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老舍本来是我寒假的计划,可惜事情很多,最后只写了《猫城记》的读后感,其余的书都来不及重看,有点可惜。这两个星期恰好又找到《四世同堂》的第一版电视剧,正好在工作间隙重温一下原著情节。如今大概归纳了十点,以作观后笔记,同时也算是《四世同堂》一书的读后感了。
人物篇:
1、老一辈的惶惑
祁老人,还有四大妈等等一批可以归纳为老一辈。他们经历战乱,自以为圆滑世故,储三个月的粮,用破缸把门顶上就坚守着日子。他们对老规矩老秩序奉若神明,并以老秩序对待自身,以求得生活上的和谐。这种“顺民”思想,对于上级管理者,是个很好的管理工具,无论是大清,民国,还是占领者,对待下层的管理成本都是很低,并且这一辈的人很少向上索取什么,太平的时候,自是能勉强维持。但到了战乱时期,他们仍旧不知变通地贺寿,送葬,妄图还用相同的法则维持,结果都以失败困顿告终。老一辈也许是惶惑的,但这些都是墨守者的工具思维,他们甚至连秩序的破坏都不知道原因。这种思维其实至今依旧存在,在当代,依旧能让人深思。
2、中生代的偷生
祁爸爸,白巡长,小崔,金三爷,小文夫妇,甚至钱默吟都属于这类范畴。他们比祁老人多了一份看待世间无常变化的心眼,多了一种分析的思维,但他们还是逃脱不了秩序带给他们的桎梏。义气为上,和为贵,凡事忍让,避重就轻,他们的表现,甚至不如倚老卖老对着占领者的枪口呼号的祁老人。因为他们正是当时时代的黄金一代,或者有祁爸爸的资产,白巡长的人脉,金三爷的武力,小文夫妇的知识,但他们在受到侵略时,都在犹豫衡量(小文或许多了点前朝遗民的心态),结果或是折磨得像钱默吟那般才晓得反抗,或是在生活的思索之间就无辜被害。偷生,或者能给反抗者一点锦上添花的帮助,但在雪中送炭的时候,他们却都沉默了。
3、新生代的责任
钱仲石,祁瑞全,或者加上祁瑞宣等都应该算是饱受饥荒的新生一代。前两者热血青年,少受秩序思维束缚,很果敢地就跑去反抗了,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都值得大加称赞,这其实跟现代市民维护自身权益都是一样的,属于自然而然的反抗。大主角祁瑞宣毕竟是小说中最立体的人物,他学识高,同时肩负着家庭的责任,在反抗的时候,尽管没有走出去,但却成了小羊圈里的思想启蒙者+经济后勤人,作用不比他三弟低。维持生存,思想启蒙,经济后勤,祁瑞宣作为新生代的佼佼者,算是尽了三分之二的责任了。祁老大的角色,很应当让当代的一些小愤青学习学习,野蛮体魄外,还要清醒头脑。
4、女性们的突围
作为时代的转折时期,小说里面的各个女性角色都很值得去研究。高第和尤桐芳的思想属于中生代与新生代之间,在钱家丧事中积极捐物,在冠家漩涡中努力生存,直到最后,和钱默吟一起,完成自己理想的升华;但个人觉得这种牺牲还是有点局限和不值;钱家嫂子和小崔老婆是最老一辈的思维,前者狂呼丈夫死了自己怎么办,后者衣着破烂依旧默默跟随丈夫,在秩序中忍受度日,可悲可叹;韵梅尽管文化不高,但跟随丈夫,四处打点,她的思维自是比祁老人祁妈妈都开阔些,尤其在见到家婆拿大洋保二叔不保丈夫的时候,她应该对这个世界看得更明白一些了;最凄惨的要数招弟,作为祁瑞全的前女朋友,她的见识聪颖应该不会比姐姐高第差的,只是一来性格较为计较,二来家人不断逼迫,让她被孤立在父母和姐姐两派中间无依无靠,从此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甚至被前男朋友掐死,绝对的可惜。
5、圈外人的机会
每一次的社会动荡,都给一些非主流的人群一些机会,比如这次的侵略,就给了之前备受冷落的冠家一等一次绝好的翻身机会。如果仅从改变的角度看,冠家们在北平陷落后的表现都是无可厚非的,中国历来的变革参与者,大都是当时社会的边缘人,他们不改变,就得继续被歧视,被小众下去,永远融入不到秩序的保障当中。可是冠晓荷的软弱,让他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他的失败,来源于他对秩序的眷恋,消灭的和想得到的对象合在一起了;大赤包在翻身道路上拒绝一些,但她是没有分析清楚,她新得到的权利更加脆弱,利益只能由别人供给,随时都可能被人翻脸断供;蓝东阳不学无术,被旧秩序遗弃,从而投靠侵略者以狐假虎威,视觉甚至比冠家要短浅;祁瑞丰出身中产(应该算吧),有学识,但对墨守成规的旧秩序不太赞同,视觉还算比较高的,然而根基较薄,小羊圈里只能站队到冠家,最后在一堆世故的饿狼群中败下阵来,也很发人深思。
书外篇:
6、书中反映的社会
假如侵略者不出现,分析一下小羊圈里的生活,也是有一番意思的:祁家大户中产,有布店,有教书,有大学生,算是不错;钱家书画+司机,生活应该还行;其余合住的几户,拉车剃头放留声机的,生活质量就有点问题了,小文夫妇靠艺术表演,未来生活其实不太清楚。总之未见太多工业相关的人员,低端服务业倒是有一些,其余就是前朝的文化艺术遗存了。
7、老舍本人的立场
本作品是老舍听夫人在北平的亲身感受,再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里面各位人物都能反映作者对侵略的态度,就是:君子式的反抗,同时希望平民提高自身修养,以文学改造社会,并对“顺民”社会有所认识,但并不太排斥。
8、书中描写的日本
算是用了对面写来的方法,通过小羊圈人们的生活反映,后来日本人住进后,才有一点正面描写,但都是以十分平民的视角解读,并没有太多战斗角度渲染,可能跟作者一直在国统区有关,无论是钱默吟,祁瑞全,还是日本人,体现的形象都有点空洞,甚至不如着笔相对较少的小崔他们。因此书中最后写的“起风了”的部分,有点浪漫,也有点模糊,日本在书中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
9、老版电视的评价
一个时代一种风格,在这个纷繁杂乱的21世纪,再也拍不到老版的这种淡定,甚至缓慢的电视剧出来了。老舍的文艺气息很浓,笔下的任何事都有种老北京的慢悠悠感,老版虽然色彩,布景,节奏都不甚理想,但也算恰好适合原著的味道,甚至演员们隐隐的舞台剧范儿都似乎是为《四世同堂》量身订造一般。
10、一点观后的花絮
像鲁迅文章应不应如教材等破事一样,总觉得文学、甚至科学的学习之路都是广泛的,五四一批的作家文字未必能和现代社会与时俱进,但学习肯定不应该拘泥于课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老舍的东西,虽然离我们的时代也很远了,但换一个角度欣赏,或许能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教训呢,畅销书好读,商业片好看,但老舍们也应当有他们不朽的理由。
虽然80年代那时候制作技术不如现在先进,但是就是那种纯粹的劲头让人感慨,唏嘘。不说阵容班底如何如何,什么“老戏骨”之类的肉麻话了,就算不知道这些演员的人,看了之后也会被感动的,对原作精神的理解,敬业的品德,都令人难忘。
虽然在编剧、美术、后期制作等等各方面还有很多缺陷和局限,很多效果是和现在的技术不能比的,但是这样的高水平的表演,依然可以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里面的演员,都是非常地道的。功底深厚,也有很多本色表演。不说几位主角的出色表演吧,就说几个戏分不多的配角,也是非常出色。比如长顺的演员,原来好像说是个工人,被导演看中了,但是演出的小伙子非常本色,热情憨厚朴实,特别自然。还有若霞,演员本身是张派旦角,都是真唱,真表演。她还是电视剧红楼梦里面的晴雯。饰演文先生的演员本身就是很有名的拉京胡的好手,里面镜头都是真的,是他自己拉的。昭第似乎原来是铁二中的学生,后来当了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她在剧中的表演非常自然,说去学京剧,那一举手一投足,也是像模像样的。还有棚匠刘师傅,喝棒子面粥在碗边上敲落筷子上沾的虫子,连这种绝对的配角还有十分精妙的细节的设计,真是令人叫绝!这种认真的精神,对北京生活、文化的理解,太到位了!整个电视剧就像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光彩熠熠的!
但是看看现在的电视剧……真的不敢说什么了……令人感慨,令人唏嘘啊……
小时候电视上北京台总是放,反反复复的重播…可那时候我太小从不爱看,只中意日本卡通片。
现如今我反倒开始回忆起那些老旧的电视剧,一部部的找出来观看,细细的品味这些老剧…翻来覆去的重播回看,在那个年代没有美颜,没有所谓的鲜肉、网红脸、特效特技…甚至连拍摄的道具都那么简陋,经不起推敲的布景…可是他却能实实在在的触动你的心底最深处!
小羊圈胡同里的寻常百姓家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无论好坏每个人物角色都被演员们塑造的鲜活饱满,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精彩完美,就连汉奸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叉腰的肢体动作,都是经过前前后后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后才确定的。 让观众看到生在那个吃人的年代里,敢怒不敢言,痛苦无奈艰辛愚昧又只能将就的凑合活着的中国百姓缩影,看完之后我一段时间都很难平息自己压抑的心情…
现在电视台再不重播这部剧了,我反倒觉得特别遗憾,真心呼吁电视台每年都该重播此剧至少一遍,这部剧更演绎出了那个年代普通人想要活下去是多么多么多么的难!真的是如何把人往死里逼啊!这是近年来那些海量的所谓抗日剧无法比拟的,给观众的触动非常深刻,让人切身体会感叹今天的生活,以及生在当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以及如今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让人想要珍惜当下,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想要好好的对待生活。爱国教育也不外于此了。
之前有写过新版的剧评(其实也不新了,都10年前了),老版的作品应该说比新版的晚接触一些,当然观影过后也有不少感想。四世同堂的原著对我的意义之重大,其实难以想象,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从某个角度真实接触抗战时候的黑暗,因此两个版本都写一下感想。
本版的瑕疵非常多且明显。首先,本版的所有对话可以说是非常富有感情,字正腔圆是一大优点,但是也明显,非常的不自然;其次,部分的剧情和原著不符,比如增加原创人物云云;当然这些都不关键,本版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严重缺失剧情,某些缺失甚至导致剧情的连贯性都出现问题。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也是我最会去关注的例子),冠家失势之后,招弟找蓝东阳帮忙(其实这里剧情是错误的),上一集还在蓝东阳家里,下一集已经在日本特务处了。我第一次看还以为看了什么删减版的,找了半天发现原剧情就是如此。这么说吧,如果说我没有看过原著,看到这种bug会直接傻眼,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认为一部电视剧最基本的要素在于逻辑清楚,剧情完整,至少前因后果是什么我要知道,事情如何发展我要明白。这部剧在这一点给我感觉像是放了一部摘要而不是一部完整作品,因为部分剧情缺失严重,这一点比新版相差甚远,所以三星封顶。另一方面,本剧所有的演员在形象上都非常过关,没有出现问题,这是一大优点,而且北京的市井气比新版要浓烈许多。结合种种,最后三星,我的心中分数大约在6.5分左右。
最后看了下所有的影评,常常出现所谓什么“老片子真好”,“老艺术家”,“现在的电视剧完蛋了”云云之类带有强烈prior且和电视剧本身无直接关联的观点,甚至还会出现在别的非正面的影评的评论中。若未来同样出现在我的影评中,只想说,若你觉得我说的在理,赞成就好;若觉得我说的全是错误,也有一个点踩的权利。至于上来说教的,坦白讲,人生苦短,本人没有足够多的精力时间浪费在这些“中国影视界的权威”身上。
四世同堂
整体摄影镜头受限于时代水平 前面很多画面都看起来太暗了 看着不舒服,
很😓的一段是 ,小崔招呼着全胡同的人出来看北平天空的战机,结果画面没有出现任何战机的影子,只有胡同人的惊诧样子,战机?只能靠观众的臆想而已,旧时代影视遮掩技术瑕疵的常用手段,
剧情也是几乎完全按照原著的来,就是把全套小说精彩部分影视化了,没有几分新意,等于把小说用饮食的方式再看一遍
但是后面随着故事的深入 节奏的推进 人物演技随剧情变化发展的越来越娴熟 老练 精彩 让人忽视了简陋粗糙的客观因素
小崔的戏份在剧里比较多,人物表现的也比较出彩,相当于是一个串联作用了
长顺 很耿直的boy
瑞宣真是把那书上时常无语又纳闷的情绪,又对所有人都无言以对的木讷样子演的出神入化了
冠晓荷和日寇简直是百搭的 和大赤包这对活宝也是把他们的人物特色,圆滑世故以及那点得瑟演的是活灵活现
还有和瑞丰 东阳这个马仔三兄弟泥巴组合 不管在书上还是影视里 次次一相逢产生的诙谐和冷幽默软喜剧效果都胜却人间无数啊
赵宝刚从祁瑞丰演到冠晓荷 跨了二十五年 不知道2034是不是还会再扮一个兰东阳 以示他对四世同堂爱的深沉 了却他心中活宝三兄弟的梦想
看透人性 写尽人情 又对人间葆有温情 你要享受温情厚谊 就得懂得怎么在钢丝上走平衡了 所以说人情世故 做人处事是最大的学问 人生不是靠知识 艺术可以过活的 穷得叮当没饭吃的还知道人格气节 那些软骨头呢
这么聪明的孩子 怎么也会犯糊涂?那么噁心令人作呕的东西 所以我们平时学习更要在精细的处辩清楚 自己说服自己 这是在为危急时储备的能量 十年功夫毁于0.1秒的判断错误 犯糊涂是在拼0.01的侥幸 说她傻她也不傻 你不图利怎么会吃亏上当 老实巴交过日子的那是心平安喜乐 坦荡舒坦 走正道难 赖活那是提心吊胆 后悔纠缠 清楚自个的性子 自己会被自己纠缠死的 干事就要掂量掂量自己承担得起
结局仓促了点 所以你能挺过八年靠的是什么
忠厚老实 诗书传家?显然不是 那么做人 还要坚持什么?
原来某影后的佳作是抄前辈的 咱还真是读书少 总以为是原创 其实前人都把道理摸索明白了 学不变的 但在高光处有自己的发挥 那就是自个的了
中国内地首部电视剧 我少数国语影视收藏 可见他的价值 经典 生动 真实 伟大!
有些人连祁大爷是指祁瑞宣还是祁天佑,是姓齐还是姓祁都搞不清,哪儿那么大脸谈原著呢ˊ_>ˋ
温故而知新
小时看过,没少跟着哭
大赤包扮演者李婉芬老师的演技是教科书级别的。剧中人物都好像是从书中走出来的,从服装到动作神态,都是那么严丝合缝,叫人看着舒服,这么好的电视剧中国为什么拍不出来了呢?
儿时印象深刻的一部电视剧,根据老舍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当时电视剧也不多,能看到这部实属不易。剧中反派令人恨得牙痒痒,尤其是大赤包,可见人物和演员的魅力。
以前的剧真的不错,无论剧情还是演员都非常有诚意。
纪念骆玉生先生
好看,但是也很窝心(我家那边的“窝心”是让人难受的意思)
小羊圈里的人生百态浓缩了侵华日军暴行下中国人民的8年。一心想着家和万事兴的祁老太爷,奔走呼号在抗日舆论宣传阵线上的钱墨吟,奋战在前线的祁瑞全和身在家里顾双亲心在战场念祖国的祁瑞轩,他们是中国人。倒戈卖国的冠晓荷大赤包,卖家求荣的祁瑞丰,他们也是中国人。小羊圈里就是活生生的中国啊。一辈子老实忠厚的祁天佑被日寇推上街游行喊自己是奸商,郁郁寡欢跳河自尽,这多像老舍先生自己最终的选择啊。祁老太爷给天佑的屋子加上锁,试图封存住一切关于自己最疼爱儿子的记忆。当满脸皱纹的祁老太爷颤巍着身子对着门垂泪,喊“天佑啊,你要是想家就托个梦给我,爸爸想你”的时候,老舍先生,后辈们也永远永远怀念您。愿吾辈自强,重整山河待后生。
看了第一集,京味儿十足
北京人各种处事不惊 茶余饭后喜用政治胡侃的生活态度基本上概括为:特有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基因序列
对这个有历史成分的剧,心里都会不太自在,在被关压的少女中,被一个个点名问到谁想回家,一个扎着双麻花辫子的小姑娘眼神淡定,语气缓慢,目光如炬的说,我想回家,然后走上高高的围墙,那一刻我真的无法呼吸了。只听见枪声,一个红色飘落下来。
1984年拍的1948写的1937年的事儿,光是这个时间差都让人觉得必然很还原
像话剧,选角很符合原著。
看着那个年代扎扎实实的表演和简陋拍摄条件下出来的诚意满满的作品,再看现在这些粗制滥造的所谓什么网红剧IP剧,说“烂”都是对这个字的侮辱
值得一看
当年看得太压抑。
拍的真好,内容深刻,演技高超。
惶惑的老年、偷生的中年、于战乱与饥荒中觉醒的青年、寄以光明的后生,四世同堂,时代交错,乱世无福。老舍笔下的人民疾苦,悲而有力。老版电视剧话剧味太浓,又缺乏舞台之气,但无妨优良与经典。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