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很简单,很适合默片,不需要多少文字提示,就能看进去,也便于影片传播。
2020了,应该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剧情的逻辑性上还是会细思极恐。不过侧面也反应出了当时对于女性的主流价值观,告诉你怎样的女人才有好结果。
通片女主的基调也都是一致的,温柔似水,俏皮可爱,遇事没主见,丈夫为天。1,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只是自己伤心难过,也不吐露自己心声,不主动解决问题;2.在第一点的前提下,丈夫邀请出去游玩,欣喜若狂,没有任何疑问,当然更不会去想丈夫为什么要约我出去;3.在知道丈夫有杀自己的心后,只是害怕,没有任何自救行动,丈夫在最后幡然醒悟上岸后,也只是害怕,撒腿就跑,也没有任何其他行动,哪怕上车后求救都没有;4. 在丈夫哀求下(给她买吃的,送花,甜言蜜语),原谅了丈夫;5.在理发店里,坐在旁边的男人对她动手动脚,只害怕退缩,没有任何行动,最后躲在丈夫身后 ;6. 晚上坐船返程回家时遇到暴风雨,醒后害怕,没有任何自救行动,反而抱住丈夫,当时丈夫正在使劲划船自救呢。
女性柔软似水是贯穿了整个影片。
对比当今女性的价值观,可窥见一二女性的自我成长史。
电影《日出》用日出日落时的昏暗光亮比喻世上婚姻的模态,而两位主角的关系正如红日的轨迹,经历至暗时刻后在终局迎来光明,也让观者沉醉迷失在最后光耀四射的幸福之中。不过当我们把三人的关系落实到生活中,放下对艺术作品美满结局的追求,仅用世俗的目光审慎观之,它又如何不像日蚀时分。我们知道,当月球、太阳和地球三者处在一条直线,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落到地球,这时发生日蚀。从影片引申出来,三者分别代指农妇人、城市女人和农夫。
作为月球,农妇人自从被地球吸引就只能围着地球旋转,一旦地球不再接受太阳的光芒,自身也会随之暗淡。在当时的婚姻中,妻子无疑是以丈夫为中心生活的,而她们是无力抗争的,就像妇人在知晓丈夫出门寻欢作乐时只能回房搂着孩子徒自流泪。有意思的是这里农妇人的扮相颇像西班牙的Macarena圣母,哭泣时眼中没有怨恨,没有愤怒,在切近的镜头里满是她的失神,甚至哀怜,让观者不禁羞愧自省自身是否有犯下相同罪恶。这神情也恰合她的不作为,不会去质问争取,因为她更害怕的是丈夫抛家弃子。试想若地球结束对月球的引力,那月球便会在离心运动中经历撞击后陨灭,换言之,纠缠对方的出轨反而让她自身脱轨,妇人的生活只会彻底失控。类比到这,我们便不必用现代的平权意识去苛责女主人公的逆来顺受,在时代背景的强力前提下,忍受称得上是不二选择。
作为太阳,城市女人是自放光芒的。一开场导演便让她撩起裙摆随意敞开腿,等待仆人为她整理鞋履。
黑大衣能盖住她的性感睡衣却遮不住她光洁裸露的双腿,这既暗示其放浪的性格又满足观者的偷窥欲。手夹着烟,她在烟雾缭绕中精心准备与情人的会面,很难不让人把这一情景与开篇车站里的蒸汽联想在一起:我们看不清女人的身姿,也看不清火车的模样,却被其吸引。确实,她来自城市,在仅有的两场戏中,导演都用吸烟时的气雾氤氲和都市报纸强调她城市女人这一身份,她是现代化的受益者,时尚、美丽且诱人。影片中的她也像个女妖时时刻刻魅惑着人们去往城市,而人们往往难以自持。
于是乎,二元对立便在这两位女性身上建构起来,片中农妇人所代表乡村和丽人所代表城市之间的冲突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农妇人的质朴纯真,城市女人的娇媚妖艳,分别将乡村与城市的特点具像化,促成身后所代表的两大生活形式的戏剧性碰撞。
乡村生活如月光般皎洁,宁静而美好。在仆人对两位主人公过去生活追忆感叹的画面中,女人相夫教子,男人耕作劳动,闲暇时一家人围坐在乡间草丛中其乐融融,是那么无忧无虑,两人也是那么亲密无间。这便是田园生活的极大好处,人们能享受自然的乐趣,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祥和。而与之相对立的城市生活的现代化,像日光一样夺目,随之而来的火车鸣笛声却尖锐刺穿原有的平静。男主角的移情别恋,女主角的垂泪悲苦,家庭的分崩离析,始作俑者便是那城市来的不速之客。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对两种生活模式取向的明显倾向,撇开影片来谈,这也许和二次工业革命时导演生活的德国环境严重污染有关,那时人们对现代化的态度普遍由积极转为忧虑,这种环境焦虑也让人们对原始的乡村生活有了更加的向往。城市女人为了自己和男主人公私会提议杀害乡村妇人,会利用性来安抚对方达到目的,你可以评价她不择手段工于心计,无独有偶,现代化也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牺牲环境,而乡村便如农妇一样承受着、任其宰割,在蒸汽浓烟中被迫失去本色。但城市化的愿望图景再勾人也会暴露其冰冷无人性的本质,大衣就算能遮蔽城市女人的酮体也不能束缚住她伸出赤裸的双腿,道德的外衣被她摒弃,操行被她践踏在脚下,她在纵欲者和刽子手之间自由转换,可以柔情似水也能草菅人命,而这些,也是城市的代笔。
作为地球,男人既以自我为中心自转也绕着太阳公转。与妇人相比,他是何等的自私,也正是因为婚姻生活以他为主要,他能肆无忌惮地约会情人。在偷情时他会有怯意吗,不会,他是家庭支柱,就算他锈蚀得厉害也不会被更换,他的首要追求便是自身享乐。与此同时,城市女人对他的吸引是天生的,对他的诱惑是必然的,毕竟玉女能让人心生怜惜,而荡妇却让人心驰神往。只消主动献上几个香吻,她便能让男人沉溺在情欲之海中,同意谋杀自己良善的妻子。且除却性的引诱,其背后城市里纸醉金迷的生活也紧紧抓住了男人的心。当两人躺在草丛中透过雾气幻想都市生活,那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委实比与妻子苦守农场的单调生活迷人得多,所以上面提到的二元对立也呈现在男主的身上,在这一次较量中,城市化压倒性胜出,于是他应允了情人的提议,接过了求独活的芦草。
我们庆幸男人在最后时刻做了对的选择,但却思考不清什么是迫使他悬崖勒马的动力,是杀人的恐惧,是道德的限制,还是对妻子的爱,我们不得而知。也许黑狗的吠声拉回了他的理智,妻子畏惧的神情让他停手,而作为观者我只觉得这一转变似乎过于生硬,惧意、善意和爱意都表现不足,均难以支撑起这一强转折,实在是遗憾。
提到内容,电影描述了爱人回心转意后两人和好如初动人故事,在其中乡村最终比城市更胜一筹,男人选择回归田园的安逸生活,可我们却能窥探出其中的暗波涌动。先不论男人临时放弃谋杀计划动机的缺位,仅看他和妻子和好的过程便可见一斑:他们在城市中重拾爱意和激情。在火车上男人悔恨,在照相馆里两人亲吻,在游乐场中共舞,如此种种,都在城市这一背景下完成。不能否认现代化带来的新意为两人提供了心理上的刺激,事实上人们也容易将这种新环境的刺激误认为对爱人欲火重燃,退一步说即使两人真是重归于好,城市的作用也不容置疑。或许连导演自身都没想见到无论他对片中二元对立所持的天平如何倾斜,其中体现出的城市化到来与对人的吸引已成历史定局。或许他也对这一矛盾难有解决的良策,于是安排这两位女人深知对方的威胁却并未见面,而这结尾便是茂瑙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聊以自慰罢了。
最后,我们回归现实,这样完满的结局能有多少呢,男人对妻子重回的激情能持续多久呢,我的答案是,它仅仅和日蚀时刻一样短暂而不可求。月球能多少次挡住太阳的光辉呢,几十年少有一次,日蚀时刻过后,地球仍沐浴阳光深受太阳吸引,月球仍复归黑暗围绕地球转动。而月球能做的,便是珍藏这一次机遇,好在下一个日蚀来临前自我慰藉度过永夜。
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茂瑙(1888——1931)的默片,总是看不厌,隔段时间就会看看。《吸血僵尸》《最后一笑》《禁忌》都是他的经典之作。而被奉为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爱情片就是他拍于1925年的《日出》,被英国权威杂志《视与听》评为世界十大经典片之一。该片在第一届奥斯卡奖项上就获得过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和艺术质量特别奖。
茂瑙于1926年加入好莱坞,《日出》是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1931年他为了挣脱好莱坞的束缚,与弗拉哈迪一起在浩瀚的太平洋塔希提小岛拍出了轰动国际影坛的《禁忌》。得承认,这是我看过拍得最美最令人心碎的默片,乃集大成的诗画片的绝世之作。而这,只说《日出》。
《日出》改编自赫尔曼·苏德曼的小说《狄尔西特的旅行》,自始至终体现了诗意影片的所有元素,亦充满了救赎的意味。夜阑人静的静谧湖面、浓雾笼罩的草屋、呀呀稚童不停抓闹的手指、老人一惊一乍的表情、城市女轻狂的口哨、窗花透过的剪影、静寂泥沼中奔跑的水花、叮当电车奔驰在山野、城市流动的人群车流以及暴风骤雨下的一叶小舟等等,都如一行行诗画跃动在观众面前。
而长镜头、移动镜头的相互交叉及近景、远景与叠影的稳定运用,都让影片萦绕在一个平缓、安详又波澜不惊的氛围中。而柔和光线所呈现的精致、散淡和简约,即或这部影片已过近百年,仍无懈可击,足可成为光影运用的最佳范例。
当然,我们还别忘了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那些简朴、阵痛又浓烈的爱情故事。乡间年轻的农夫(乔治·奥布里恩出演),本有一个深爱他漂亮又贤惠的妻子(珍妮·特盖纳出演),偏他走火入魔,爱上了一个勾魂的城市女,相约制造一起水上事故,让农夫借出游为名来淹死妻子,以达到双飞的目的。在静谧的河面上,他看到柔弱的妻子终不忍下手,妻子却发现了他的狠心伎俩,而伤心的逃上岸,并跳上了刚开来的一辆电动火车,小伙也一路追悔莫及地跑上去。
到了茫茫人海的大城市,如同一对可怜入林的孤鸟,从参加人家婚礼的教堂出来后,她终于原谅他了。接下来的一天,他俩一起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用光了所有的钱,在欢呼雀跃的城市人面前,二人跳了激动人心的农家舞,出来后,他理了发,照了有生以来的夫妻亲吻照。这是照相师偷拍下来的,他说你是我今年见过的最美新娘。妻子的俏皮可爱,越发激起了农夫的深爱。他俩决定趁着月华的夜色划船渡河回家。
在宁静的河面上,他轻轻地划着船,而她抱着鲜花幸福的睡着了。哪知飓风来临,小船被打翻,尽管他奋力保护她,但船还是被巨浪冲走打散。被冲上岸的他忙叫来村里人呼救,可无济于事,只找到他之前抱上船两捆已散失的柴杆。他痛哭失声。
这时,城市女以为他实现了计划,就如往常一样吹起了口哨,怒中火烧的他上来紧紧掐住她,这时听到老人喊他说你的妻子找到了找到了,他听到立马松手转身跑去(好在松手及时,否则城市女也不会安然无恙的独自离开村子)。妻子被一个不愿放弃的老头救了,幸亏他那两捆曾想淹死她的柴杆,才让她得以在水中挣扎漂流。第二天,日出了,幼子吮吸着小手指,他俩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而经历暴风雨后的爱情将更长久。
令人痛心的是,在1931年茂瑙拍完《禁忌》首映前的一周死于车祸,终年才43岁。如同2012年1月25日安哲罗普洛斯被摩托车撞倒不幸身故一样,大师们(包括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普通人一样离去,却留给我们无尽的伤怀。遗憾的是他们的生命戛然而止而不能拍摄更多的好电影,欣慰的是他们拍出的诸多好电影留给我们慢慢抚平时光的伤痛。
2013、8、2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日出》,下面请看前线在屏幕中不发出声音却早就表达出满腔感情的男女之评价了!
果树:
各方面趋近完美,超出一切对于电影二字的期许。
风临:
"最好的默片“,把这五个字一个不动地给予这部电影。
Morning:
叠画的文学性,被这部电影尽收,好厉害,我甚至觉得它是某位名作的短篇杰作,短短94分钟,网罗婚姻的五味杂陈。夫妻俩去合照那一段我尤其喜欢,轻快也轻狂,两人甜蜜的一吻,等照片时又偷吃水果打翻了雕像,那雕像原本没有头部,残缺的才是美好的,太有意义的意象,他们将球代替头部插了上去,恶作剧的欣喜的跑掉,收获了二人真正的幸福,这是文学世界里才写得出来的丰富的层次,但被这部电影畅快淋漓的拍摄了出来,杰作。
子夜无人:
大概是目前看过的默片里气质最为灵动的,呆板感几近于无,从田野水乡到十里洋场,从晦暗人心中勾连的欲望一直到满眼被风吹散的繁华,一切可视的、可以被捕捉感受到的质感像是浮在纸面上,清晰又易于破碎。到最后他仍然要践行至少一次将人扼杀的贪念,恶的成分一旦被人唤醒之后就是这样,无论是作为惊涛骇浪中翻然悔悟的浪子,还是结尾沐浴在爱的圣光里,底色已然黯淡,劫后余生的转危为安里,也有覆水难收的悲戚。
北阳向暖:
确实可能是最美的默片,甚至有些感觉不到是默片。故事具有很强的普遍性,这是电影的价值之一。
我略知她一二:
也许从未爱过一个人,比想象更深,比海洋更深。或许对你来说我更像是埋藏在海底,深不可测。如若这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那我选择敞开强烈的直觉,因为一切还不算太坏,让我可以爱上你,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人,我曾在原地打转,几乎在原地腐烂。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你是甜蜜的,忧伤的,嘴唇上涂抹着新鲜的欲望,你的新鲜和你的欲望把你变得像动物一样的不可捉摸,像阳光一样无法逃避,像戏子一般的毫无廉耻,像饥饿一样冷酷无情。——《恋爱的犀牛》"
苍山古井空对月:
丈夫欲向妻子行凶失败后我就在想下面的故事该怎么讲,没想到这个开头有点黑色的故事居然转变为喜剧。虽然故事有点俗,但是茂瑙的各种电影手法不俗,跟《最卑贱的人》一样,用了许多对比:妻子抱着孩子哭泣和丈夫抱着情人幽会,城市的灯红酒绿和乡村的纯朴优美,城市人和村里人对猪的反应的差别,进城和出城夫妻二人的关系变化。除了视觉的手法,还在声音上进行了探索,模拟自然音、有源音,并且赋予了钟声象征意义。
#FIFF18#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太牛逼了了了了了,太感人了了了了了
茂瑙在好莱坞的处女作。虽然票房不佳但影响很多导演,如约翰福特。值得一提是,在咖啡吧那一段。为了制造纵深。不惜人为的制造透视效果。如将地面抬高,眼前的灯泡改用大号,使用矮小的群众演员等等。另外,茂瑙为了怀念自己的深爱挚友也是恋人(同性)而改名为茂瑙这件事真是太浪漫了。
【B+】①剪辑流畅的难以相信这是默片时代的作品②卡梅隆借鉴了大量元素移植到泰坦尼克号里,没有的话我吃翔③我认为电影从无声变成有声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找不回来的。
开头几分钟还以为是黑色片,没想到是我看过的一出最无言的浪漫啊
原来跪着看完毫不夸张。经典就是永不过时,时看时新,每看必收获。除开电影语言的登峰造极,情节也是意趣盎然,甩现在的大路货N条高速公路。
这样的电影会让你觉得电影无声其实也没什么
啊,我的评论被折叠了,还有4个没用,骄傲受不了怒删了。贴这儿吧,十颗星解释一下→ http://www.douban.com/note/283013556/ ★★★★★★★★★★
茂瑙代表作,影史最佳默片之一。①融合德国表现主义与好莱坞古典特质,处处可见欧美互动;②与情妇幽会的长镜头包含主客观视角切换,调度妙绝;③情节悲喜交加,感染力极强,无头雕像,醉酒小猪,结尾拥吻与日出;④叠印与多重曝光外化情绪,大赞;⑤配乐令人动容,摄影美如画;⑥教堂圣光与摇曳律动光影。(9.5/10)
有爱不会死,这是好莱坞始终为爱情故事定下的基调。男女主角在马路中央接吻不会被撞,最后女主角也不会被淹死。就像同样是默片时代的《七重天》那样男主角在战争中死亡依然可以死而复生,或者是现代的动作喜剧《斯密斯夫妇》那样在枪林弹雨中也可以安然无恙,只要夫妻之间有爱情,他们就不会死。
观看《日出》,你会忽然意识到小津美学的源头。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里表现出浓烈的保守主义倾向,对城市和城市女人的妖魔化处理、男人在传统家庭伦理和现代社会间的选择、女性形象的处理,这些都是20年代末保守思潮的体现,更不用说整个故事就是德莱赛《美国的悲剧》的团圆化处理。但在晚期默片时代电影技法和声音处理的极大进步下,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影片最神奇的段落不是各种叠画的应用,而是电车上男女之间那段无言的场景。茂瑙在二人身上找到了无尽的情感诗意,而这正是后来保守派的小津在生活画面里一直能成功捕捉到的人性力量。怪不得他那么喜欢拍火车,铁路旅行本来就是很电影化的经验嘛。
总感觉这部电影的创作点有些过于阴暗,更像一出十足的黑色电影,丝毫看不出让人感动的点,如果你爱的人有过杀你的念头,你还能熟视无睹地爱下去吗,我觉得很多人都不会有这么强大,我爱你但我想杀你,与你共枕的人都这么可怕,而你还想与他过下去,实属理解无能,最好的结局就是妻子意外丧生,是对这个有过歹念的男人最好的回答,而不是用团圆来化解,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丈夫还会不会有下一次鬼迷心窍被邪恶侵袭的时候,暂时对创作的动机接受无能。
人心如此善变,让你猝不及防。即使最后给人希望,但细思总是恐怖。
纯粹的好电影,作为默片我甚至觉得片长过短意犹未尽,一个感人的救赎故事以及令人目瞪口呆的影像,精致的幽默,还是一出华丽的城市幻想曲,两个主角太棒了,我作为观众为他们高兴、担心、难过、愤怒、又回到喜悦,这大概就是完美的电影的一个门派吧。
德国表现主义和好莱坞通俗爱情剧的完美合体。主客观长镜头连续切换,茂瑙对于场面调度的掌控力极强;爱的分分合合,迷你断臂雕像/嗜酒黑猪/片尾拥吻看日出/海上遇浪,舟上寻妻;多重曝光+叠影,配乐悠扬美妙外放情绪,教堂宣誓催人泪下,好感人的默片。
电影史:充满了表现主义笔触的德国式场面调度。1927年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首届影后得主,茂瑙到好莱坞之后在好莱坞体系下的尝试。11分钟时的推进移动长镜头接连呈现3个视角,叠影、双重曝光、对比蒙太奇、跟拍、变焦、跳切转镜、多层胶片剪辑,充满了一种如梦似幻感。技术层面在那个时代都是创新,随便哪一段都是今天的影史教材。9
电影在开头的情节上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很成功,但后面的剧情夹杂了许多的喜剧元素,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艺术效果。电影的摄影在当时算非常厉害,其中一个男主角在沼泽中行走去幽会的一个跟踪拍摄最为出色——一个客观性的镜头到主观镜头的自然过渡。
现在谁还会用狗的咆哮、疯狂来预示不安,谁会用涂黑眼袋来象征人的黑暗,谁会给大笑的主人公特写,谁还会关注在灾难发生前重归于好的夫妻,谁还会安排让观众误以为主人公死去,然后又被一个好心的、不放弃希望农家老伯救起的情节,谁还会用“日出”代表美好。
好莱坞经典通俗剧与德国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故事一气呵成,技术更是真大牛,一九二七年的遮罩给我看傻了。
开头如此平淡的一个婚外恋故事到后段却能如此波澜壮阔、直至结尾的升华。城市和乡村,情人与妻子,谋杀与拯救。杀妻(对乡村生活的厌弃)与救妻(对原有生活秩序的超越性回归),演绎了人生中最常见的否定之否定。影片也成功的展现了爱情中隐藏的杀与恕。人之为人,繁复至斯,简单至斯。
临渊下返照的爱,是人间最美的回光。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默片,每一秒都像情与艺的结晶;它亦是一部诠释初心的电影,在戏内书写了爱的初心,在戏外象征着电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