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斯科赛斯是新好莱坞电影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最出名的代表作有: Mean Streets (穷街陋巷 1973) Taxi Driver (1976) Raging Bull (愤怒的公牛 1980)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基督最后的诱惑 1988) Good fellas (盗亦有道 1990) Gangs of New York (纽约黑帮 2002) The aviator (飞行家 2004) 其中这部《出租车司机》又是他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的影片。当年斯科赛斯凭借《taxi driver》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罗伯特德尼罗耶凭借他的超凡演技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但是奥斯卡可不这么认为,虽然现在来看,taxi driver具有无可厚非的老大地位,当年的奥斯卡却把他拒之门外,最佳男主角给了罗伯特德尼罗,最佳女配角给了12岁的朱迪福斯特,本应该属于马丁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却没有给他。 另外一件类似的事情是关于《搏击俱乐部》,欧洲影评界的年度最佳影片是这部Fight Club,而奥斯卡却给了american beauty。 再来说说taxi driver所具有的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吧。 与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相比,新好莱坞电影吸收了他们的优点,比如纪实性和真实感,场景拍摄都是采用真是外景,但是由于“电影小子”们(新好莱坞电影导演的另一称谓,只得就是那么几个人: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马丁 斯科赛斯,亚瑟 佩恩,乔治 卢卡斯,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等)是成长在变革的年代,经历了女权运动、性解放、越战反思和共产主义思潮,他们怀着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受过专业的电影训练,拍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并且抛弃了古典好莱坞讲述精英阶层的方式,使电影由精英文化走向了大众文化。 新好莱坞后来又慢慢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科波拉为首的着重表现人物内心和人物形象刻画,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现代启示录》和《教父》系列。马丁的作品见上。另一派就是以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为首的偏重于利用数字技术来制造电影奇观,代表作就不用多说了。 taxi driver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新好莱坞电影风格。 1 是一部作者电影,被打上斯科赛斯的个人标签 2 以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大众生活 3 实景拍摄,更具纪实性和真实感 4 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弱化,以事件累积推动情节发展,但故事仍在整体上保留其线性结构 5 更注重表现复杂的人物内心,有广阔的人物社会背景,特拉维斯孤独的生活,无聊空虚,与他从越战前线回来不是没有关系 6 批判现实,纽约美丽的夜景,流光溢彩,颓废的音乐,却反映出了地狱式的生活背景,与雏妓、黑帮、罪恶形成鲜明对比 7 开放式的文本和结局,不再追求对影片内容和人物的单一理解。这一点在现今的电影中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taxi driver是这种叙事的鼻祖,可想而知在影坛中这部影片具有如何重要的地位。
“这城市像开放式下水道,
到处是垃圾和人渣。”
--------------------------
“You talking to me?”
《出租车司机》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从越战退役回国的士兵的故事。
离开战场的他与普通人的生活脱节,在感到无尽的落差与孤独后,他找到出租车司机的一份工作消遣时间。
影片色调较为灰暗,通过贫民窟,妓女站街,色情影院等等的场景,反应出那个动荡时代大多数人的迷茫。
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配乐美,红色绿色光影的交替与音乐旋律变化的对立关系将人物的心理状态体现的淋漓尽致,观众甚至可以从配乐体会到情节的发展与基调的转换。
另,关于影片番外:
在剧情中,男主因为被喜欢的女孩拒绝而对正常人的生活不再抱有希望,最后甚至预谋去刺杀总统。
而“出租车司机”一片最大的花絮是,富家子弟欣克利在看了该片后,被其中饰演雏妓的朱迪-福斯特吸引到着了魔,最后追求朱迪未果,竟然想通过刺杀里根总统来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这也表现出影片的成功与演员的精湛演绎。
出门打车,连续两个红灯。司机用鼻腔叹出一声无奈。回想起初中时候骑车上学的日子,途中只有一个十字路口,对于习惯了压点出门的我而言,五十秒钟的红灯往往意味着十五分钟的罚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绿灯红灯往往只是简单的影响着效率和心情。 对Travis这样的司机而言,“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条基本规则,是一条命令。红色意味着前方危险,绿色意味着前方安全,黄色则将这二者连结。马丁斯科塞斯仅用这三种交通色便完成了对Travis的刻画。 Travis在片中穿过三种外套:与Betsy约会时的红色西装;刺杀总统和独闯淫窝时的绿色大衣;以及平时多数时候穿着的普通黄色外套。其中所传递的信息也与交通灯非常相似。 约会时的人总是期望自己表现完美,不免伪装自己真实的一面,包括约会在内的所有社交场合都是如此,片中的几个主要配角的主要服装也多带有红色元素:Betsy,中意Betsy的同事,以及Iris无一例外。平日里嫉俗的Travis约起会来也未能免俗,可是又因为自己嫉俗而显得矛盾重重不伦不类。马丁斯科塞斯似乎想暗示我们,当角色穿上了红色衣服,我们就应该像看到红灯一样对其敬而远之,停止去了解面前的这个人,因为他正处在虚幻的状态,正把真实的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 当Travis决定一鸣惊人时,他穿上了厚厚的绿色大衣,不仅是为了掩饰衣服下的武器,更是为了在大众面前掩饰自己狂躁危险的心。他想让所有人看见他就想看到绿灯一样感到安全。 平时工作时,Travis则一直身着朴素的黄色工作服,坐在他的黄色出租车里,旁观着眼前每一个由红经黄变绿的灯和后视镜里车窗之外每一个由绿经黄变红的人。 这尤其体现在Travis身穿黄外套露出红衬衣,最后一次去找Betsy时。在众目睽睽下做出搏斗姿态却又及时收住的动作,简直与这身衣服契合到无以复加。而有一款经典海报正是身着这身衣服的Travis茕茕孑立于出租车前的场景。 红色和绿色并不直接指向人的情感,而是表现了情感所造成的情绪。爱并非往往意味着平和,恨也并非往往对应着失控和冲动,完全不同的情感完全有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情绪。因为恨就是得不到的爱,在情感上是相对的,在情绪上却是同向的。 片中的配乐和场景也呈现出清晰的二元化。Travis心情不错情绪缓和时,配乐总是轻快的应和着绿色元素为主的背景画面。而当他心情不好情绪激动时,配乐总是沉重而缓慢,呈现的下坠感同时将背景画面也渐渐压暗。 片中唯一的一个“黄灯”场景,就是Travis给Betsy打电话的那个走廊。电话前后的Travis也如黄灯前后的红灯和绿灯一样判若两人。 最终,Travis独捣黄龙,成了英雄。可他的生活并未因此剧变,Betsy也并未对他有所改观。Travis依然像Betsy用歌词对他的那句评价一样 “Like a pusher,partly truth,partly fiction,a walking contradiction.” 每个人都是一个contradiction,truth或者fiction,绿色或者红色,就像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人就是一个莫比乌斯带,找不到自己的定义和性质。 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Travis的结局,但在片尾处似乎给了我们一点暗示,Travis的出租车始终在车流中穿行,未几,背景音乐却突然的沉重了下去。面对一个明知无解的问题,纵使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得到了再多的充实感,最终还是会因为其无解而黯然颓然。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还是walking contradiction,每个想做终结者并为之努力过的人都会发现,前进的道路上处处写着“No parking”。
(微信:yaoshiwanxiao)
在每一个城市,都有独行者。“巨蟹座才是最佳恋人。”
分是打给同名韩国电影的。国产那个午夜出租车被和谐了,有本事把这部也和谐了
出租车司机可能是最寂寞的职业了,他们同样每天穿梭于灯红酒绿之中,却始终无法融入其中,他们目睹了一切幸福和肮脏的事情,却也只能冷眼旁观,他们每天与很多人交谈,却从来没有和谁成为朋友。
男主=典型反社会人格(语言、行为分析),清道夫型serial killer. Heroism?Anti-heroism? 又一部将女性物化的男性电影?讽刺白领讽刺政客讽刺爱情讽刺犯罪fuck all的朋克片?底层人物对生活意义的无望追寻、失败、反抗、彻底失败,归于绝望死寂,虽生犹死
Robert De Niro演得好.就是徐怀钰在我是女生那首歌里唱到的帅哥.
我们都曾有这么一段日子,忽然开始锻炼身体,在街头霓虹灯下漠然地行走,满身的力量却不知道该拿来去对付谁。
睡不著覺引發的杯具。
每一个男人,特别是落寞孤独的男人,都会有的妓女情结。这个女人不一定真是妓女,但一定是一个陌生的女人,男人渴望着解救她,给予她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其实到最后被解救的仍是那个男人,而且大多数时候只是男人的一厢情愿。可惜从未遇到这样的女人,最后解救我的是电影!【电影资料馆】
充满了“男性气质危机”。你的骄傲、勇敢和冲动,一旦实现,就是你曾经瞧不起和嘲笑的对象。希望直男都能多看几遍这部电影,看完才知道“你不要学劳勃狄尼洛,装酷站在巷子口那里等我,你不要写奇怪的诗给我,因为我们没有萍水相逢过”到底写的是啥。
我想演一出悲劇的時候,上帝給我安排了喜劇。我是自己最嚴重的笑話,但笑不出來。
柔光镜头的出色运用,让夜幕下的纽约斑驳多彩,幻象迷离。萨克斯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表达着战后的颓废和忧伤,看到德尼罗后面十分钟的杀人场景后,观众开始回想主人公的动机时,导演就笑了。
一个知识低下,同时又具有强力朴素道德观的人,往往做出损人不利已的事,这就是这个出租车司机给我的启示。
他并没有彰显正义,只是孤独久了,看尽人生百态了,不甘做一个不受关注的屌丝罢。德尼罗笑起来帅萌呆,萨克斯风配乐太讨人爱。全片克制、黑色、没有重点、没有中心、没有肆意煽情,或许制造剧情冲突并不是演绎这首落寞悲歌的最好方式,唯独那车前的缕缕烟雾,才能把光影与现实的界线淡淡抹去。
“ 现实下,我们都试图在寻找一种高尚的洁净的生活,同时我们又不可避免的作出龌龊的事情,滋生污秽的思想。因为了解到自己的污秽所以对他人也产生同样的想法,所以会冷漠的对待旁人,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所以我们成为一座一座的孤岛。自我封闭起来的孤独。 ”
You Talking To Me? You Talking To Me? You Talking To Me?
要把一个人变成疯子很简单,只要他经历过日复一日的看不到尽头的绝望,就一定会做点什么来打破这令人窒息的生活。他什么都会做,只要能突围,哪怕是死,也比像个爬虫般活着要好。他看似疯了,其实非常冷静,他想过所有出路,他只是无路可走。
此影片最受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直接促成了美国青年约翰欣克利对里根总统的刺杀,他把自己妄想为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意图证明自己对扮演雏妓爱丽丝一角的茱迪福斯特的爱意,最终铤而走险。这无疑成为了影片成功的一个佐证,虽然方式极端了点。
妄图改变我的电影。其实已经改变了我。我的生活,家庭,事业,一切一切的变化,都从爱上电影开始。而爱上电影,从这部电影开始……
“You Talking To Me? You Talking To Me? ”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一部电影。前半段的铺垫很舒缓也意味深长,动人心弦的音乐,夜幕下的灯红酒绿,经典的莫西干,载入影史的枪战,欣克利的朱迪·福斯特……以及让人知晓“巨蟹座才是最佳恋人。”★★★★
现在来看这些经典也不过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