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影迷来说,我对这部电影是基本满意的。至少在看片的时候,我还是基本保持了观影的兴趣和注意力,这就不容易。但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原版片的缘故,这毕竟是一部翻拍片。
这部电影可说的有这样几点。一是它基本完成了作为武士片的艺术企图。二是它在细丝严缝的故事主体中多多少少的掺入了三池导演的cult趣味。三是这是一部作者化和类型化结合的较好的作品。
但首先这是一部替天行道为主旨的武士片。对于日本武士文化,我没有研究,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突破。我只知道日本的武士是必须忠于主上的,是无条件忠诚的那种,而不管主上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本片中,由于出了一个干尽各种坏事的主上,这大大的激怒了一个义愤填膺的下层武士。他召集了十二位武士同行决定替天行道,经过下计、等待、血拼,终于除掉坏主上。而十三位武士也是死伤惨重,只有两位活了下来,其余的皆舍生取义。这便构成了故事的主体。它的故事进展是顺畅流利的,几乎看不出什么生涩的地方,这种感觉就好像顺风行舟,平滑快速,而且还不给你喘息的时间。这归功于日本电影人的扎实功底。在这方面来看,我国的很多电影人,就还需要下点笨功夫,将讲故事这种叙事艺术的基本功给理理顺。
尽管故事的主体非常主旋律,但我们看得出来,三池导演对老老实实的说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在心底里是兴趣不大的。这可以从影片的叙事中细细的品味出来。比如故事的主体虽然讲述的无比顺滑,但在这顺滑中,却分明可以看到作者的那种机械性。我在几乎所有的故事主体中看不出多少的热情和灵气,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工作的那种匠气。在故事主体的行进过程中,我一点没有体验到因为场面调度、镜头调度、台词设计以及画面组合等各元素配合而成的审美上的魅力。然而,在某几个一闪而过的细节中,我却突然看到了导演的热情。再联系导演的前作,我就明白了。
三池其实是有浓厚cult趣味的导演,这压根就是流在他血液里的野性气息。尽管他拼命的压抑自己要讲个四平八稳的主旋律,然而在那些细节段落,他的喋血口味还是无意识的就流露出来了。即使它们是经过了努力的自我抑制,然而喷涂出来的这几口血还是那么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搏斗场面中那些血肉横飞的尸体、被变态主上把玩的剁去四肢的少女、被当作靶子的活人、以及那个变态主上的幽暗心灵世界。特别是对变态主上的精神世界的勾勒构成了本部电影的最大突破。它是使本部电影具有异色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也正是因为对这个坏透顶的主上的形象的塑造,使得本片往作者化的路上前进了一小步。这个主上好色残暴、滥杀无辜、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坏到不能再坏了。然而,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坏?导演将他设计成是因为对人生的虚无主义态度。因为他觉得人生空虚、无意义、无聊,所以他将追求各种感官刺激作为人生的目标。感官刺激的最高峰便是变态行为。于是有了如上的种种变态行为。他还活着,实际已经死去。他又未曾死去,因为他还没有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当他体验到被刺杀时,他不是怕的掉头跑走,而是兴奋的大叫。操!这太快过瘾了。这样血流成河的行刺在他平稳的日常生活里是极难见到的。对比于他平日里的坏事,这样的大场面的刺杀又是足够刺激的了。于是他要感谢武士的行刺。这一天的刀光血影给了一生从未有过的刺激,于是,他兴奋的大叫。在他的生命中,他一定会牢牢的记住这一天的。
总起来说,这是一部以虚无主义作底色,替天行道正义凛然为主体,cult趣味为点缀的带异色的武士片。影片最后,活下来的武士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徘徊踯躅,久久不愿离去,他是否也体验到了虚无的力量?
我一直在想,如果日本剑戟片的黄金时代没有随着片场制的结束而谢幕,如果它就那么一直没羞没臊地牛逼下去,到了今天,该是个怎么样的牛逼法?
这本“架空文学”可不好写,剑戟片本身就是一直在变化的类型,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技术进步、社会思潮嬗变,面貌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日本电影没有休克过,剑戟片到了今日,也会与黄金时代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它不可能放着广角镜头、烟火爆破等新技术不用,固守长焦镜头和“肩腹背”斩三刀的简单杀阵场面,不可能对时代风云不闻不问,年复一年长谈武士义理。这些都不符合剑戟片与时俱进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但是至少从八十年代剑戟片“咽气”前的某些动向来看,有些东西又是一定会坚持的,例如新技术只会让它的美工更加烟火气十足,不会变成今日“藤泽周平系列”那样的偶像剧,例如它的主旨一定是更加“下克上”,体现出现代社会更加民主和多元的趋势。
可惜,这一切都只能假设,现在重起炉灶的所谓“剑戟片”,体内淌的已经不是老片的那股纯正血脉了。现在的日本古装动作片,走的是三条路子。一是“纯爱+小藩风波+四季美景”的藤泽系列,托原著的福,情节还有点侠气,可是美工啊表演啊啥的,都是纯粹的偶像剧,节奏之散漫,更是深得新日片向连续剧看齐的真髓。要找根子,都坏在山田老爷子挑了木村拓哉来收尾他的武士三部曲,把本来很有质感的这个系列彻底带到了阴沟里。二是《以藏》和《赤影》这样cult片趣味的时代剧,制作成本不高,对传统基本是个戏说的精神,说不上继承。三是以《阿修罗城之瞳》和《大盗石川五右卫门》为代表的特效大制作,我觉得其实继承的是片场时代特摄片的传统,引进了ACG的元素,好看是好看,跟所谓剑戟片毕竟不是一家人。
说了半天剑戟片,跟新版《十三刺客》有啥关系呢?
因为《十三刺客》是剑戟片呗……
不要打我,准确地说,我认为《十三刺客》就是“如果剑戟片没有死,到今天应该变成的”那种剑戟片!简单点说,《十三刺客》是那些煌煌剑戟经典们的嫡传后裔!
为啥?因为它改编的原作就是一部经典剑戟片……哎哎,开玩笑!我是说,经典的剧本保证了气味的纯正。原作的剧情非常简单,就是一帮刺客如何在家老的授意下,拼死铲除残暴领主的故事。故事叙述得相当紧凑明快,毫无拖泥带水,重点是放在最后长达半小时的“伏击”段落,双方在落合宿的殊死格杀。新版的剧情结构基本没做什么大的调整,连叙事顺序都一模一样,只是把最后的大杀阵扩张成了一个小时。这样的改编,我认为是一种明智,更是一种自信。说明智,是因为原来的剧作就非常精巧,乱动无益,不信的可以去看看工藤导演的姊妹篇《十一武士》以及邵氏照猫画虎版武侠经典《六刺客》,那是一模一样的精采。说自信,是三池依足原剧本拍出来,照样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本事。没本事如中国导演,只会在糟蹋经典剧目中找到“艺术创作”的快感,比如凯歌版《赵氏孤儿》,比如金琛版孙庞斗智。
那人家三池的niubility,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咱们从小往大,一样一样说。
其一,星散其中的cult片趣味。
新版和原作的第一个镜头都是间宫大人切腹死谏。区别在于原作第一个镜头间宫大人就已经死在了府衙外,而新版则着力表现了他死去的过程,预示着新版在展示残忍和暴力方面,不可与原版同日而语。刺客在林中发现身上爬满水蛭,也是原版所无。1小时26分40秒,剑客劈开着火之人,1小时04分左右用电脑特技交待介错场面,颇具视觉冲击力。最突出的不同,是土井炊头劝说岛田承担刺杀大任时,新版加了一个被斩断四肢、割去舌头的女子出来控诉松平左兵卫的残暴,全身裸露残障毕现的镜头极具冲击力,是以往只有cult片中才会出现的场面,当然,也是三池的拿手好戏!
Cult片趣味如果专门为了卖弄色情或者感官刺激,那与我上面说的第二类片子也就相差不远。三池这次立定决心恢复剑戟片的史诗气象,对自己的恶趣味可以说是约束有加,所有这些场面,都是为配合剧情而设。事实上我觉得封建时代领主的残暴,如果真的拍出来,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是旧式剑戟着意回避了而已。新版对这些场面的展现,给岛田新左卫门决心献身刺杀事业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也激起了观众的感同身受。最妙的是片子在这里加了个小道具,用“人彘”饱含血泪写下的“斩尽杀绝”控诉状掀开了最后的肉搏战(预告片里有)。cult片里的“狗血”,刹那间变成了热乎乎的鲜血,直灌新时代剑戟片的心脏。
其二,设定与影像上的变化。
双方对阵从十三对五十变成了十三对两百,这个改动当然主要是为了增加对抗强度和感官刺激,新版的落合宿之战可是动用了火药的,没有两百敌人怎么够杀呢?但是影片也有交待,这是鬼头半兵卫的兵法,在明知前方有埋伏的情况下从大路消失,争取时间从明石藩里调集了100多名武士来护驾,颇合乎情理,而从地理位置上看,落合宿已经接近明石藩了,完全有这个可能。
原版中西村晃扮演的剑客,最后死得莫名其妙,而新版中伊原刚志扮演的剑客则是神威凛凛,演出了一场依仗“刀阵”大开杀戒的好戏。这就触及两版的一个根本不同了,基本上,原版并不十分注重感官刺激,强调的是人的宿命,对那种僵化的武士义理保持讽刺的态度。所以在构图上强调层层叠叠的纵横线条,越是到战事激烈,线条越是密集,这个请参阅我的旧文《条条框框是武士的宿命》(
http://i.mtime.com/fjs/blog/2258804/)。而新版把讽刺武士的任务都交给了台词,在画面构图上开阔得多,强调的是人物的活力和破坏能力,主要服务于感官刺激。至于哪个高明,这个就不好说了。我觉得新版在表达主题上直白了一些,特别是最后,有点直奔主题的急躁感。旧版含蓄得多,不过今日的观众,多半不会有悉心揣摩的时间吧。三池这么做,也算是一种合理的尝试。
新老版处理的不同,从花花公子新六郎决定参加刺杀暴君这场“豪赌”一段能管窥一二,旧版是用他走入街头纵横的栅栏中,暗示他投入了命运的桎梏。而新版中,歌伎问他:“你几时回来”,他回答:“很快,不过如果我晚了,就中元节(鬼节)再回来。给我点个火吧。”街边火炬照在他身上,光影浮动,仿佛幽灵一般。办法不同,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池保留了工藤荣一版中的雾景,决战开始前铃声悠扬,敌骑踏雾而来的诗意场面令人颇有时光倒流之感慨。
其三,台词、角色、主旨上的调整。
凭记忆来说,我觉得新版的台词改动相当大。现在看到的虽然只是英文字幕,但是精彩迭出是显然的。摘了一些翻译,附在后面。
我觉得这一版改得最出彩的,就是松平左兵卫的台词。本来很脸谱化的一个暴君,在新版中丰满立体了起来。射杀间宫一家时,能说出“武士为自己的主公而死,妻子为自己的丈夫而死,我是在成全你们啊!”这种话,说明这家伙完全神志正常。临死前说“我们都要死了,我真要谢谢你,我一生中,今天最开心。”新兵卫质问他:“半藏为你而死,你怎么可以踢他的头?”他说:“我要是死了,你也可以踢我的。”又说明这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怪胎。
最精彩的是下面这段,在双方杀到最激烈的时候,他与属下半藏的对话。
“半藏,战争时代就像这样吧?”
“或许。”
“真是壮观哪!有死,才有对生的感激。如果虚度一生,那真是白活了。半藏,我想到个好主意!”
“哦?”
“如果有朝一日我当权了,我们来重新打仗吧!”
让人不寒而栗的想法,真是变态变出了诗意和哲理!
新版与旧版另一个不同,在于人物的动机。原版是正邪争斗,一方残暴不仁,一方替天行道,所以要打,很简单的逻辑。而新版里面,变态的藩主不用说,是为了好玩才杀人,甚至故意丢掉面子好找借口惩罚半藏。而正义这一方,新左卫门和手下刺客的动机也有了新的意义,他们是要在太平盛世中活出武士的尊严,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上了战场。这个不能不说是很张霹雳很《拆弹部队》很后现代的一个想法。幸好,三池对这一点着墨不多,算是小小与时俱进了一下。
最后,史诗格局。一部剑戟片,上来就点明这是发生在“广岛长崎原爆100年前”,是个什么做派?在片尾又点明此事“二十三年后,德川幕府消灭”,又是个什么做派?原版中的江户时代传奇,被硬生生地纳入了历史的深度中(呃,手法确实有点生硬)。武士们打生打死,终究是为了别人。功利如半藏,认定武士的职责就是不问对错,维护主君。博爱如新左卫门,要为天下百姓锄奸。其实两人都只不过是别人的工具而已。旧版最后,剑豪毙命,浪人怀揣金钱无福消受,仅有一人冲出稻田,也不知前途究竟在何方,折射出六十年代人们对未来的迷茫。而在新版中,结尾是新六郎因手指纠结,抛不开武士刀,三池仿佛给了一个颇为高调的答案:“就算除掉了暴君,武士也还是没有未来。”这是站在“历史终结”的后冷战时代的悲凉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看见命运在向我微笑”的新左卫门和他的刺客们还是幸运的,毕竟,他们曾经轰轰烈烈地活过。
总结完毕,小小感慨一下。纵观徐克、三池崇史、彼得•杰克逊等大腕的创作历程,我发现史诗电影的最强推手们往往都有cult片底子。想想也对,敢玩敢闹的鬼才,才能有气魄对传统类型片大胆翻新。像《十三刺客》第9分钟里面,松平强奸人妻时,仆童突然淡出画面那个镜头,简直是鬼气森森,但是放在那个地狱般的场面里,看着竟是说不出的协调,今天日本还有那个导演敢在大制作里这么干?在动作片新意严重不足的今天,如本片中那种“斩尽杀绝”的快感,恐怕也只有到cult片那里才能找到血源了。
虽然山田孝之不像花花公子,虽然役所广司稍稍肉了一点(原版的片冈其实也肉),但我觉得这些都属于可以原谅的瑕疵。《十三刺客》继承了原作的剧情框架和精神主旨,用现代电影技术增强了感官刺激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是,它将以往cult片中的一些重口味引入了日趋偶像化、过分光鲜的新时代剑戟片,更新了史诗电影的质感,把剑戟片重新拉回到草根和泥土的层面,在血污和暴雨中让一部经典浴火重生。我相信这对于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日本剑戟片的未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附台词:
岛田新左卫门看见被残酷虐待的女人,怒极一笑:“我看见我的命运在向我微笑了。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一直希望死得有尊严,此时此地,我的命运在召唤我了,看,我的双手止不住颤抖,这是武士临战时的颤抖,我会出色地完成您交给的任务。”
岛田新六郎:“赌钱买来的酒,味道分外好。”
岛田新左卫门:“我想玩,可连玩都玩不好,我太认真了。”
浅川十太夫:“你几时回来?”
岛田新六郎:“很快,不过如果我晚了,就中元节(鬼节)再回来。给我点个火吧。”
岛田新左卫门:“他太年轻了。”
仓永左平次:“为正义献身不分长幼,武士的生命不在乎长短。”
岛田新左卫门:“是,我见识短浅了。”
岛田新六郎:“放开那只兔子,我们有重要的事。”
木賀小弥太:“比烤兔子还重要?”
岛田新左卫门:“各位,我们天上再见!”
“你买我的命算是买对了!”
木賀小弥太:“跟你们武士打群架可真好玩。”
岛田新六郎:“这不是打群架!”
木賀小弥太:“你们武士为什么这么蠢?”
看见暴君松平临死前喊痛,岛田新六郎:“真没想到,你也会疼吗?”
岛田新左卫门死前对侄子岛田新六郎说:“当个武士,真是累赘啊。你剩下的这辈子,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吧。”
一部看起来更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的电影,没有华丽的剑法,更没有宏伟的场景,连小镇上的机关都显得如此原始,但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日本古装片却做到了许多中国“炫丽”的古装片所做不到的东西:让观众感受到电影本身所想表达的精神。
鬼头对主人的死忠和牧野因为犯上而自行切腹都充分表现了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对于武士来说就像是基督徒所奉行的基督教义一样,是神圣的,头脑聪明的人会指责鬼头说他愚忠,死得其所,而注重原则的人则会认同他,只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十三刺客更是最为悲壮,我觉得十三刺客中的猎人,新六郎,使枪的浪人和小仓最有特点,能够体现出不同人格的人在这场战斗中的价值观,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能够让他们视死如归得去战斗。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拍得非常真实,仅此一点已经需要很多国内的古装片好好学习借鉴的了,少玩点虚的,多整点实的。这样的电影才能让人真正感到惊心动魄。
3.8 我覺得最好的地方就在於殺戮的層次化。剪輯的挺好,沒看過原版無從比較。不過就這此片來說,做的確實還不錯。至少沒淪為日本新近那種“偶像派武士片”和“武士大片”。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池崇史电影,因为在这个时代,他仍能拍出信仰的力。“武士道完成于德川幕府时代,来源于神道教、佛教、阳明学。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禅宗得到平静、沉着、不畏死;从儒学中得到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前面的戏剧张力也好,后面的群架也好,非常合格的古装武打片。
爽快!
凡打仗时发呆跑神,与队友深情凝视、嫣然一笑,为仇敌普及天下大势、宣讲人生大义、追忆昔日旧情,告知对方“今日本宫是特意前来杀你的”,放弃有利地势有利武器跳入敌群内近身肉搏…等一系列行为,都是耍流氓,当以花痴论处。貌似敌军也存在严重诈尸现象。别搞好吗?害我笑场了十几次。
有三池、老怪和PJ为证,没有cult片底子,是拍不出史诗正剧的!我打算用这句话结束我的影评。
纯洁的武士精神
最后我们的种马猎人假死清了仇恨么?
片子一般,比之“七武士”来差的太多。内容不够分量。三池崇史想拍一个带有自己风格的七武士,但脑子深度不够。前半段比后面的屠杀好。
王守义十三香组队杀怪升级灭Boss
好长,完全看不来,既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记不住谁是谁,就听见各种咕叽咕叽的声音。
能足額調集三百藩士護衛蕃主,鬼頭才是真正的人才啊。
十三刺客,一次大胆而失败的翻拍。看完后对3D版切腹不再有任何期待。
说《十三刺客》像《十月围城》的麻烦看清楚一下人家的立意和手法,高端了不是一个级别。也算三池这两三年来拍过品质感最好的片子了吧。
比十月围城来得刺激多了。
最后变成了B级片
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能把可敬化作恐怖,抹杀了正义和道德之后的执着赐给了绝对的力量,日本武士道的沉沦使得穆斯林成为这世界上仅剩的伏笔,影片所表达的诉求是对这种价值观的遗憾与缅怀。巧妙的杀阵布局以及精准的厮杀动作,每一个镜头都带有酣畅淋漓的快感,没有任何不适。
近年最棒的杀阵、最蠢的cult桥段(介错)、最脏的缠斗、最冷的劈杀、最烂的基情(高冈)。亮点:人彘、地狱落合、谷村的千世、伊势的小弥太、稻垣的齐昭、庄次郎的临终视角。败点:伊原的九十郎、被删掉的渡河场景。此外,发觉《乌鸦高校2》的教学楼大战可谓落合之战的大练兵
载入史册的杀阵!
13,12,11,10,9,8,7,6,5,4,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