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秘语十七时》,今晚看《晚安重庆》,都让我觉得没有白白浪费这一个半小时。简单的总结两部影片的话,前者透着股大师风范,后者倾注人文关怀。前者比后者的水准更高(我还没查两部影片的先后顺序)。后者是第六代喜爱的题材,小人物,边缘化,底层现象,但不如前者的是注入了略多的普适价值观。而《秘语》整个一个舍我其谁的感觉,也没见妥协痕迹,整体气质也诡秘怪异,音乐也不同凡响,透出诡谲苍凉之气,让冬天的我更加冷。
秘语讲述的是6个青年人在巫山两天两夜的故事。第一天晚上警察于栋接待了外地来的两男三女——模特马洋和她的“准男友”张建力、金小蓓和她的未婚夫赵尘,还有侯红。第二天他们6人搭船来到巫峡游玩并住下,第三天早晨于栋准时坐船接他们回去。整个影片的主场景只有巫峡的乱石。对,你没有看错,不是城市高楼,也不是山脚小镇,只是乱石和乱石。不要现代景观,也不要山民状态,只要999!只要999元,你就可以得到这独一无二的手机,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电话订购吧!
在主场景单一,只有6个主要表现的人物(影片中留下痕迹的人物只有10个)的情况下,对!你没有看错,他办到了。不是伯格曼,也不是布列松,而是章明,还等什么呢?赶快拿起你的电话订购吧!我想,从整个故事的框架来看,首先就打上了探索性的烙印。没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故事环境,所有的戏剧冲突,必然全部集中在6个人物身上(准确的说,是五个——张建力马洋,金小蓓赵尘,于栋。更加准确的说,是三个——金小蓓赵尘和于栋)。金小蓓赵尘和于栋三人的关系,犹如波兰斯基的《水中刀》一般有着张力,至于这股张力和水中刀的张力有何不同,稍后提到。于栋和金小蓓之间有着暧昧的联系,我们大部分时间只能猜测。直到影片后半段,我们才通过侯红和马洋的对话知道于栋和金小蓓的过去。金小蓓和于栋是高中的同学,两人是一对情侣,并且有了结婚的打算,一天晚自习后于栋看见两个不良少年调戏金小蓓,挺身而出,却被小混混用刀划伤胸口,因伤耽误了高考。而金小蓓则考取了北京的大学,两人就这样分道扬镳。金小蓓来到北京后认识了现在的未婚夫赵尘,而于栋则在当地和一位老师结了婚生了子,当了一个老实本分的警察。
这次金小蓓的重返故地,让她和于栋的过去经历得以重见天日。我想,说到这里,一部作品的雏形已经宣告完成。别急!还没完。导演设置了一个小道具,这个小道具搅得众人天翻地覆,装着各种隐秘的瓶子被打碎,一股脑儿跑了出来。赵尘无意中抖落/发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爱你到死“四个字。会死谁写的呢?众人都有可能,都难以逃脱干系。这样,人性的试验场由此而生(我就不再进一步剧透了)。。。。。。
回到之前那个”张力“的话题。这里的张力,指”性“张力。因为性张力,张建力被打破了鼻子;因为性张力,于栋和赵尘在表面有好的关系后面,是汹涌澎湃的大海,因为性张力,金小蓓和赵尘之间互相的不满全部暴露无遗——导演这时候可能在偷笑,看吧,我什么都没有说明白,但我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一张纸条,暴露了所有的问题,表现了全面的张力,于栋和赵尘就像两个部落领袖,在现代文明的伪装下,其实我们不难看到这种隐晦的欲望/欲望的隐晦目的。
和《水中刀》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张力较之更隐晦(可能这点也是不会超越《水中刀》的原因)。不过,这的确更像一个中国人,一个东方人的表现手法。在巫峡的山水中,那对殉情人的头骨,难道只是逝者的?
重要增补:之后我把这篇影评交给我们导演看。导演告诉我,他和章明谈起这部电影的时候,章明认为这是一部失败之作。原本章明想做一个恐怖片,但并没过审,修改之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现在明白秘语十七时为什么感觉怪怪的了。写影评的在创作者看来往往很可笑。有些事情你不知道,就会有失公允。这是一个教训。
其实优点不少,但是不说了。
推动情节发展的只有一个小纸条,所以不得不一再提起,让人搞不懂是无聊还是童真。而这个线索“爱你到死”在今天看来是一句太俗套且不真诚的话了,所以更难判断,它在剧中激起的波澜是带有表演性质的呢,还是那些角色在他们的日常中就是如此笨拙且容易激动的呢?
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回到江边老家这个情境让他们的表演甚至胡闹变得一本正经起来,他们也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可能第二天回了北京就会觉得像一场荒唐的梦。这样就是菊次郎或莫妮卡的思路了。但可惜并不是。
他们的胡闹过于线性和外向,不够发散、乱序、自反,没有任何梦的色彩,所以只能依靠重复和夸张。糊涂中总有明白的底色,是因为没有丰盈斑斓的糊涂、也因为不敢糊涂。不是诗和远方错了,也不是魔幻失去了魅力,而是多数人的向往都是叶公好龙。
或许可以把《长江图》当作这部电影14年后的回应。如果2002年还可以追问,那么如今只有缅怀的份了。只有当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一切都因死亡而变得彻底神秘-不可理解,也不会再影响现实,才终于有勇气真诚面对“糊涂”的渴望。作为结果,这里面可能包含着克制的美德,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其中也当然包含的精神生活的贫瘠,我们不必遮掩、也不必谅解。
首先秘语十七小时是部没通过审核的恐怖片,后删改成现在的四不像。影片营造的恐怖氛围其实多少在删减的公映版里有所体现,可惜的是,它毕竟与最初的恐怖片剧本大相径庭了。章明自己也差评这部作品,即便到现在,国家对这部恐怖片依旧不会过审的,毕竟接近真实的精神摧残太严重了,因为原本结局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浮在水面的金小蓓...
介于影片剧本和原恐怖片出入较大,有必要对删减版的电影中部分桥段加以补充。现补充如下:
1、石洞中的“情人”,这对头骨是情人但不是夫妻,老汉最后还有烧纸给这对头骨,这层关系如同金小蓓 赵尘 于 栋 三人之间的关系,种种的无奈和猜忌,在一张纸条所引起的对“性”的占有欲中变得愈加强烈。
2、赵尘为何要扔梨,其实就是孔融让梨我不让。金小蓓是我赵尘的,凭什么要让给怀疑写了“爱我到死”的于 栋,暗含着中国人对“性”的占有欲的解读。
3、江上漂浮着的女模型,是种对结局的暗示。这部片原是恐怖片,最后一个镜头是浮在江面的金小蓓尸体。原本剧情是一种接近真实的精神摧残,由猜忌引起的杀人案件,原片中至始至终也没有交代金小蓓的死,编剧想营造一种供观者猜想究竟是他杀还是自杀的结局,可惜天朝不过审,只得删减成另一剧情内容的公映版,但保留下来的残片中还是有原本营造恐怖氛围的镜头语言和音效在,可是观者会莫名其妙很多剧本的空洞、剧情的无力感,但文艺青年的“脑动”和“亡羊补牢”就只能这样了,把恐怖片改成现实剧情片公映掉,也算可以了
4、关于原片镜头的几点补充:(1)影评开头处第一天夜晚马洋喝酒时脑中浮现一段床戏的镜头回忆,第二天白天时马洋有段勾引于栋的镜头,同时在夜戏的末尾里也有一段和张建力一同洗“血”手的镜头(只是水颜色有些暗红,是不是血并不真切)(2)天快亮了 金小蓓和老汉对话说于栋的船早上来接他们后的镜头是侯红在金小蓓背后窥看的镜头,眼角有一特写。(3)金小蓓有段回忆微笑的记忆与黑夜中走向江边的镜头,最后画面转向马洋和张建力一同洗“血”手...(4)最后一行人未找到 金小蓓走时的镜头,删除了于栋和其妻子在家两败俱伤的镜头,暗示他们的日子还得这么过。之后就是镜头一转,江水浪头中金小蓓的尸体在漂浮着...
安东尼奥尼的一个伟大发明,是发现了电影中的无意义时刻。这种无意义只对叙事而言,因为对叙事无用,所以被认为“无意义”。但它有其他相对于普通观众显得失效的用途,比如它帮助开发情绪。
这也就决定了安东尼奥尼另一项伟大创造:在“现代爱情三部曲”中,没有一部作品是建立在反差的爱恋关系上的,而后者真是大多数爱情电影来赚取感动的方式;相反,爱情双方都是对等的普通人。可以说,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正常的爱情关系可能具有的强度和表现力,而这是通过表现“无意义时刻”来实现的。这也就是说,任何陷入爱情的双方从其体验上讲都是无可替代的。
这种“无意义的时刻”用文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描写”,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满是充斥着此类对陷入爱情关系的男女精神状态的描写。一些无意义的动作, 也即这些动作无法引发出情境,来自于角色那时那刻的即兴反应。我们甚至琢磨出他们为何做出这种举动,动机是模糊不清的,但既然他们已经做出了这些举动,这些动作就是合情合理的。
在《谜语十七小时》中,章明深谙安东尼奥尼的这一套现代影像的语汇。相似性不只表现与此,章明也是对空间与环境深有感知的一位导演。几位主角在滩岸上游玩的那几场戏,岩岸的物理环境与《奇遇》中岛上的地理环境如出一辙,人物就在此般流放的环境中活动。除了被揭开的“字条是谁写的“这一谜面外,都不再有其他可以影响影像接下来如何发展的动作。都是一些无意义的时刻,只有日常动作的不断发生,不曾引发任何情境,只能帮助我们模糊地了解角色的心理动机。
这是不间断地描写,对于叙事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观众体验影像的情绪却非常重要。影像成了可以独立把摸的审美对象,对于河水中流过塑料模特和可乐瓶的镜头,它想告诉观众什么?什么也不是。但当它们出现在电影中,一种情绪便引发了,审美价值已然实现。
我想,这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带给我们的无尽启示,也是现代电影如何表达自身的方式。文本的价值被尽可能消解了,影像原始的表现力不断放大。章明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安东尼奥尼”原因也正在于此,唯有他在中国电影中真正实践出了“无意义的时刻”。模仿安东尼奥尼而不走偏是非常困难的,防之世界影坛,哪位导演敢说自己的电影有安东尼奥尼的风格?太少了,章明能做到如此实在难得。
因为审查制度而删改的失败版本让章明此番的巫山情欲变成了颓垣败瓦中的无头尸体,可惜之余只能尽量就着现有的版本去寻找情欲故事里关于占有,控制,失衡的表达。但是说实话, 观感已经无法被挽救,因为章明的作品本来就难以言喻,常常在不明所以中触到暗礁,现在受到外力的制约,删减之后更难寻觅踪迹,有看到安东尼奥尼《奇遇》的味道,有看到三角关系与孔融让梨之间的文本,也看到旧记忆里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其余的,就只能自己做猜想了:末尾金小蓓应该死了,尸体坠落长江流域,一如影片伊始那具无缘由飘来的模特假人尸体。这应该是一个互文,意味着情欲轴心的断裂,意味着于栋离不开他现有的生活了,意味着赵尘身上所代表的占有欲再一次以暴力的方式取得了可耻的“胜利”,至于其他几个同伴的心思也将被迫遗留在这神秘的巫山,无法再离开了吧。
质感就是好,虽然意图未成,江岸潮湿里的死亡意象、神经质的人物行为还是透着冰冷渗人的恐怖气息,广场与江边的段落看起来是割离的,却符合偏僻县城之夜的气质——随时会被荒蛮危险黑夜吞噬的人间灶火。
才想起原来最早看到黄志忠是在这片里。看C6放了两次。第一次居然没放完,怪不得丈二金刚了,所以留下印象。
一张纸条引发的谜案,虽让人略感小题大做,但从始到终的诡异氛围,拿捏得恰到好处。导演章明令我想到洪尚秀,洪尚秀电影带不来票房,却能带来大奖,因此在韩国是国宝级待遇,反观章明却只能沦落到与CCTV6,或地方政府合作的地步,境遇一天一地,令人感慨唏嘘。章明啊章明,你生逢其时,但未逢其地。
当角色保持沉默的时候,景别构图与人物站位简直如印象派画师还魂,那种力与美、暧昧与欲望、猜忌与嫌恶都以一种极为潦草又细腻的方式被定格住了。但人物只要一开口,就瞬间被打回中国小镇青年硬装逼却怎么着都土得掉渣儿了,表演硬伤没辙。
略显粗糙,但足够好看,被删减的恐怖残片,仍保留着大量惊惧的氛围,无边巫山夜雨笼罩下的情欲暗涌与暧昧蒸腾,久远逝去的头骨映射的现时情爱纠葛;今日回溯本片,和《冥王星时刻》的互文/对望太妙了,同样是一群男女孤绝于岛屿/山里,同样是惯用的两段式结构挪移,同样是民俗传说包裹的惊悚,同样以一张字条/一首《黑暗传》作为情节内推力,可以说,这么多年,章明依然保持了我们所熟悉的作者特性。子虚乌有的杂志封面上写着:“章明:我不是第六代导演”,这个隐秘“彩蛋”算是他自己的态度。不愧是安东尼奥尼忠粉,巉岩峭壁的孤岛设置与空旷荒芜的空间感,以及结尾失踪的女主,像足了《奇遇》,开场飘着的人偶、滴血昭示结局。
2011.8.21 12.30AM CCAV6
隔《巫山云雨》6年后终于看到《秘语十七小时》,落差蛮大。故事框架点搭得蛮好,但叙事推进力、人物语言都太寻常了,寻常到既没有戏剧化,也没有生活自然化。
可以把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法哈蒂的《关于伊丽》和章明的《秘语十七小时》放在一起看。三部电影都诉诸于都市男女内心的寂寥与情欲的虚无。法哈蒂在此之下一如既往地引入了社会议题。而另外两部电影更纯粹地呈现静默的时空、隐秘的欲望以及随时可能爆发的毁灭冲动。可惜,本片的表演和对白实在太差了,险些将虚无感直接拖至无聊的深渊。还好,只是险些,并没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二部章明,对他极感兴趣,要继续看下去。
阴暗潮湿,压抑失控。到最后我们发现其实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加失落。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杜撰的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章明:我不是第六代导演”
继续保持暧昧。
章明原来是安东尼奥尼铁粉。有关纸条的悬念梗纯属多余,虚空的气氛被不必要的削弱不少。除此之外有不少段落确实有点安东尼奥尼式虚无与惊悚的意思。消逝记忆的复现,另一种生活的想象,瞬间袭来的死亡驱力,空间的张力,这些元素把握组合的还行。3.5
章明让我想到蔡明亮,都创造了水性影像。但他们又像是极与极,蔡是具有现代性的水,水是外在的液化,从地板中渗透出来,带着台北公寓楼石膏氧化霉变钢筋腐蚀的锈味,是情感(与性)的侵入。章却是具有原始性的水,水是内在的汽化,和空气没有边界,潮湿的空气也是水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演员穿着泳衣坐在餐厅,周围却包围着液态的情感和错综的关系。章的水带着巫山峡谷云雾流岚和青苔疯长的鱼腥味,是关系的重叠。章的影像也有性,比蔡更隐蔽也更闷骚,或者化成那个他标志性的,代表粘稠的怨气女子,或者化成骷骨,真成了“爱你到死”。
不温不火的神秘主义悬疑电影。除了结尾有点败笔,其他部分很好地体现了恰到好处的欲言又止,既不把情况挑明失去兴味,也没有啥都不说一头雾水。章明真的不是第六代导演。王文强继《巫山云雨》6年后又一次演巫山的警察,只是身材已经胖成球。音乐有味道。P.S.张大磊说本片挂了内蒙古电影厂的牌子。
我要是章明,就把杂志上的“我不是第六代导演”改成“我不是安东尼奥尼”。这里戴警帽的郭晓东太太太像木村拓哉了。
恐怖片没过审于是删减后的悬疑故事留下了更多供别人猜想的空间 第一反应是想起了那句“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用的胶片转数字拷贝居然是带日语字幕的...
秘语无端十七时,巫峡浮尸颓不流,巴山夜雨湿疑云,陆游洞中骷髅头,几年离索,锦书难托。幽琴冷涩弦凝绝,锦瑟一声欲断魂
林象放的是日版2K DCP,据说是市面上最好的画质。和《巫山云雨》关系非常密切,用一种状似古典的语调,去包装穷极无聊的情绪,拍的是一种清洁的欲望和挣扎。十七小时,他们都没有睡觉,各自暗藏心底事。应该还有许多个夜晚,在热闹的场合失魂落魄,鬼雨淋漓,被褥潮湿,妻子的浓妆艳抹臭气熏天,多年前的刀疤隐隐作痛。“爱你到死”,真是一句烂情诗,看片尾演职员表,发现杨高潮是副导演的名字。天快亮了,男人做困兽斗,岸边,湿气中像是复现海子的诗:水将合拢,爱我的女人,小雨后失踪。P.S. 章明:原本要拍成惊悚/恐怖片,临开拍才得到剧本审查没过的通知,剧组一百多号人已经到了,赶紧把故事改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夹在杂志里爱你到死的字条,如陆游洞里的情人头骨般骇人,像长江江面的假人模特般神秘,和打给丈夫没有接听的电话一样引人遐想,与烙在胸口为初恋情人挨过的刀疤一样充满故事。舞台上热闹着庆祝,舞台下寂寥地思索。倘若能重来,是否就不用在小镇里活得像蚯蚓,在感情里谦让如孔融,可以直言爱她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