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free”
一个想离开,一个想进来。
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森林,
一个天造地设的围城。
当Teddy拿着Aleksei写给他的纸条在城市中心焦急求药时,却发现纸条中地址是车站,信息是祝你自由。
朋友,我说抗生素能救我的命,
是想你坚强地去对抗世俗生活,
而不是逃离到不适合生存的荒野森林。
你心心念念想救我性命,
我唯独希望你走出自己的沼泽地。
To Aleksei🍻
部分体验及感悟,必要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些世俗事,人群里的一些,方明白其中之七八。风景片同思考片的分水岭即在此。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经历改编的电影。
影评之前,请先允许我翻译一小段,原书里的文字 (为了给读者较好的参考,附上原文):
Assez tôt, j'ai compris que je n'allais pas pouvoir faire grand-chose pour changer le monde. Je me suis alors promis de m'installer quelque temps, seul, dans une cabane.
很早,我就明白了自己并不能做些什么大事来改变世界。我对自己承诺将自己安置在一间木屋里,独自一个人,过上一段时间。
Dans les forêts de Sibérie.
在西伯利亚的森林里。
J'ai acquis une isba de bois, loin de tout, sur les bords du lac Baïkal.
我得到了一间木屋,远离一切,在贝加尔湖边。(注:isba是俄语,意为乡村的木屋一类,同法语的cabane.)
Là, pendant six mois, à cinq jours de marche du premier village, perdu dans une nature démesurée, j'ai tâché d'être heureux.
在那里,六个月,离最近的一个村庄步行需要5天,在一个过度自然的地方,我努力地争取幸福。
Je crois y être parvenu.
我想我已经得到了想要的。
Deux chiens, un poêle à bois, une fenêtre ouverte sur un lac suffisent à la vie.
两只狗,一只柴炉,一扇朝向湖面的窗,生活足矣。
Et si la liberté consistait à posséder le temps ?
自由是否包括拥有(可支配的)时间?
Et si le bonheur revenait à disposer de solitude, d'espace et de silence - toutes choses dont manqueront les générations futures ?
倘若幸福回归于孤独,空间与沉默,这些是否都将是我们的后代所缺失的?
Tant qu'il y aura des cabanes au fond des bois, rien ne sera tout à fait perdu.
只要林中深处还有木屋,什么也不会完全消失的。
Sylvain Tesson 这位就是影片中的真实人物,法国的游记作家,生于1972年4月26。
剧本
影片改编自冒险家Sylvain Tesson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他在西伯利亚一间远离人迹的小屋里,如隐士般度过的几个月。
人物
影片中因杀人而隐匿在西伯利亚冰原的俄罗斯巨人是添加进去的虚构人物,原小说里不存在。在影片拍摄的时候,原书作者与导演讨论过程中,觉得如果影片完全基于小说,只是单纯地叙述一个人在木屋生活的话,可能会让观众觉得单调和无趣。因此,这个巨人的角色便慢慢被塑造起来了。
隐匿逃犯Aleksei
在寻觅这个扮演Aleksei演员的过程中,导演Safy Nebbou面试了很多人,直到这个身材高大的巨人Evgueni Sidikhin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个人物的扮演者就基本上敲定了,这个演员在俄罗斯非常为人熟悉,他在很多的本土影片里扮演坏人的角色。导演说:“当他盯着我看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不自在,他有孩子气的一面也有很兽性的一面。在见到他后,我立刻便觉得这个角色就是他了,他其实是一个气场非常强大的演员。”
其它出现的在影片中的演员
他们是群众演员,有趣的是其中好几个都是Sylvain Tesson小说里提及过的真实人物,由他们来参演,作者非常的高兴。导演希望由这些真实人物的参演能让电影的呈现更加原汁原味。导演让男主角坐在他们身边自然地交流对话,别的什么也无需做,就像观众一样,坐在他们的身边,眼光偶尔落在他们被风刻画过的脸或是粗大的骨节,就像是一个新来的陌生人一般听他们讲故事,而摄制组要做的事只是“观察”。
有关于生存及生态
虽然这个主题没有被正面提及,而是从生活在西伯利亚森林里生活的Teddy顺应自然规律生活的一串串场景来体现(比如通过冰块来取用水,熊来他的房子附近,他赤身裸体在冰洞里洗澡躲着而并没有用猎枪打熊,从开始买食物吃到后来跟着巨人学会在丛林里靠捕食生存,跟着巨人去寻找被直升机上土豪击中的熊的踪迹,试图去拯救他们,死去后沉入水中与自然融入一体的巨人......等等)。导演的意图是想通过简单自然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而并不想通过心理暗示或者说教的方式来展现给观众,希望每个观看影片的人都能自己去感受和体会。
拍摄完毕后。。。。。。
这个导演很有意思,组织当地的村民看了一遍这部在当地拍摄的电影,村民们举着伏特加的酒杯晃过银屏时,觉得无人机拍摄的的景色及他们的贝加尔湖真是棒极了。
这部影片有趣或者说它价值所在的地方也许在于,通过这样一种极端条件下的生活,让人们有所反思。我们其实都可以迅速适应周遭的环境并及时作出调整,同时也点出了人类身上先天就具备的动物性。
在城市里生活或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这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分割线,并没有哪一种比哪一种更有意义或者价值。影片向人们展示,与周围的亲人断开联系,远离原有的生活环境及科技,人凭自己的双手也能好好生活下去。
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是必须的吗?庸碌追求物质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现代化的生活是可以被抛弃的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人生的意义和我自己内心最根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没有人懂得他会放弃在欧洲发达生活来到西伯利亚的森林里,这里天寒地冻,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连送他来的老农都说,这里是个自杀的好地方,没有人相信他会在这里活下去更别说好好过下去。因为这里不适合居住,是原始森林,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都难以保障生命时刻,受到威胁天气的威胁,猎物的威胁饮食的威胁安全的威胁。
何况他也只是个现代人,他不会开枪打猎物,缺少一点面对大自然该有必备防范知识和技能。第一次他钻开冰层,搞了个冰洞爽快地冒着严寒跳下去,正当快乐的享受挑战和征服的快乐时,生活立马赠予暴击:一只熊,没有丝毫预兆的慢悠悠爬过来,虽慢,但危险。可喜的是虽然距离近,但是熊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可怕的是熊冲进了他的家,把他所有的粮食都一扫而光。
太惨了。但是他没有退缩。坚定的认清自己所选的道路,承担自己选择道路里面的悲和喜,不后悔不退缩,遵循所爱,做好自己,不被外世界的纷争烦扰所困扰,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
小时候,我看《瓦尔登湖》并不了解梭罗的心理如今,随着阅历一天天增长生活经验的累积才知道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是多大的智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梭罗说,希望每个人谨慎行事,耐心寻找追求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他父亲的、他母亲的或是他邻居的,尽可能的自由生活,别受拘束。梭罗说,我走进了树林,因为我希望从容地紧紧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不是能够学会生活不得不教会我的东西,等我要死的时候不会看到我一辈子白活了。梭罗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让外在的转瞬即逝的环境,成为我们忙碌的缘由,实际上他是我们分析的原因,离万物最近的东西是创造生命的力量。海子说,从今天喂马,砍柴做一个快乐的人。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的我只想要一件事,希望我能在人面前不必伪装言善,不用绞尽脑汁接上话题,不用寒暄问候,只是真心实意的去给出我出于本心的想给的回应或者不回应。在大雪里经历过生死之后,他坦白了自己的内心,他说,自己是逃避来到这里之后,你知道吗?有些东西让我感到窒息抑郁或者是嫉妒愤怒,我那时讨厌整个世界,他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然后我飞奔出那里,他跑了。
雪后,他在冰面上翩翩起舞,冬日里的阳光格外和煦,他的表情不再严肃紧张,他沉醉放松,是面对自然时该有的表情。敞开怀抱,手中空无一物,举目四望,四周空无一人,他什么都没有,他却又拥有了全世界,他拥有的是自己的内心,祥和平静充实。
他和杀人犯逐渐熟络,一起打猎聊天,时不时的问候,话不多,随意相处。他们偶尔也会提到外面的世界,他们会笑他们会大杯喝酒用力碰杯,
有一天夜里杀人犯对他说,我在这12年了,三年后,我就回去,我的妻子孩子在那里。你呢,你有孩子吗。
他回答:没有。嗯,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然后有一天我清醒了,我意识到,自己被困在空洞无聊的空虚世界里。我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徒留空虚,我迷失了自己。所以我辞了工作,去却换种方式。抛弃了一切安逸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朋友们……我只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精神问题。
我从未感觉自己如此的有活力,如此的自由,在这里,我才是真正的活着。
然后他们沉默了这样的沉默,让人伤心。我们终究还是个世俗的人,我也是一个世俗的人。我向往精神世界中的桃花源,那种与世隔绝,活在当下,可是我又没有办法绝缘,我依旧为了一日三餐的奔波,我依旧被所谓的浮名认可困扰,我想离开,可我没有勇气。
一天,他来探望杀人犯,原来杀人犯病了。后来他劝杀人犯:你要出去治病,没人抓你了,你需要抗生素。杀人犯却劝他:你要回去,回你的家去,你爱的人需要你。
他们彼此都没有说服对方。
第二天,杀人犯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并且出门对在劈柴的他说,你去买药给我吧,我改变主意了。
他欣喜若狂拿起背包就开始前行,走在路上,他听到杀人犯在大声地喊着他的名字,他以为那是牵挂,他大声笑着说我三两天就会回来。又走了几步森林里还是传来他好友,大声热烈的叫他的名字的声音,他也大声地回音,一遍又一遍,空旷的森林里,两个人互相喊着彼此的名字。
我们这一辈子,似乎总在寻找想要抓住一些羁绊,爱情,友情,亲情,但太过执着后那东西都成为困扰你的东西。而在这样的相处中,他们的友情早就已经根深蒂固。
一路辗转奔波,终于买到药,然后他去了那个杀人犯叮嘱他要去的地方,可是他发现地址是人流密集的车站。他不明,于是找到一个能懂俄文的人请求翻译杀人犯让捎去的俄语字条,那个人翻译出来读给他: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的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他听懂了,听到第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懂了,知道他的好友要不在了,这不是什么联络信,这是遗言。他的泪水夺眶双眼泛红,他瞬间醒悟,离别时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是最后生命的道别,或许是这12年中唯一的陪伴,或许是感谢他他成为生命里唯一愿意帮助挽救他生病的人。他们彼此理解,所谓知己理应如此,钢琴声想起来的时候,我的泪水也肆意。他焦急地赶回去,去见那个或许没有死去的人,或许还有一丝渴望,渴望他还活着没有死去,渴望还能再见他一面,可是又没有底气去相信,他只能一言不发地沉默着看向自然。回家的路途依旧遥远又艰难,路上又折腾了一些时日,汽车不行就借摩托车,他一路飞驰开着借来的摩托车,沉默不语,眼睛狠狠的盯向前方,嘴巴大口大口的喘着气,焦急、愤怒、担心。终于他回到了这个地方,缓缓推开门,点上油灯,走去床边,床上的人早已冰冷僵硬。无声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不在了。现实就是这么残忍,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他已经心如死灰。在偌大的世界无边无际的冰层上望向天空,天自无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一年,他经历了人生的全部,好像生死也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那些曾经的困扰和怯懦,都在这生死里随风而去。死亡是痛苦的,但也是让人清醒,赠予力量的。风和日丽阳光和煦的一天,他遵循了他的遗言,把他沉入海底。那些痛苦,都沉入海底,获得的是新生的勇气。刮掉胡子,整理好行囊,回归人间:“我离开了城市,在泰加林教堂度过了一年,一年,宛若一辈子。”
人总会痛苦,但人也总会再次获得新生,加油。
地球是监狱,世人爱越狱。逃离是对既有生活轨迹的反抗,亦是给自己生命中被挥霍的活力与爱的补偿。
赶上了逃离北上广巴的时代热潮,巴黎媒介经理Teddy从大厂裸辞,充分利用地理套利,巴黎赚钱黎巴嫩花,谁不这样谁傻瓜,就租下了欧洲冷冻版洱海贝加尔湖旁边一套冬凉夏暖的房子。
房东为了带着家人去大城市看病决定租转售,房子只要加多9万卢布(约1000欧元)就可以买下。也就是说,只需要两个伍佰就能写出《挪威的森林》透心凉版《西伯利亚的森林》。Teddy欣然接受。
临走前,房东说:“这里很适合自杀。”
后来Teddy遇到了藏匿森林12年的逃犯Aleksei,想逃离和被迫逃离,两种人生产生交集。
不过,这么些年,Aleksei独自生活都没事,遇上巴黎人Teddy后竟然因为感冒发烧死掉了,难怪法国人不喜欢巴黎人。
再后来,Teddy找人翻译Aleksei留下的纸条时,我哭了,是真的,我当时就在现场。
从桎梏中感受自由,在死亡面前你才真正活着。水葬Aleksei之后,Teddy从西伯利亚森林的一场深度冬眠中苏醒过来。北上广或者巴黎,你可以逃离生活的囚笼,但永远无法逃脱,生命的枷锁。
逃离是深陷生活泥潭的人给生命力取的别名,类似于周迅,鲁树人。逃离不在距离,而在心境。此地逍遥不了,别处也是妄想。但,逃离或许有时候是答案,却无法一直解决你的困惑。
藏匿西伯利亚森林的逃犯,12年于他是一个人漫长一生的审判与煎熬,而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中不过弹指之间。逃离巴黎的都市青年,以旅居为名寻找生命体验,围城罢了。
旅游和旅行都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出口,但本质是不一样的。旅游满足浅层的吃喝玩乐的感官需求,而旅行是更深层次的探索,身在外,向内求索:离开原本的生活,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找自由、谋成长、求疗愈。
当然两者无高低之分。在昨日的茨威格的世界,巴黎只知道对立的事物可以并存,不知道什么是上等和下等。
我成长的年代,时间计量单位是80后、90后、00后。如今,疫情把时间切割成令人不安惊恐的前中后,活在2019年的人与活在2023年的人已经有了代沟。
1919年,四年战争终于结束。人们从僵化与顺服中归来,在变了样的、穷了的、被轰成碎片的世界里重新寻找曾经向往又恐惧的自由。
成长中不复清醒敏锐的感官和神经,磨平了年少的无边法力,包括创造力、生命力和活力,四时欲振乏力,四处无能为力。年轻的凯鲁亚克在路上泼洒了还没喝的酒,把年少时璀璨的极乐夏梦,悄悄换成,买一套房子,和一辆凯迪拉克。
生命或是温水煮青蛙,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坐井观天,生活这口锅,你背着蹉跎,以热情燃烧的生命,煮着煮着就熟了。
在每个人的西伯利亚森林中,莎士比亚讲,这么恶劣的天气,没有一场暴风雨是不会放晴的。莎士比亚又讲,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黑塞不再将飞驰的车轮推回,默认血液中安宁的死亡。不再索求荒唐,亦是你我如今的智慧和善良。
三月,去了一次卢浮宫,又见到了阅人无数看见的手机更多的蒙娜丽莎,高高在上但给人有台阶下的胜利女神,因为断臂而无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维纳斯。
哦,还匆匆路过了《自由引导人民》,六年滚滚东逝去,霎眼二十八,Viva La Vida。
影片聚焦了三个冲突。
影片用1/3的时长,刻画一个想要逃离大城市,抛弃一切去追寻精神世界的主人公Teddy。
踏上贝加尔湖的冰面,由心而生的笑容、有星光闪过的眼神、释放一切的呐喊,这是一开始拥有西伯利亚木屋的欣喜若狂。那时的Teddy是自由的,但并不知道自由是有代价的。
在这儿自杀再适合不过了。
一语出自木屋原来的主人。
影片此时出现第一个冲突:围城。“我来这里找些许的宁静。”“这里不适合人生存。”
围城之下,我们并不知道Teddy即将面临的是自由还是孤独?
多次空镜展现的冰川雪地、寂静空旷,被网友称作每一帧都可以作为壁纸。但原生态的背景下是极度艰难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对于从欲望都市里走出来的人。
饥饿的熊近在咫尺,遭遇暴风雪无能为力,没有科技取暖的苟延残喘……这些是自由的代价。
暴风雪里迷路,绝望下的两声呐喊撕心裂肺,和初入此地不顾一切的呐喊形成第二个冲突。
这是在尝过避世生活的苦头之后,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有代价的自由换来的是一个人的孤独,人与人的关系终究难于割舍,Teddy本质上还是打着追寻自由的旗子逃离现实罢了。
新故事的开始,是Teddy被逃匿杀人犯Aleksei所救。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从相遇、相识到相知。两个世界观完全相反的人物构成影片最大冲突。
Teddy想进来,Aleksei想出去。Teddy想在这里做梦,Aleksei说这里没有梦可做。
Aleksei的善意谎言将影片推向高潮,那一段三步一回头的互喊姓名“Teddy!”“Aleksei!”像极了道别。而真正的道别是在揭开留下地址的信,地址是车站,信里这样说:
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什么是自由?
在Teddy眼里,逃离喧嚣的世界,将自己放逐到与世隔绝的地方是自由。
在Aleksei眼里,回家因为爱你的人需要你,自由不是空间的变化,而是心。心自由了,到哪儿都是自由。
“心远地自偏。”影片最后Teddy完成Aleksei遗愿:将遗体沉入贝加尔湖。然后离开。结局是对自由定义的最好回应。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附: 这是一部由冒险家Sylvain Tesson的同名游记改编的电影。2010年,Sylvain Tesson在贝加尔湖畔居住六个月,其间所写的日记集结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影片中隐匿杀人犯Aleksei是原小说里不存在的虚构人物。其他出现在片中的群众演员好几个都是由Sylvain Tesson小说里提及过的真实人物参演。导演在拍摄完毕后,组织当地村民观看电影,村民觉得无人机拍摄的景色和贝加尔湖真是棒极了。 2017年2月,Ibrahim Maalouf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获得第42届恺撒奖最佳原创音乐。影片的配乐来自当代国际爵士乐界的先锋伊布拉因·马阿卢夫。 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小号手如今是法国最知名的爵士乐手之一。爵士乐的运用与影片主题自由恰到好处。
在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碾到快崩溃前,法国记者西尔万·泰松决定前往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住上半年,他几乎没有户外生活的知识,所以难免困难重重,但在冬季的贝尔加湖边,他得到了在城市得不到的东西——辽阔与宁静。此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他的这本书改编的。 不过,考虑到单纯的日常恐使观众感到沉闷,导演和泰松商量,在电影中加入了一个同伴角色。尽管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与小说在形式上不再相同,却满足了影像与文字在深度上的一致。 不明就里的媒体将他比作“现代梭罗”,但泰松其实更接近我们,而不是梭罗。这个差距在于,梭罗是带着丰沛的精神世界与坚实的生存能力融入到自然中去的,而泰松是想要通过毗邻自然而居来唤醒自己的精神世界,换言之,构建与自我的深切联系。 所以我才说电影加入同伴的改编更能契合原著,因为这个同伴能够具象化深切关系的建立。于是,当我们再去回望困扰泰松——抑或也是大多数人——的现代生活的烦恼,将发现,真正让生活变得单调无聊、让身心窒息的,是我们与所有的人、事、物都只维系着浅浅的浮于表面的关系,失却深度思考,失却有意义的关系,失却好奇与追问的心气,甚至对自己的感受和思维也失去探寻的兴趣,当然会焦虑、会厌倦。 电影开篇的自语非常打动我:“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不一定非要隐居,但一定依托于一颗丰饶的心。
比较美,而已。
部分体验及感悟,必要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些世俗事,人群里的一些,方明白其中之七八。风景片同思考片的分水岭即在此。
逃去的地方才不是家。
自然的寂寞与我的寂寞相遇了,两种寂寞由此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有机会看看泰松的这本书。
“Terdy! Terdy! Terdy! 你已经走了一段路 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西伯利亚是什么样子 阿列喊他他时候是说再见吧 他喊阿列的时候是说有希望吧 一起活吧
teddy~~aleksei~~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要打五星。让我怀念在贝加尔湖的日子,在悬崖边,在小木屋的窗前凝视过那片湖。只有面对过那样寂寞又蓬勃壮阔的自然之湖,才知道人生的一切没有什么大不了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喜欢沉湖那一段,想起直江医生。
“我更喜欢那些类似于冰冻湖泊的人性,而非类似于沼泽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坚硬冰冷,底下却深沉、翻腾、生动。后者外表温和轻软,深处却呆滞、无法渗透。”
一次暴风雪,几句临终寄语,从身体和精神上,阿列克谢拯救了泰迪两次。在泰加林教堂里,阿列克谢的死,让泰迪如焕新生。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逃避现实的地方,永远不是真正的家。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才明白活着的意义。
让Teddy真正感受到alive的,不是西伯利亚的荒凉,是人,是Aleksei。
中规中矩的文艺男的中年危机。
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但私心想打五星。并不是什么《瓦尔登湖》的故事,甚至也算不上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也许起初以为自己是去看自然,但最后最动人的仍然是人。
这部影片的好,大致就在于,那些内心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开始质疑,并对生命的本质开启追问的人才会有所共鸣,一种无以言说,难于用答案式的概括来叩击对人生的探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类只是一个弱小的生物。人与自然的平等,并不应该来自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俯视般的口号,而应是看到了上天造物主并没有特别青睐于人类,大自然的缄默从不表示它已被人类所控制,而只是它的深沉,以及人类自身的狭隘和自大。倘若人类谦卑,人于自然便是虔诚的孩子。倘若人类继续狂妄,人便是加速自身的灭亡,令大自然加快对恶细胞的吞噬与代谢。就像有评论说,这部片子只有对到了一定年纪,经历过些事情之后,才会体悟到背后的那种深沉和震动。
不能出去玩,看大自然的照片不如看有美景的影片。本片可以领略西伯利亚森林冰封的贝加尔湖畔,一栋小木屋里一个想避世寻找人生意义的法国男子,以真人经历为基础改编的故事,森林中隐藏十多年的凶犯是虚构的,但不妨碍主角在除了冰天雪地就是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探索。如果没有网络,没有社交,一个人该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前半段都是看男主角自己zuo,在冰面凿井洗澡,被棕熊打劫,因捕兽夹受伤;后半段看两个男人相互照顾,逃犯生病,男主角为他进城买药,两个人在户外彼此一声声呼唤对方的名字真的震撼人心。冬去春来,贝加尔湖开始融化,故事也告终,逃犯去世,男主角依从他的遗愿,将他沉入湖底,人际关系情缘血脉或许是某些人的羁绊,但是在生存之际,每个独立的个体之间产生的共鸣更有力量。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震撼的景色 少而精彩的台词 简单却也深刻的思考 觉得走进了片中 想像自己站在木屋窗前看着贝加尓湖畔 缓缓地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有时间,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从这些幻象中清醒了过来。其实我一事无成,我的生活无趣且空洞
还是要先有一件加拿大鹅
绝世却不能独立。
贝加尔湖旅游广告,西伯利亚买房置业广告,零下50度野外交友指南。劲儿太大。站在冰湖上迎着日出吹小号,冰湖解冻隆起巨大冰块的声音,还有你自己,随着片尾曲一起盘旋。
我也不知道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终究要去远方,内心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宁,这片子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