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次看《感谢你抽烟》已经过去多年,由于最近给别人推荐了这部饱含经典逻辑陷阱原理展示的冷门小成本佳作,自己也顺带着重新看了一遍,依然感慨。十几年前感慨的是Aaron Eckhart(饰演男主角尼克)精湛的演技和片中绝赞的台词,如今感慨的是无处不在的自由至上主义价值观通过好莱坞潜移默化改变世界的强大能力。
虽然这篇影评的第二部分谈的是电影之外的东西,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都是看了不会后悔的好电影,强烈建议看完全片后再来看这篇文章。
《感谢你抽烟》主要讲述了烟草行业的代言人尼克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无敌逻辑打法,辗转腾挪于禁烟、环保、科学、政府、国会等组织之间,竭力维护烟草行业的利益的故事。尼克把种种不利于烟草行业的危机通过逻辑陷阱转化为有利于己方的议题,一次次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片中有一段尼克利用儿子乔伊手中正在吃的冰淇淋来教导他关于辩论逻辑的对话,全段摘录如下:
“乔伊,我从不出错。”
“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正确。”
“如果工作要求你必须永远正确,那么你就永远都不会错。”
“但如果你真的错了呢?”
“好吧,我们来做个假设,你为巧克力味的冰淇淋辩护,你认为巧克力味最好吃,而我站香草味,我对你说,我认为香草的最好吃。你如何应对?”
“不,巧克力味才是最好吃的。”
“我就猜你会这样说,这样一来你就赢不了辩论了。接下来我会问你,那么,你认为全天下的冰淇淋都应该做成巧克力味的对不对?”
“巧克力味就是最好的,我不会买任何其他口味的冰淇淋。”
“那对你来说,你眼中只有巧克力味是不是?”
“是的,我要的只有巧克力味。”
“但是我要的可不仅仅是巧克力,同时我要的也不仅仅是香草。当我们谈论冰淇淋时,我相信我们需要拥有自由选择冰淇淋口味的权利,你不该阻碍人们选择的自由。乔伊,这就是我们对自由的定义。”
“啊?可这不是我们在讨论的东西。”
“但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东西。”
“可你并没有证明香草味才是最好的。”
“我并不需要证明这一点,我只是在证明你是不对的。如果你错了,我就是对的。”
“但你仍然没有说服我。”
“因为我要说服的对象并不是你,而是他们。”说完,尼克指了指周围的人。
这段诡辩着实精彩,其用于批判对手错误,而己方正义的道德落脚点正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自由选择权。
接下来再看看全片的高潮部分,听证会上的攻防战。男主角上场后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气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参议员眼看辩论不过,就要败下阵来,突然抛出了蓄谋已久的终极问题:“你会在你儿子18岁生日(美国有50个州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吸烟违法,成年后才能抽烟)那天,给他烟抽吗?”
如果尼克回答“会”,就是丧心病狂到为了烟草行业的利益连自己儿子的健康都不管不顾,这种道德瑕疵将让他遭受强烈抨击。如果尼克回答“不会”,则是承认香烟对健康的损害大到令自己都承认不允许孩子吸烟是正确的选择。参议员自以为胜券在握,他如此设想,正因无论尼克的答案是会还是不会,最终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既能恶心尼克,又能终结辩论。
结果,尼克答道:“如果他真的非常想要抽烟,我会去给他买他人生的第一包香烟。”言下之意,只要是儿子自主做出的选择,我尼克就没有理由去反对他选择的自由。尼克用自由至上主义的价值观,又一次成功捍卫行业利益,打垮了参议员制造的两难道德困境。
有小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下面这段对话,里面的逻辑固然幼稚,不过很适合在此作为探讨自由主义的引子:
“如果你有那资本,你会拒绝多人运动?”
“没有任何文明国家会认可这种价值观。我承认我有些羡慕罗志祥,但我依然坚信这种行为是错的。我承认没有不能被腐化的忠诚,但背叛这原则需要多大的诱惑和代价,就是我们信念的重量。”
其实,多人运动到底符不符合“文明国家”的道德,除了涉及欲望和道德间的关系,还涉及到道德的原则究竟是如何建立的。不同的哲学流派拥有不同的道德起源方向,康德式道德源于理性,儒家式道德源于朴素的自然宇宙观,功利主义道德源于效用。
在对待多人运动这样的性问题上,它们的观点显然因殊途而迥异:康德认为,无法抵挡欲望侵蚀的一切行动绝非出于理性,即其绝不道德;儒家认为,人要从心所欲不逾矩、克己复礼,即必须先讨论什么是规矩,然后才能讨论多人运动道不道德(从儒家角度看,多人运动大概率不道德,原因是它不合传统的规矩和礼法,传统的规矩如何产生属于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讨论);功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用的多寡,唯有通过综合计算多人运动的效用,才能判断它道不道德(一般来说,多人运动符合功利主义道德,私下里不影响其他社会公众的多人运动所产生的个人效用经过叠加后会大于其对整体社会效用的损害)。
那么自由主义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呢?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自由主义恰恰认为多人运动完全符合建立在其之上的自由主义道德,因为这一运动充分体现了人们拥有的选择的自由。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核心主张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因为多人运动是参加者集体同意的行为,出于完全自愿的选择,所以它符合自由主义道德。顺带一提,这正是支撑性自由和性解放运动的自由主义原理。
在此暂不讨论自由主义的对错问题,因为这可能会变成对具体行为的批判,有违讨论哲学问题的初衷。让我们先来看看自由主义价值观对现代通行的法律法规的挑战,虽然下列举例是具体的,但我们所要讨论的东西实际上是哲学概念里的自由。自由主义价值观强烈反对政府进行“家长式立法”,即反对那些保护人们不伤害自己的法律。比如,自由主义者认为开汽车必须系安全带和开摩托车必须戴头盔这类法律严重侵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在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中,只要没有第三方受到伤害,且驾驶者是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的成年人,政府就没有任何权力去规定驾驶者能用自己身体和生命去冒什么样的风险,否则即是侵害自由。(关于自由主义更加具体的案例讨论,参见Michael J. Sandel的著作《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三章.我们拥有自身吗?)
是的,你没看错,制定出保护你的法律其实是违反自由主义原则的重大错误。但这其实并不可笑,因为这个结论是一代代自由主义大师通过严肃的哲学讨论,在连篇累牍的著作中明确得出的结论。要讨论自由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就不得不追根溯源,弄清楚自由主义的源头在哪里。
如果翻翻哲学教材,上面清楚写明了自由主义来源于英美经验主义。欧陆理性主义诞下了康德式的理性道德,英美经验主义则催生出了自由主义道德。理性主义采用的是演绎法,是一种绝对的道德,一如康德的格言“自律即自由”。而自由主义道德则是用归纳法总结得出的,“人应当拥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一种相对的道德观念。
自由主义拥有把个体从社会中分离的趋向,提倡个人超越集体是在事实上挑战传统的社会契约。可以断言,自由主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在道德体系中消灭一切社会因素,并加入大量的个人因素。当然,自由主义哲学家也不是没有预见到社会崩溃的危险后果,于是他们和功利主义哲学家们一道搞出了“新自由主义”。题外话,所以现在又蹦出来一个新自由主义在旧集体主义之外的新的死对头——社群主义(新集体主义)。
不可否认,自由主义正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自由主义思潮不断向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扩散(如我国),除了好莱坞大肆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这样的外在因素,内在原因很简单——全套自由主义道德体系完全符合私有制的现实情况,同时全面贴合了个人利益。
笔者认为,当我们在反思集体主义存在哪些错误时,也千万别忘了自由主义同样面临诸多问题。仅仅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宣教就盲目倒向自由主义,岂不是和坚持集体主义的教条同样愚昧?电影告诉我们,要多动脑子,然后自己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自由不自由主义的我才不管,我写这篇文章只想告诉大家,选错了路可是你自己的事,这很重要,别等到承受代价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否则追悔莫及。走这条路前,先多了解一些前人留下的有关这条路的知识总是没错的。
最后特别说明一下,虽然笔者本身偏好集体主义哲学,但本篇并非旨在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只是希望通过这些粗浅的分析,能让读者了解到自由主义之外的更广阔天地。毕竟电影里把自由主义设定为绝对正确这一点就已经违背了自由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原则,哈哈哈哈。
8/10。语言运用爽炸天啊,看来辩论这行当还得知识储备无比丰富。用“坏人”作为视角不仅预防了政治正确题材可能带来的说教过浓,而且犀利的吐嘈下居然蕴含着在儿子面前树立父亲榜样的满满正能量,真是神奇。
艾伦演那种侃侃而谈疯话正冒的坏人鸟绝了,浮夸代言人
非常好。
后面孩子那段好,jason retman才29岁么真棒
很睿智的片子
good movie
想问一下那个女记者她有没有一个妹妹叫玛吉吉伦哈尔?太像了吧!
我知道抽烟不对,但那是我的工作,没能劝服你抽烟才是我不对。
烟标片头做的很赞
片中小孩有这么样一个爹也太酷了。
话多的人,很可能因为在智力和幽默感上都过分自信而丧失创见。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昨儿突然想看贾森·雷特曼,于是从第一部刷起没想到起点这么高,举重若轻间反思的深刻程度不亚于[Wag the dog],做成喜剧搞得妙趣横生。雷特曼剧作里最后的转折总是那么有趣。
最牛逼的人还是靠嘴工作的
好像“说客”比“代言人”更准确吧?
即使你做着全世界都反对的事情,也要坚持你的立场并为之努力。
诡辩的讽刺电影
喜欢这类处处抖机灵的类型小品,这几年好莱坞也出了很多不过的小成本类型片,不过Juno和Up into the Air的导演应该可以好好开发他隶属的这个类型吧。
细节精彩 整体SOSO
逻辑缜密,剧本扎实,讽刺一流,「我不需要证明我是对的,只需证明你是错的」。经典的诡辩电影,借香烟与健康来探讨自由与道德。有趣的是,本片虽然题材是香烟,但影片竟没有一个抽烟的镜头。 @2017-08-25 00:44:38
“我认定当我在你体内时说的话是隐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