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速成套餐,速成咖啡,速成模板,我们似乎对速成这个词有刻板的印象,认为速成的东西总是不太好的,总缺少点什么,特别是当关于家庭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的时候。
速成家庭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伦理片,它展示出了收养家庭最真实的一面,这并不好笑,甚至有些沉重,因为很多时候它意味着麻烦,容忍,责任,和爱。
当没有了血缘这个牢牢的纽带捆绑,家人们又该如何相处呢?
Ellie和Pete夫妻俩看上了一套有四个卧室的房子,可是他们没有孩子,对于只有两个人的家庭来说,这个房子有点大了。他们抱着试探的态度来到收养所,在了解了孩子们的遭遇后下定决心要收养一个孩子,成为一对速成的父母。
他们遇到了一个酷女孩Lizzy。
Lizzy是个十五岁的青少年了,她还带着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两个人的照片就像是可爱的小天使,让人第一眼就难以拒绝。就这样Ellie和Pete便开始了同时跟三个孩子相处的日子。
这个突如其来的五口之家,热闹,混乱,鸡飞狗跳,却又小心翼翼,彼此客气。原生家庭可以肆无忌惮开的玩笑,在这里都属于禁忌,所有为了孩子们所做出的努力,往往也都显得刻意。
弟弟胆小且不动脑子,惹了祸第一反应就是惊恐地道歉,妹妹简直任性到极点,除了薯片不吃任何食物,一言不合就会发出尖叫。而Lizzy也正到了叛逆的年龄,更何况经历过多次的收养,她早已不能再轻易地信任别人。
尽管Ellie和Pete做了充分准备,但生活一直得不到好转,整日他们都要筋疲力尽地周旋在三个孩子之间,这让Ellie感到绝望又后悔。她不得不思考,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为了这些孩子,还是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一点。
就在夫妻俩提出想要放弃时,家人朋友们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的态度惹火了Ellie,愤怒中的她立刻收回提议,决定收养到底。
因为她意识到,在自己的心目中这些孩子早已去掉了标签,变成了熟悉的家人的存在,她不允许有谁妄加评价自己的孩子。
但看似只是赌气的决定,谁又能知道其中要承担的责任有多大呢?
收养家庭总会比原生家庭有危机感,因为他们都是有选择的。选择陌生人成为家人,住在同一间屋子里,关爱他们,保护他们,对他们保持亲人间亲密的感情,这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
Ellie跟Lizzy爆发了几番争吵,Lizzy一气之下冲出家门,正在夫妻俩上前拉扯时,弟弟被打钉器弄伤了脚背。几人顿时慌了神,Pete冲过去脱掉外套裹住弟弟的脚,把他抱起来就上了车,在开车驶向医院的路上,Lizzy看到Pete一直在轻声安慰着弟弟,“你很勇敢,你做得很好。”Lizzy感到羞愧,一直以来只有自己才能照顾好弟弟妹妹的想法终于被这场小意外打破。
正在一切好转时,Ellie撞见了Lizzy在厕所拍裸照,她的男友是一个喜欢未成年,喜欢拍色情照的变态,两人盛怒之下冲到学校狠狠教训了一顿这个已经20岁的年轻人,直到警察赶到,把双方都送进了局子。而这时Ellie跟Pete才记起来,弟弟妹妹两个孩子还被留在车里。
剧片在这里发挥了快节奏的优势,冲突起来得快又下去得快,用一种诙谐的镜头转换将其中暗藏的沉重一笔带过,但这也确实给观众减轻了许多压力。
三个孩子的妈妈回来了,她似乎改过自新,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单亲妈妈。她会定期来看望孩子,而每次来Lizzy都会表现的异常兴奋。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Ellie和Pete仿佛变成了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自己含辛茹苦,到底不过是给别人养孩子吗?这种委屈让他们心生退意,特别是看到Lizzy脸上的笑容,那种原生家人与生俱来的羁绊,是别人再努力也替代不了的血浓于水。
法庭宣判三个孩子的抚养权重归亲生妈妈,终于一切努力即将变成回忆,他们要面临分别了。Lizzy兴冲冲地拖着行李出去迎接妈妈,却看到车上只下来了收容所的两位管理员。他们的妈妈并没有赴约,因为感到对自己羞愧,甚至不敢来见他们。
极度失望之下,Lizzy崩溃着跑了出去,Ellie和Pete追在后面,担心的表情溢于言表,此刻他们俨然更像是孩子们的亲生父母。
Lizzy之前问过Ellie为什么会收养他们,在那份在法庭上没来得及说出的宣言书中,Ellie写道,这并非偶然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Lizzy他们就像是自己人生中的缺口,当自己找到了他们,这个缺口便被填补上了。
这应该是亲情所能表达出来最浪漫的方式了吧。就如同那天早晨Ellie给Lizzy梳头时Lizzy忍不住的眼泪,两人尴尬的轻轻拥抱,还有最后弟弟妹妹不经意间叫出口的dad和mommy。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复杂,你的爱和真诚,总有能传达到的那天。三个孩子能遇到Ellie和Pete,又何尝不是得到爱的填补,重新变得完整了呢?
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故事,就说明世上还是有很多人,找到了一生中的那个没有血缘关系却永远也无法分离的亲人。
如果说原生家庭比收养家庭更牢固是因为它的不可选择性,那收养家庭的牢固则在于在历经种种选择后,依然不肯放弃的那份来之不易。是陪伴产生了亲情,而这份亲情因为再磨合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变得弥足珍贵,也异常坚定。
如果你也对看书看电影写影评这些感兴趣,欢迎来加入我们【不正经评论家】(目前已进行到第5期),详情请点击本人主页或私信。
(第一次写,勿喷)看完影片后体会到美国拍家庭题材电影的幽默和风趣,更能体会西方国家对收养孩子的责任心。影片大概讲述一看对夫妻想收养孩子,在接受一系列的学习后,收养了三个小孩,这对夫妻真心的教育和照顾这三个孩子。原来这三个孩子是生母是由于吸毒和贩毒关进了监狱,大女儿想在生母出狱后回到生母身边,在收养期间,拒绝收养父母给的爱。收养父母也因为收养的子女的教养有些小吵架,记得他们在一晚计划把收养的子女带回收养所,可最后还是继续坚持下去。他们也常常和那些已经收养的父母一齐交流,分享自己收养后的喜与悲,最后因为把欺骗大女儿的男子使用暴力而上法院,对收养的子女来说,法院不能再维持他们的收养关系。同一时间,生母从监狱出来,想进一步获得自己子女的抚养权,进行了诉讼。虽然判决为生母获得了胜诉,但是原来生母在出狱后,重新吸毒了,对子女还没有准备好再次抚养的意思表示。大女儿抱有生母会出狱后就可以抚养自己和弟妹的幻想,最后感受到收养父母的爱,最后以和谐结尾。
第一个就是西方对收养以及维持收养关系这个事情上是比较重视,虽然是电影,但对于收养这件事情是夫妻间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和收养的子女们进行照顾和交流。
第二个就是在收养这件事他们会进行一定的教育,这点挺佩服美国的,我见识比较少,可能不知道这里会有在生孩子前会上一点的如何教育孩子的课程,在美国有这种课程可以让想有孩子的人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可能这里的人也没时间吧。。
第三个就是他们对于收养的子女,由不是很听话到后来变得越来越听话,很有耐心,慢慢地一遍一遍地让他们感受作为养父母的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老爸带女儿去砸墙,把不好的都发泄出来,然后把帽子戴在女儿身上。挺幸福的一部电影......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中国女婴被抛弃,被美国夫妇收养,20多年后通过视频认亲的故事。
视频配着极为煽情的音乐,一头是这边的生母声泪俱下的说“对不起,妈妈不能保护你”。一头是美国家庭长大的女儿笑容灿烂的说“没关系,丢了是个好事。
看似感人的画面,却让人心情复杂沉重。但看得出,当年的弃婴阳光自信,落落大方回应“thank you all。”没有一点受伤,也没有一点怨恨。
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女婴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甚至于有些网友实名羡慕,说“还好被扔了,不然可没这么好的环境。”
也有人质疑,是不是美国夫妇很有钱申请领养也容易,富有的家庭才充满爱的氛围?
从被无情遗弃的孤儿到被爱包围的孩子,巨大的反差转变也让人很好奇,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好奇这个的,2018年有部《速成家庭》就可以让你知道美国领养家庭那些有意思的事。
事业有成的中产家庭夫妇皮特(马克·沃尔伯格饰)和艾丽(萝丝·拜恩饰)年过四十,嫌弃生活平淡,某天决定领养孩子。
感情用事的艾丽说服了宠妻狂魔皮特,两人没有经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就直接跑去“讨要孩子”。
但领养孩子的考验并不简单,首先要接受八周的养父母课程,获得认证,还要进行配对,和其他夫妇组成领养互助会边学习边吐槽。
在这群想要孩子的父母中,有出于宗教信仰想要孩子的,有不能生育的,也有同性恋父母和单亲母亲,不愧是美国的多元家庭政治正确。
美国也有看起来很人性化的寄养家庭制度,但是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寄养期满后,两年内无家可归,染上毒瘾,坐牢或死亡。
既然是领养,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领养,而12-16岁的青少年很容易叛逆还“养不亲”,因此领养率最低,这很好理解。
皮特夫妇还偏就看中了一个名叫丽兹的15岁少女,还必须接受丽兹身后拖着的一对亲弟妹,拉丁裔的胡安和丽塔。
三个孩子进门的时候欢欢喜喜,夫妇俩装修了房间,送圣诞礼物,哄着睡觉。一切看起来和睦而且完美极了。
但很快“熊孩子”们就恨不得展现出最磨人的一面逼他们崩溃,丽塔喜欢大喊大叫无理取闹,胡安粗心大意又脆弱敏感。
本来清静的二人世界很快就乱成一锅粥,看似热闹的家庭背后是鸡飞狗跳的现实。
但皮特夫妇还是尽心尽力的关爱照顾他们,艾丽管教严厉,皮特以理服人,他们方式不同但都对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
两人一边赌气说干脆全送回去算了了,一边仅仅因为孩子的一句爸爸、妈妈欣喜若狂浑身又打满了鸡血奋斗。
爱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但对于领养家庭来说可能还远远不够。
在一家人关系渐渐好转的时候,三兄妹的生母出现了。丽兹这个叛逆少女也对皮特夫妇露出了强烈的不接受,不认同。
她故意把艾丽送她的梳子丢进马桶,把养父母关爱过头的行为曲解成白人夫妇做慈善,对她们三兄妹只是同情。
她的生母吸毒,烧了房子,不尽义务。但丽兹还是一看见生母就充满了安心的笑容,皮特夫妇对她再好也换不来她的接受。
最终孩子被判还给生母,皮特和艾丽非常难受又沮丧,这场劳心费神的领养就好像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事换作任何人都难以接受,仿佛领养只是个替别人养孩子的笑话。
其实这一切都是丽兹叛逆的自作主张,她害怕再一次被遗弃,害怕在寄养家庭来来去去,害怕自己只是养父母寂寞空虚的补偿品。
电影中有个细节,每次上法庭孩子们都会收到一个安抚熊作为礼物,而三兄妹有一堆“法院熊”,暗示了她们无数次被抛弃,被判决,被寄养领养的经历。
每多一只熊,被抛弃的伤害就又加深一次。
她就像一只伤痕累累的小熊,从没得到过爱,干脆拒绝一切可能性。
连亲生母亲都不爱她们,为什么领养父母会爱她们?
说白了,她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
“你每天被说五遍你很糟糕,长期下来,你就不会相信有人爱你。”
是夫妇两不求回报的关爱错了吗?还是对待家人关系的理解出了问题?
皮特夫妇也一直殚精竭虑让丽塔不把他们当敌人,她们跑去向模范领养家庭诉苦,却被告知那看似乖巧的女儿又进了戒毒所。
而老夫妇只是毫无怨言地说,你知道她这些年为和毒品斗争付出了多少努力吗?
父母会因为付出得不到回报而焦虑害怕失去,这就是失亲孩子每天的感受。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诉求,不是一只等待领养的小狗,需要无条件接受和感恩一切。
他们不是生来就如此,就像断翼的天使会需要更多修补的时间,但一样会飞,一样渴求爱与被爱。
你付出了足够的关爱,做到问心无愧,还要给出足够的尊重让他们可以感受到爱。
当家庭有了孩子,从此他们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是只需要被改造和无条件服从的接受者。
的确,这世上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亲生父母。
但如果这爱还可以随随便便丢下,选择逃避、安逸和只顾自己。
恕我直言,这不叫爱,叫送货上门,因为不支持退换,干脆扔角落晾着。
皮特夫妇也终于明白了这点,从一开始不知道为何领养孩子,到后来敞开心扉,和孩子们组成了幸福的一家。
网上曾经有一段话流传甚广: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想到我国需要领养的父母往往报怨审查条件严苛,不满排队等待和慢慢考察的过程,更倾向于找亲戚孩子领养或者通过非法途径。
为什么呢?因为简单干脆,从此关起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变成啥样都是自己家事。
不管是普通家庭还是领养家庭,家长们习惯了单方面的爱和管制,不懂事的孩子从来不需要被理解被倾听,仿佛他们只是这个家庭的附属品。
他们应该被捏成父母想要的样子,没资格反问父母,为什么?
为什么你想要小孩?为什么你要生下我?
有了孩子之后如何相处?
比速成家庭更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是那些完全不做准备的亲生父母。
无数孩子在父母双全亲情扭曲的家庭里,活成了最缺爱的孩子。
《狗十三》中不管父亲对女儿李玩的管教多让人不适,只要一句“爸爸是因为爱你。”就能理所当然把孩子的痛苦和烦恼一骨碌压迫下去。
聪明的李玩认清了自己像狗一样被管制的命运,不懂事就打到懂事,不乖巧就送去火锅店,他们只需要留下听话的狗,听话的孩子。
但听话的孩子还是不是原来那个天真任性渴望被爱的孩子呢?
无所谓,听话的孩子,才是我的孩子。
说真的,我也有点羡慕那些被爱领养的孩子了。
晚机里心无旁骛地看了几部, Instant family, Wildlife and Beautiful boy, 皆是家庭题材,也都是让人不知觉溶到了座位中去的影片。当如实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琐琐碎碎里,当生活在细节里而不是某种概念和设定里,你将会有无数次被孩子逼到边缘状态中去。霍金认为的M理论有十一个纬度而非现实论的四维,但莫讲物理学模型了,不同生活状态中的体验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But you know what, 真正生命底色里的生机勃勃,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赞美人类敢于繁衍与教养后代的集体勇气,bravo。
很温情的影片,大牌云集,马克不在拯救地球开始拯救小家,特洛伊的大公主也变成了家庭主妇,惊艳的是大女儿,真漂亮好身材这过两年还了得。题材不太好拍,导演用心了各类家庭都有展现,连gay都不避讳了,政治正确,而且中间不乏美国幽默,影帝加影后的表演配合相当到位,保护大女儿时对手戏真棒。影片对于领养家庭喜怒哀乐全都最直接表现出来,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成熟都展现的特别自然,虽然电影没啥特别大的场面,就感觉能看的下去。
个人认为我自己的共情能力还是很差的,观影那么多年上一次落泪,还是因为那部电视剧《一公升的眼泪》打开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在我的硬盘里躺了很多年,我今天偶然看到了。闲来无事,就把它看掉。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就像巧克力盒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也不是专业的评论专家,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唯一能告诉别人的,就是我看这部电影后半段泪眼婆娑。
真的就是大型领养宣传片,这些孩子们真的太可怜了,看得哭出一公斤眼泪!电影院宣传板旁边还有本州adoption组织搭建的宣传台,不少看完电影的人都在咨询……真是厉害了…………
节奏很奇怪,什么都没讲明白。。。觉得真正被领养的孩子看到这片子不会喜欢吧,就像春晚强迫喂食亲情孝道一样。。。
把this is us用几季来讲的故事线浓缩成2小时的糖浆......小孩确实是讨厌的生物。
我居然浪费了2个小时来看这个............我才真该哭
太好看了,简简单单但是超级感动,马克沃尔伯格和罗斯拜恩都喜欢得不得了。
套路化喜剧带来了意外的感动。可能真的到这个年纪了,看领养电影都会又哭又笑。为人父母不应该是心血来潮,爱没有血缘的孩子注定不容易。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速成家庭?都是用爱小心翼翼的融化坚冰...
主流的合家欢喜剧片,很多地方都是强行控节奏,独立电影看多了,不太适应这种明摆着处处算计你的商业片。★★☆
风格感觉略左翼,完全没被催出泪,反而皱酸了眉头。太童话了不太现实。现实九成是到第二幕就收尾,法官直接把他们发配回福利所,然后男女主默默分手
家庭轻喜剧,取材真实,怪不得能找到这么多情感冲突点,就是太话唠,,,PS:叛逆少女女主可演阿丽塔?
搞的我这辈子都不想要小孩子了
喔唷,沃尔伯格居然演了个不是发生在Boston的故事
今年看过的最正常的家庭喜剧,哪怕非正常家庭;欢笑中带着泪水,在处理三种不同的青少年成长阶段和烦恼中,观众可以从中得到共鸣。
影片过了一半,我还是没有明白这对夫妻俩为啥会选择领养小孩,所以最后的那段煽情于我来说完全失效,我没看到片中所传递的那个为人父母需要的ready moment(不论是生育还是领养)。以至于这一家人里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换做是一个普通的原生家庭,一样不会少,在这里只是再加入了一些原生家庭的孩子曾经面临的阴影而已,还都是以不痛不痒的方式来解决。我觉得这个片子有句台词很对,所有人都太自我感动了。这样一个话题,可能不管怎么样都很难处理得面面俱到,所以估计也只能以这种放大对立的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模糊焦点了。两个年纪小的孩子,有看到任何mental growth吗?Lizzy最后的转变,有任何轨迹可寻吗?我反正是没太看出来。片尾的大量照片倒是提醒了我,如果拍成纪录剧集可能会更具社会意义吧。
找不到扣分的地方 特别是对我这种被家庭蹂躏透了的人 马克他俩真的是理想的夫妻 对外人大吼时候对对方说话都是温柔的 打架一起打 丈夫主动帮助化解家庭矛盾 一起做家务 无条件支持自己妻子的决定 非常棒了
很好的一本美国儿童领养手册,大爱无疆。
马克沃尔伯格就只能演喜剧片里的老公和动作片里的警察两个角色。
题材很棒,是个真实动人的故事,领养前中后会遇见的问题都以各种不同形式提出来了,但看完更不想要孩子了怎么破……
又是一部暖到不行的温情片,在各种小幽默的同时,则是一波又一波催泪弹。可能确实老了,现在不是特别能扛住这种温情电影,各种被感动。故事并不高级,却足够触但你内心最柔软处,人物设计也很好,两个单纯、善良的傻白甜。几处转折也不那么硬,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逐渐试探与学习,让他们学会爱。有时候,我们确实很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影厅里大多是和我一样的中年男女,看完走出来看见大家都在抹泪,这明明是个喜剧啊!整个观影过程大家又笑又哭的,有时候是笑着哭😂。我旁边的印裔女孩也是一个人来看,和我一起笑着哭(这边很多印裔都是寄养家庭出身)。对于我这种出身于单亲家庭的感触更深。这是一对父母通过“考试”领养三个熊孩子的故事,在我看来他们比很多亲生父母更有资格当父母。Mark Wahlberg真的很适合扮演这种搞笑慈爱的父亲,他反恐片我反而都不喜欢。
比起领养一个孩子这种艰巨的任务,我决定先买一个Tangle Teezer的梳子致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