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所有人看到片名叫《忠烈图》,讲了明朝抗倭寇的故事,就不想看这个电影了。这片子没有获任何奖、任何提名,洪金宝、元家班在其中的演出被人遗忘,连写胡金铨影评的人也经常绕过这个片子,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仅以动作戏而论,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华语电影。也必须佩服,胡金铨无论拍什么都能成为高山仰止。
棋局布阵。这场戏从林中寂静开始,逐渐加入笛子和空鼓,紧张感越来越浓。棋局布阵,不只是给片中人看形势兵法,也是给观众空间感、表现合围之势(白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手心真是捏了把汗!)。之后打戏开始,依赖棋局表现的空间感而有条不紊,每个人物都有交待。伍继园儒服白衣,未见拔刀,穿梭于乱兵之中,是片中第一次表现他的身手。胡金铨的打戏中,飞刀、飞镖、箭等远程武器相当重要(《忠烈图》结局的树林对战,双方都安排了狙击手),偷袭从来先放冷箭。现在的电影中,偷袭前先举个刀瞎嚷嚷,唯恐对方不知道,让人吐血。滕盾的运用也符合抗倭的历史记载。
敌营试招。这场戏秉承了胡金铨一贯的打前先试虚实风格,从《大醉侠》《龙门客栈》的客栈试招戏发展而来,但完全没有了前两者的囧点。和结局的决战相比,这段戏的节奏清晰,更能看清动作是怎么出来的。伍继园娴洒自如,令人折服。
悬崖决战。这段近5分钟的打戏张弛有度,却一直充满了窒息感。镜头快碎,远近移景交替,却丝毫不觉凌乱,空间感依然清晰。剑道与刀法的决战,刀刀硬朗,不负“忠烈”之名。洪金宝兔起鹘落,延续了《侠女》的知名镜头。
这片子对“大义”的讲述,在我看过的动作片中也为最。华语动作片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打满人,打洋人,和打仇人。胡金铨的电影里却总有些家国情怀,《大醉侠》是拘捕恶贯满盈的朝廷钦犯,《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风波》是保护忠良之后兼/或和邪恶势力斗争,《忠烈图》虽然是抗倭,却远不止打东洋人那么简单。“忠烈”的“忠”是赴国难,和忠于朝廷没有关系。影片先用旁白和隐笔讲述倭寇的暴行,之后倭寇吃了一记败仗,就去屠戮渔村,没留一个活口,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经常发生的事情,不知明朝是否也是如此。明朝官场的腐败无能,乃至里通外贼,电影也没有讳笔。结局决战,官兵已成合围之势,将军却按兵不动,只有几个草莽英雄捐躯国难,令人扼腕。义士新冢,也只是除掉了一小股倭寇势力,倭患直至明末也没有解决。历史上中日之间的较量,有多少次如此!电影开篇摄制了一段嘉靖皇帝,又隐隐然有一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胡金铨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抗战片《大地儿女》。《忠烈图》里决战前夕,排兵布阵时配乐中管乐的应用(还有地雷战情节!),和老年间大陆抗战题材影片颇有相通之处。想来这是两岸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忠烈图》的拍摄背景,是1974年全球华人保钓。如今承平日久,我辈读书人,忠烈之心不敢或忘。
《忠烈图》中的侠,亦臻极致。《龙门客栈》中萧少兹和于谦无亲无故,只因爱护忠良之后,就能舍身相救,后来《新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都不敢这么拍。《忠烈图》中伍继园是“大明朝的老百姓”,按说天下兴亡有肉食者先顶着,可伍继园就能把自己和老婆的命搭进去。《忠烈图》之后,胡金铨也不再拍侠了。
《忠烈图》也可见胡金铨对儒的执着。胡金铨的书生情结有目共睹,连《大轮回》里的锦衣卫头子一出场也手不释卷,还是“江南大儒”的弟子。伍继园曾落草为寇,老婆还是苗人(这算是统一战线么-徐枫在片子里似乎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台词?),然而怎么也看不出草莽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伍继园曾是读书人,他却始终身着儒服。结局剑道与刀法的对决,从着装上说是浪人与儒生的对决。从《龙门客栈》开始,胡金铨电影里的主角打架没有穿短打的(《大醉侠》的主角是花子,金燕子的外衣被玉面虎扒了)。——黄飞鸿和李慕白也穿白衣长衫,然而气定神闲的气场又不及伍继园的万一。
最后还是说回动作戏上来。练过几天的人,看吊钢丝和花拳绣腿都接受不能,《龙门客栈》的动作太僵硬,《忠烈图》看着确实顺眼。也难怪胡金铨此后的动作戏越来越少了。从《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到《忠烈图》,胡金铨用了不到十年。四十年后的我们在拍什么看什么?可惜这么好的片子,现在只有录像带画质。《忠烈图》硬朗凌厉的打戏,渣画质在电脑上看依然让人窒息。在大银幕上看该是什么效果?这片子就该修复画质放映一百遍啊一百遍!
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打戏很好,很好看。
感觉比客栈和风波都好,因为那俩片子编得都有很烂的地方。动作设计也好一些,七小福的几个人加入让我眼前一亮。胡金铨脑中的武侠世界是很有意思的。一阵风的动作设计真的是一阵旋风一样,有意思。洪胖和一阵风的最后决战也相当凌厉。胡金铨回香港创业,制作比联邦时期要糙,打戏比重占得更大,都是市场考虑。成龙跑龙套领日薪,一会演官军一会演海盗,没法给正脸,前后在剧组待了36天。后来,他也拍了打海盗的电影,里头也有洪金宝元彪,可以对照一下剧情,那就是《A计划》。带计略成分的武侠片,但是把俞大猷直接置身于抗倭第一前线,变身为智慧武者有点说不过去,如果把视野放小一点,俞大猷的得力干将带着一帮人做局部的抗倭,那会更圆满
胡导70年代拍摄的电影里面我最不喜欢这部,虽然这部的武术设计反而是胡导所有电影里最好的,事实证明洪金宝的设计就是比韩英杰那种纯京剧舞台风格的强,在武和舞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来自京剧的程式化比划感下降,打斗的真实感更强了,简洁又不失力度。伍继园的动作跟他的绰号“一阵风”完美匹配,伍继园夫妇也成了胡导所有作品中武功最高的男女,没有之一。
但是这部电影除了武术设计之外真的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当然是以胡导自己的作品为标准,不是跟其他人的作品比):首先是这部片子里几乎没有胡导标志性的国画式画面,取景水平跟邵氏那些流水线产品差不多,可以说是胡导电影里最差的。其次是文戏和武戏的比例不协调,武戏过多,挤占了胡导电影里原本也很有看头的人物斗智之类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有时候才是吸引我看胡导电影的地方。第三,许多场武戏发生在开放环境,但是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反派经常有弓箭手而不用——总之就是胡导的舞台化武戏拍摄思路比较适合相对小的封闭空间和少量人物的单打独斗,一旦要拍室外群戏就显得不太符合生活逻辑。
在胡导的电影里,石隽一般是书生、儒侠,白鹰就不大好归纳,总体上说就是不驯、不理会社会规训的体制外人士。比如这部戏里面的伍继园对小兵和颜悦色,对摆架子的军官就是一副不掩饰的鄙夷态度。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迎春阁》里那个账房先生的角色原来是石隽的,只是因为石隽档期有问题才给了白鹰,因为白鹰就算穿上大褂也不像儒侠,更不像文弱书生。儒侠的基调是温和克制,但是白鹰的基调是轻蔑(当然也没有到张彻宇宙里王羽那样的愤怒)。
拍完东厂拍抗倭,明朝这块算是给考据狂胡金铨彻底拿捏了,不过比起“客栈三部曲”,把场面完全打开的《忠烈图》反倒落了下乘,他显然还是更擅长在封闭空间内完成叙事和调度。试图清晰地介绍战术,展示朝廷内部的掣肘,但从效果来看又浮于表面,人物刻画也远不及黑泽明的《七武士》。挂名第一主演的徐枫这次几乎是个工具人,不仅鲜有台词,出场戏份也少得可怜,又不如《迎春阁之风波》中形象那般凛冽。剪辑方面也滥用了《侠女》开创的技法,无论是韩英杰“西游记后传”式的飞踢,还是决战戏环绕式的交锋,都显得过于臃肿了。结局算是胡导演的作品中最惨烈的一回,不过戛然而止似乎是他的片子给我一直以来的观感。
@香港经典电影展。不像胡金铨的快节奏和从右到左的字幕,打戏好多;围棋对战看得内心澎湃,最后的缠斗略喜感;京剧节奏,亮相和配乐,对战戏的配乐中西结合得略出戏;精巧服化道和人物性格契合,尤其是群戏时的色彩对比,岛主神似洪秀全,洪金宝作为大反派太青涩所以涂了白脸吧…胡金铨式气定神闲干脆利落,徐枫英武依旧,白鹰的鹰眼不拖泥带水,伉俪情深是一句“恐怕来不及”后的飞跑;两次进岛,从抬头看悬崖峭壁的眩晕到欣赏碧波荡漾的轻巧;同样是“领教”,伍继园对中日倭寇的区别…最后忠烈们全军覆没,“倭寇之患到明朝末年也没剿清”…我是大明百姓&江湖草莽,听着坦荡也寂寥,一边是中国人比日本人还多的倭寇,一边是按兵不动的官兵,而剿倭寇也只是为土司能走通官道…第一次在影院看胡金铨,看完出来竟然下雨了,今天是胡金铨的忌辰
乱世英雄谱,万古忠烈图。白鹰器宇轩昂,徐枫英姿飒爽。夫妻携手探匪巢,群雄合力剿倭寇。伍继园一角潇洒自若、风采卓绝,真乃儒侠之巅;棋局布阵一节构思精妙、技巧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场面调度已臻化境,凌厉剪辑再创新高。打斗酣畅漓淋,堪称胡氏最佳动作戏。
#香港经典电影展# 胡金铨去世25周年忌日在影城C厅看4K修复的本片,极具纪念意义。大银幕上看胡金铨果然很不一样,开场海景美得人心醉神迷,称得上中国最美的海景电影。过程紧张又不失诙谐,而倭寇的日语台词大概戳中在场年轻人的二次元笑点全场爆笑好多,却没料到是这样悲壮的结局,不过想想这片名的确情理之中。之前看的几部胡金铨也都有白鹰,直到今天这部才被帅到,妈呀太性感了!
三星半//京韵京味的鼓板敲起来 脑内被敲出两个字“正统” 以黑白双子排兵布阵 这份慢劲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还真没这味 双方都各带着自己bgm 稍微可惜的或许是倭寇一方用的好像是西方乐器?//动作上强调了我方高手的轻盈和气力 他方高手的阴险和蛮力 太有意思了//修复版本的色彩质感对味得很 干净沉稳//有一些部分的剪辑似乎太碎了 对节奏并没有什么帮助 空镜也有些过多//SFC开场之前的一个半小时甚至有点好笑 真就“安 全 距 离”
拍摄于75年台湾保钓期间,我觉得是胡金铨武侠片阶段最好的一部,动作设计比前几部也成熟,只是看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就不爽,但不死又难称忠烈。
之前琢磨喜欢老胡是因为同样是江湖,张彻非得把男一男二写得死干净了才甘心,胡金铨的结局往往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谁也别多惦记。这部电影倒好,武功/颜值最高夫妇俩死的干脆。虽然知道是抗倭,但是出来个“纳尼”还是很好笑。徐枫这苗族扮相,要是演蓝凤凰肯定是美!白鹰更不必说,像俊朗版郑元畅。
吐槽:1.帐篷里怎么设有实木桌子呢,难道还一路行军搬着走吗2.岛主这双腿功夫真是一绝啊,怪不得要鬼畜般多多使用3.洪金宝画白脸般日本鬼子这种直接容貌丑化霓虹人的做法还是过于低级。胡导的铺垫总是很够啊,打击倭寇涉及到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官衙职场上下级的描写、对本土岛屿的谋划,对内部的通外的设置都是很有反思性的。最后打斗场面有侠女的影子。双方的惨烈收场和明朝一直没能除掉倭寇的侵扰是相互指涉的。
这个剧情实在是令人费解,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然后先来个丛林乱战,死伤各半,最后反派一人单挑4大高手,还特么同归于尽了!前面还有排兵布阵的设计,咋上了岛就正面硬杠了?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这个阵容如今看来真是顶级配置了!
胡金铨的电影是有“气”的,来自思维剪辑等方方面面的交融,洪金宝是有多难打,所以他反派越演越少了。
【上海影城 4K修复版】胡金铨生涯前后期分界之作,动作场面五花八门,丰富耐看,无论是片头成竹在胸牛刀小试击杀群敌,还是以笛为讯以棋列阵通力合作杀出重围,抑或是突入虎穴逐个比武试探虚实,及至最终决战使劲解数同归于尽,都拍得酣畅淋漓万分精彩。高潮戏的剪辑凌厉迅疾无与伦比,白鹰(竟是[龙门客栈]里的曹少钦)与洪金宝的对决你来我往斗到力竭,快得眼花缭乱的攻防转换与凭借空中腾跃镜头连续快切而创生出的飞天幻觉,令人目不暇接。胡导继续钟情于明朝,对力主任用贤士抗倭却终因正直而遭降职的浙江巡抚朱纨及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呈现都相当还原历史。徐枫英姿飒爽冷冽矫健到几无台词,结尾既戛然而止又足够完整(此点优于[侠女][龙门客栈]),全片也兼具了兵法智斗与武略强攻,回味无穷。风光旖旎的海岛外景地在香港果洲群岛~ (9.0/10)
《槍火》的團隊作業在《忠烈圖》中就有!華人第一導演,不做他選
【百老汇香港武侠电影展放映】画质不好,未修复。前半部突出俞大猷的智谋,乔宏把角色的智慧内敛演得恰到好处。后半部过于突出大侠伍继园的武功,安排的多场对打戏削弱了剧情。结尾也显得突兀。洪金宝演日本武士BOSS略违和。不过瑕不掩瑜,武打设计剪辑可圈可点。徐枫依旧冷若冰霜,英气逼人。三星半
伍先生倭营大战一场戏里墙上挂着演员的名字:洪金北、白铁鹰....哈哈哈哈哈哈
【B+】在影片本身的题材上,是我最喜欢的明代抗倭史。就动作戏拍摄手法本身来说,一方面露出受限于时代技术的“蹩脚感”;另一方面又折射出胡金铨超越时代的剪辑调度思维。与当下很多通过剪切来分解动作的手法不同,他是通过“省略”关键动作来单纯的利用蒙太奇去营造一种视觉奇观,在技术受限的年代,这种技法反而更能激起观众的反应。而从整体调度与空间解构来看,要属开场的酒馆伏击,中段的树林棋阵和上岛比武这三场最为出彩。而故事上,只能说是屈服于观众口味的一部不伦不类之作。这么有意思的题材,为什么现在就没人敢好好翻拍一次呢?哪怕搞个高清修复版也行啊....
感觉比客栈和风波都好,因为那俩片子编得都有很烂的地方。动作设计也好一些,七小福的几个人加入让我眼前一亮。胡金铨脑中的武侠世界是很有意思的。一阵风的动作设计真的是一阵旋风一样,有意思。洪胖和一阵风的最后决战也相当凌厉。
8.0/10 港版七武士,杀倭寇这事喜闻乐见,小屋,树林,沙滩三场战斗很亮眼,收尾欠佳,硬要在这个武打故事中嵌入“人物在国家面前的无力”很是牵强生硬。
终于看到这部作品了,虽然没得过奖,但可以视作胡金铨的巅峰之作了。听笛辨敌+棋局布阵和白鹰徐枫只身探营两段戏最精彩。最后的决战胜在剪辑。20210429二刷,期待出蓝光版
剪辑和摄影确实名不虚传,至于剧情,请脑补手撕鬼子,太尼玛逗了!然用传世画像介绍演员真是神来一笔!哈哈哈哈,然,我睡着了
依然是方方面面的强大,围棋布阵那段太有味道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