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潮澎湃的角度!
单纯我们的银河系里的恒星就有数千亿颗,其中有些比太阳更大 更亮 也更辉煌,从银河系和恒星的角度说 太阳系中的恒星不过是阳光偶然掠过的一颗沙粒,但是40多亿年来,这些微尘之上却写就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壮丽诗篇
行星在沉寂平静中孕育,在混乱中成型,他们的命运相互纠缠 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太阳诞生后的最初数百万年里 它的周围还没行星出现 只有无尽的尘埃和气体 这些是太阳诞生时残留的材料 经过上千万年,尘埃开始慢慢结合集聚,形成最初的岩石 最终这些岩石在引力的作用下 创造出了行星的胚胎 随后催生了距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特别的世界,甚至是数千光年的范围内也是如此,我们的世界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地球大小得当 与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 使他在数十亿光年内 能够保持大气层 进而保护了地球上赋予生命的海洋 每颗类地行星曾经都有酷似地球的环境 都曾有过生命诞生的机会
我们很难想象 夜空中行星的所在轨道 会发生变化 它们似乎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我们往往会把太阳系看作是 瑞士手表一样的精密的天体表盘 如果已知的两个行星的体量和运动周期 那就可以计算出它们的精确轨道,但是银河系里相互作用力吸引的行星不计其数 彼此之间的引力场在几米的差池内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动 所以行星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成不变的
水星在离太阳1.7亿公里的地方孕育 那他所在的空间区域很可能是年轻的火星的形成地 在这片空间里 数十颗行星胚胎你推我搡 争夺最佳位置 在一片混乱中 某个大型天体把水星推向了太阳的怀抱 水星与另一颗行星胚胎发生碰撞 大部分的底壳和地幔 散入了茫茫宇宙
金星被高辐射云层笼罩 温度 457摄氏度 大气层 二氧化碳含量96.5% 大气压是地球大气压的89倍 这里是人间地狱 没有生命能存活 金星在形成之初 跟太阳的距离合适 其表面出现了类似地球的繁荣景象 天堂的大门打开 奔涌的水流浸透金星 大小河流随处可见 这里成了海洋的世界 金星的大气层就像厚厚的被子 保证体表的恒定温度和海洋的存在 多亏了温室效应 渐渐的年轻的太阳变得越发明亮 金星的表面温度也随之升高 越来越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温室效应变得更加剧烈 雨水等不及到达地面 已经被蒸发掉了 金星的大气恒温系统失衡 从此金星的繁荣时光一去不复返
火星的体积比金星小 也有过水源的 但没有大气层的庇护 水分逃逸
生命早已和地球构造紧密交织在一起 他是所有大陆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一直存在液态水他 确保大气平衡 维持地表温和气候 地球安然享受太阳的时间是最长的 这为复杂有机化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今天我们的星球生机勃勃 到处洋溢着生命之花 但这不会长久 地球的命运终将跟随其他岩石行星的脚步 即使我们察觉不到每天的细微变化 但太阳的老化过程不可逆转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 太阳即将走向消亡 因为我们知道恒星内核所发生的物理和核物理变化 当太阳的核心氢燃料彻底耗尽 它的外部边缘将会膨胀 他将进入红巨星阶段 太阳将会向外扩张大约数百万公里 水星将会首当其冲 受到吞噬 然后金星也将走向生命终点 昔日生命繁荣的景象将会随风消逝
当视野放大到宇宙,观察范围延展到几百亿年,会发现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之微小,当自己退回到一粒尘埃的视角,那些比我们自身伟大的存在就是上天的恩赐 心中不免产生侥幸和微妙的感恩戴德……多少次生命都会消失在这些飘渺的轮廓之中,安宁、摇曳、悠远,如一颗微小的星辰消失在苍茫的宇宙,有声无息。在这美妙又严酷的消失中,敬畏与恐惧都可以无处遁形,好像只有在这种消失中,寻找和重现才会获得意义,好像只有在这种消失中,一切的荒凉与荒诞才会迸发出一种力量
也算是治愈片了,也是了解一些大格局的东西后 再瞅瞅自己的小盘算 小欲望 小恐惧 微不足道!人类只不过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呼吸 一秒心跳而已!
每一帧画面都超级震撼
Why do we explore,some people ask?
Shouldn’t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s here on earth before we committing time and energy and resources to exploring the stars?
Well, I think focusing entirely on our motes of dust would be a profound mistake.
It would mean that we’d taken the decision to sit huddled in a tiny corner of the solar system wondering what we’re doing here.
It would mean that we’d taken the decision to fight amongst ourselves for ever more precious resources confined below a thin shell of air on a small rock rather than following the three dimensional path marked out by the lights in the night.
“登山是智慧生物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刘慈欣《山》
看的时候,有种莫名的感动。生命,是如此的幸运;我们,是如此的幸运。
诞生生命,真可谓是宇宙最伟大的杰作。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发生的是多么偶然。这些行星,和地球出生环境类似,却因为某些因素的变化不具备孕育生命的能力,如今一片荒凉。我坚信,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一定存在星球也有生命。人类尚未在太空中寻找到自己的邻居,其也证实了一个星球诞生生命是多么的偶然。另外,人类才诞生了几千年,与太阳系的几十亿年相比不过电影画面中的一帧,又如何在航空航天技术起步几十年就发现宇宙几十亿年的成果结晶。
不得不说,这个纪录片能够诞生,还是要归功于NASA。美苏争霸,美国对航空探索可谓倾尽心血。现在看来,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虽然落后许多年,但选择平平稳稳的发展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有一句话很多人都推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考虑生存的意义。
在整个地球上,占主导的是人类。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会思考,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大范围地来看,我们制定世界的规则,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条件下再考虑其他生物的权益,或许其他生物只是维持人类发展的工具。我们大力发展人类文明,已经打破了这颗星球的生态平衡。我一直崇尚这一理论,万物都存在兴衰。我们繁荣昌盛了,同时也加速了地球的衰败,只是不知道多少年后达到那一个点。此点之后,《星际穿越》将要上演。人类依旧在大规模的繁衍,生命着实可贵,但人类文明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参与吗?假如整个人类文明灭亡,我们的存在无从得知,那我们存在还有意义吗?
我存在疑问。
等我来解答。
我们总在寻找天堂,时常觉得人生艰难,但是看过行星这部纪录片后,不禁感概,我们其实就在天堂中。地球的形成是一系列偶然事物造成的,这期间有任何纰漏,都不可能使地球有水、有植物、有氧气、温室效应,而太阳风暴、有毒气体、行星撞击等各种因素对其他类地行星的摧残让地球成为了那个唯一。 比起炙热如地狱般的金星和水星、风暴肆虐的火星、冰冷的冥王星和海王星、以及两颗根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巨无霸气体行星木星和土星,地球简直是奇迹般的存在。在地球的庇护下,人类并不能感受到宇宙的凶险,但其实放眼整个太阳系,撞击、吞噬、极致环境才是真正的主流,宇宙也不会为了人类的喜好而作出任何调整。作为行星之间互相作用的附属品,人类已然超水平完成了自己的剧本,在称霸地球之后开始探索未知的宇宙,然而我们越是深入探索,越为人类的未来担忧。太阳即将进入暮年,其能量熄灭前的膨胀足矣将地球变成干涸的水星;陨石撞击的危险时刻存在,其威力可参见恐龙灭绝的那次撞击;人类能否在地球不适于居住前找到下一个家园?或者这个家园真的存在么?如果思考这些问题使人心烦意乱,那就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感谢它在冰冷漆黑的宇宙中给了我们一个栖息之地,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都可以在它的庇护下安逸生存。那么你问天堂在哪里?我们的地球就是天堂。
大前天晚上吃饭时发现了一部了不得的巨作!
BBC最新纪录片《行星》,前两天刚刚开始在腾讯视频独播。
对,就是那个拍出《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的BBC!
尤其是《地球脉动》,第二季以9.9的惊人高分,荣登豆瓣榜首。
BBC纪录片,向来以对美的超强感受能力,和以个体命运来表现宏大题材著称。
这次的《行星》延续了这一风格。
先来看一下剧照——
行星消亡
探测器靠近行星
水星胚胎与大行星相撞
我在65英寸电视上看这些画面,宇宙的浩瀚与幽深,苍茫与粗粝,静谧与壮美,都让我感叹:BBC还是BBC啊。
《行星》讲的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
共5集,分别为沐浴阳光:类地行星、太阳系姐妹星:地球和火星、教父:木星、远离太阳的生命:土星、触及黑暗——冰封世界。
腾讯视频官宣是,太阳系的“爱恨情仇”。
这种拟人化的叙事模式,非常新颖也非常有亲和力。
比如在第一集类地行星中,在太阳系诞生之初,行星胚胎大多形成于火星轨道附近。
因为那里离太阳既不是很近,也不是很远。
有利于孕育生命。
但是,空间有限,纪录片里用了这么一句话:
“在这片空间区域内,数十颗行星胚胎,你推我搡,争夺最佳位置。”
“在一片混乱中,某个大型天体,将水星推向了太阳的怀抱。”
太阳系的“爱恨情仇”,从太阳系诞生之日起,从未停止。
比如,水星是八大行星中最惨的。
它的内核,占据了从其核心到地表大约85%的范围。
也就是说,这几乎是一颗完全暴露核心的行星。
它的地壳和地幔,很有可能在45亿年前的撞击中,被剥离,落入茫茫太空。
水星亦从原本火星轨道附近的位置,被撞向太阳。
从此遭受太阳炙烤,日复一日。
而金星的现在,更多的是受太阳影响。
金星的大小和构成,几乎和地球一模一样。
44亿年前,太阳的光芒还比较黯淡,金星上气候宜人,也存在过如同今天的地球这样繁荣的景象。
但随着太阳增亮,金星表面的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强。
雨水不等落到地表就蒸发殆尽。
最终,金星变成了地狱——地表气温甚至远远高于水星,且雷暴不断。
没有水,没有生命。
而地球呢?
地球也终将步上其他类地行星的后尘。
因为,没有永恒不变的轨道,也没有永恒不变的太阳。
眼下,太阳正值壮年期,但再过50亿年,它就会变成红巨星。
太阳会因内部氢燃料耗尽而膨胀,向外扩张数百万公里,先后吞噬水星和金星。
地球或许勉强幸免于难,但已经不适合居住了。
但比起其他三颗类地行星,地球已足够幸运。
水星早早地被撞向太阳,金星的繁荣只维持了20亿年。
火星因为体积太小,无法保持大气层,地表水分全部逃逸到太空。
而地球,已经足足维持了40亿年的稳定!
在未来,遥远的土卫六,也许会在太阳膨胀成红巨星时,变成第二个地球。
纪录片中说:
“始终蓄势待发的一系列冰封世界,即将从沉睡中醒来。”
探测器在土卫六的北极,发现了大片液态甲烷湖。
而土卫六上存在的复杂有机化学成分,正是能够构成生命的有机化学成分。
当太阳膨胀成红巨星,土卫六与太阳的距离缩短,地表的水冰融化,是极有可能孕育生命的。
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曾经的繁荣会成为过去,当下的荒凉亦非永恒。
这,就是宇宙永恒的定律。
值得一提的是,《行星》中,行星地表的样貌,均采用实景+特效。
在地球上选取接近行星地表的地貌,再用特效处理。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更为逼真,还让地球上的我们更有同理心。
比如,用地球上的火山坑(疑似),模拟水星表面陨石坑。
用地球上某个西海岸的海滩,模拟水星上原本可能出现的繁荣景象。
土卫六地表疑似地球上的河床或洪泛平原。
土卫六的液态甲烷湖,像极了地球上的淡水湖。
两岸巍峨高山,只不过,土卫六上的高山都被水冰覆盖。
这些熟悉的场景,都让我们想到,地球与其他行星,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地球的现在,可能是其他行星的过去,或是未来。
所谓地球的繁荣,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
宇宙中的一切都处在瞬息变化中,只不过宇宙的时间太长,而人类的生命太短暂。
一切看起来都像是永恒。
拍行星的纪录片不少,但很少有把行星拍出生命,拍出情感,拍出苍凉。
BBC的顶尖,技术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其对于美的感受。
从摄影到理念,像是注入了人的生命,格外的生动鲜活。
其透射出来的自然伦理之美,能穿透人心层层麻木的屏障,触及最深处的柔软。
就这样被一击而中。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太阳,46亿年前诞生,是银河系中俩千亿颗恒星中中等大小的一颗。大约还剩50亿年的寿命。 水星,距太阳5800万公里,类地行星,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颗。 金星,距太阳1.08亿公里,类地行星,和地球差不多大。 地球,距太阳1.5亿公里,类地行星。 火星,距太阳2.28亿公里,类地行星,仅比水星大。 小行星带,由岩石组成,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是一片荒芜之地,松散的分布着大约50万颗小行星,质量加总也只有月球的4%。 木星,距太阳7.8亿公里,气态巨行星,最大的行星,拥有巨大的引力,阻挡了飞往类地行星的大陨石(恐龙的灭亡就是因为陨石) 土星,距离太阳14亿公里,气态巨行星,拥有30万公里宽的固态冰质行星环
水星也太惨了吧,先是被撞飞了,然后又被烤干了,简直太阳系年度第一惨。
这片要是看IMAX一定爽翻了
外星生物不一定就是我们所认知的形态存在
晚上关上窗,拉下投影屏幕,感受宇宙之浩森,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爱情算什么,不过是蚂蚁尘埃罢了。
再次见到教授这张脸倍感亲切!对宇宙系列一直是毫无抵抗力的,唯有对无限的敬畏,对无垠的唏嘘,然后暗叹人类之微,渺如尘埃,仿佛毫不在意。#有盘M蓝光纪录片#9.2
水星太惨了,简直想替它嘤嘤嘤
一个又一个的送探测器,花很多年才能看几眼,了解宇宙,真的是一个浪漫又孤独的事情
关于宇宙的种种,不能多看也不能多想,看多想多就容易滋生虚无主义,感觉自己做为一坨碳水化合物,生有何欢、死亦何苦。算了不想了,周一还得跟单位领导斗心眼呢。
BBC2019年年度力作之一,由布莱恩考克斯教授来讲解再好不过了,痴迷于教授的不老容颜
这节目有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借用人类发送的行星探测器之眼,但是全片最多的探测器镜头居然是火箭发射倒计时,就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知识点也都是早就知道的。还有个很棒的地方,教授(教授好温柔)会去地球上的与别的行星相类似的地貌做解说,都是各种人迹罕至的旖旎风光。越看越觉得生命的诞生实在太偶然了地球真是天堂。
19世纪伟大过的英国人用20世纪伟大的美国人搜集的素材刺激了想要在21世纪再伟大一把的中国人
BBC真的是可以帮助大家成长一生、有情怀的机构,它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那些我们无法亲自前去的诗和远方,有巨型野生动物族群出没的纯野外,有只能靠思想遨游的外太空,不过我是个俗人,这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部分是海王星随风暴飘落的雨,不是水而是钻石。
“8个岩质的、冰冻的以及气态的尘埃,以黑暗的宇宙空间为幕布,它们齐心协力,至少在其中一个世界创造出了生命。”“我认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地球这个宇宙尘埃上是莫大的错误,那将意味着我们人类决定蜷缩在太阳系的一个小角落里,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迷惑不解,那将意味着我们人类决定为了越来越珍贵的资源而互相斗争,把自己限制在一层薄薄的大气之下、一块渺小的岩石之上,而不是去探索那条由夜晚星光勾勒出的立体的路径。”冰冷的宇宙,却能让人热泪盈眶。——2020年9月1日,宇宙无垠时空中的一隅一瞬。
画面太美,虽然并不是真的,基本都是全凭想象,但依然震撼无比,内容深浅皆有,适合各类人群,挺好的,不过想念一下大卫
不知不觉中,已然热泪盈眶。当金星的海洋蒸发殆尽,当火星关闭天堂之门,当木星呈现其壮美诡谲、向地球推出那一颗陨石,当土星环展示出冰晶倒影,当土卫二隐藏了深海热泉,当卡西尼坠落的瞬间,当老教授说出“we are not alone”... 百亿星系之中,45 亿年跨度之内,抬头,星空已不再只是夜空中的美丽亮点,它们是我们的所有过去与未来,是我们所有的宗教科技和文化,是我和你相遇的奇迹。
不论全人类以后的命运怎样,生存于世的短短几十年间,身为一个独立的可以思考的有机生物个体,到底要怎样生活?我们在宇宙中昙花一现的意义在哪里?
星空下的人类好渺小,渺小到我不在畏惧愁苦和死亡。#BGM好听到哭泣
看着那么多行星都错过了孕育生命的机会,突然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
勉强四分。全长292分钟。邻居在装修,外边有军人操练,在噪音里打开这套纪录片,烦躁在宇宙的尺度上变渺小了。为什么要关注宇宙?主持人在片尾说:人类与其为有限的资源争夺,不如把眼光放在浩淼星空。你能感到他对任何一种形态和成分的海洋都怀着期待。两个星体之间不止造成潮汐,还有导致星体分解的潮汐加热效应。卡西尼坠落前避开了有渺小希望产生生命的土卫二,这是人类宛如神祗的温柔,天王星的牧羊卫星,躺着的海王星与捕获来的海卫一,恐龙的灭绝是木星给人类的赠礼,火星局促的身形是木星剥削的结果,土星的光环是分解的冰结晶卫星,这美丽奇观估计还能维持亿年,在宇宙的刻度上人类是幸运的……这是一套可以反复观看的纪录片,因为推出的足够晚,呈现了半个世纪中人类探测器搜集的丰富素材,唯一缺憾是用CG讲解的部分还是偏少
旁白和BGM仿佛给每一个行星探测器赋予了生命,它们带着着人类的科技和勇气探索未知的世界,用微弱的电磁波向人类描述它们新发现的故事,然后耗尽生命坠入那颗行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