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里相濡以沫,时代夹缝里感受一缕微光的希望,那也许是人支撑下午的理由。
这世上有最动人的情感,一定是和爱有关。时代才是最宏大的事件,我们只是大时代里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在每个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里,有暗藏深刻的情感——我爱你!自身能力的平庸,导致自己的爱小心翼翼,怕无法将美好给你,只是自己总是尽力去爱你。
结局是开放的,但愿我们和爱的人别再江湖里相濡以沫,而是有能力去拥有岁月静好!
有剧透⚠️
电影的背景是疫情席卷香港之时,独力经营清洁公司的窄哥遇上失业的年轻单亲妈妈Candy前来求职。
如果不是这在香港的小半年,我可能不会感受到这部电影实在太本土化,与香港的连接过于自然。虽然我疫情最最严重的时候不在香港,但是处处痕迹还是可以共鸣,看到电影里太多细节让我有时觉得自己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一部略为紧凑的纪录片。对着电视机在赛马会赌马、抽烟时背景里坚尼地城的日落、灰色的Toyota面包车在崎岖窄小的路上转弯、中高产客户在湾边有着海景的公寓、满街便利店里都有哈根达斯、在土瓜湾的小屋企里小孩奢望能有个窗户、夏天的香港有制冷AC是有多么必要、提起“移民”宛如一个人完成了在香港的使命上了天堂…又是在这样的疫情时期,社会半停摆,连主卖人力的清洁公司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清洁剂供而深陷泥潭,连办丧事都要一拖再拖…保安过来说“因疫情严重,请戴好口罩”、儿童游乐场被布满封条、广播里教市民怎样蒸晾口罩来重复使用,这些点滴都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我从朗豪坊影院走出来就可以看到听到。
刚来香港时感觉这里的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至少不像洛杉矶downtown一样楼上是低消百百刀的Bars,门口是一个又一个流浪汉的帐篷。香港有发达的公共交通、有路边几十蚊吃饱饱的饭,但是底层也只是活着、苟活,拖欠的房租和两百蚊一天的清洁工钱。
香港有着九千多座高楼,其中四千多栋高于二十多层。开清洁公司的在楼台上看着这些高楼大厦也会说“这么多建筑,要是能都让我们来打扫该多好”。我时常觉得香港是一个城市奇迹,片片小岛上筑起这样多的楼、聚集了这样多的人,也就这样拴住了一个个人的梦。高密度的楼、高密度的小商小贩、每个看起来坚定快步往前走的人,好像就代表着高密度的机遇。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香港版的《活着》,我觉得倒也不是,社会没有那么多动荡变革,我们也不是在看一个长长的时间轴,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一小段。它本就是这样:没那么好,没好到男女主在一起、没好到公司挺过疫情、没好到女主找到好工作搬到好房子;也没那么差,没差到男主进监狱还不起债、没差到母女真的露宿街头、没差到男女主反目成仇。
电影的结尾完全不像结尾。窄哥没了公司和车后,去做了保安,看到了商场地上一滩污渍,默默拿起拖布和拖布桶一点点擦净。可能看了太多好莱坞的电影,我总期待的一个美好的结局,一个触底反弹的故事,一个塞翁失马焉知是福的故事,比如他们开辟新的职业疆土事业有成…太多太多…我以为还有一个小时会把故事讲成一个励志的且美好的,可是居然就这样镜头一拉长,淡出了…洛杉矶的电影总是一闪而过的Sunset Blvd路标、Hollywood Sign、经典的歌配着敞篷和日落,主角一夜成名,直升机和带泳池的山上豪宅。而香港的电影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普普通通,努力做着自己的工作,浅浅拥抱一下,说:
“好好生活,我们没问题的”
窄路微尘的简单评价。四星。 这个电影对于我来说比较平淡,剧情简单一点。疫情片敢写敢拍、张继聪演技、画面构图、导演调度加分。很多画面调度看得出是用心而设计出来,如卖车的时候,车在上,人在下。人的画面被压缩,也寓意他在承受着的压力。还有他们开车下班回家,恰好有港铁靠站,开车走的时候,恰好港铁离开。这些人与景的画面,让观影者会感觉到与此更加贴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这座城市。因为疫情原因,导致整个片的情绪点不一样。导演在色彩展现,在画面和女主服装体验。女主靓丽服装与男主暗沉单一的服装的碰撞对比,画面色彩与电影主题偏压抑一点与之碰撞,导致电影的总基调中和起来,并没有那么沉重。与之描写的死亡都算是比较轻描淡写的,没有哭得呼天抢天,这里有点《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的感觉。生与死,也是只属于生活的一环,需要接受。即使像一颗尘土,也需要继续生活下去。电影写得生活式化,并没有到结尾刻意转折提升,说男主变有钱了,女主变有钱了等等之类的。最后结尾还是安安稳稳,安守本分。也符合这个电影的名字。 这个电影我觉得好一点,就是没有很刻意的硬加一些“味精”,或煲一锅浓鸡汤。没刻意地某些表达主题,反而是让观众体会感受,主打体验。一些想要表达的都淡淡的渗进观众内心里面
20230426私人电影院观影之《窄路微尘》 这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50部电影,同时也是2021年12月以来到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04部电影,也是我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27部电影。 本片聚焦新冠疫情下香港社会底层百姓的苦与乐,爱与愁。这是我喜欢的类型片,因为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草根,包括我在内,区别在于我是甜草根,有的人是苦草根。 香港“金句王”张继聪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喜怒不形于色,却有着人间该有的温度,他对单身妈妈的爱很显然是单方面的无私付出,虽无结果却甘之如饴。“文青女神”袁澧林实在是好美!颜值高,大长腿,她演技也还行,但是颜值过高也增加了这个故事的不真实性,因为世界上哪有这么漂亮的清洁女工?!也就只能出现在电影里。而且片中她不停的换衣服,一套比一套还好看,一套比一套更显身材,这哪里是清洁女工?分明是时尚女达人! 一些片段彰显了导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比如晒口罩,偷口罩,卖内衣,网吧痴汉,影片之所以没能达到豆瓣8.0以上的高度,主要还是因为故事太平淡了,只能当做底层百姓的生活纪录片来看了。张继聪在金像奖影帝之争中惜败于《神探大战》的刘青云我认为也归咎于剧本太弱,和《神探大战》的跌宕起伏没得比。 精彩台词: 记住买啊!五千三百万啊!我有预感会中的! 偷还是抢的? 朋友给的。 你哪来的朋友?男还是女? 难道穷就只有等死? 我不管你以前是干嘛的,跟住我干活,手脚一定要干净。 清洁剂省点用,都订不到货。 打工好啊!不像我月底结算那几天,血压飙升! 我们好像一粒尘,上天看不到我们,但我们能看到对方。 豆瓣评分7.2分,我给7.3分。
张继聪和袁澧林饰演的男女主都是在底层生活的小市民,感觉都不如一个正常上班的打工仔。 张继聪这个角色太“好”了,第一次对袁澧林失望后因为看到一家三口那幕而选择原谅,第二次失望后因为细朱而原谅,他一直在原谅和付出。 袁澧林这个角色太“坏”了,从第一次的口罩,到手表,到消毒剂,她每次都在看似悔改的档口做错事,作为一名单亲妈妈来说,她为了生存为了女儿愿意去干一些苦活累活,但是又会做出一些不好的事,直到最后,看到细朱学她,才终于良心发现。 整部电影前半段不错,两个孤独的尘埃互相靠近,相识相知,好好发展,大团圆多好呀,非要搞成这样,何必那。 两个角色的性格可以说是正反面,在几件事的处理上也是天差地别,我感觉这也是本片的一个主旨,在这个社会上,像主角这样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在一些事情上到底该如何去做?是见得人拜得神还是抱怨? 本片整体画风还蛮喜欢的,两个主角也都是喜欢的演员,乐坛叛徒越来越有魅力了那,袁澧林演技也不错,演出了一个自己都没活明白的单亲妈妈的感觉,就像刘德华在金像奖颁奖时说的,你会更好。
“香港正在死去。”从修例风波到新法颁布再到瘟疫笼罩,这一句本显悲观的宣言似乎也确实道出了几年来这座城市的处境。
结合社会现实谈及近年底层人文关怀视角的港产片,可大致勾勒出一条表达演化的脉络:《麦路人》有着扎实的现实事件背景做支撑,却因受制于商业化的诉求和明星加盟后在人物塑造上的巨大限制而成为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置身时代漩涡中心的《浊水漂流》则在极大的勾连历史隐痛和世代伤痕的群像野心中走向了一条充满愤怒和绝望且高度符号化的叙事道路,有意地切合了彼时港人的真实情绪;而这部《窄路微尘》更像是在写一场风暴过后,断壁残垣中别无选择的凡人们平庸而困苦地继续生活。它有着可贵的质朴,也因质朴而令人动容。毕竟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一样别无选择。
电影中将张继聪饰演的男主角“窄哥”的职业设定为一家小型保洁行的老板,这在传统的底层人设中显得十分常规,但对于创作者构筑的“尘埃”叙事却很有价值。以清洁除尘谋生的人,在日益狭窄的社会处境里正逐渐沦为尘埃本身——面临不断下落,直至被彻底清除的命运。这一过程是缓慢的,如钝刀割肉般残忍。片中以一场主角二人清扫“孤独死”老人房屋的戏,将命若尘土的悲怆感举重若轻地托出,又在台词中直指“我们就是两粒灰尘”。
许多评论指出,后半段由女主间接造成的,导致男主角命运又一次恶化的那个转折在整个剧作里略显突兀,与整体的写实基调不搭。但事实上电影并未将描述现实的核心放在这一转折上,而是强化在疫情背景下,底层社会生活的容错空间被极端压缩,生存环境的恶化变得更加轻易。对比同为讲述疫情中阶层跌落的《瀑布》,本片在这方面的表达更加真实和残酷。
与这种以“微尘”的被清扫隐喻阶层跌落现状相对的,是片中对于“窄”这一概念的出色化用。无论是被防护塑料布严谨区隔的清洁区域,还是车内的拥挤空间,亦或者是男主同母亲栖居的方寸公寓、无窗廉租房的狭窄走廊、女主角和女儿暂时定居的宾馆房间,乃至人物直接行走的街道,电影用大量的暖光基调的摄影和封闭构图,剑走偏锋地拍出了故事发生的一切城市空间的逼仄感,林立的高低楼宇,将苦难中的人们牢牢困住,仅有一场戏里采用了相对开阔的视野,即两位主角在露台上张望夜色中繁华的香港。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凸显了环境对人的逼迫,也使得压抑环境中体现出人际之间相勾连、相扶持的微弱暖意显得更加动人。
谈到人物关系方面,本片虽然采用了常见的“临时家庭”式的人物设置,却并未落入煽情的窠臼。无论是男女主之间似有若无的挂念与羁绊、还是两对母子(女)亲情关系的刻画,都隐而不发,恰如其分地渗在艰难日常的缝隙里。
如今的香港正在经历又一场移民离港的浪潮,巨浪之下被留在原地的,是那些怀着故土情结、不愿离开的老人们和生活拮据而不能离开的底层人们。片中借女儿阿朱之口讲“是取了英文名就能去外国生活吗”,将这难言的苦涩溶解在稚嫩童言里。而在如此灰色的故事基调(也是城市的真实氛围)下,它仍以最质朴的语气传递良善与道德,在这一方面甚至因过于朴素而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個世界閪唔等於要做閪人。”可正是因为时代崩坏,才需要重申那些被讲过一万遍的简单真理。窄路微尘,或许亦有微光。温和地下落,但至少温和。
#75thEIFF# 窄路微尘 7.5 港版肯洛奇,港版我是布莱克。导演自己也讲他是肯洛奇的粉丝。故事讲的是疫情之下的“布莱克”生活。剧作上没有新意,但本土化衔接的很完美,高完成度,中规中矩。导演映后最后用粤语说,(只有这句最后没有被翻译)香港朋友们大家好,好好生活,我们没问题的。导演或许也适合拍类型片。
我们就像微尘,上天都未必看得到我们,但是,只要我们看得到彼此就行了
袁浓琳演的太好了!!鬼马可爱又坚强勤劳!就是太漂亮了感觉不会没朋友啊!! 半山豪宅的整窗广阔海景令人屏住呼吸 男主卖车时我也忍不住跟那辆车挥了挥手 > < 想家了~
25/10/2022 @ PREMIERE ELEMENTS [hkaff]。“個世界西者,唔等於你要做西人架” // 悲觀中的樂觀,故事平平淡淡但轉折位都係唔夠自然,實在太唔鍾意尾段窄哥變左做聖人。張繼聰做依d唏噓中佬真心好睇,Angela Yuen係幾大進步既但入圍影后就….
不属于向海的人只能对着12个窗的画作祈愿.喷出的消毒液净化不了埋在心里的不甘. 倒泻的清洁剂也不能成为不洁之魂的借口.我们都是窄路的微尘.身不由己.但个世界閪.唔代表我们就要做閪人.
想拍20年后的《柔道龙虎榜》,结果拍成了疫情版《麦路人》。口罩经济学背后的贫富阶级道德,香港廉租房单亲妈妈的挣扎求生,移民潮背景下香港人去留选择的徘徊失落……“饿不死就做下去吧,有选择的话,谁想改变?”。可所有的议题只是停留在展示社会新闻,用老港片思维的“简单角色”处理新港片模式的“复杂生活”,不痛不痒,没头没尾。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像是电影开头“口罩短缺的时候,穷人会晾晒口罩重复使用”的细节刻画,给疫情时代留下正确的集体回忆
HKAFF 因為時空背景的具體, 更加接地氣,而沒有覺得很老套,平實動人而沒有做得做作。 映後談張繼聰說這一切可能都是個cycle,希望二十年後繁榮時代的人睇翻覺得:哦原來二十年前有過這樣的一段時間。 //有冇一種可能係我哋咁啱行緊嘅呢一段係喺歷史嘅中段,終點係喺好後面,你(可能)係唔會見到,但最終係會出現
疫情下的香港社會。第一部重點描繪疫情改變生活面貌的港片。百業蕭條、氛圍緊張,而許多人也逐漸落入困境,但這些人們的掙扎就像一粒粒塵似的不被重視。正因如此,"塵"與"塵"更該互相拉彼此一把。女主角袁澧林生動靈巧,情感詮釋動人,外型也好。我對這演員並不熟悉,看了頗感驚喜。袁飾演年輕的單親媽媽,由於疫情,維生的咖啡廳倒閉,四處求職未果,只有男主的清潔消毒公司因缺工才錄取了她。其實很不成熟的人,周身小惡習、投機。跟女兒與其說是母女,不如說是大孩子帶著個小孩子...雖說如此,卻也看得見她真的有在努力,想要變好。母女關係讓我覺得有"The Florida Project"的神采。男主屬於可能被說太聖父的爛好人,但不可否認確實善良。即使自身蒙受損傷,無關"收穫"時,他依然願意雪中送炭。這樣的人物是構築這故事(或說創作者期許)的根基
女男主形象都很单薄,虽然尝试从疫情下底层人物切入,但未免也太假大空了。像是悬在半空,不上不下。雷打真孝子,财发狠人心,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主要真的挺假
很意外地被感動到涕泗橫流。前半部分溫柔的街景已經很加分了,最後出現的那家奶茶店,唉,一個現實生活中我去過無數次而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單位,那面memo紙連儂牆會永遠留在這部戲裡。說了這麼多無關劇情的,即係個故事橋段都幾有問題😂
寫底層普通人的生活就很容易陷入情節沒頭沒尾和衝突不夠(或是說視聽語言沒有能把衝突傳達好)的窠臼。雖然編劇認為不講清楚兩個主角各自的生平背景,只關注他們具體的當下會更好,可人物塑造因此有些弱了。男主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爛好人,女主有人物成長歷程,但不是很動人;在兩個人分開之後,情節發展總是依賴巧合;電影主題的表達總是依靠有些生硬的台詞「我們是一例微塵」。初次之外細節上還是有閃光點的,比如「移民潮」議題的觸碰,懸掛的口罩,疫苗,以及麵包車前座後面的卡通貼紙,這些細節安置得很棒。題材還是挺好的,紀錄這個不是很普通的時代之下的香港。
袁澧林演出了一种世俗的漂亮,在喧杂的社会环境中叽叽喳喳,具备活泼的生命力,她初时来搵工,那个反应大方清晰,在天台看高楼时,窄哥说希望对面全部清洁都给我做,她的略带局促的微笑的反应。表演的情感常常是一种诗意的情感,这种世俗是比较难演的,但袁澧林做得很好。电影本身有点陷于按部就班的有节奏的情绪起伏,例如窄哥给妈妈按脚那场戏就是剪辑进去为了情绪节奏,实际上这么做就让影片的呼吸感变弱。同时电影夹带了制造冲突矛盾的三宝,老年人过世,成年人不懂法和小朋友闯祸,一次又一次的强行推动剧情,这放在商业电影里可能大家哦哦就过去了,放在如此人文的电影里就略微失真。作为个人,我也不喜欢最后窄哥大吼Candy说她次次都让他失望,Candy说我有努力,这一段就是典型的男女关系PUA了,窄哥你是没资格说这个话的,人家也有很认真生活。
新导演处女作加 1 星。疫情时代里的香港小人物故事。故事平淡但情感动人,视听娴熟,男主角表演很好,有质感有内涵。女主角略青涩,妆容过于精致,但也算在剧情内完成任务。香港电影能不断涌现这种新人,地域+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的血脉就能延续下去。
女主贫穷少女妈妈的人设为啥穿衣服像网店模特一直穿新靓衣服… 无法理解男主对女主的奉献,感觉好像当兵…
以疫情题材来说,有自己的视角,主要是说大城市里两个微尘般的人,为了生存挣扎。可惜故事很普通,叙事太温吞,男女主角也没什么火花,男主角母亲的离世,公司因为消毒剂问题倒闭等等,越到后面越像是拼凑着两段虚假的小人物经历,很难触动。小朋友的演技不太行,说话就有些烦,整体低于预期,三星鼓励新导演继续创作。
“窄路”和“微尘”完美契合主题,真实还原疫情背景之下的众生百态,有钱人屯N盒口罩&窄哥老妈蒸口罩轮着用的场景对比就很写实,大家相互扶持依靠的生活状态,也更能反映出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冲击之大。袁澧林塑造了一个立体丰富的单身母亲角色,也发现张继聪都几有型…传递出一种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是一部充满善意、真诚、希望和人文关怀的电影作品
部分情节和台词的设计感有点明显,不过袁澧林非常好,自然诠释好了这个角色。
香港电影越来越像日本电影了,让弱者活得有尊严。
拍的算是近年港產片少有的踏實,但人物關係有很大的問題,甚至到第三幕後明顯不知道如何收尾,又要逃避張繼聰所飾演的窄哥對女主的私情,上價值寫成低層人士的互相扶持後匆匆結束,完全令人難以信服;Angela演mk妹算有進步,穿得漂亮也能勉強接受,但每日換造型確實太離譜了,房間可能都不夠她放衣服的;土瓜灣十三街的熟悉場景令人多了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