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只想看没头脑、不需要思考的电影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当时还不知道陈友就是温拿五虎的鼓手,也不知道《不脱袜的人》被誉为港版《蒂凡尼早餐》——思考了很久,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取名做《不脱袜的人》,是取自粤语谐音”不脱物“吗?
是的,小玉在电影中的定位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任何天分的漂亮女生,做着明星梦,拿着为数不多的钱,四处挥霍。第一天去到片场,逢人便打赏小费,“拿去买烟吧”。年纪小,尚生活在和平年代。
谁想到电影结尾的时候,她坐在等候室,一名十岁的小女生前来兜售口香糖,小玉出手大方,只因心生怜悯。
小女生拿着钱,非常开心地给自己买了一顶帽子,我想起她在电影开始没多久的时候,阿恭暴躁地大喊大叫,她毫不在乎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觉得哪个耳环比较好看”;后来顾太太与小玉的拉扯,“你知不知道我很难过,你知不知这样我会很难过……我和你不一样,你有的是青春,有的是机会,我只想用钱买到我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场大雨打湿了所有的温柔。
小玉和阿恭卷入暴动,被警察带走等候保释,阿恭一个电话,顾太太立刻到场。小玉感叹,“你多好啊,起码有个人对你那么好”。阿恭反问,“我对你不好吗,又做你司机,又陪你叫飞机,又陪你闻催泪弹,现在又陪你坐牢……”
阿恭有的是力气,大难临头,紧紧将小玉拥入怀中。阿恭有的,也是脾气,贫穷环境长大的他却无法向贫穷低头。
我想,他始终无法明白小玉变卖家具换来一部计程车,无亲人依靠的她有一天突然想要坚强起来,只想依靠自己,这一份勇气。阿恭感叹“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小玉扎起头发,认真算清两块半的零头,“人情归人情,数目要分明”,这一份清醒。或者低身下气哀求导演,做一个没有发言权的跑龙套,这一份妥协。即便是酱油拌饭加豆腐乳,或是以咖喱猪、咖喱兔或者咖喱龟作为生日宴,通通吃得一脸满足,这一份乐观——
去到法国餐厅吃一顿庆祝大餐,放下完全看不懂的菜牌,用逗趣的印度发音,2 Curry Chicken with Spaggeti and 2 cup of tea,吃到最后全身上下两人加起来只有四毛钱,依旧眼睛明亮,笑容甜美。
“可惜你没钱,要不我就嫁给你。”
“可惜你也没钱,你有钱的话,我就娶你。”
《颐和园》里的台词,“一个人可以拮据度日,两个人只会心生憎恨”。
生活应该在计程车被烧掉的那一刻,小玉打开保罗的名片,小小模特站立起来的那一刻,就结束了。
How life goes on the way it does.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只有飞机飞过头顶,才有那么短短两秒的宣泄。无论在哪儿,都会怀念这一份真实的自己吧。
It ended when you said goodbye.
1、阿B是演loser的高才!
2、这结尾弱爆了,如果张曼玉上船走了就精彩了,那才够味,敢于撕破人间幻想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3、张曼玉角色的服装与剧情不配~穷成那样,不断变换的发型、妆容、服装,知道导演要捧她,但是···是不是也太不靠谱了?电影整体的布局扭曲,当然编剧更扭曲。
4、罢工禁运期间买的士,难道角色脑子不正常到这种地步?还是编剧弱智吧?!
5、最后说一句不讲政治的话,真不知阿B这个穷屌丝有什么值得爱的,即便不接受有家室的导演和上海腔的野导的包养,本土追电影梦的少女应该在本港还是能找到上班族的男朋友的?借用一句阿B台词“虽然我什么都没有,但我是真心的!”,连饭都吃不上还谈个毛线恋爱?结婚?更!更!更!不可能!!!真把见世面的港女当成痴呆儿了吗?!就这水平的电影还得奖,我只能说我······还是太low了,本人乖乖缴枪。
影片開始聯想到“蒂凡尼的早餐”,張曼玉演繹想一夜成名明星夢女人,到頭來明星沒做成,倒是找到人生中摯愛。片尾曲和插曲很好聽。
港式加强版《蒂凡尼的早餐》,政治元素的加入让[二友]的野心一览无遗。~~靠Maggie你最后就这样留下来了对得起陈友吗π_π真不愧是玩乐队出身的导演和男主角,配乐实在太棒了(≥3≤),好想收一张OST!曼玉封神首作,从此开启金像奖五次称后的传奇之路。
人物塑造面孔化,剧情设计混乱化,还想映射现实,到头来那些精心设计的场景只觉造作。陈友的野心还是值得赞赏。
勉强及格。挺有意思的,剧作上化用了《蒂凡尼的早餐》,一些歌舞段落用了鲍勃·福斯的意思——张曼玉第一次在片场那段卡门式的群舞,还有后面万红丛中一本护照的画面,总体就很美式。本片由张坚庭和陈友的“二友电影”公司出品,这家公司可能拍出了一系列最美式的港片。剧本打磨的稍显粗糙,比如张曼玉第一次去钟镇涛家,何以凭一张钞票就猜出他受富婆供养?细节交代不够嘛,另外全片表演的有些呲,动辄大吼大叫,强烈的情绪来的理由并不充分。此外,电影60年代末左翼暴动的背景显然是种负面的呈现,钟镇涛的出租车被罢工的流氓烧毁,几乎沦入讨饭境地,最后也是夹在罢工人群和荷枪警员之间去挽留赴美国做别人情人的张曼玉。全片表现底层拮据困境倒称得上走心,偷面粉做一盆咖喱动物为张曼玉贺寿什么的,很讨巧的设计
初一初二,在迷蒙的时候看到迷蒙欲醒的她。那时第一次对香港的渡轮码头留下至深印象。以及大时钟。那似乎是我第一次为一部电影失眠,因为看不懂,但又好像留下了什么。从那以后,我对坐隔离桌的男同学说,你知唔知边个靓过钟楚红啊,是张曼玉
对《蒂凡尼早餐》的戏仿,巧妙嫁接至60年代左翼浪潮,玛姬张小姐初封影后,波点套装有味。阿B哥奶油小生,继《表错7日情》后牺牲色相。苦命人相依,辛酸处见喜,情浓笔烈。歌曲引《The end of World》《Smoke gets in your eyes》,彰显温拿品味。
很好看,主要是拍出了同时代电影中很不同的一种气质和节奏。用的很多方法,我在后边王家卫啊,杜琪峰啊,甚至姜文啊电影里都能看到。我不是说谁学谁,我是说这些大师也用的方法,在陈友89年的时候也用。真的很难想象是陈友。。。。片子也有缺点。但是总体让我觉得很不同,很喜欢。张曼玉太好看了。
千回百转张曼玉。凭借一个浮华小明星的角色,轻松完成了从花瓶到传奇的转身。香港电影从此摇曳生姿。
Maggie人生中的第一个金像影后,因此意义非常,贯穿始终的三角恋,乱世浮生,以及The Platters那首《Smoke Gets In Your Eyes 》,那是港片不可一世的黄金年华,也是Maggie最青春最纯真的岁月。置身浮华的冷酷人间,感情却是真真切切的,一切传奇从此出发。
2星半 并不喜欢。开始还觉得不错,有些细节也挺细腻,越后面就越发现它刻意的痕迹,且深陷穷局时,娇俗女主都学会拉下面子苦干活,可男主却全程自尊纠结加暴躁,让人喜欢不起来。生硬插入的游行也没给到“时局动荡”的感觉,更像是在故意阻拦男女主。只能感叹《甜蜜蜜》虽然在其之后,但情节处理确实是典范中的经典,因而同样是陈氏姓者,陈友和陈可辛还真不是一级的
f8ad39ab92果然我是完全无法喜欢张曼玉的。
本片由喜劇演員陳友自導自演,罕見的是卻是一部流露懷舊傾向的文藝片,而且更以“六七暴動”來暗喻八十年代末風雨飄搖的政治運動。片中夢想做女明星的拜金女與被包養的小白臉司機,從互相鄙夷到同舟共濟,卻因為暴動卻走向分岔路,縱使情深幾許,也敵不過時代動亂。陳友為六十年代的歷史創傷又添上幾分八十年代的新愁,充分流露出香港人在面臨歷史傷痛的的無可奈何。
倒是那段戏中戏很中看,风骚群舞似《如果·爱》。60年代元素挺多,罢工民运、迷你裙、正宗波波头。结尾也太草草了事了吧!
前半段惊喜,后半段胡扯。摄影不错,配乐怀旧。社会背景没发挥作用,拜金女和穷小子搵食,对比之下才发觉<甜蜜蜜>的好处,主角在生计和爱情之间选择后者,这浪漫桥段假如不放在片尾,就不要过于频繁表现男主自尊心受挫后的暴躁,不可爱的故事如果让男主挂掉,兴许还能因同情多些好感。
张曼玉 钟镇涛 陈友 在那年拍的, 說的是1967, 暗喻得很明顯.
不错的老港片,哦,曼玉,玉啊
在我眼中,其实张曼玉不漂亮 演技也不怎样。这么多年港片看过来,对她的戏实在没什么印象,只是记得在最初很多成龙的电影里她留着兔牙。天真。不自然的演技。然后突然就跳到了《东邪西毒》里她趴在窗台等待的样子。眼神似望穿了大漠黄沙却望不到心爱的人,不知是不是时光将她打磨得成熟老练了?
好好的片子,因为结尾硬生生只能给它三星。
这个片子讲的可不是爱情,好高明的编剧,借爱情讲动乱和动乱中的身不由己
时代背景的介入让本来俗烂的故事有了几分深度和厚重,但可惜在与故事有点游离,没有结合好。摄影和用光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