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彤彤,从广东回到儿时的家乡北京读书,并见到了儿时的玩伴。他本以为大家会像小时候一样,却发现此刻物是人非。
该片用个人化叙事,大量使用纪实和自传的叙事框架,勾勒了80年代的回忆图景。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摇滚乐,节奏强烈,充满左倾精神的摇滚乐,诉说着那个时代青年一代反叛,无拘无束,玩世不恭的精神心理。在时代巨变的洪流里,儿时的玩伴处境天差万别,甚至变成了仇敌。女主角彤彤所代表的边缘人物,叛逆青年却一直迷惘,反叛,彷徨,游离于主流之外。除了女主人公以外,女主人公爱上的摇滚乐主场,热爱的摇滚乐队,也在偶然和必然中走向了消亡和毁灭。
城市的主题:影片把城市推向了银幕的中心,把城市的人,城市的形象,城市的故事空前的放大。传统胡同里面的一成不变和代表现代的摇滚青年一代矛盾冲突不断。第六代导演在这儿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形态变化的及时表述,同时勾勒出了凝重而又苦涩的社会现实。
拼贴式的影像风格:或许是生活在电影,电视,广告,新媒体混杂并重的影像时代,管虎所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充满了复杂的语言元素:纪录片式的凝视,mtv式的快切,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影片中摇滚乐演唱的时候,不断快切到主人公所经历的故事,有矛盾,冲突,争斗,医院,观众的表情等等。这样复杂和难以定位的视听语言,充满着后现代的杂糅倾向。
《头发乱了》是第六代导演管虎的处女座,云集了北影87级的各系人才,影片探讨了新一代的青年在面对规则秩序与叛逆自由时该何去何从。
片中张嘉译(张小童)饰演的郑卫东是当地的片警,对待工作认真严苛的他是规则与秩序的象征。主人公的独白中说道“卫东是最聪明的”,可在影片的最后,身负重伤的他以一种近乎傻子的形象出现,也不禁引起我们对过度的放纵与自由对秩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的重视。
94年,24岁的张嘉译还未摆脱张小童对自己的束缚,长顺的头发下的脸庞还是那样青涩,背还没有坨,墨绿的警服穿在身上是如此笔挺...曾经的他,如影片想要表达的一样,有着属于那一代人的在重金属摇滚下成长起来的放荡不羁,却也透着同郑卫东一样的责任与深沉......
乱的不仅仅是头发,还有生活的一地鸡毛。乱的除了摇滚的躁闹,还有男男女女肆意生长的情愫,以及随着时代解放也被解放的荷尔蒙。我大概是很难摆脱主观视角去看电影,在看电影时我依然是普通观众读故事的心态,喜欢胡乱分析,连接不到一点专业知识。
有点羡慕这几个疯癫的家伙,明知可能没什么好结果,还乐于架子鼓和吉他的摇滚世界,那么不顾一切,就像小说里讲侠义的少年。用剧中姑娘一句话说“那时候整天傻呵呵的,就知道高兴”。
印象最深的一场景就是:偏蓝色调里,少年们在昏暗室内裸露上身,他们缺乏锻炼和日照,他们皮肤苍白,没有肌肉线条和力量。但是他们的歌声如同嘶吼,将心中所有的不快融在愤懑的摇滚音乐中。外面的人闻声而至,阳光黄灿灿的印在他们裂开的脸上,那是沉闷的生活中最简单质朴的笑容。
记不太清楚了,不过电影制作的时候好像是摇滚乐盛行的年代,老一代摇滚人骨子里和黄金一般闪闪发光的东西简直迷人,可又没法说清楚那到底是什么。记得大三的音乐史论文里,我还曾经写过关于摇滚乐分析,摇滚不死是一定的,但是现在确实有所缺失,那股劲,那个味,就是不对了。
追寻戏跟闹着玩一样,大头永远不会理解那身警服对卫东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不会再当兄弟。(其实有很多穿着警服的人,也不理解警服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社会的进步需要批判,需要有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指生命,而是某些情感或者诉求之类。
当她穿牛仔服和红色卫衣带着黑色墨镜穿梭在人群中,我明知她是唯一主角,还是觉得她就像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人,那种有点高傲有点漂亮,穿不同寻常的衣服来武装自己的女生,特别,但很常见。她和混混,和警察,都是暧昧而已,或者说混沌的青春里给无聊学业生活的佐料,把女孩抱坐在钢琴上,是模仿了《风月俏佳人》吧?有点不记得片名了。混混对姑娘,警察对姑娘,都根本不是爱情,一点甜蜜的样子都没有。至少看到47分钟时我还是这么想的。
好吧,懒惰的我要睡觉了,今天就看到47分钟,明天会看完,看完也不想补写什么了。因为总的来说不是很喜欢,大概是不符合我的观影习惯,太乱了。太暗了,看的眼睛疼。还有这个配音,我吐。还有啥来着,反正引起诸多不适。
意识流加上mtv手法 对不起我还是要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作品
青春
现场配音版的《祖先的阴影》挺牛逼。男主好像还演过《北京乐与路》,算是老外最喜欢的样子。。感觉文青的生命历程就是第六代挨个每一部片子都看一遍,从北京你早撸到北京杂种。。从德州巴黎到戏梦巴黎。。直到有一天你和姑娘一起躺在床上,连着说了十次“看过”。俩人对着对方的皱纹相视而笑。
高旗和超载啊…女声是田震吧 雷到心里去了 想起娄烨苏州河了
野人也有爱!野人也有爱!野人也有爱咿唉咿唉咿唉………
我所看的第一部管虎,当时还是在镇宇买的牛皮纸袋装vcd~喜欢这部电影兼怀念彼段时光~
其实挺散也挺肥皂剧的,耿乐跟个天山童姥似的十年不变还是内德行,北京乐与路只不过小残了一点儿,内容挺傻可是内容本身很是迷人。
很難找的一部電影,裏面超載的歌極其經典~
后面拍的不错!整个结构太散了!画外独白效果太差了!
剧组有几个鼓风机?
海报跟周迅似的
这片子太不务实了。观众关心你们唱什么歌么?演到40分钟才有个疑似上床。。。结果还未遂。社会主义下小警察抓小逃犯的那种破事还配世界名曲。导演大概全部心思就去琢磨怎么拍演出,怎么把观众和北京市景剪进去,怎么拍耿乐的前后左右摇头眨眼甩头发了,但是这个,真心不重要。
看过没什么印象。
《老炮儿》前传。胡同里的年轻人,每天都说北京又变了,好像这世界只允许他们自己改变。
基本上就是个长篇MV。管虎处女作。每个导演都是这样开始的。
又见耿乐
如果没有超载的音乐,这片子也就值2星
造作,想当然,夸张得假,太把摇滚当回事,表现出来,摇滚就很拧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对于耿乐、孔琳这些长成这样子的演员真是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张嘉译那时候还叫张小童。本来还想看看90年代的北京,画质实在太糟,基本等同于废片。那时玩儿摇滚的今天看来真是蠢得可笑。
“你怎么还听这种音乐(郭富城)!”文艺女青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