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服务得太到位了 1 入学考试: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你被录取了” “什么是资格 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资格,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资格,这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 2 先招生再让学生建学校 “先上马后备鞍” 3 “一张小小的大字报就能把教学冲乱,说明他击中了要害” 4 原来教育大跃进还表现在工农子弟不上中学要直接上大学 5 “这些白卷很说明问题,在这些白卷里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有同学们的汗水,有无产阶级的几百万斤粮食” 6 “他是把文化当资本来参加革命的,我是带着地主老财的鞭痕来参加革命的” 7 “我们共大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 8 趣味观影体验 一位角色叫道:“于刚!” 我的母亲:“花盆!” 9 这结尾“三自一包是倒退”还能一箭双雕,妙,学到了 其实许多具体措施倒也合理,宏观可就太气人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
这部电影高度突出了无产阶级政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很好的诠释了毛主席对于办学的理念。
接下来我引用一段电影的原句和毛主席的指示
抽掉了无产阶级政治,单纯地追求高度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把教学与生产劳动割裂开来,就一定会把教学引上邪路。 毛主席说:“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啊。”
同志们: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再则,党、政、民(工、青、妇)机关,也要办学校,半工半学。不过同江西这类的半工半学不同。江西的工,是农业、林业、牧业这一类的工,学是农、林、牧这一类的学。而党、政、民机关的工,则是党、政、民机关的工,学是文化科学、时事、马列主义理论这样一些的学。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中央机关已办的两个学校,一个是中央警卫团的,办了六七年了,战士、干部们从初识文字进小学,然后进中学,然后进大学,一九六〇年,他们已进大学部门了。他们很高兴,写了一封信给我,这封信,可以印给你们看一看。另一个,是去年(一九六〇年)办起的,是中南海党的各种机关办的,同样是半工半读。工是机关的工,无非是机要人员,生活服务人员,招待人员,医务人员,保卫人员,及其他人员。警卫团是军队,他们有警卫职务,即是站岗放哨,这是他们的工。他们还有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些,与文职机关的学校,是不同的。一九六一年八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三周年纪念,主持者要我写几个字。这是一件大事,因此为他们写了如上的一些话。 ——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读到《秋园》里的之烨去读了共产主义大学,在书友的评论里发现了这部电影,找来看后深有感触。解放的第九年,教育也在逐步解放,这所共产主义大学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那个农民刚翻身当家做主的年代,他们迫切需要学习农业技术搞生产,但大学的建立以文化为资本设立门槛,研究国外理论而脱离中国实际,在课堂里种树,在黑板上种田。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大学生只是一个劲涌往城市求发展,接受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精英文化教育。大学的校长破处重重阻力,以劳动人民手上的老茧作为入学资格,真正培养一批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我认为此“大师”并不是有多少大师教学,而是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为民所用的大师。 联想到解放后学者们的国学课本的改革,打破全国统一大纲及课程进度、考核标准。当今结合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好像仍只限于大学里的某个文化研究室。最近的毒教材事件更是令人深痛恶绝。真正的教材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实践,育人与育才相结合。
云南农业大学在短视频平台的“招生简章”是学生们在田野里热火朝天的劳动,让人们不禁感叹才这是大学应有的样子,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而不是构建空洞的理论。
我真是撑着看下来的,味太冲了,大体的主题方向甚至是剧情都能猜到,比如主角去参观大学遇到的具体情景(大学生嫌弃父母),甚至后边的孙主任转变思想,都想到了。我还是写点东西吧:1.混淆。他们在办的是大学,我们都知道大学分两种,一种是学术教育,一种是职业教育,而剧中的整个所追求的教育很明显是第二种教育方式,而当时这种学校设定的目的和教学大纲又是第一种,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好处,不存在谁好贵谁无用,这自然不必说,而电影中一个劲的背离学术教育,抨击学术教育,论点也还是那些老话,脱离实际,读死书等等(意识形态的我不想重复);我原来以为当时没有职业教育这个东西,但是我一查,18世纪末西方就有了职业教育,中国1922年也引进了,并且新中国1951年也设立了职业教育学校,而且世界上也有对应的学历证书和培养方案,所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创新,所宣传的一些理念比如学习与劳动结合,不就是产学结合么,所以整个的东西经过主题方向倾斜(演员外貌,镜头,服化道,语言,情绪等),感觉起来倒是挺对的,但其实就是在混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让人陷入一种职业教育才是正确的,书本没有用的怪圈,再加持意识形态的因素,那真就是打入地狱了。2.过度夸张,扩大。用一个人,甚至几个人的东西就代表了所有,进而套上意识形态的马甲,就可以说对方背弃了谁,走上了什么道路了。比如那个姓李的富农,他占用道路那是他的问题,可以用法律解决,而不是套上什么意识形态的枷锁,批判所有富农都是不劳而获的人,人家不是自己下地干活么?也是一个锄头刨一个坑的播仔;至于他儿子用学到的知识去赚钱这无可厚非啊,赚钱也得被批评,你可以不赚钱,你当好人,但你不能剥夺别人赚钱的权力吧~还有那个大学生不要农村母亲送的布鞋,这完全是道德问题,怎么也成了意识形态问题,进而又晋升到是资本主义教育的问题,资本主义是个锅,啥都能往里头搁,是吧?那还有很多道德品质优良的大学生你怎么不拍拍呢,不介绍介绍呢,就即使是今天,大学里依旧有很多道德品质差的人,这就能说明中国大学教育错了?搞笑。3.割裂。电影叫决裂,这哪是决裂啊,这是硬生生的割裂,把以前社会的所有东西,物质的精神的全都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对,全都是,不看什么具体作用,不看实践意义,只要是以前的就是资本主义的,然后资本主义的就是错的,那这个东西就是错的,就是为了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电影最后我也想到了,主角高呼我们要与一切正常的现象斗争,决裂(大体是这个意思),然后下边所有人鼓掌,电影结束。4.无时无刻的不在讲意识形态和领袖崇拜。这个是我最烦的,这部电影据说是江青四人帮谋划拍摄的,主要是为了营造文革的氛围。真的太行了,营造的太好了,主角演的也好,浓眉大眼的,形象多正义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那个三自一包(我真是头一回知道),原来是刘少奇提出来的,那怪不得一个劲的批判,刘少奇就是四人帮斗倒的,能不说他的坏话么,甚至里边主角说俄罗斯的一些话,都不说塑料老大哥了,直接说俄罗斯~~~其实后来主要是寓意着对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当权派的斗争,也就是文革的主要内容,当官的,学校领导等等,文化真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那个时候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能持续实行,也就不会饿死那么多人,斗死那么多人,中国今天还是多么的强大啊,可惜不可能啊,真是十年浩劫啊~~~
太过荒诞,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公共意识是多么的扭曲,意识形态凌驾于一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啊。更加佩服小平同志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分量,和为什么在当时要提出这么个明显是废话或者这还用说的话,因为这句正常的话在当时是不正常的,如果你要是用这句话跟革命小将理论,直接扣你个资产阶级的大帽子,你就有感受的了。铭记历史,警惕历史,实事求是,努力发展经济,扩大开放,更加自由,这才是正确的道路,中国加油!
1、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教育强调优胜劣汰,人上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如果脱离劳苦的亿万群众,便迷失了信仰。搞清楚学校到底是为哪个阶级服务是重大的方向问题。然而现实在资产阶级作风的笼罩之下我们教育丢失了本心。什么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正如影片所提:不讲求实际、脱离群众、教条主义。什么叫丢失了本心?不难看到,即使放到当下,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栋栋高楼大厦,舒适的住宿校舍、温饱食堂······教育什么都有了,但没有理想,没有信仰。进入学校我们似乎天然知道分数排名至上。进入高中老师告诉我们苦这三年,幸福30年。倒要问问:这是什么幸福?分明是自私自利的幸福。如果说受这教育之前因为天然还是好的,那经过教育的手就都变坏了。前些天偶加入一个高考群,一位家长发出“绝对不可能留在河北”,真的“把知识、学问教给学生,他们就能服务社会么?” 2、另外一个问题上,我认为,教育本身没有阶级性。教育,上所教下所效也,特别自文字产生以来,这种上一辈留下来优秀的思想结晶和经验传递的效率大大提高。正如影片副校长问:2+2=4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呢?但是教育很容易沦为服务政治的工具,染上阶级的色彩,从而带有阶级性。事实上,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担当着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作用。新中国的诞生,其意义在于劳苦大众从此成为主人,回到学校中的教育,我们必须要问清楚,教育这一筛选资格的依据是?筛选的权利是在哪个阶级手中掌握着?这一阶级又代表谁的利益?筛选的标准又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我的问题: 1、今后无产阶级若登台,又如何制定筛选标准?选拔骨干? 2、如何看待教育学这门学科?教育学有没有可能脱离阶级性,找到自己的地位?
全程我看哭了N次,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这个样子的评分,直到看了评论,发现不仅仅有低分,有好多打着五星对这个电影进行挖苦和讽刺,没有一个不是说着客观正义,站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立场,说着什么反智主义和政治美学,说着什么极左…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穷过来的学生,一个从农田出来从山村跳出来的人,我也曾想要离开那个落后的地方,我也曾经想过实现阶级跃升。但我在学习和兼职工作中明白了,这只是做奴才,做这个经济制度的奴才,所以我又回到了自己的阶级,志愿做出改变。有的人阶级跃升了,站到了人民头上;有的人没有跃升,倒从精神上跃升了,人五人六衣冠禽兽,觉得自己成了人上人,成了上等人,成了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巴不得赶紧把自己和自己的以前,和人民群众割裂,加入所谓上等人的队伍。影片中列宁那句话,希望这些人想想。
抗大、共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而当时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也决定了许多考量的现实需求。影片对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际上也反映了理想主义年代对新型教育模式的大胆探索。时至今日,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培养目标等矛盾越发难解。(2020年补评: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19世纪的柏林大学,也谈不上很“传统”,正经传统地说大学的“大”那得明明德,或者干脆就是“太”的本字。又及,建议某些对世俗所谓“象牙塔”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看看《无声的革命》,至于再之前旧中国的情况,不如先想想自己在那时有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能不能读完小学、中学。)
那现在的眼光看龙校长办的不是共大,办的是理想中的专科职业学校,更是谈不上是大学,绝对的精英主义是错误的,难道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错误的?新中国要是没有受到过顶尖教育的留学学子难道凭借这样平均教育下的人才可以做到两弹一星的成就吗?你高中以前的教育水平可以适用平均主义,但一个国家绝对需要全世界顶尖的教育和人才的。
sigh看了《决裂》就会觉得现在中国的大学原来都是资产阶级大学,都是反动的==对大学的改造践行了乌托邦里有关劳动分工和农村/城市关系的设想。看看现在的高等教育,把人搞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知道《决裂》里所说的这种实践经验有多宝贵了。
那个年代的孩子都知道“马尾巴的功能”,凭老茧上大学。(补记)
正是被某些人诟病的所谓脸谱化、三突出和缓慢的语速保证了工农也可以理解这部电影。让电影里被批判的对象来评价这部电影当然说不出好话来。最讽刺的是以前作为反面教材的典例到现在都变成了常态,而这部电影在很多人眼中又成了反面教材。一些问题也值得思考:技术在意识形态上是不是中立性的?
看到后来觉得恶心和悲哀便笑不出来了
镜头拍的很考究,故事讲得也不错,看完真差点被洗脑了。脱离开历史语境,共大与名牌大学的办学思路是不同的,一个是普及教育,一个是精英教育,实际是两码事。印象最深的就是葛存壮的角色,非常有古人风度。在与传统整体割裂的年代,想保持点学问的尊严真难
曾去拜访一位从我校退休数十年的经济学院的教授,可能快九十了吧,满头白发。他进过工厂,去过西北,一直从事人民公社经济研究,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他就退休了。他回忆起当年的那段集体劳动的岁月,十分精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当年他们的毕业论文是真的建了个水库,学生和工人农民一沙一土挑起来的。他笑着对我说你一定很羡慕我活在过那样一个年代。这很可能是我这一生唯一也是最后一次见他,但他所说的很多东西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影片非常典型地展示修正主义分子的面貌与做派,今日看来,不胜唏嘘,那些所谓批判,不过是资产阶级分子,甚至一些根本算不上资产阶级的群众,借专政对工农子弟的打压。估计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炮儿才能有这番觉悟了,而现今,996、消费主义陷阱、精英教育,私有化医疗,商品房,才是资本家固化阶级的手段,也是你们的“福报”
996都这样猖狂了,还不思考阶级斗争吗学阀都这么猖狂了,还不反思当今的教育吗,难道自杀的学生还不够?觉得自己上大学了,出来坐办公室就是小资了?中产就足够了?你就不是出卖劳动力的人了么?难道我挣钱挣得少就是垃圾?就是不够努力?就是卷不过?我再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也是资本家的,懂?越努力,资本家越富有,我越穷,懂?
在越来越右的今天,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问题也愈发明显,社会主义确实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必须按社会主义思想办教育,教育不能是服务少数人,教育是终身的,是服务社会的,不是通往金山银山的敲门砖,沽名钓誉的你到底学到了啥?
“敌人恨我们、骂我们,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敌人!奇怪的是,你们,竟和敌人唱一个调子!”
本来是想当笑话看的,但看完后发现意外地不错,2个小时看下来居然不觉得沉闷,不愧是一个时代的典范作品。当然本片由于时代问题而拥有那些时代共通的毛病,但是本片的核心不仅精彩而且引人深思——我们办学校,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学校?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一坨狗屎,尤其是技校,更是被我们办成了狗屎不如,而共大这样的技校,却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的:劳动本位、技能本位、乡土本位。其中尤其是乡土本位,大学生毕业了都去大城市,谁来建设家乡?这个问题到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更严重了。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许多内容、许多句子,在现在看起来很有一种魔幻感,为本片整添了喜剧效果。但是毕竟是文革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些价值观导向还是让人生理不适的。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实在可以被评价为是一部杰作,非常值得观看。
虽然是文革时期电影,但其中的很多内容我觉得并没什么观点错误,作为农学院,当然要因地制宜,让学生深入一线实践这没什么错误,而我们现在真的变成了农村娃进了城市就再也不回农村的事实,说明这部电影还是有前瞻性的。
他们做了什么呢?他们只不过是在旧社会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农民,想学学种田、养猪、开拖拉机,何来反智之说?冠以大学二字的学习之所,非得是不事生产的知识分子所独有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知识分子不满意,就说一群“为政治服务”“意识形态”“政治美学”“反讽”之类的废话,显得自己高高在上,农民愚昧不堪——是啊,因为这部电影,就像一把剑,插在小资柔弱的心窝里,把他们那点自私心理,扒的干干净净!可是话又说回来,从批武训传到评海瑞罢官,这么多年了,竟然还是这一套青天大老爷救百姓的套路,未免低级。
文革电影中“有亮点”的一部。特有的政治美学(摄影机喜推拉、节奏激昂;人物脸部大特写突出高大全、人物的肢体动作僵化),郭振清作为十七年的特殊影像符号登场、振臂高呼,全片洋溢着“毛泽东思想”,75年年度贺岁。仅此纪念2012年过世的北影厂优秀摄影师、导演李文化(《早春二月》《海港》)先生。
不妨把一部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放到长一点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评说吧!评论区九年到十年前的画风清一色是荒谬可笑悲哀,或者打个高分评论却是讥笑嘲讽大有让这片子献世的意思。但当时间纵轴拉到一两年至六个月前,评论区有多了不少反思,对现实的无力以及嘲讽小资,中产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只不过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打工,通过消费购买就恍惚自己也是上流阶级一员这样认不清自己定位,却洋洋得意看不起底层的评论。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意义从来不是只在当下,更是在未来时时给现实以警醒,并作为一面镜子让所有牛鬼蛇神无所遁形!所以再过十年,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表当时人民专政思潮的经典文艺作品的评论区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让我们耐心点,看看评论立场转换的轨迹就知道时间和真理到底掌握在谁手里!时过境迁现在到底是谁沉不住气,坐不住了!
文革话语电影巅峰之作 三自一包就是倒退 历史将证明电影的价值。。。列宁:“工农青年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要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财富,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
豆瓣上的文青们 将来等到读幼儿园要看固定资产的时候 再看看你们是中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吧(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