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人,说,一直找不到对的人。
有人坚信:对的人一定会相遇,于是精进自己、默默等待;
有人则坚信:对与不对,在于经营,至于对象是谁关系不大,于是淡然步入婚姻。
聊起来像是相识甚笃的老友,兴致正浓之时,她却到站了。依依不舍的眼神,出卖了他们的心事,而分开之后,他们还会想起,会禁不住跟朋友谈起,这让凡有恋爱经验的人,都觉察到他们蠢蠢欲动了。随后,他们开始期盼偶遇,希望喜乐悲欢第一时间告诉对方,慢慢地,他们已无法满足偶遇,而开始打电话创造相遇。
伴随着内心的变化,他们的穿着更明亮,笑容更灿烂。这就是恋爱中的样子,是的。
终究,相见的欲望,让他在人群中匆忙搜索后,紧紧抱住她,情不自禁地道出,I love you ,I do。
恋爱中的人,和往常不一样。这一点,即使外人也会有所察觉,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夫妻。
是的,对的人,终会相遇。
爱情是美好的,尽管有些时候是那些爱与不可能的追求。
可是,哪有那么多的刚刚好。对的时间我们怕遇不到对的人,而对的人却又偏偏不在对的时间里出现。于人生的阡陌纵横,我们总是在兜兜转转里百转千回。
所有的巧合都是偶然编织的必然,他和她经常搭乘同一班火车往返,对面相逢不相知,两人却在圣诞节前夕的一家书店里偶遇,于是两条平行线慢慢转变了轨迹,命运开始了交织。
他们将所有的情绪都藏在心底,隐忍不发,路过的人以为那只是一缕烟,自己却明白心里早就燃烧出了一团火。
有人说,检验两个人是否相爱的最好方法就是分开一段时间,如果会想念会思念也会寻找,那么命运会让两个人重逢。
可惜罗敷有夫,使君有妇。
我最喜欢的男女演员合作的影片,除去婚外恋这个因素之外,这是我看过最纯的爱情,纯过怦然心动。
echo的亲爱的三毛一书中曾说过,中国的家庭选择瓦全,外国的家庭宁为玉碎,都是为了孩子,果然如此;茉莉和法兰克的家庭都是幸福美满的,可是在他们相遇之后全都发生了变化,这算是精神出轨吧,家庭中没有爱了,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七年之痒吧,男主女主相遇算是重新找到了爱情,恋爱中的茉莉和法兰克好有趣,突然变得好傻却充满活力;但是茉莉和法兰克确实对不起原先的家人,最后全都离婚了,我本来以为雨夜那晚错过就是错过了,双方会各自回归家庭,没想到玉碎精神贯彻到底,最后他俩火车拥吻真的太暖了。
这片前奏短,进入正题超级快,我的心随着男女主的行为一直提着揪着,比起他们的纠结有过之无不及,简直比看惊悚悬疑还紧张呀;豆瓣评分不高可能是婚外情这一点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从道德层面来说,婚外情确实不道德,但人是感情动物,谁又能准确控制住感情呢,这影片可以引起有同样问题的人深思,暂时没发生类似问题的也可以思考。
谈谈自己,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如果已经不爱,强行留在一起大家都痛苦。
德尼罗梅丽尔,男神女神的颜值气质太配了,演技都是一流。梅丽尔和德尼罗的心理变化全都写在脸上,从平淡到惊喜、开心、狂热、疯狂、纠结、崩溃、平静、欢喜,只不过梅丽尔的崩溃是在葬礼上痛苦以及之后的失落,还有雨夜的高速行驶差点撞火车,德尼罗的崩溃是深沉的,在于他决定离开这个地方,还有雨夜不顾一切的往梅丽尔家打电话,雨夜是把我的紧张推到了至高点,本以为就此结束,还好还好呀,虽然重逢,但是结局还是空白的,思考下,有可能结婚,有可能继续陌路,但恋爱和结婚是不一样的,谁敢保证他们结婚之后,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爱情是有保质期的,在保质期中需要过度,如果能够成功过度成亲情,那就更上一层楼了,没有永远的爱情,却有永远的亲情,你可以抛弃爱人,但却不能抛弃家人,爱情的至高境界就是蜕变成亲情。
如影片中的精神出轨比肉体出轨可怕多了,处理起来也麻烦许多,我本来以为没有车,结果德尼罗领梅丽尔去了公寓,那之前的暗示相当心有灵犀“你要去吗?”“嗯”(在书店里),然后我满怀期待看男神女神发福利,emmm,就没有然后了,梅丽尔的理智使她不能和德尼罗在一起,德尼罗尊重了她的选择,这一点很难得,很少有人能控制住欲望,尤其在那种情况下。
echo的书中曾提到荷西在婚内喜欢上了一个女孩,echo的做法太了不起了,她选择让丈夫去和那女孩生活在一起试一试,而自己暂时退出,结果由丈夫决定。
所以如果发生了影片的情况没必要哭闹,尽量理性对待处理,无论是双方谁的问题,我还是坚持宁为玉碎,长痛不如短痛,有了伤口如果不赶快医治,会越溃烂越严重的。
2021.06.25
前世多少次的擦肩而过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有句俗语,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部舶来片更是很好的演绎了这个结论。片中男女主角弗兰克和莫莉多少次的擦肩而过,多少次的相向而行,终于换来了一次书店的偶遇,二次相逢而相识,三次邂逅而相交,进而钟情至相悦,相知到相爱,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正是:一朝偶遇成相识,二见钟情两相悦。再次邂逅心相念,彼此相爱亦相知。
最难的是相交过程,两个循规蹈矩的已婚男女深受传统伦理道德清规戒律的束缚,却又两情相悦彼此惺惺相惜,世间很多男女的偶遇和邂逅到此戛然而止,成了永远的回味和缺憾。而迈出了这一步就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条大路到天边了。恋爱中的男女总是志趣相投,心心相印,弗兰克妙语连珠,情趣横生,莫莉娴熟温顺,小鸟依人。可是最终什么都没发生,但是俩人各自的婚姻,却都走到了尽头。又一年的圣诞节后,弗兰克和莫莉在书店再次邂逅,彼此话不投机再次分道扬镳,怎奈心已所属,在火车上再次相遇,两个有情人终于完成了各自的救赎,心无旁骛的走到了一起。
身边总有人,说,一直找不到对的人。
有人坚信:对的人一定会相遇,于是精进自己、默默等待;
有人则坚信:对与不对,在于经营,至于对象是谁关系不大,于是淡然步入婚姻。
这个电影,让人相信:对的人,终会相遇。
他们相遇时,挺囧的。虽然两人经常同坐一趟火车,却一直没有交集;圣诞节这天,他们都忙碌着给家人买礼物,而且都给另一半选择了一本书、一件衣服。
而他们,就在选书的时候相“撞”。相撞之后,书不出意外地拿错了。
这也为下一次的交集,创造了“借口”。
再次遇见,他认出了她,开始了攀谈,聊起来像是相识甚笃的老友,兴致正浓之时,她却到站了。依依不舍的眼神,出卖了他们的心事,而分开之后,他们还会想起,会禁不住跟朋友谈起,这让凡有恋爱经验的人,都觉察到他们蠢蠢欲动了。随后,他们开始期盼偶遇,希望喜乐悲欢第一时间告诉对方,慢慢地,他们已无法满足偶遇,而开始打电话创造相遇。
伴随着内心的变化,他们的穿着更明亮,笑容更灿烂。这就是恋爱中的样子,是的。
在家庭伦理和爱情之间,他们两个一直在权衡,在控制,试图把这一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但是终究,相见的欲望,让他在人群中匆忙搜索后,紧紧抱住茉莉,情不自禁地道出,I love you ,I do。
恋爱中的人,和往常不一样。这一点,即使外人也会有所察觉,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夫妻。
他们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最后,两人都选择了家庭责任,选择了分别。男人举家搬到休斯顿。
可即使分别,还想再见一面。男主电话里的请求,得到的是茉莉的拒绝,但她还是顶雨出门,开车赴约。她车开得很猛,差点与火车相撞。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车子在雨里熄火,他们分手前并未见上最后一面。不难料想,男主空等无果后的失落和绝望……
分开的时光,两个人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他们是否思念过彼此,是否还爱着对方?
电影里,没有任何交代。可是分开的时光,就在那里。
一年以后,男人回到这座城市。坐车路过初见的那家书店,他想起了什么,下了车。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其实已经暗示,男人心里还装着茉莉;而走进书店,果然“碰到”了她。
这是巧合吗?我想,他们两个都为这次“相遇”做足了功课。
可是这时的他们,再见面,有点物是人非的感觉。一年未见,已经摸不清对方的心思,不了解对方的现状:是否还有家室,或者开启了新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是否还爱。也许是害怕听到让自己失望的回答,所以,干脆含糊着应付着“你好,我好,我很好”。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相爱了。
尴尬的对话后,两人的目光开始躲闪,各自离开了书店,奔向不同的方向。原本,已经做好了为这段感情扼腕叹气的准备。镜头一转,捕捉到男主的一系列动作:他停滞、回头,转身穿过人群……
“他还会追过来吗?”她试探着在车厢里搜索着,搜索着,突然,两人眼神相遇,笑容绽开。
是的,对的人,终会相遇。
自从两个主角出现在屏幕上,他俩给人的感觉就特别合适,但是剧情演下去,发现他俩都已经结婚了,而且各自的婚姻里也不是不幸福,有可爱的小孩和花园,过节做为父亲的他会给小孩买礼物,精心的挑选,两个人的行为是如此一样,让人感觉是如此合适,但是他们并不认识。
因为坐同一辆火车,因为去同一个书店,他们会有些人不期而至的偶遇,但这些都还是两个必须在一起的条件,因为他们俩个人都结婚了,但是:感情这东西很复杂,他们不是需要在一起,也不是必须在一起,而是他们之间,有细小的相遇与谈话之间有了感情,也许有感情的人在一起,就是真正的正义。 他们恭维对方长得漂亮时,是如此真诚也没有功利的意义,就是两个人正常聊天的感觉。
于是,前一段的相逢让人感觉没有必要,但是当两个人的期待这种相逢,愉快的交谈和策划另一场相逢时,观众不自觉的会感觉纠心,因为不管你们如何相爱,毕竟你们无法在一起,如果变成偷情的话,真爱就变得不是那么美好了。
所以主角的克制以及分离变得让人特别纠心和无语,观众的心似乎与主角的呼吸是在一起的,观众体会到了主角很细小的表情和情绪,也许观众本身都做不到就这样分离,但是他们做到了,他们就这样分开了,女主晚上去见面,但是没见到的情节好象另一部老电影,因为没遇上,所以说自己没去。在火车隔断她的那一瞬间,一切好象命运的安排,但至少她做了自己的选择,她决定去见最后一面,并试着去完成了它。
最后一场戏出现的德尼罗,有点发胖,但还是那么帅,他不纠结也不霸道,就是非常平静的表达自己。本片深刻的GET到了德尼罗和梅丽尔 斯特里普的美,不是那种耀眼的,穿得好看的那种美,而是平静的表情,真实的感情所带来的那种情绪之美。
又重看了一遍《falling in love》,有时候把手机放在旁边,直接听男女主角的对白,台词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编剧未必有多高明,但这两个眼圆为电影增色太多,罗伯特德尼罗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不就是人间盛况嘛,《猎鹿人》里两人也是同框。本片里那些微小的眼神,不经意间流露的小情绪和小不知所措,是世间男女最美好的时刻。你以为他不会来,他也以为你也不会来,结果在稠人广众中发现两人都来了,情难自禁地说一声:I love you,I do!
故事有违人伦,而且说实在话也是很俗套,可贵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把控。看电影快进的人一定不能体会这部电影的好,一直不能理解看电影快进的人,结果大家都知道,过程却未必人人都体会过,所以我是一个不怕剧透的人。再者三观太正太过坚挺的人大概也不能认可这部电影,但作为人类,应当尽可能地接受生活的无奈和多元。
我觉得编剧还是可以的,很有情趣,胡适对齐邦媛总结过文学三要素:格局、情趣,深度。格局和深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兼顾,情趣也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如果让我写剧本,我能写出点像《falling in love》这样有情趣的东西就心满意足了,格局和深度更不易。
梅丽尔斯特里普仍然是本座心目中最伟大的女眼圆,没有之一,她身上流露出的独立又知性、多情又敏感、脆弱又克制等等现代女性气质,虽然无个性少特色,但仍可为现在广大女性之标杆,她真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走出非洲》里和罗伯特雷德福、《心火》里和杰克尼克尔森,《廊桥遗梦》里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没有和罗伯特德尼罗来电,这两个眼圆为《falling in love 》增色太多。
剧情其实很简单。算是happy ending版的廊桥?收获的是水嫩的梅姨和鲜有褶子的狄爷。二人演得自然流畅。情绪拿捏得极精准。你可以看到梅姨为了见狄爷一面,在镜子面前逡巡反复。最后莫名问自己:What am I doing~~少女情怀展露无遗啊~~
4。5星。神!德叔梅姨演技教科书。喜欢简单自然的80年代。婚外恋观也是很赞同的,只是喜欢而已,何必充满负罪感呢。好在最后大家都被成全了。真是美好的80年代电影
婚外情基调搞成这样。。。说什么好,真是本末倒置。。。编剧你家肯定没遇到婚外情
小米盒子看完《廊桥遗梦》,自动推出来的一部电影,大概是因为女主都是梅姨。以前没看过,也没想到是这样的题材……Well,人生如戏,但戏只是戏,不是人生……
剧情无聊,道德保险。感觉啥也没讲,就光看他俩约会,竟然还能拍100多分钟也是够可以的。看罗伯特德尼罗演一个不疯癫、不暴力、不犯罪的无聊中年男人还真是不习惯。
剧本真够呛的,但!看多少遍都不嫌多!大泥螺和梅姨在火车上的含情脉脉一笑间!梅姨在镜子前不停换衣服也不满意时对自己说what are u doing,大泥螺动心之后在健身房问好友(哈维叔打的酱油)am I goodlooking?颜值巅峰的一对拍了个偶像剧。
两个尤物啊。演技太赞。这是个有爱的还有个欢乐结局的婚外恋。毫无疑问,社会是不会认同的,所以编剧就先让男女主角各自的婚姻散掉,再让两人好。这样处理就避重就轻了。我sigh...剧情到最后确实太扯淡了。不过收获水嫩的梅姨和帅爆的德尼罗,两人还谈恋爱了,不得不说,是喜欢两人的影迷的大开
俗套无感,原配知道小三的存在之时,冷硬得甩了男猪脚一巴掌,我差点笑了
处处相逢便是缘,两情相悦一点通(我周五再坐)。我结婚了,我也结婚了。结婚了也要吃饭。唐人街成为恋爱浪漫的场所。比廊桥遗梦早(93年小说94年电影)。又一个圣诞,又能在书店遇到。结局很含蓄,或许她也离婚了,他们终于在一起。还是因为男人主动,他追了上去,赶上了地铁。如果没有呢?……片子里的对方确实太配角了,又不好看又不帅也没多少力量挽回自己爱人的心。
《相见恨晚》的另一个结局版本。梅姑很早就演婚外情了,到了《廊桥遗梦》更是不费力气。BTW里面80年代boyfriend的穿衣风格早就大行其道(我们这个年代真可怜只知道复古),看看梅姑每一身每一身的条纹衬衫+oversized休闲西装外套就知道了,喜欢她穿浅蓝色,和穿灰色大风衣的
呆呆真的每节课必讲……!!台词和情绪写得不错。
有这样两位演员,我们还能要求什么?
“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道德”。
电影以一个普通浪漫爱情片的手法来处理这么一个题材,就难免有着刻意美化,和逃避问题的嫌疑。女主角的行为估计要放到当时女性觉醒的时代背景里看更有说服力。
本片根據普立茲文學獎得主編寫的同名電影劇本改編,以淡淡的浪漫情懷描寫中年男女的婚外情,編導故意迴避了激情纏綿的處理手法,而是通過男女主角細膩的表情和言在意外的對白來塑造抒情情懷,讓人對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戀情產生無奈之感,德尼羅和斯特里普兩大演技派高手繼《獵鹿人》再度合作,只是演繹這種輕飄飄的言情題材,有點大材小用
3.5/5 最后穿越人海的拥吻还是感动到我!约会使人重回年轻,比如梅姨在镜子前手忙脚乱地打扮自己、疯狂换衣服的时候。“相爱的人在一起就是道德”或“婊子配狗,天长地久”都适合描述这部电影。
只兩度偶遇之後便互生情愫,隨即愛得難捨難離,一切發生得那麼唐突,故事太薄弱了。若不是兩位主角俱感染力的演技,若他們不是 Robert De Niro 和 Meryl Streep,很難對二人不惜傷害家人投進危險關係之舉予以體諒,也不會期待有情人終成眷屬。要好故事兼好演技,必然是 Meryl Streep 的《廊橋遺夢》。
自己也有过类似的际遇,所以总觉得,爱上的,和分开的,都好像太轻松。并不是这么一巴掌,一笑,就可以消散的恩仇
嗐!既不浪漫如在前珠玉《相见恨晚》,又不纠结如后来经典《廊桥遗梦》。crush的理由还比较扯。影后影帝颜值巅峰也无济于事。
二人演技爆棚,八十年代的美国看上去很有人情味。配乐很中国,这种慢节奏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