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小时候看过《人到中年》的连环画,爱不释手,如今再翻看电影依然有几分感动。《人到中年》虽然是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如今看起来,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影片中毫不避晦的批判性,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比当下一些阿馊奉承,伪善主义的文艺作品而言,看着她的时候,觉得她的内心还是热的。在选角上,潘虹的表演可以用到位来形容,片中表演的台词和镜头有些过分夸张,对比谢晋《芙蓉镇》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还是有些逊色。
知识分子在经历十年动乱后的矛盾境遇,身兼的职责与社会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原著还没看过,但是略显仓促的结尾可能证明并没有完全将书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知识分子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对于陆文婷夫妇来说,两人为了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可贵的是毫无怨言。无奈现实的骨感令二人心力交瘁。他们理应被赞扬。即便是陆文婷的好友夫妇决定移民加拿大,自称【中华民族的败类】,在我看来也并没有什么错。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出国热,我想对于经历了文革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苦短,既然在祖国发挥不出自己的价值,换个环境实现价值,亦或是及时行乐又有什么过错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不就是以马列老太太为代表的官僚主义者吗?那一口一句【我的同志哦】的教训口吻听起来真的很让人反感。但话说回来,这个角色也正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老太太无论从神态还是语言上演活了这么一个嘴把式的形象,在这里也要给老太太的演技点个赞。
文革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迷惘、苦闷和疲惫,人到中年的职场女性为事业燃烧自我,在工作中获得尊严、实现价值,且要忍受制度弊端和官僚主义,同时还需兼顾对家庭的责任,严重自我损耗、累到发出“如果不结婚是否就不必负重前行”的天问……真·深陷996泥潭的医生群体的生活(沙漠行走的想象直接具象化),就是一个时代,不,是中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时的社畜缩影啊,这职场片的内核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医生们如今的考核待遇状况不还是一泡污。无数眼部大特写传递情绪,潘虹女神一颦一蹙都是戏(陈旧的变焦镜头也堪忍受了),讽刺温和、情感真挚,散场周围哭倒一片。和《哀乐中年》拿来对比很有意思,一个老来拒当大爷,还要为社会发挥余热;一个人未老心先衰,恨不能就此倒下不再醒来——“金属也会疲劳呀!”建设社会主义真是累垮人!
中年只是个幌子啊。人物性格的入木三分,印证了那个时代政治影响下的命运,文婷其实不过是条线,串起了她身边的人,受文革迫害的同事、丈夫,官僚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丈夫送医时一连串电话打出的凄冷,让人唏嘘。
很晦暗的一部片子,就像那个年代的人,脆弱迷茫,自我催眠:“会回来的,会回来的。”自己没有离开的勇气,凭什么笃定人家会回来啊。潘虹年轻的时候像王菲,但比王菲好看。达式常有点Cary Grant的感觉竟然。据说当时全国姑娘写给达式常的情书一箱一箱地往外搬。
从它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得到了正名,并一倒心底的苦难。而更可贵的,是裴多菲那首诗所表达的难得精神。
真是开放。电影里的事现在一样在发生。那时候中年是骨干,年轻时候被运动耽误,人到中年,待遇没上来,先掉进疾病和生活里。现在中年是鸡肋,是等着收割的韭菜,收割完一茬,一茬接着一茬干。有心眼的早早跑路,实心眼的等着遭戮。喊得响吃得香的还是马列主义老太太。
电影能反应现实社会的问题,或许也能帮忙改善这些问题,但却很难直接解决问题。虽说《人到中年》是部1980年的电影,但影片展示的官僚主义现象、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却没有更好的薪酬、程序繁琐导致办事效率低……在2020年的现在依然存在类似情况。个人觉得两对夫妻(四个朋友)在陆文婷家的临别小聚一场戏算是这部电影点题的重头戏,将故事探讨部分问题借由人物的台词进行议论,引人思考。(-说实话,我是个不称职的妻子,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你却是个称职的医生。)|《人到中年》一波三折:http://ent.sina.com.cn/x/2005-04-27/1106712879.html
潘虹塑造的这个角色,导致我在很多年里始终坚持她是最美的中国女演员。
春雨蒙蒙地下,眼泪簌簌地掉。前者来自孙羽/王启明这对导演组合的上一部作品绿色钱包主题曲,后者当然是出自本片中最棒的一场戏,也就是陆文婷举起烧饼咬了一口之后终于抑制不住……令人遗憾地是,通片能够与之相匹配的桥段再也很难找到。要么过于抒情,要么过于释惨,要么过于闪回(甚至还嵌套),然后再配以反思十年与马列老太的时代套路元素。所以也只能被归类为“见面略弱闻名”的中影名片……三星堪半。
潘虹的大眼睛会说话。谁来拍一部2019年版,就讲996。满口XXX没人性的老干部家属,没钱看病的农村病人,需要领导批条子才能用的救护车。。。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知识分子,久违的名词。80年代,表面看似工整规矩,实际探讨深度远超当今。潘虹气质实在超群。
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批判力度有加无减,文学化色彩浓烈,文本中的部分台词在今日听来仍饶有趣味,意味深长。
里面有句台词说的是”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三十年过去了,手术刀们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曾和本片的编辑聊过好几次,还记得他说刚发现这个小说时的激动和兴奋,改编、上映等的数次波折。那个时代,这样的电影是贴近当时的观众的,而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能引起共鸣和心声的作品。
一代人,为四化建设付出了青春,却失去了家庭和理想。讨厌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现在还存在吧。
【北京电影节展映】由回忆、独白、台词组成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文革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赤诚之心、无私奉献与失望落寞。有对医生的生命礼赞,对政令不通的深刻批判,也有对文革伤痕的反思、对官僚主义的生动讽刺。男女主角的表演真挚自然毫无做作感,更没有口号式煽情。患者配角们的台词也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马列主义官夫人的形象简直写实到极致。片中男女主角一句句朴实无华的心声自白,传递着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正如潘虹那集医生母亲妻子于一身、无需浓妆艳抹就足以动人的形象。让观者感同身受,无比揪心。当裴多菲的诗句再次出现,我终于控制不住情绪,泪流满面//20211027资料馆大厅二刷。在同样的段落痛哭
80年代电影适逢改革开放,外国文艺理论和艺术电影大量涌入国内,第四代导演们详细的研究了各国的美学流派及其风格,可见此片向后现代意识流电影学习了很多,比如潘虹病倒后头脑中在沙漠行走的幻觉,另外像公民凯恩多视点的叙事使故事详尽道出,另外细节处理编导调度也很出色,对政治意识形态做了讽刺。
记不太清了,是不是有一个镜头,达式常脱衣时有一件背心上面有无数个破洞?
潘虹好适合演知识分子哦。本质更像小品段落合集,前半段时不时冒出来的快速推镜,说实话挺赶客的,可到了后半段,悲怆的曲声与真实的时代伤痕互相交织,令看客只徒留一声叹息。“诶,姑娘,您不知道啊,一听说这眼睛瞎了还能治好,我又想哭又想笑,我爹,瞎了半辈子,就那么窝窝囊囊地入了土,没想到我这儿,瞎喽瞎喽还能见着亮,您说,这是两个世道不是?”
从叙事结构和交响乐配乐上出发,这的确是主旋律影片没错,但导演很中肯地在戏剧冲突与剧情流畅度上找准了平衡点,丝毫不觉突兀做作,在时代性上,主题故事摒弃了中国电影一贯的批判纪实手法,向中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爆发靠拢,很生活化;另,潘虹那时是真漂亮,眼睛会演戏。
成功地表达了当时普遍的知识分子和所经历的社会痛楚 感人深刻 有代表性 那个年代非常难得的 批判了繁杂臃肿的领导批条制度 又想表达作者内心对当时社会和制度的不满 有迫于压力低头示弱 最终故事讲得非常感人朴实 陆文婷和她的丈夫 以及他们身上的任劳任怨 默默无闻牺牲奉献的精神 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