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

HD中字

主演:马特·狄龙,理查德·克里纳,杰西卡·沃尔特,埃克托尔·埃利松多,Carole Davis,珍妮特·琼斯,布莱恩·麦克纳玛拉,费舍·史蒂芬斯,布隆森·皮诺切特,Frank Campanella,理查德·斯塔尔,乔·格里法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冲击 剧照 NO.1冲击 剧照 NO.2冲击 剧照 NO.3冲击 剧照 NO.4冲击 剧照 NO.5冲击 剧照 NO.6冲击 剧照 NO.13冲击 剧照 NO.14冲击 剧照 NO.15冲击 剧照 NO.16冲击 剧照 NO.17冲击 剧照 NO.18冲击 剧照 NO.19冲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撞车》撞了什么?

一、种族问题

《撞车》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这部影片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真正的原因其实并不是种族问题,种族矛盾只是是最表面的理由,最容易找到的借口。

你可以很容易地分辨白种人和黑人,或许能够分辨墨西哥人和爱尔兰人,但是美国人显然分不清中国人和泰国人,就算你能分清吧,拜托哪位聪明人告诉我怎么分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好吧,白种人肯定种族歧视,黑人肯定贩毒抢劫,爱尔兰人肯定酗酒无度,中国人肯定会开餐馆,阿拉伯人肯定会炸掉白宫……从前贴上这样的标签简单得很,现在要否定这些标签同样简单,但是现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仍有相当多的白种人具有种族歧视观念,仍有80%的毒贩子是黑人,仍然到处都能看到中国餐馆,搞自杀式炸弹袭击的仍然多是阿拉伯人……只是那些行为与他们的肤色人种没有任何关系。

有天早晨,歇斯底里的白种女人终于明白,她这样愤怒并不是因为黑人抢了她的车换锁的人胳膊上有纹身或者佣人没把碟子收到柜橱里,她愤怒是因为她就是这样愤怒,每天早晨都这样愤怒,与她的遭遇并没有关系。观众或许可以从她丈夫与黑人女助理之间暧昧的眼神想象到她的愤怒来自哪里。

藩篱建自内心。身为高级警官的黑人应该算是成功人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族人,她在固守什么?她是否认为贩毒抢劫才是属于黑人的生活方式?同样的出身,同样的背景,两兄弟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母亲眼里在街头抢劫乃至最终送命的那个才是她的好儿子。在黑人警官眼里我看到了如此深沉的悲哀,我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地努力从上一代人悲惨的处境之中挣扎出来,我想在他一生的奋斗当中,最让他感到挫败的不是白人歧视的眼光,而是自己亲人的鄙视。

二、人性问题

《撞车》还想告诉我们,人一生当中有很多的作为,仅凭一件事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是愚蠢的。当某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选择与他们平时的表现并不见得一致。

滥用权力猥亵黑人妇女的白人警察无疑是个种族歧视的混蛋,但是这个混蛋也会冒着生命危险从着火的汽车里救人,而救的是不是黑人并不影响他的选择。因为目睹搭档的猥亵行为而申请调职,而后又在冲突之中以一已之力挽回了几乎一触即发的局面,救了那个情绪激动不计后果的黑人的性命。这样的警察该是个好人吧?但是当他紧张冲动之下误杀了一个黑人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弃尸灭迹。或许这样的安排过于刻意,但结论仍然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自己是好人,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当危机真的到来,事情的发展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的时候,我们还能坚守吗?扪心自问,我可能做不到。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以为你知道,不,你并不知道。”——是的,我不知道。

三、罐头里的沙丁鱼

《撞车》如果翻译成冲撞似乎更准确,它以撞车开头,又以撞车结束,但是整个故事几乎与车祸无关。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关于种族和人性的命题作文,它应该算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是片中的情节巧合太多,显得过于刻意,很象是老师把一大堆的教具摆到课堂来,为的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只有爱与宽容才能拯救这个遍地冲突的世界。

我更愿意相信片中的那些事件都是孤立的,否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早就疯掉了。影片不过是把孤立的事件集中起来,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一股脑儿地推到观众面前,让看电影的人喘不过来气。这部影片近两个小时,充斥其中的是不同的人种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塞得满满的象罐头里的沙丁鱼。实在塞得太满,而沙丁鱼们也只是缺乏生命力的标本。我觉得如果事件少一些,就能挖掘得更深一些。现在这样的处理显得非常戏剧化,也过于概念化理想化。但是当然,它只是部娱乐大片,而且是一部能震撼人心的好的娱乐大片。况且,关于种族和人性,谁又有真正的答案呢?

《撞车》成功地撞断了《断背山》的奥斯卡之梦,我一直想看看这东西到底硬在哪里。看完之后我感到震撼,因为《撞车》触及的两大主题的高度的确是《断背山》达不到的,虽然深度上还差得远。我一直认为奥斯卡奖会搞平衡,我本想看看它怎么在《天堂此时》和《慕尼黑》之间搞平衡,但是《撞车》一出手,一切都搞定了。以阴谋论者的方式,想得恶毒一点,如果这部电影压根就是为了狙击《断背山》才拍的,那我也得说一句:伙计,活儿干得漂亮!

 2 ) 欢迎来到地狱

中国的二百五翻译很完蛋,他们在撞车的DVD包装上写道,“在未来的三十六小时里,一场意外的车祸把这些生活在洛杉矶却素不相识的一大群陌生人拉到了一起,在短短的36小时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结果我无数次和这部电影相遇,看到这几句话,就总把它当成了一个俗套的灾难片,直到看到它得了奥斯卡,才买来看过,一边看,一边庆幸自己还好没有将它错过。去年看的电影不多,这是难得喜欢的一部。
  
  我一直非常喜欢看群戏,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很难拍得流畅自然,众多人物,千头万絮,搞不好就是乱麻一团,所以拍摄群戏,在我看来,是即考验剧本结构,又特别考验导演功力的一件事情,因此近几年来,更是难得看到一部群戏的佳作,上次还是《高斯华德庄园》,也是很多人集中在短时期内的种种表现,那种属于戏剧所独有的畅快淋漓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但那也是2001年的事情了,况且《高斯华德庄园》是把人都关在大宅子里搞事情,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和一件事情相关的不同人。这和在洛杉矶这样一个繁华的大城市里将各不相关的人物连接起来相比,显然后者要困难得多。我看到媒体上有人惊讶为什么《撞车》会打败《断臂山》,有资深的影评人士找到的原因是,《撞车》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问题,或者说是因为它长了一张“奥斯卡的脸”。而我却觉得,《断臂山》是一部典型的作家电影,它改编自小说,李安的思想深度虽然是没话说,但是他的讲故事的手法,却一直是作家式的。这并不是不好,只是电影之所以成为小说或者绘画,或者音乐所不可代替的一种艺术形式,却正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的方法,是影音光色多种感官体会相结合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撞车获得本界的奥斯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更加的纯粹,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撞车》是做了一件只有电影可以做到的事情。讲了一个只有电影可以讲的好故事,而且这故事讲得还很好,它有作为电影所独有的细节,不可以被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代替。
  
  “他人既地狱”,我在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想着这句话,看到有人在评论它,总是去强调他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的问题的时候,想到的也是这句话,黑人是白人的地狱,白人是黑人的地狱,但有时候,黑人也是黑人的地狱,影评人是导演的地狱。我看着种种的影评貌似客观的分析美国的社会问题,心中就忍不住冷笑,其实这样的一部电影,说的不过是人罢了,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相同,不论他们是白的,黑的,中东的,还是西班牙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阂,并不因为皮肤的颜色差异或相同而决定。我们,包括我们看电影的人,心存偏见,也并不是那样的置身事外,如果不相信的话,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就问问自己,当那个菜鸟小警察和黑人小青年同车的时候,当黑人小青年笑了起来,开始掏自己的口袋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担心那个黑人掏出来的是一把枪?老实说,我想过,在看到结局后,我问过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然后我不得不坦率的承认,因为那是个黑人。
  
  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白人男子在一起会怎么想?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黑人在一起又会怎么想?如果你说中国没有那么多种族问题,那么好,你对新疆人怎么想?你对东北人或者上海人又怎么想?
  你看,人就是这么复杂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复杂的人性,而不是黑人,白人,伊拉克人那么简单。因为它让我知道我自己也是复杂的,而不像一些影评人自以为是的那样纯洁。白人也可以是弱势群体,黑人也可以欺负人,当一个小警察父亲的痛苦命运掌握在一个黑人的手里的时候,白人小警察也会被黑人欺负,专门抢劫白人的黑小子冲上车却发现同样黑皮肤的男人也可以开高档汽车。 委曲求全取得了成功的黑人该愤怒的时候不愤怒,不该愤怒的时候却查点送了命。一心以为自己可以公正对待他人的年轻警察最后理想破灭,发现自己和自己鄙视过的人并没什么两样。一心想伸张正义的黑人探长却被人嘲笑,“你想干什么?你想维护一个白人么?”
  
   世界好象是无休止的轮回,很多问题绕来绕去,总是最后会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我们是怎样出生的,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这似乎需要我们一生去追寻答案。我们永远在试图跳出他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种种定义和概念,但又同时在用这种种的定义在定义着别人和自觉不自觉之间证明着这些我们厌恶的定义,身为一个黑人,白人,阿拉伯人,富人,穷人,男人,女人,人生巨大的转折也许只有那么几次,但是种种的束缚却总是在日常不经意的细节里,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包围,你无法逃脱,这才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即便是你会试图寻找看上去和你一样的人,但那也只是外表而已,他人即地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却为它所表现的那种强大的冲撞的力量而着迷,砸碎玻璃,捣毁世界,冲撞使我们心灵深处那个封闭的自以为是的世界毁坏,冲撞将我们猛的抛入空中,砸入他人的世界。然而我想,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畅快和淋漓吧。我们冲入他人的天堂,我们自己的地狱,即便是痛苦的,伤痕累累的,但也是让你感到自己的灵魂是活着的,因为我们会在那里遇到很多人,但无论遇到谁,你遇到的都是你自己。另外的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鲜活的你自己。而那些从来将自己保护得好好的灵魂,故步自封的头脑,只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衰老,死去,腐烂而已。他们永远不知道,自由之门,就是这样被撞开的.
  

 3 ) 《撞车》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哪些探讨?

一部好莱坞版本的底层互害。

首先是对各种族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

车祸后,一方的亚裔大骂对方是墨西哥非法移民,另一方的拉美裔警官则指出亚裔车祸率最高。这是刻板印象之一,按肤色笼统地将人归类。

实际上根据拉美裔警官对她搭档的解释,她是哥伦比亚和某南美其他国家的混血,两个地方离墨西哥都差之千里;影片中还有对所有亚裔都称为“中国人”的情节,尽管有人向他解释这些人不都是中国人,他们有泰国人、越南人等等,他最后还是骂这些人都是“愚蠢的中国人”。并且用了chink。(此处写得战战兢兢)

片中的地方检察官甚至把伊拉克人都当作了黑人。

伊朗小店主去买枪,枪店老板叫他Osama,本-拉登的名字。

Yo, Osama! Plan a jihad on your own time.
I'm ignorant? You're liberating my country and I'm flying 747 s into your mud huts and incinerating your friends?

伊朗人的店被砸,还被仇视他们的人喷上了侮辱阿拉伯人的字眼:

Look what they wrote. They think we're Arab. When did Persian become Arab?

黑人小混混搭上警官汉森的车后,车里放的是乡村音乐。小混混搭讪说这音乐挺好听,汉森不以为然,也是另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小混混只会喜欢Hip-Hop等黑人音乐。如果没有刻板印象,两人本来可以愉快地交流音乐。之后的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第二是种族歧视下的民众互害

一对黑人小混混一边抱怨洛杉矶的黑人歧视,一边拔枪劫了地方检察官夫妇的车。

检察官太太(桑德拉-布洛克)大为光火,雇了拉丁裔修锁匠换家里的锁,不顾检察官黑人女助理和修锁匠的在场,把有色人种统统侮辱一遍。

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对黑人的歧视造成黑人就业率低,生活没有保障,导致黑人犯罪率高;而反过来,高犯罪率的族裔让更多的人对这个种族更加白眼相加。

这是一个彼此促进、不断恶化的过程。最后造成的社会治安恶劣,是无论何种肤色的所有人都要承担的严重后果。

【天朝社会虽然没有种族歧视,但有地域歧视。前两天刷微博看到有人应聘因为原籍被拒。】

第三,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Ryan警官打电话向医疗服务部门求助,自己父亲的感染越来越重,遭到了黑人女的拒绝。不欢而散。

生气的Ryan于是在执勤过程中“合法骚扰”了一对黑人演艺界夫妇卡和凯。

在这个情节中因为有黑人的存在,很多人都把这个故事分支作为种族歧视的一个例子。其实接Ryan电话的如果不是黑人女子,结局恐怕也是一样的。同样,一肚子气的Ryan只是碰巧拦下了一对黑人夫妇的车,如果是白人,以当时他的糟糕心情,也许也会做同样的事。

演艺界夫妇可能有了一定的名气,根据上下文,观众得知夫妻俩刚刚参加一个颁奖晚会。开的也是好车,应该已经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但是被Ryan拦下后,这里的等级地位稍稍起了变化。Ryan成为权威,占了主导,黑人夫妇不得不听从Ryan的摆布。受尽凌辱,成了那只猫。

有这里,种族只是导演利用的一个工具。加上种族因素,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对观众的心理冲撞也更戏剧化。冲撞,英文也是本片的片名,crash。

这里没有种族因素的话,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医疗机构的官僚作风,警察滥用手中的职权。

【幼教老师虐待孩子,可能早上刚被房东盘剥一番;有人上访失败,到学校门口袭击小学生。】

第四,社会信用下降造成的民众互害

拉丁裔修锁匠去给伊朗小店主修锁,发现是门的问题。当他建议伊朗店主修门,店主却认为他是骗子,“你恰好有个朋友做修门的生意吧?你建议我修个门是为了让你的朋友赚我更多的钱!”

两人不欢而散。是夜小店遇砸。

我想伊朗店主之前一定遇到过类似的骗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在他眼里,所有要从他口袋里掏钱的,都是一路货色。而这里的拉丁锁匠却恰恰是出于好心才这样建议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造成了不堪的后果。现实生活中不是没有这样的事,店主经济上遭到重创,以后做生意时可能会缺斤少两,而在店主这里吃了亏的顾客,又可能会去欺骗下一个人。

典型的底层互害。三鹿奶粉、苏丹红之类的例子太多了。

而信用下降造成互害最好的例子,就是本片中的Graham警官。三次枪杀黑人的白警官,本来可能都有正当的开枪理由,但Graham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作了伪证。

结果自己的弟弟,小混混之一,被枪杀。

有天道轮回、因果报应的意思。Graham在影片中还撒了其他几个无关痛痒的小谎,魔鬼在细节中。

综上,这部《撞车》有种族歧视的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内容。我想它的目的主要还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交流。讨论信任缺失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如果深入下去,可以非常暗黑。但囿于好莱坞的一些行业规则,本片有几个救赎性转折

伊朗人认为是修锁匠的错,带了枪去找他算账。锁匠的小女儿挡了枪,却毫发无伤。原来伊朗女儿特意买了空包弹。伊朗人认为这是奇迹,锁匠的女儿是他的天使,殊不知自己的女儿也是天使。【其实即便是空包弹,在那样近的距离下射击也会造成创伤,开枪的巨响会影响听力。】

演艺界夫妻中的妻子认为丈夫在整个骚扰过程中都没有站出来,作为男人太懦弱。争吵后妻子遭遇车祸。汽油四溅火光四射的危急关头,居然是Ryan舍命相救。开始时她竭力反抗,不让他碰她,最后救出后汽车爆炸她回头感激地望他。是他救了她的命,自己也完成了救赎。中间还特写了Ryan为她整理裙子的镜头。

黑人小混混偷来的车里藏着十几个亚洲偷渡客。在有人出价每个偷渡客500刀的情况下,小混混选择了放生,还给了他们几十块钱买吃的。受了白天汉森拼命维护黑人导演的影响,小混混救赎自己。

检察官的妻子摔了一跤后突然醒悟,她最好的朋友是她的拉美管家。抛下种族成见,也算是救赎性转折。

本片在2006年力压《断背山》获最佳影片,这几个救赎性转折功不可没。美国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他们是世界的领导,他们要拯救全世界,正义一定要赢。因此他们对《撞车》这部电影的结局相当满意。

反观《断背山》,只是一个文艺清新的爱情故事,唯一打破传统的就是同性题材。悲剧结尾,没有救赎性转折。在黑人社区和LGBT团体之间的艰难选择,当然是人数占优势的黑人社区胜出。

在一项观众投票中,希望重拍《断背山》的人数远高于希望重拍《撞车》的,大概都想要给断背的两位男主一个在一起的机会吧。而《撞车》的结局很符合期望,虽然这样的结局深度远远不够。

 4 ) 雷点很多的片

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对电影处于主流认知状态,虽然觉得一些片子诸如avatar, inception不值得如此高的评价,但是我至少还是能理解它们的出彩之处。刚刚看了crash,惊奇的发现我的看法和居然和普罗大众有如此大的差异。以致于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表达我的惊讶。

这部2006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如果只给我一个词形容的话,就是矫情。

这么形容吧,这位导演还是电影学院在校生,到要交毕业作品的时候了呢,这哥们一合计,咱要整部立意深刻,结构新颖的片子出来。啥立意能深刻呢,种族主义。啥结构能新颖呢,若干条看似不想关的故事最后混成一条主线 (对pulp fiction赤果果的抄袭啊,不过对比它别的问题这个抄袭也不算什么了)。好了,有了立意和结构,哥自己就开始凭空拼凑情节了。咱要矛盾,要 impact嘛,好了,让剧中每个人物都把自己的种族角色放大一千倍吧,任何摩擦的起源也都得因为种族,每段对话都要提到你歧视我我歧视你。咱要推动情节发展嘛,那就让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无比敏感的性格,一点点小事就会反应过激整出一档子事来。咱要催泪点触动观众升华主题嘛,就有了拉丁老爸和五岁女儿的那两段好莱坞三流电影中假得不能再假的煽情桥段。更甭提那么多做作的慢镜头。都说艺术高于生活,那起码还得源于生活啊。这哥们应该不明白啥叫过犹不及吧?

想起一个笑话,老师布置小学生写一篇体现社会主义好的作文,一学生写到:现在商场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生活欣欣向荣的喜悦,瞧,那位大爷左手拎个电冰箱,右手抱个大彩电,笑呵呵地一路小跑。。。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5 ) 《冲撞》白人英雄,入选奥斯卡的速成秘诀

题记:
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这点上想在好莱坞混的导演绝对不可忘记。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moviexclusive.com/review/crash/poster.jpg[/img]

寒冷的冬夜,晚归的人行进在夜色里,只要前行就会有各种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反映在银幕上就成为一个套筒结构,你的故事连着别人的棋局。人生在世,正如西谚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磕碰之间的宽容或许是最好的共存之道。
两个分属亚裔、南美裔的妇女因为交通事故的争执开始了这部电影复杂的叙事过程,这样的方式有点像传统的滑稽戏里的《13家打麻将》,在所有交叉的情绪失控之后找到一个和局的可能。
少数民族族群一直是美国敏感的神经,影片的前半部分是许多矛盾点的揭示:黑人对于被冷落的抱怨、阿拉伯裔人群带来的不安、心理失衡的白人警官瑞恩粗暴对待有色人种夫妻、被洗劫一空的阿拉伯店铺等突发事件,连续不断的事故发生在八个不同的家庭,编导利用蒙太奇将他们串在一起,诸多的事件交织变成导演阐述族群问题的传声筒,数条线索像小溪奔涌在最后汇入宽恕的大海,事件的层层铺垫最后达到电影高潮的手法一直为好莱坞惯用,也特别容易征服折中主义的奥斯卡评委们。
同样,电影大段的关于公正的台词必然受到美国少数民族的首肯,在所有惺惺相惜的表面之后是美国政客选票的秀场,911之后,在一直紧绷的防恐形势下,少数民族的安抚和相互沟通势必成为稳定重要的砝码,而以电影灌输和谐共处的讯息无疑是非常有效地途径,美国主流电影有着强烈的教化作用,好莱坞的主流电影永远和美国政治高度一致,任何和美国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甭想得到奥斯卡的垂青,《慕尼黑》《晚安,好运》在今年奥斯卡上吃的就是题材的亏。
《冲撞》成为最佳影片最大的卖点就在于它有一个种族问题和谐性论的外壳,电影套筒式的繁复结构其实是长篇肥皂剧惯用的吸引观众的手法,电视编剧出身的保罗·哈吉斯依靠打乱线性叙事再组接的方法把一部老生常谈的种族题材电影变成了道义脱口秀,向主流价值观靠拢成为好莱坞导演生存之本,这种媚俗直接导致了电影的情节编造感很深,无数的巧合里观众往往可以猜到结局,而充满幽怨的音乐很容易引起观众对有色人种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的同情和共鸣,好莱坞总是能够编圆一个故事。
《冲撞》的片名不仅指落山矶夜半的交通事故,它同时是指人与人之间恩怨摩擦造成的理性冲击。人或许很难摆脱环境,可是人能在心灵的安慰之后发现和睦共处的途径,灯火阑珊是落山矶的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灵魂的靠港。
对亲人而言我们总会希望他们的平安,《冲撞》里给父亲买枪防身的女儿,为女儿带上护身符的父亲和劝妻子息事宁人的丈夫都构成了善意的支点,这个支点也让他们在突发事件里能够想到更远,这就是电影所表述的宽恕主题。人无完人,不断的巧合引起下一个碰撞点,悲欢离合之后就是弥补心灵创伤的过程,人们在诉求和指责里再次检点自己的过责,直到彼此相互理解,所有的细节安排都向着种族和谐共处的主题,这非常符合主流当下美国的价值观。慷慨陈辞的台词为有色人群抒了一口怨气。
因为是主题先行,诉求意愿的电影,演员发挥余地不大,剧情的设计也因为编织的戏剧性而减少了对于矛盾冲突的震撼力。瑞恩警官在导演煽情的音乐里必然走向和解,所有关于种族的话题都被导演诗意化处理了,在柔意的音乐里族群的歧见荡然无存。当瑞恩警官从快要爆炸的汽车里救出曾经被他侮辱的有色人种的妻子时,白人拯救苍生的美国好莱坞式豪迈再次胜利,而这样的拯救还出现在黑人编导情绪失控的段落和阿拉伯人杀锁匠的段落,同时,黑人编导对黑人小混混的那番告别表明着黑色人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
而在现实里,积怨太深造成的不信任往往让简单的摩擦演化成族群暴力,有时就是鸿沟不可调和。这是经济落差和教育问题所致。
《冲撞》以它流畅的编剧和一个宽恕和救赎主题赢得了所有渴望和谐和宽容人们的心,而我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锁匠为女儿带上护身符场景,那是美国人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一个和善良与平安有关的念向,这是为人类祈祷着的天使,她出现在良心发现的一刻。

【附录:影片资料】
《冲撞(Crash)》2005美国:
导演: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唐·钱德尔 Don Cheadle、马特·狄隆 Matt Dillon
片长:115分钟
奖项:第78届(2005)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歌曲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2.5,欣赏性6(学剪辑的看看)

2006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中午11时5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6 ) 种族歧视

2004年犯罪剧情片,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将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车事故而引发的一些种族歧视问题的故事。

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为莫须有的违章驾驶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该受到谴责的警察却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妇女;老实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却差点谋杀了有着刺青的墨西哥修锁匠。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有的消极待世,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冷漠对待身边之人,有的则欺凌弱小,殊不知自己也成为了制造社会的不公的轮回的一分子,幸而每个人都有良知,今天的坏人明天也可以是好人,所以,还要怀有希望。

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短评

在美国生活后对片中的情节感受更深。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6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网状结构电影.

11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踢猫的故事,人有负面情绪就不自觉的发泄给别人,无辜的人何其多,对黑人群体没有好感,看看广州那些黑人啧啧啧。

13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如同一张白纸上的人物群像素描,对于有脸盲症的我来说辨认角色实在是煎熬。几场高空俯瞰的上帝视角审视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形形色色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这里,上演着暴力与博爱、杀戮与救赎的反转。最喜欢两段,烈火中营救曾猥亵过的女人的警察,穿着隐形斗篷冲上去挡住枪口保护爸爸的女孩。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剧情错综复杂,几乎就是当下美国族群问题混乱的注脚,致力于展示人性深处的非理性暴力宣泄和民族仇恨,素昧平生的人物毫无关联却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陷入了一个多米诺式的伤害怪圈。每个人在遭到其他民族人群的伤害后,会变得冲动、偏执甚至恶毒,将痛苦转嫁到另一个毫无关系的弱者,使愤怒就像撞车一样引起连锁反应。部分冲突和巧合情节设计较为生硬,但瑕不掩瑜,影片本身就是一部寓言式电影。

19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爆了美国之春的当下,遍地“美丽的风景线”,重新审视这部电影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种族歧视是美国的一道陈年烂疮疤,几百年来从未真正痊愈过,隔三差五就会重新被揭开,流出大量令人作呕的脓水。电影让《断背山》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不少人指责赢在政治正确,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能通过如此绵密的网状叙事相对全面的浓缩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状,且不显得杂乱,实属不易,只是一样会被人指责编剧过于刻意,匠气太重。尤其是结尾不少人都获得了救赎,形成大量的人物弧光,更有粉饰太平之嫌。最为讽刺的是两个一开始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却最终酿成悲剧,在美国依然保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人人持枪的当下,亦会人人自危,只会陷入歧视循环的下降螺旋中不能自拔,至少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被诅咒的死结,而且似乎越来越紧...

21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剧本是殿堂级的,表演是忘本式的,《断线》原来只是一部失败的模仿作。电影客观地把每个人的善恶均匀表现出来,于是当我们不再以非黑即白的心态去看待时,才发现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影子。所有纠缠不清的痛楚真正迸发的时候,便能辉映人性中残余的温暖。

2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叙事结构很用心。不过这个主题总觉得太刻意和人为化了。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不喜欢里边那股子尽管遮遮掩掩但仍然扑面而来的说教味儿。然后要说到多线程,说到多米诺,相比几年前先看的《Babel》,这点劲儿,跟洗头时碰到个不够力的小妹一样,她以为自己已经很卖力了,可我脑袋上最痒的那块地方一直没挠到啊。

3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当导演有些用力过度,当编剧非常称职。如果我是评委也选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为最好看,而是因为最反映社会现实。

3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奇迹、正义和爱皆无处不在..先说缺点:收尾相对较一般,加入中国人稍有做作感,父亲是糖尿病的警察的那条线,主轴上稍微有些交待不清,奥康纳那条线也有些不够力度..除开这些以外,通过各种犯罪来探讨种族与隔膜并非新鲜事,但仅仅那双隐形的天使的翅膀,仅仅那一组镜头和铺垫就已经值得五星的评价

3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伟大的作品。重看一遍的时候仍旧感动,冲入汽车中的男人,女人烟火中的回头而落泪。为小女孩抱住父亲,父亲绝望的哭喊。这城市的华灯初上,雨中车灯,滚落的黑人男孩手中的木头雕像。向一切的怀疑、争吵、怯弱、爱。致敬。

36分钟前
  • 長閑
  • 力荐

【B】豆瓣标记的第一千零一部电影,拍的有点做作,有关种族歧视的主题挖的太肤浅,但是交叉剪辑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大。

3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CRASH,不仅是撞车,更是种族、人性的冲撞。沉重地我只能一再一再叹息。

42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有点太假的感觉。

46分钟前
  • 女魔头
  • 推荐

非常好。小女孩那段我掉泪了都。

47分钟前
  • 力荐

表面上是在探讨种族间的偏见与冲突(crash),本质上是在讲人性的和解与救赎(touch)。

4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小孩子那幕。

5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把一切和种族有关的问题提纯、放大、罗列,然后开始生硬地说教...用力太狠,匠气太重

55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3.5 出色的多线叙事和群戏表演 但还是为断背山鸣不平 尽管隐形斗篷和车中救人的戏写得太棒 可匠气之笔还是太多 有意思的是群戏表演的表彰点落在了白人警察的饰演者身上 黑人导演的饰演者却没有提名 不过隔年就给了男主提名作补偿 最后想说 最没地位的还是亚裔

59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