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爷爷能看到这个故事,该多好。” 点映场放完,妈妈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
妈妈其实不认识金士杰老师,一直在问哪里请来的演员,这么像我爷爷。我的爷爷叫曹瑞昌,到影片上映时,他已经去世一周年了。这一年,爷爷奶奶相继离开。今年春节,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不回东北老家过年。总觉得故乡这个词,好像就这样真的离自己远去了。可是又总觉得,有些割舍不断的,要把他写下来。
爷爷去世的葬礼上,我是全家哭的最少的。可之后这一年的梦里,我总是时不时会梦到一些老家的过去,一条弯曲的小路,一场下个不停的大雪。后来我回想,或许真正的感动并不是哭了出来,而是在心里埋下了什么吧。即使当时并不曾察觉。
这不是一个靠煽情来催人泪下的故事,也不是一个靠创意来精彩反转的故事。在成熟的编剧技巧面前,它显得稚嫩又笨拙。因为它不过是我自己家的一段真实记录。没想到的是,竟然真的会有幸被许鞍华导演选中,并从筹备到上映,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奇迹般的呈现了出来。
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一个有些年头的故事,这注定是一件费力且不讨巧的事。爷爷给我讲过无数闯关东路上的传奇,而我只选择了家门前的那条七里长的小路。那条路上,并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什么富有戏剧化的转折。不过是我们一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在雪里,走在路上。
我把爷爷和爸爸的故事,尽可能真实的去还原我记忆里听来的样子。爷爷为了生存来到这片土地,爸爸带着爷爷闯关东的勇气,去四海闯荡。奶奶说,爷爷腿脚不好以后,没事就喜欢坐在电话前,每次铃声响起,好能早点接到。可他又总是若无其事淡淡的说,“在外面好好努力,没事别老想家,别总打电话耽误工作。”
感谢金老的精彩演出,把一个东北老头的倔强与深情,呈现的淋漓尽致。而结尾他那句”福到了,家就到了“,则是爸爸看完整个故事,替爷爷补上的。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思念着再也见不到的人。
而我自己的故事,则把他的孙子改成了孙女。我想用一个女孩来完成传承的使命。她从国外第一次回来东北的老家,拍摄一支有关自己家,也有关中国小镇新年的纪录片。踏上了这条听爷爷和爸爸讲了千百遍的小路,踏上了自己的寻根之旅。虽然也许最初,她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寻找的是什么。
但随着路上发生的种种,她在不断地感受着这一切。感受着自己血脉中,与这片土地的深情。就像我每次下了飞机,坐上那趟去往小镇的大巴,看着沿路苍茫荒凉的大地,浑身就会起满鸡皮疙瘩,甚至莫名其妙的就会掉下泪水。也许这就是中国人内心深处,人与土地特别的情感吧。
而当春夏替爷爷贴上福字的时候,完成了爷爷的使命,也完成了一种传承。七里地走过,她寻找的旅程,也才刚刚开始。我也悄悄的希望,她能替我,给爷爷有个交待吧。那些爷爷对我的嘱咐与期盼,那些我总以为还有时间却终究只能剩下的遗憾,都希望在电影这个平行时空里,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吧。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在影片的呈现中做了许多删减。但这段故事,依旧是我心中的一个寄托。
感谢许鞍华导演和支付宝客户,帮我了却了这桩心愿。甚至还请来了我每次回老家路上,单曲循环《历历万乡》的作者陈粒,特意为此创作的主题曲。感谢黄老师和佛海佛瑞的整个团队,给我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每一个来看我故事的观众。原谅我并不是一个好的讲述者,并没有如你们期待的那样精彩;也不是一个好的广告人,在客户的作品里夹杂了太多自己的感情。虽然写的时候就知道不是什么爆款,但能有些朋友看到,哪怕都是批评,也还是很知足和感恩了。
老家有个说法,老人去世,家里三年不能贴对子,贴福字。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光秃秃的门口,心里不是滋味。如果有机会,我多想亲手替爷爷贴上福字。
惜福。
《七里地》同隔壁《啥是佩奇》都是年底的宣传片,一个宣传电影,一个宣传支付宝。俩片类型相似但却正好形成两个极端,《啥是佩奇》是一个显然由专业广告团队做主的片子,了解观众的需求,观众需求什么?过年了,需要一点暖心的故事,《舌尖》即是如此。而《七里地》作为文艺大导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半点许鞍华的影子都看不到,仅剩下了许鞍华平述日常的表现,内核反而像什么,像央视每逢过年记者们问老百姓的“你幸福吗?”10分钟的片子主题空洞,动辄横跨70年祖孙三代人,但是五十年代的社会矛盾,刚刚恢复高考的社会矛盾只字不提,只好敷衍的说“福到了家就到了”这样的屁话空话。《啥是佩奇》好在哪里?就是丝毫没有遮掩农村的种种问题,空巢老人,城乡隔阂,乡村里标语横幅乱贴,普遍审美素质低下(美女主播主要消费群体),但在这里爷爷给孩子做的硬核佩奇那种对孩子的爱才显得弥足珍贵。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七里地》这片子就不会是许鞍华主导的,一看就是支付宝的某些高管的意志,他们的逻辑就是典型的傻逼甲方式的“字要大!”
看《七里地》不如听《七里香》
因為是許鞍華拍的,所以對這部短片的解讀不只限於效果。反而,好像從許鞍華的眼睛看到一些純粹的,她想要探討的更大內容。
此時的我剛剛回到大陸,面對昆明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感到些許陌生。離開了台灣,忽然意識到在那裡潛在依賴的一種人情味,仿佛有一種底子,兜著漢人骨子裡化不開的味道(當然,它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人情世故)。這方面,香港與台灣的一些有誠意的導演是保留了的,在他們對自身經驗/時代變遷的反思中,你方能看到整個大陸,在革命敘事與商業巨輪滾過之後可能遺失了什麼。
因此,我對所謂的商業處理是抱持懷疑的。一部流暢、吸引人眼球的短片,或許正是順應這一商業效果的產物。與之相比,許鞍華拍得笨拙、不討好,但依然可以看到她眼裡的誠意。
當作為父親的金士杰和兒子說出:“走出去了,就別老想著回來。”忽然有些不知所措。(不像自己的父母,總是暗含著希望自己回來的企望。)在想,父親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在想——不回來真的是更好的答案嗎(它或許意味著對自己母文化的背離,與順應另一文化的無奈);又或者,回來可以是更好的答案嗎(是否會又被交纏在一種熟悉的傳統裡,無法跳出自己的文化,又如何真正看到它、反思它?)。一到過年,這一問題就跳出來,在自己的腦海裡來回轉悠,身在外時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孤獨,回家時又逃不脫一種封閉、無奈——好像問題不在於如何過年,如何面對春節這一日漸淡薄的傳統,而是如何面對自己骨子裡的文化,那種逃不脫的情感與自我、以及自由的關係。
從這一角度看,覺得短片處理得太輕巧了(當然,它只是一個宣傳片),一家三代的情感怎麼可能處理得這麼順暢,一定有太多說不出、化不開的味道。與其相比,我更相信爺爺的鄉愁是化不開的,身處他鄉,無法與他人道;孫女已經遺失了與傳統的聯繫,只留下心裡隱隱的失落渴望得到彌補。而在此情境下,三代人如何梳理自己與彼此的關係,也許是件更重要的事。
今天看热搜,陈粒出了新歌,是支付宝五福电影《七里地》主题曲(这IP也是厉害,支付宝的五福都出电影了)听了一下还蛮好听。
微电影是许鞍华操刀,金士杰和春夏主演的,短短9分钟,讲述了闯关东那代人和后代人的迁徙与回家。
为了存活,爷爷辈的山东人逃到关外,为了更好的生活,爸爸靠着好好学习走出冰天雪地,立足在国外。三代团圆,但思乡心切,写福字,送福字,才是国人内心浓浓的年味。第三代的孙女带着外国男朋友,不远万里,代表爷爷回家送福,和小朋友们一起扫福字,“福在,家就在”。
片子中已经听不出金士杰老师的台湾腔了,竟然还刻意练出了点山东腔,带着东北的棉帽子,也有点《闯关东》里李幼斌的影子。
前八分钟我都还觉得故事讲得太浅了,第九分钟音乐响起,我还是毫不意外地落泪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歌词里面写道“世界好大,有时我也怕”,这是每个在外打拼的漂泊一族,在某个很深的、孤独的夜都曾有过的心声吧。
七里地是海林的一个村,也就是雪乡附近的一个地方,离我家只有60公里。我从片子里能感受得到清冷的空气,感受得到我爷爷想回山东,却担心自己身体已经坐不了飞机的无奈。
如果可以,谁又想背井离乡呢?
今天抄了这个歌词《四海》,陈粒作词并演唱。
三代人,回家路上困难重重,但还是归心似箭,三代人,从爷爷到孙女,写了同一个福字,福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福字是亲情的延续和传承。所以我们要集五福,哈哈哈(每年春节,支付宝给全国人民的大游戏节目,虽然没多少钱,但好像也成了一个和春晚一样的每年都有的项目,本短片由支付宝赞助拍摄,播出2333)
许鞍华导演的短片,短片虽短,几句台词却入耳入心。 福到了,家就到了。家里有了你就是有了福。中国人的幸福,永远不离一个家字,高兴的时候要回家,难过的时候要回家,除夕新年,多少人奔走在回家的路上。七里地,从爷爷到孙辈,三代的传承。新春将至,炎黄儿女一定要回家,须手写一个福,贴在了大门上。贴上了福字,家就圆满。 欢迎回家。回家真好。
强行嵌套
我认为比陈可辛那部好,可能就好在那份冰天雪地里的滋滋作响,温情有着落。人生在世都愿福能长聚,“一口田不点”,沧桑几代人。短短九分钟,却代入感十足,历史的纵深和家庭的温暖,寥寥几笔,不事雕琢。片尾曲换成刘欢的《家园》,还能提高一个档次。小广告片能拍成这样,挺好。
和《啥是佩奇》完全相反,内容平庸+植入生硬,既没有打动人也没有传达好品牌信息。
很温馨的片子,有种央视纪录片的感觉。有你的地方,就有“福”。家人健康,世界和平,感谢主办方的美好祝愿。还是有个疑问,找一个傻白甜记者和高富帅外国人来为支付宝站台是什么鬼?
弹幕有人说“跟佩奇没法比” 哈哈
同样是广告宣传片,人家许鞍华拍的比“佩奇”更见濡湿、克制、家常、有烟火气。
说实话,这片还真没有佩奇社会。佩奇里的老爷子表演起码有点力度,这片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金士杰赶马车那,声音太出戏了。压嗓子装糙,尴尬,别扭。主题想要宏大,片子也往大了去拍,结果跨度大,细节空,情感支撑也弱。记得有老师说过,以大写大是蠢办法;反方向往往能有大作用。想要大,往小了拍,这是许鞍华的长处啊。光凭这一点,它就输给了那只粉色风筒猪。9102了,少让高层审片吧金主们。
这是一篇许大奶奶也写不好的命题作文……
导演麻烦给大噶伙整个真正的东北银。别演员一开口,观众就出戏。金士杰演技再好,不是搁这里用的。
1983年,全国出国留学总人数2633人,英语首次成为中考科目。请问:这位北大荒的娃,是从哪里学到一口流利的英文,并挤掉众多权贵子弟的名额,顺利拿到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
典型的乙方向甲方妥协的商业广告片,甚至都能想象得到,甲方一定重点标记“五福”的字样要求。虽然打着温情的牌,但你还是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故事里情感与呈现上的巨大割裂。与其这样,将商业关键词从头到尾的融入故事里,倒不如讲一个温馨的故事,最后收尾的时候画龙点睛,这岂非更好。所以,从这点来看,同样是带着商业属性的短片,《啥是佩奇》就比这个短片高明不少。2.8
要是我爷爷在美国住着豪宅,我还住在车都开不进的山坳坳里,完了还得接待有钱堂姐来过农家乐,那我这个年绝对不会过得开心的……
这么豪华的卡司,出来的内容还不及隔壁那只猪。★★
本来想给两星,一听是陈粒,再扣一星吧
许鞍华太认真了,大过年的,把扫五福的开心活动拍的这么煽情,有点想哭。
比佩奇好1点点吧,广告的部分完全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不过Fortune/福/支付宝是中国人的信仰这种广告词我是还蛮信的 : )
读录取通知书那段真戳到了
金士杰是哪的口音啊?分分钟出戏。差不多百事可乐年货广告的水平。
三代人,几十年,一条回家的路。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这七里地见证了家庭从贫穷到富有,而温暖始终不变。而将贴福字和扫福字两个行为结合在一起也很巧妙,其实过年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