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环境下的边缘人物,虽然现实是赤贫痛苦的,但是幻想的时候天就会亮起来,眼睛就会发光,死亡的时候是自由的时候,住进发光的游泳池的屋子里。如果连心也死了,那就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一具行尸,住在棺材一样的铁皮屋和枯萎的树中,无目无言。 开电车的傻子每天沿着既定的规矩,嘟哝着无意义的拟声词,从早开到晚,刮风下雨也不停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也许是快乐和幸福的。他的世界是各式各样的电车和五彩斑斓的光。 完美的丹波爷爷,賊偷了东西会和他说不够可以再来,用一句换换手吧令暴行者羞愧,用假的毒药唤醒对生的执着,在这群赤民间,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像神一样关爱世人。 岛先生很体面,除了他的病和他的妻子。妻子买菜初看只觉得无理而搞笑,直到岛先生说出他们贫穷到用锅粘米来获取食粮的过去,我们才知道贫穷和节俭是会刻在血液里的,但是因为经历过那样失去尊严的生活,乞讨也是一个敏感的痛点。 做手工花的少女,我只能画出她佝偻的背,明明还是花样年纪,却已经被姨丈吸干了血肉精魄。她想自杀,却又舍不得被人遗忘,于是伤害了她想留住的唯一一个人。 互换丈夫的两家人,身上的衣服和房间的颜色是对应的,像一种符号,大家会根据他们的衣服来判断今天是不是又互换了,不太懂这个情节的设置,但是画面和人物关系很有趣。
还有一家有很多个孩子的家庭,孩子向父亲哭诉,因为邻居说自己和其他弟弟妹妹都不是他这个父亲的孩子。父亲只回答你觉得是那便是。这可能就是他们的生活法则,不需要太多真相,真相往往是残忍的,不如就顺从自己的想法,活下去吧。
《电车狂》拍摄于1970年,是黑泽明首部彩色片(用传统银幕比例),构图及色彩明显沿承欧洲近代马实的油画传统,又特别专注于具体事物之表面细节,迹近写生。
在此之前黑泽明整整五年没有拍摄电影了,上一部是《红胡子》。五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包括与御用男一号三船敏郎的关系决裂、企图自杀以及两部电影作品夭折等等。
本片讲述智障青年小六无疑是剧中最为成功的角色,尽管戏份不多,但不影响黑泽明拍摄意图的寄托。他的梦想是做一名电车司机,并且痴迷其中。在满是废墟的空旷角落里进行着自己的电车事业。活在当下,保留一份热爱显得难能可贵,讽刺的是被一位智障青年“领悟”。
嗜酒男想必事业不成功,不多的薪水似乎都挥霍在了酒精上面,靠酒精麻醉来躲避平庸,新鲜在他们眼中似乎是一个奢侈的词汇。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进行换妻,自得其乐。他们生存的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满足低级的物质欲以及性欲。
卖花女的生活是痛苦的,要面对高强度的扎纸花劳动以及姨夫的觊觎。笼中的小鸟失去了对天空的眷恋,生活像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姨夫奸污了她之后,她用刀刺伤了追求她的卖酒的男子。起初我以为只是为了不让姨夫有酒喝,后来我坚信她觉得对不起卖酒的男子,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这段感情。
乞丐父子看得让人心酸,他们活在幻想中。在一辆破旧的小车里面幻想着自己未来的大房子,方案在屡次修改,每天都有新的创意加进去。乞丐父亲得意于自己的构想,颐指气使的迫使儿子认同自己的创意。挣扎不算妥协、幻想也是一种状态。
独处男面容呆滞,让人后怕。数年前一桩挫折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仇恨来的深刻。他已经被生活折磨的不成人样。机会来临之时,他却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筑起一道高墙,任何人不准逾越。将自己置身于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首饰店老人是一个明白人,他原谅了进屋的盗贼,并且亲自将钱送到盗贼的手上;制止了酒后发疯的嗜酒男;利用毒药(普通肠胃药)让胖子重拾信心,继续生活下去。过人的智慧一览无余。
写到这里,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写完了。当然,还应包括小六的母亲、将卷心菜剥了又剥才上称的妇女、池子边上洗衣服的妇女们以及患有癫痫病的男子。黑泽明描绘了一幅别样的市井图像,远离尘嚣时代末梢神经上的一个角落。黑泽明对于凸显人性的地方不惜笔墨,即便是用力过猛也不足惜。这也是黑泽明电影充满力量主要原因。该剧笔法浓艳、话题沉重、角度新颖,因此影片整体上显得深沉。
黑泽明的道理还是值得推敲的,剧中有日式伦理道德,也有悲观色彩。悲观的讲:人类的追求就是利用差别化的条件达到同类仰慕的高度,自己则沉迷其中,然后利用积极的心态来粉饰成就,不自觉的成为了别人的追求。
盛佳蓝光标注
下层棚户区里的各色人等——痴呆电车狂人、醉酒后换妻的苦力、糟蹋侄女的强奸犯、流浪汉一大一小、发呆的落寞文人、不在乎妻子婚外情的手艺人、等等,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啊?整部戏既没有多么高尚正向的人和事,坏人似乎也没怎么被惩戒。话说回来,从电车狂的视线看出去,其实也没什么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他觉得自己每天开行虚拟电车是最正常不过的,其他的人反而虚度光阴瞎操心,哪边是真哪边是假呢。电车狂的生活真是简单又快乐啊,就是辛苦了他的母亲。 2个多小时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开着放映,偶尔扫一眼也没耽误剧情。豆瓣给8.0高分的人都看懂了?我写完这句话就去看看。
这里暂不论黑导的创作过程和票房反馈。电影本身,多线程的叙事,梦想、乱伦、等待、智者、苦劳、隐忍,铺陈了贫民窟下很多元素。
但不讨喜的原因,我想是表演形式与主题不贴切:穷人生活本是市井、浅显和直接的,电影里不明所以的停顿、重复的慢动作、深邃的发呆、大笑、大怒、大哭,目的过于显露的调情、幻想、智慧行为、装傻、醉酒,舞台剧似的提示性很强的动作细节,以致于情节发展过于突兀、暗示过于明显、动机过于模糊。
演员的表演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表演内容很通俗,表演意图也想要很接地气,呈现效果虽没到用力过猛的地步,但也没有很具说服力的真实感。每个角色的个性过强,想要给观众迅速建立印象,甚至服装和布景上刻意的肮脏,仍有很强的戏剧感。这样当然营造了荒诞氛围,但就观影过后予观众的影响力来说,意旨传达不够深刻。这样的艺术加工不禁让人感觉,这不是现实中的穷人,而是文艺工作者用他们的趣味对穷人生活的想象。
另,拾荒父子造梦中楼阁、电车小子的故事很喜欢。
你不像人 也不像动物 只能说像植物
房屋最好建在山丘上 日本人自古有个坏习惯 爱在低洼地方建屋子
日本人喜欢柔和的光线 所以爱选有阴的地方 爱在大自然怀抱中住所以不惯住石房子
虽然日本人适合住木房子 但连民族性都跟随木房子变成没持久力和懦弱 外国人之有坚强性格和能力 全靠生活在石屋和水泥房子 若真要自己建房子一定要考虑将来 为了子孙而设计。
你一个人会很累吧?
我对一切都厌了
有止泻药就一定有泻药 有中和胃酸的就有加强胃酸的
躺着闭上眼就行 很平常的事
问题是厨房 现代式的较方便 但旧式的可以烧出好菜 哪一样好呢
我懂事以来从没这样舒服过
弄湿锅底骗米的那种生活
这是什么树呢?枯掉就不再是树了
万年青围绕着游泳池
男人都一样 将一半酒钱拿回来就好了
当我想自杀时 怕你忘记我 一想到我死了后 你会立即忘记我 我非常害怕 所以才
造好游泳池了
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想起燕尾蝶里的Yen Town。对这片印象太差。
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口碑、票房双双遭遇滑铁卢!整体比较冗长枯燥,主题晦涩(不太懂是魔幻超现实还是要表现底层小人物在时代发展下的贫苦)但色彩运用很绝,类似风格布景在他之后的的很多电影(《梦》、《乱》...)中都有运用PS:《功夫》里众人在水龙头洗漱的场景跟本片里的很像...
一点点超现实主义的运用,每个小故事的描述和整体结构的编排,让本片和《低下层》比起来高明很多,更加动人。超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是可以并存的,背景那些浓郁的色块,舞台剧场式的布景和故事的荒诞相得益彰,笑和泪贯穿始终。商业的失败真的太可惜了。
2018.12.08在电影资料馆。和《我对青春无悔》一起看的,看完都很伤感。都是非常精彩的大师之作。奇爱葛格说这是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底层人民的苦难总是让我共情。那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带着讨饭的儿子幻想造房子还有游泳池。缤纷奇幻的色彩和配乐带着戏谑。他们除了食物之外最大的刚需就是住所了。那个给盗贼钱也不指认偷盗的老人就像耶稣。他敢举着伞劝醉酒舞剑发狂的年轻人,他在乞丐父亲儿子病死后给了他一盏小灯。还有那个永远低着头驼背很厉害的女孩子也让我印象深刻。都是底层人民的日常心酸,日复一日生活在泥淖中的人是感觉不到的,否则这样的生活该如何为继,只有观者在经过剪裁和浓缩的影像中才会落泪。
母子二人跪坐祈佛,声音越来越大,随后母亲噙着泪水望向沉浸在幻想世界的儿子,身后的窗户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电车——黑泽明以这样一组镜头作为电影的开头,用摄影机照亮了那片隐藏在高楼大厦阴影中的废墟。被强暴时一声不吭的植物女,住在破车中、依靠乞讨存活的父子,不停换着新欢的女人——如黑泽明的《生之欲》、《野良犬》一样始终关注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市井小人物,让我不由得想起今村的《楢山节考》。只不过,黑泽明的现实剧中往往充斥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他将斑斓的色彩赋予给那些穷苦者、为虚无缥缈的电车配上音效、让没有房子的乞丐在梦中中拥有豪宅,用一点点超现实主义手法构建他们渴望的生活。看着他们那如烂泥一般的生活,突然觉得像小六一样活在虚拟的世界是多么幸福。
开头还以为口味突然变得小清新起来了,尼玛谁知后段开始妆化得比之前更恐怖了,直接能吓死人的好吗!全剧基本与片名无关,主角戏份远比所有人都少,不如改名为贫民窟的疯子们。继白痴之后另一部无法直视的片 ̄へ ̄
结尾贡献影史最美一幕之一,看到几近落泪。“电车白痴”的理想世界有多美丽,舞台置景中展现的多面卑微现实就有多残酷。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却导致了他人生最灰暗的自杀时刻,电影内外的对照因为这个意外被成倍加强。如果《红胡子》的理想主义之歌还抱有希望之音,《电车狂》则是多年后变奏的一曲悲歌(电车白痴的扮演者,是红胡子中被救起的小老鼠)。黑泽明曾是红胡子,这时则是电车狂,结尾的梦幻一幕,是他给自己理想的缅怀。电影由「四骑士」共同企划,让这悲歌更意味深长。
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传说中让他一败涂地差点要自杀的电影… 其实还不错,只是可能线索太多了有点散,情节不如以往的作品中"讲故事"那样紧凑 PS:黑泽明补课至此正式告一段落,我承认我快啃不动了…
7.5/10。观影前遇到资料馆沙丹先生讲解,十分受益。《电车狂》原来是让黑泽明试图自杀的导火索,因为1967年拍《虎虎虎》被换掉,然后拍这部又票房失利,导致他状态很差。沙丹先生提示,这部电影开启了他后期作品的风格,简言之就是“丧”。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部片会票房惨败:虽然色彩明艳,光线充足,但展现得却是有如人间地狱的情景,每一个家庭都像是一个伤口,越看越觉得惨不忍睹。究竟有没有必要拍得如此惨淡呢?他们靠喝酒,出轨,说闲话,自我安慰,压榨别人,暴怒活下去,可是却从来没有(或者没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被嘲笑的智障男孩无异。但智障男孩家里四面墙上糊着的无数彩色蜡笔画,却又似乎暗示着,如果能自得其乐,身为“弱者”生活下去也没问题。善于幻想,在现实中却一塌糊涂的流浪汉让我十分难受。
超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疯癫的小人物群像。黑泽第一部彩色片,惊心动魄红黄蓝。陈凯歌拍《百花深处》也一定受此启发。
7/10。梦幻运用在现实场景中描绘人性迷失,爱做白日梦的乞丐父亲始终不外出工作,时刻幻想自己设计有葱绿草坪的白色别墅幸福度日,甚至把被食物毒死的儿子的浅坟形容成美丽游泳池!智障学生每日风雨无阻地扮演电车司机,墙壁上贴满线条单纯的蜡笔画,片中充满热情的想象世界与灰暗无光的现实不断切换。
赴美遇挫回国继续《红胡子》的人间疾苦模式,用救出的小老鼠扮演痴傻《电车狂》带出这部转折又可谓传奇的作品。尽管有四大导演的天团制片,但没有了御用演员太实验和超现实的舞台风格,通俗的观赏性下降市场口碑惨败,随后黑泽明甚至自杀未遂无片可拍。第一部彩色电影最绚丽的却是开头结尾的稚嫩和挚爱的绘画,最美好先进的是需要脑补的幻想虚假之物。通篇脏乱差的贫民窟没有季节的废墟破屋和没有希望疯癫丧惨的多组人物,拍摄大多是在简陋场景内的长镜头完成辅以不同的剪辑手法和景深构图,失败但没有失心,戏里戏外奈何一个悲啊。资料馆胶片版。
黑泽明想抓住第一个彩色机会刻画众生百态,把故事搬到了一个狭小的剧场,但最终拍成了一个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混搭的短片合集。单个故事的张力被整体的杂乱拖得晕头转向,鸡零狗碎的视角带着空地中央三姑六婆的嚼舌之气,再如何深沉也失了法度,让人既唏嘘也索然。
重看。终于把这个混乱的群戏看完了。老黑对底层人民的不带任何人格上的同情啊,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同时期全世界的ZUO派运动的失败导致的,全片对于整个社会的描写堪称绝望。就算是体制吃人,可人自己天生的“劣等”却没办法消除,绝望到头了。这也是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地方。虽然老黑还算是带有一点艺术家的公平,在他的作品里,人类几乎不分国界,都有着缺陷(德尔苏有点意外),但总归太右了。其他视听层面的事儿,,,声音做得很好。
“难道我要拍一辈子打打杀杀的武士片直到死吗?”妄想这应该是时年60岁的黑泽明最痛苦的疑问。能不能拍一部勇敢揭开日本国民伤疤,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的电影,就做皇帝新衣里那个诚实的孩子,哪怕最后死了,也应当是有价值且无憾的吧?于是,他拍了这部影片。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无主线”类电影,直接损害的就是观影乐趣,当然天皇的初衷就不是讨好献媚。开篇我们强烈觉得家有电车傻儿的妈妈真是无奈不幸,接着看到处于社会底层的日本贫民,男人酗酒懒惰,女人水性杨花,人们除了整日空做白日梦,就是男女偷腥乱伦背叛,每个人都不满现状,但始终没有人真正动手改变,结果恶性循环,越来越差,相反唯独电车傻儿“事无巨细,每日不辍”的真正劳作,病痛之家反倒是最轻松和谐的地方了,麻痹期的日本人时下怎么可能接受这巨大的讽刺呢?于是,黑泽对赌失败了。
空想建筑设计师父子和没煮熟的鱼,功能性抽搐上班族和他真爱的恶妻,红黄交换夫妇蓝领酒友,万事屋街坊老医匠照顾众生,无法选择原谅的枯败丈夫,由信任维系的百家子亲情,想杀死你只是因为不想你忘记我,空气列车员返工又一天。被彩色化的世态炎凉,好看
#资料馆留影之黑泽明回顾展#被忽视的经典,也是泽皇第一部彩色片,看完后才明白为何泽皇倍受打击,以至于当时要轻生泻恨了,这分明就是泽皇现实主义题材的集大成之作呀,那么精致用心,八个故事线并行不悖,最终汇聚在一起,如星月一般闪耀,宛若《悲惨世界》的经典篇章,却被观众冷落遭遇票房惨败,搁谁谁也受不鸟呀!当然这部经典的确太文艺太深沉了,多线交叉叙事也容易让观众失去耐心,有些段落又太沉重,比如流浪汉父子的悲催生活,比如无良姨夫强奸外甥女,比如那个总是活在自己的电车世界中的傻小子……可是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呀,泽皇有勇气把它们纪录下来,我们为什么没勇气没耐心欣赏完呢?
第一部彩片,艳丽的色彩与布景活脱脱一具华丽巨大的当代艺术品。剧情基本上就是最底层的翻版,看不见出口的绝望,一如当时的黑泽自身。可惜这样好的舞台缺乏三船这般闪光的演员,也难怪票房惨败了
創造力流失、无人喝彩的愤怒和對生活的一再失望,每一项都是无解的大问题,每一项都足夠令黑澤明拿起刀片了
从电车白痴起笔,写整个街区的底层人民生活状态。黑泽明没有用知识分子的眼光睥睨众生,也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甚至不想用“平等”这个词,因为它好像是居高临下者发明来伪装姿态的(一个偏见)。摄影机是与人物在一起的。创作者理解、尊重那些善良的人,当然也没有刻意丑化恶人。贾樟柯曾赞美杨德昌的《一一》:“一部电影可以解释整个世界,一部电影也可以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我觉得他可能言过其实,因为《一一》展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剖面,而《电车狂》是那个世界的反面,合起来的这枚硬币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