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却坚韧的父亲、温柔又善良的母亲、真诚而勇敢的H、乖巧且心善的妹妹,要被三观超正的一家人暖哭了。
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父亲的教诲和母亲的温柔,赋予了少年H这样不惧强权、敢说敢做、真诚果敢的品格吧。
在三观被歪曲的战争年代,不是你我的错,是时代的错,能做的唯有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善良。
《少年H》我看了两百页左右,然后在百度搜索了同名电影,电影对书中一些内容有所删减,比如电影里面没有对陈先生被人骂“清国奴”这个片段,还有对H小学时经常尿床的画面描写,电影里增加了H父亲妹尾盛夫受刑和H在初中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画面。看完电影后,我去豆瓣上搜了搜影评,有的人说少年H跟《蓝风筝》里的铁头有点像,我感觉确实有点,他们都是经历了一场长久的浩劫时期,也经历了发生在身边的悲惨故事,见证了身边人的生死未卜以及无奈死去...... 少年H所经历的对军国主义教育的疑惑以及H的父亲对于日本“和平”宣战的质疑与其自身对此的守愚藏拙。以及日本投降后作为H父亲的沉默寡言和H的反抗,到结局15岁的H选择离家,成为绘画广告公司的小工,结局的画面停滞在一个“凤凰”的绘画里,也暗示了当美国在经济上牢牢地控制日本,又在军事上让日本具有极大依附性的时候,日本只能成为美国的附庸,使其在二战后“经济复苏”。 我今天背《离骚》背到“肇锡余以嘉名”的时候看了肇的注解,是开始的意思,这让我想到了罗马读音的肇(Hajime)的平假名はじめ也是指开始的意思。真巧,这可能是因为之前古代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字。 古代的日本在中国还是唐朝的时候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到了近代,晚清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民国时期的日军侵华战争,伪满洲国建立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日本731部队在这片土地上做出的惨无人道的实验,皇姑屯事件,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日本民众接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洗脑的同时无法反抗...... 愿世界和平,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一部讲述二战的电影,却到了第84分钟才出现战争场面,而且持续也不到十分钟。但这并不影响该片的质量。主要原因还是导演讲述战争的角度不同。导演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二战对日本基层国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这部电影不同于《美丽人生》那般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二战的残酷,也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那般直接把战争的邪恶面展现在你面前。这部电影是从少年H对于这场战争的困惑而娓娓道来。所以我也更愿意称这部影片是探讨父与子关系的电影。每当H对周遭的事情产生疑惑时,父亲都会作为他的人生导师给与指引。尤其是当H一家被邻居们怀疑是间谍时,H想要去责问自己的好友小一为什么把两人的秘密告诉别人。此时父亲说的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父亲说:“这不是小一的错,也许他也在为事情发展成这样而感到困惑。我不希望等到战争结束后,你被别人都说成是一个卑鄙的人。”正是父亲的开解,挽救了一段友谊。而影片最后,遭遇轰炸的神户,让身为裁缝的父亲一无所有,此时的父亲对未来也产生了迷茫,继而沉沦。此时的H发现当时教授他们军国主义思想的教员前一天还在高喊“大日本帝国万岁”,而在日本投降,美国人登陆后立马转换成“良民”时,还想从父亲那的到答案的H无法再得到父亲的指引。不过最终父与子的和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最后又都成为二人的动力。
人間は弱いものけれど、この世に生きるしかできない。
妹尾河童自传改编。独特的战时视角,细节丰富,父子关系动人。
不得不說真的太棒了,兩個子役演得好,太喜歡花田優里音了,水谷豐伊藤蘭夫妻檔再同台。每個時代都有盲目盲從主流媒體的狂熱群眾,本世紀稱其為腦殘憤青,不忠於自己的思想去面對問題是不行的。很早之前看河童的旅行素描筆記,真的是個無論何時都不停止思考,有意思的人。
(9/10)我觉得真正的反战片就像本片这样,写实地反映着二战时日本的状况,但镜头必须冷酷得不会让观众受到感染(从这点来说《大和号》等片子挺绿茶的)。主角之所以痛苦,正因为他小小年纪就看透了太多问题。
看看缅怀英烈的保守主义和彻底反战的区别,看看降旗康男怎么拍出真正的反战片的。概念还是常规的,但就是没有回避日本国内被洗脑过的被奴役的民族主义思想,没有回避对边缘党派的逮捕,没有回避军国主义驱赶百姓欺骗百姓去赴死,没有回避浪潮席卷下的群体对个体的绑架甚至杀害。导演直接把这些东西放在这里,这就是曾经的历史,这是真实再现。全片较多地使用了移动镜头摇摄,气质更加朴实温和。
温暖人心
其实我不怎么看日本的,但是当我看完以后发现演员表里面有 小栗旬 我就想到只有一个帅男演员 还是打酱油的 估计是他
给予恩惠比获得更加重要~
战争对于国民来说 都是一样的灾难
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呢,日本作为战争的发起者,错的不是国民,也不是帝国军,而是那些法西斯主义的领导者。不管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还好历史已经过去了,每个人都可以回归自己想过的日子。人们会像不死鸟一样,浴火重生.
与小说传递的一样,父亲理性、温和的教育是H独立成长的护心石。
透过少年之眼看二战,讲述的是战争残酷,却有娓娓道来的沉着(这就比“萤火虫之墓”好太多)。在庞大军国机器面前,父亲那台小小缝纫机寄托了普通日本家庭的浮沉与希望。民众,永远才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Say No To War。
整个故事中,我想就只有那个钟表匠是最为清醒的了。战争中成为老师的他,选择暂时隐忍,还给孩子们从暴力中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湾,战争后,很快放下了这份工作,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成为了钟表匠,又重新拿起自己喜欢的工具,修理时间带来的伤痕。
生きねば。
原来是妹尾河童的自传改编电影,原来他除了那些好玩的画之外,还能写出这样的严肃文学。片子本身而言,基本是被水谷丰撑起来的,小男孩的演技一度捉急,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除了反战基调外,更多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再度回顾及解读那场战争。无论战败战胜,皆是百姓苦。
不是H的也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老人青年,霓虹金他国人,所想所处不同,却都找得见自己。
3.5 男主的妹妹是蔡宜凌吗
1.电影有些许《赤足小子》与《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结合的感觉;2.平民百姓在战争的影响下想过上普通安稳的生活都不容易;3.日本宣布战败后,少年H:真是太好了,战争结束了,真是太好了。…这场战争做了什么好事!这场战争都做了什么好事!→联想起《间谍之妻》末尾的台词:现在,日本会输,战争将结束。好极了。
1.这个民族节制,韧性,谦和和倔强,承认强者。2.有这样一个家庭,那是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好的。 3.独立的思考,切勿迷失于庸众 4.残酷。动人。温暖。
战后缝纫机,重圆的家人,不死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