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写于1976年的对话体作品,获得了若干文学奖,也是他一生最具影响的作品。不过因为涉及同性题材,竟然曾被列为十大禁书之一。可实际上如果单纯把《蜘蛛女之吻》解读成同性恋小说,会把作者生生气活、再活活气死——要知道,一直以来本书可是被界定为政治小说,而非同志文学。须叔只能说,同性关系是作为《蜘蛛女》重要和必需的叙述手段而存在。因为只有它才适合作品里非常特殊的环境:监狱。
小说的重头戏是里面五六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但是故事的脊梁还是两名囚犯的较量与融合。有趣的是,每一个插曲故事都叙述完整,但是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分散读者注意力,反而把主线衬托得晶光灿烂、熠熠生辉,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整体效果。这真是一种天赋!每个故事拿出来都可以独立成篇,或奇情、或魔幻,或比现实更残酷、或比想象更瑰丽。你不得不承认曼努埃尔·普伊格的叙事能力和语言功底都相当惊人,这和他从小接受阿根廷传统故事演绎的熏陶,和一生长期四处流亡有关。在接受拉美各国“讲故事”的潜移默化后,加以多年的文字磨练,终于形成了自己出神入化的写作特征。看普伊格的文字,你会相信,任何故事都是动人的,就看“说书人”有没有这份能耐讲好它。
小说的魅力不止于书本,还迅速蔓延开去,转化到各种表现形式。歌舞剧《蜘蛛女之吻》亦不必说,自诞生之初就一炮而红,多年来久演不衰,早已成为百老汇的经典。
1985年,独见慧眼的巴西导演埃克托尔·巴本科果断下手,把它拍成了电影。电影拍的怎么样呢?我没有看到,无法发表意见。可供参考的是:片中的男演员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就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有人说拉美文学都是天生的好剧本,直接敷衍就可成片。《蜘蛛女》更是其中翘楚,文字的绚丽和情节的曲折并重,本身就是绝好的电影架子。可能也只有声、光、影、画俱全的电影,才能够立体地表达出主人公种种神奇想象与黑暗监狱血腥残酷的强烈对比。还记得当年看书时年纪还小,已经被书里奇幻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虽然是薄薄一小本,掩卷后仍然余留着震惊的感觉,当得上是回味无穷。
可惜据传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导演只保留了原著中的“法国歌女”为副线,舍弃了另一条标志性的“僵尸女故事”。即便如此,电影版《蜘蛛女之吻》也被评为“足以流芳后世”。可以透露的是,不管在书中还是电影里,为爱不顾一切的同性恋男子和他幻想中的同样奋不顾身的“蜘蛛女”最终都被虚伪而冷酷的现实所吞没了……
那是怎样一番演绎呢?
值得一看!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没有看到电影前,就写下“评论”的原因吧。
本片虽然以革命为大背景,并且被归入同性题材,但本质却是探讨爱情价值的电影。莫利纳即是法国歌女与蜘蛛女的化身,亦是爱情高于一切的价值化身,其男性身份其实反而是内心情感的掩护,将其生理与心理分离得更为鲜明,从而使观众更容易将其口述的电影形象作为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正如他所说:“我的内心是一个女人”。
威廉·赫特的表演十分出彩,立体地诠释出了一位陷入爱河的同性恋者形象。一方面,他在牢狱里悉心照料自己爱上的男子,尽显其细致与温柔,而另一方面,面对想要从他嘴里套消息的狱方,他虽胆怯但依旧不失理智地与之周旋,为爱人尽可能谋取一线生机。莫利纳的心中确实住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因社会的偏见而住在一座孤岛上,无人能真正走进,于是她在自己的周围结了层层叠叠的网,隔绝的同时亦在自我放逐与迷失。当瓦伦丁被迫闯入她的世界,被迫去听她的心声,她的网也将他缠住,从此她开始渐渐与爱情融为一体。
爱使蜘蛛女重生,亦使蜘蛛女凋零。那一吻里,莫利纳彻底沦陷,那一吻后,他只为瓦伦丁活着。归结原因,究竟是爱情的力量过于伟大,还是时代太过动荡,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迷茫与不安,于是爱情成为了一种追求自我的精神寄托?于是想起了戴锦华评价《霸王别姬》的一段话:人物的强烈情感和这种情感不断失落,人物被赋予的价值和信念不断被剥夺,人物一次次被驱使向背叛,而所谓的历史则变成了一种景片式的标识。
同性恋与革命者的对话,宿命般的爱情与命运,那些华丽的措辞与每一个夜晚都浪漫的要命,而极致的浪漫将带来极致的悲剧。愿每一个人都能不再受到侮辱,谦卑而又有尊严的活着。
直男是怎样被掰弯的=。=
“爱情是一个间谍无法承受的奢侈品” 没多大吸引力的老片,个别段子有亮点,但剧情整体还是慢。
“我终其一生等待着一个真正的男人。然而真正的男人只想要真正的女人。” 好故事,好剧本,好角色;政治犯和同性恋犯,各自的故事;纳粹电影和牢笼现实的纠缠;从莫利纳讲述的电影结尾的悲剧可预见他自己的命运;热带孤岛上的一个被困于自我囚网的蜘蛛女,遇见一个迷失于荒岛的男人
当二十一世纪的适婚男女们尚在待价而沽,为各种硬指标而大伤脑筋时,远在1980年代的这部电影却呈现出了一种抛弃了性别界限和一切世俗气的伤感又美好的爱情。
看完电影《紫色》,发现同届奥斯卡奖提名最佳影片的刚好有这部计划要看的《蜘蛛女之吻》,于是就顺便观影了。 -2021.07.06 → 08.04 ——1.威廉·赫特凭借片中饰演的同性恋角色Luis Molina获得奥斯卡与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2.据说王家卫拍摄《春光乍泄》有受本片原著小说的影响?3.-瓦伦丁,在我生命中 只爱两个人,我妈妈 还有你。-我会想你的,莫利纳。-至少想我的电影。-是,当我睡觉时,或许会想起你 和你那疯狂的电影。-每当我看见糖果时 会想起你。瓦伦丁,我想让你做一件事,我们从未做过的事,接个吻。-好的,但是先答应我一件事。-我说了,我帮不了你,很抱歉。-不是,答应我,别再让任何人羞辱你,你会让他们尊敬你的,别再让任何人剥削你,没有人有权利这样做。-我答应,谢谢你。
William Hurt...我景仰你.....男人都去搞基吧,把政治還給女人
William Hurt really knows how to performing like a crazy but cool homosexual! I also love the way he speaks!
最讨厌全是闪回的电影,编剧偷懒、导演偷懒,剧情的衔接也省事儿了....
电影是好电影,可惜在看完这张碟之后,我的苹果硬盘就此挂了。
the dream is short ,but the dream is happy. And only he knows if he died happy or sad.
哪怕后期重新剪辑和配音折腾了十四个月,还是很难赶上小说的神韵。戏中戏比例太大,蜘蛛女的故事反而蜻蜓点水曼努埃尔 普伊格的原著手法纯熟,各种细节和信息都从对话交待了,剧本思维写作
想要抓住男人的心 首先要抓住男人的胃...“Only he knows if he died happy or sad"william hurt的角色也算是个“英雄”了 至少在我眼中
很好,舒缓有度,小空间与大想象,台词真棒,阿根廷这街景、夜晚、灯光、气氛,总有一种哀感顽艳的颓败之美,适合同志题材,怀疑王家卫是看了这个片子,才将《春光乍泄》外景放在阿根廷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快乐还是悲伤地死去。”“我爱你,希望你不要觉得恶心。”gay爱的只有real man直男,而真正的直男必定爱的是直女,当gay爱的那个男人也爱上了他,那个男人也就不再是直男,gay也就不会再真爱他。所以说gay永远都得不到真爱,只能接近真爱。这是gay的真正悲剧来源,每一个gay都是一位悲情的蜘蛛女,困在自己织缚的网上。这是我在高中就懂得的道理。
看过一部分,很难入戏,都快忘了讲的嘛了。貌似很久之前看《十年》的时候主角高郁提到过这个小说。
“只有他(她)自己知道,他(她)是快乐还是悲伤地死去。”浪漫得要命, William Hurt太妩媚撩人了,夜晚监狱里就寝的哨声吹响,灯光熄灭,她的电影就开场了。
监狱,同性恋,讲故事
革命所追求的「自由」与同性恋者追求的爱情与人生似乎有相同之处,魔幻的意义除了「戏中戏」以及「政治不正确」的隐喻故事,还有两者在现实世界中处于的尴尬而荒谬的位置。
奥斯卡和戛纳双料影帝恩……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