>首播
布尔乔亚式爱国主义...
人生就是一场怪梦史,只有今天是我的世界 vs 我希望你不是属于窗中的美人更要做大众的诗人
非常左翼了,鼓动手法非常娴熟,可惜除了无法置评的主题曲,完全是三流的剧本四流的演技。
真是太简单了
就爲了聽主題曲
诗人被好友的事迹感化,放弃温柔乡,投笔从戎,走向战场
╮( ̄▽ ̄)╭电影本身乏善可陈,但是人家主题曲牛逼啊
每次看到当代观众用现在的电影标准去要求那时的电影真是苛刻呢。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知道当时的创作环境,仅仅依靠影像语言侃侃而谈,真是最大的不负责任。#《义勇军进行曲》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散漫稚拙。
义勇军进行曲和铁蹄下的歌女的出处;不要总认为主旋律的电影就是绑架你的价值观,三十年代舍弃温柔乡奔赴战场怎么就不可以呢!国产第一百部电影!
一个男人的堕落和重生。义勇军进行曲太打动人心,令人振奋了,聂耳就是天才!谈瑛扮演的富商遗孀史夫人腐化袁牧之的辛白华,谈瑛演得太邪气、太有魅力了,演得太好了!把其他人衬得好幼稚!
辛白华你这渣男我看你只是吃够了软饭玩腻了熟女想换口味吧!史夫人好可怜人财两失还被编导各种黑!
那时候还让讲穷苦人民,现在反而不让讲了呢。
国歌也出于此。很典型的左翼电影,国难当前,谈什么儿女情长。以两种爱情的选择暗指对时事的两种态度,不闻不问或是奋起反抗。越来越喜欢袁牧之了,虽然有些腔调,不过小白脸的样子很可爱。3星半。
指向爱国主义的左翼情感抉择,英俊小生袁牧之主演,主题曲的影响力远超影片本身。中国有什么理由不成为一个电影强国?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是以电影插曲作为国歌的!
为了许幸之而看
上海1935年就有旅行社了,真先进哪。谈瑛扮演的某太太的熊猫眼和细线眉我真是受不了。王人美的表演很好,很自然,即使用大特写放大,也不觉得造作。铁蹄下的歌女演唱时的服装活脱脱一个资产阶级小姐,内八的姿势也完全和歌词不搭配,结尾明显是意识形态决定一切了,前一刻还双手合十求菩萨保佑,下一刻就变出手枪大刀来了。谈瑛的角色其实还算不错的,有钱够痴情,以今天来看,袁牧之对他有点狠心了,她顶多算不闻时政。不过当时那个年代,她是作为反面人物塑造的。最惊艳的是,二人居然有吻戏,虽然是502胶式的一动不动,可是已经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