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版本都看过,1957东宝的岸惠子和1965松竹的岩下志麻,前者兼具欧洲的理性感和日本的传统美,这让驹子看上去很别致,唯一缺点就是太聪明,或者说太岸惠子,她的天真和忧愁都是权威的,但是比起驹子应有的可怜可悲岸惠子太幸福了。岩下的驹子岸日本传统日本美女标准评判的话,后者更胜一筹。但是岩下演过太多类似的风尘女角色,演驹子显老成,没有带来多少惊喜感,悲情戏部分倒是好过岸惠子,只是雪国这样的文字,淡淡的,些许压抑的情绪更适合,所以好像还是1957东宝的丰田四郎版本的更胜出,对于川端康成突出感官的新感觉派文字尤为适用,而大庭秀雄版本太忠于原著,画面输了意境和格调,再说从黑白到彩色,少了些许形式美。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1965年的《雪国》,演驹子的女演员就选错了,任何女演员扮演驹子都是对美的玷污。驹子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已然是理想美的化身。然而按照最新发现的观点,雪是否带有一种罪孽的喻意呢?按照物极必反的定律来说,极端的美的反面就是极端的丑恶,假如此理正确,可见川端康成内心理想美与现实恶之间的距离有多么大,由此也不难解释其文学中理想成分浓郁的原因了。他发现了现实中深藏的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在作品中则努力将那种缺陷弥补起来。驹子本是一位艺妓,其生活可想而知,川端康成在其形象塑造上,却雕琢得如玉般无瑕,人物间的对话也如幻如梦。
电影扮演驹子的女演员,一落入视野,则让人大感失望,这怕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了吧。不过同样按正反悖律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正是女演员过于俗气的面容,才把沉陷文学描述不可自拔的读者拉出来,得以反观过去的小说。
车站、站台、候车室、汽笛,这些场景充斥在电影里,说明着当时人们的分分离离,说明着现实环境与人们的期待有多远。而电影本来也就是对小说场面的直观呈现,要完全把握作者意图几乎是不可能的。艺术本身即是对现实的意象性表达,作者要能直接说出来,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对于原著小说意图,再创造的作品只能是去接近靠近和猜测。
《雪国》应该算是川端康成笔下最为成功的作品,作品体现了日本式的川端式的美学,这种美是一种物哀的美,一丝压抑和愁绪,事实上,用镜头语言的写实去表达这种虚像,难度是相当大的,电影基本忠实了原注,且花了大力气表现日本式的美,因此,电影的画面和构图实在是太过考究了,如果拉片,每一个画面都是可以入画的……电影并没有表现太多,因为川端只是记录了一些往事和遐想,一点哀愁和苦闷,主人公如同川端本人,他们信奉的是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这势必会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因为男主人公将他们的露水之欢之作一个微末的小事,电影在中断的一丝对谈,透露了时代背景,这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年代,而男主人公的游手好闲,一方面反映了川端的精英思维,一方面也是在对战争的一种软抵抗,因为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么战争的意义自然也很难诠释……影片结尾,对少女的死也是轻蔑的,男主人公的心是冷的,与之对应的,除了叶子的热情外,导演让她一直穿着红色的衣服,也是对她热的写照,而最终,她也宣告了死亡,或许川端,又或是导演在这里的处理也是一种反战的宣言,对那些执迷于现实的狂热分子而言,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论如何,都将面临死亡,因此虚无也在在所难免……因为时代背景,导演处理画面处理的很干净,色情丝毫没有外漏,这就多靠女主角的生动演出,她将内心纠葛的一个女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驹子是善良的,但是现实是如此残酷,她是友情的,但身边的人又是如此冷血,于是,她掩藏起善良和多情,将内心的欲望和痛苦压抑,她一位男主人公是自己的光,却慢慢懂得,这是自己的臆想,无论如何,她都生活在一个雪国,这里一切都是冰冷的,而她要做的是活下去……非常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中文翻译的十分糟糕,错误百出,如果不熟悉原著,看翻译的电影基本是看不懂的……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至今还没有去过雪国,所有关于雪国的印象,或是听朋友描述,或是自己所臆测
所以一直向往
书里面,最吸引人的应该是篇章开始时,火车玻璃窗上倒映的叶子的印迹,以至于后来都忘了,原来驹子才是川端康成想要刻画的那个形象
爱恨分明,一直期待着,一直失望着
人最不应该坚持的,就是回忆。最折磨人的不是别离,而是感动的回忆,让人更容易,留在原地,以为还回得去
无法描述更多,希望驹子的雪国,也有春暖花开,也有桃之夭夭
也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能和中意的人,看到更多的风景
雪国很美,雪国的女人更美。配乐美。木村功太帅了。
没有看原著时的感觉
岩下志麻划拳是唯一的亮点。
雪的国,情似火。东的京,冷如冰。
只适合在静谧中细细品味,悠扬的旋律,温柔的白色,雅致的生活还有命运的无奈
即使岩下志麻也拯救不了这部在其他方面无能为力的电影了,诶,看来《雪国》是不可能被影像化的,至少我心里的雪国是不能了,目前为止在感觉上还原得最出色的竟然是表面上毫无关联的《情书》,我也不晓得为什么...
调度上还是差了。
只看过书,很想看一下电影
意境与原著相差甚远,全然不见小说中那股空灵轻盈和虚无感,成为艺伎后的岩下志麻娇艳十足
是丰田四郎版就更好了
一个一年只来一次的人。
男主人公简直就是个摆设!
这样的相遇虽然不大美好,但是爱是纯洁无瑕的。
谈不上多少艺术性,故事却也讲得不坏,只觉得处处少一点。成濑也应该拍雪国。
荒寂。
在风物意境上对原作中的雪国做了比较准确的还原,比如雪上曝晒的绉纱究竟什么样,在影像上终于落到了实处。岩下志麻的驹子也风情万种,光彩照人。难免悬想要是成濑拍会是什么样,这么想着,忽然意识到成濑惯常用的细碎剪辑,正与川端连缀片段而成长篇的写法契合。
なんと悲しい
中规中矩讲了个故事,无甚精彩迷人之处
原来看的是这个版的。
我认为比那个版本要好。交代的清楚。川端康成跟电影界的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有一比,比较关注女性逃不脱的宿命,给予同情,理解,但还是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