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拉叔去的。 又看到他那双深情而忧郁的蓝眼睛,带着几分贵气和孤傲,直直地望向你心里去。 这次,他是一位在战乱时期躲避在上海的外交官,形单影只,盲人。 我很少看到盲人的眼睛里会闪出光亮,拉叔很不一样,他跟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亦或凝神倾听时的开怀大笑,时常让我忘了他是个盲人。 除了走路时的磕碰会显出些许慌乱,但很快就佯装镇定。 他和伯爵夫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他独独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和昔日玩伴的重逢,很有礼貌,充满欣喜和感动。 他的嘴角有微妙地触动。 耳畔那一丝丝颤动的喜悦里,涌现着一个没落俄贵族夫人的善良与高贵。 随后,她帮他躲过一劫。 送他上车,在深夜的街头礼节性地作别,她去等电车。 他回头让司机多看了她一眼——她一袭绿袍,正频频回头,关切地望向他。 他喃喃自语,她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伯爵夫人回到弄堂阁楼里的家。 脱掉鞋子上楼,看了眼熟睡的家人,她随手拿件外套,坐在椅子上合衣而睡。 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童年的快乐画面。 家里没有她睡的床,她总是傍晚出门,在舞场工作到清晨,等有人起床后,空出床位给她睡。 昨晚因为帮助这位盲人,回家早了。 她和女儿跟姑妈一家人逃难到上海,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子,她是唯一出去挣钱养活这个家的人。 但在这个家里,她依然饱受冷眼和非议,他们觉得她从事的工作玷污了他们的家风,羞辱了他们的脸面,甚至阻止她在出门前跟女儿接触。 他们却又像冷面的包租婆一样,每天理直气壮地接过她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为了女儿,昔日的伯爵夫人把眼泪咽进肚里,毫无怨言,继续化着精致的妆容,扬起动人的嘴角。 第二次相遇,他循着声音,主动找到她,用一首舞曲的时间邀请她坐下来聊天。 又在一首舞曲里牵手,跳了支舞。 他发出邀约,请她加入他的“梦中酒吧”,做他的顶梁柱。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最完美的。 一年后。 他的酒吧生意红火。 她一身华服坐在吧台陪客人聊天,言行举止愈发得优雅独特,光彩夺目。 眉目流转,只为他停留。 当朋友到来,问起她,他的眼睛愈发温柔地望向她,骄傲地说—— 她就是我酒吧的顶梁柱。 他俩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只在友谊的范畴内活动,不打听对方的生活。 但是感情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埋下一颗种子,它就会潜滋暗长,按耐不住地悲喜与共。 他们对彼此的爱隐秘而真切,心照不宣。 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伯爵夫人的家人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全家逃往香港,但是需要一大笔钱打点。 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伯爵夫人。 第一次约会,他轻快地下楼,用脚面轮换着去蹭裤腿,昂然上车。 他牵着伯爵夫人女儿的手,三人并行在公园里漫步,看起来温馨浪漫,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 水边坐下,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心事,那个约定自然而然就小事化无了。 他讲起他失明的缘故,乘坐的电车突然遇袭,爆炸起火,女儿当场丧生,他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她说,我的心事你听了可能会不开心。 隔天,他就把那笔钱递到了她手上,为了怕有闪失,他特意用了一个破塑料袋装着。 很快,战事告急,日本侵占上海,轰炸声接连不断,街道上乌泱泱一片汹涌,人们拖扛着行李潮水般扑向码头。 密集的炮火声,被一个人关在了门外。 他耷拉着脑袋,目光呆滞地坐在酒吧里,旁边的台桌上横斜趴着几个宿醉的客人。 有人推门进来,他抬起头来,望了一眼,面露愠怒。 来的这位,是个日本人。 一年前,因为对酒吧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为了朋友。他说他的愿望是开自己的梦中酒吧,日本人说他的愿望是拥有更广阔的画布。 他现在知道了,他这位日本朋友更广阔的画布,就是侵占上海。 日本人要带他到安全区域,他断然拒绝。 临走,日本人跟他说了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戴上礼帽,拿起盲杖,走进汹涌的人流。 而彼时,伯爵夫人正奔向码头去寻找女儿的身影。 一家人已出发,当晚坐船去香港,但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撇下伯爵夫人。 在楼下邻居犹太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赶往码头,把女儿要回来。
在等待上船的间歇,炮火映亮他们的脸庞,他对她真情告白。 她会心轻笑,欣然答应。 他们一直心照不宣。 最后的结局,谈不上美好,但很温暖。
他们一起坐在开往澳门的船上,三人依偎着,十指紧扣。 她的手指甲已经没有了点点猩红,脸庞也失了光彩,但是她看起来那么素凈,纤尘不染,美得越发动人。 船头,坐着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国人,从包袱里取出乐器,高昂着头,迎风吹奏。 女儿循着乐声走到跟前,握紧缆绳,微笑地望着他。 船儿扬帆远行,海面暂时恢复了宁静,波光星星点点地跳跃。 海风吹动衣衫,吹过凌乱的发梢,吹散心底的团团愁绪,却怎么也抚不平船上人紧皱的眉头。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 一个是因为没有字幕,中文配音。 另一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上海,那些杂乱的弄堂阁楼,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夜上海的歌舞升平,都让我觉得很亲近,像是在看国语片。 特别欣赏电影里,酒吧舞场里的那些表演——歌剧、小丑、芭蕾舞等等,歌声美妙,舞姿优美。 还有,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平淡琐碎里蕴藏的动人瞬间。 它的讲述方式是缓慢的,甚至有人会觉得拖沓,但这是我喜欢的节奏。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毁灭就在一瞬间,而重建,何其艰难。
破败的、失意的、窘迫的、毫无希望的…… 随着整个电影的推进,我的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词汇,这不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描述,也是对剧中几位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人生和命运的描述——不论是杰克逊,还是索菲亚一家,还是犹太人费斯坦,每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都因为时代巨大的撞击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一直残忍,灰暗的生活之中,也有着点点星光不时照进——舞女之间的友谊、温暖的邻居以及整日嬉闹在一起的儿童、戏剧般地在法国大使馆遇到的故知……当然,最大的明亮,也即是最终照亮了两位主角后半生的那次相遇。从一句无心的旁听开始、到一次偶然出手的相助,到往后一起共事一起走过风雨,到乱世之中的走失和失而复得——尽管有过克制,但爱情终究还是战胜了理性,因为爱,是无法无法掩饰也不能放弃的。
看完《女伯爵怀特》,一种沉沉的悲剧感,幸好最后一幕是充满希望的,在小号声中开往新世界。但那些无力无法逃离的人们怎么办?也许更应该用一个炮弹彻底地完成一个悲剧,更强烈地控诉战争的残忍,亲人被分开,或直接送给了死神,梦想被了结,惶恐度日。
杰克逊先生必定是有后悔的吧,因为想当外交官,带着妻女来到中国,命送他乡,自己也双目失明。觉得这个人就像被层层烟雾笼罩,看不分明。他很坚强,没有垮下去,在上海开个具有国际色彩的舞厅,那是支撑他的梦想。上海,透着纸醉金迷,也弥漫着凄声苦语,有各国人混居于此,有色彩,有声响,有希望,有覆灭,无疑是个无与伦比的复杂体,建立在这之上的梦想也像海市蜃楼。所幸,他还有爱情,虽然朦朦胧胧,但那种牵引确实存在,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爱是放手,而不是束缚,所以他给了Mrs White 300美元助她离开。 但当他知道他能给她带来幸福时,就毅然地来到她的身边。 电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丑陋,Mrs White和她的亲人是鲜明的对比,用了她的钱却又抛弃她,诚如吸血鬼,兔子丝般的存在。“We will pick you later”虚伪,以她为舞女为耻,靠舞女的钱存活下去的她们就不可耻吗?“在香港有熟人,朋友,到时候一切都会好了”,自欺欺人。香港的法国朋友说不定自身难保,而且上流社会的虚与委蛇的交往能有多少真情谊,会帮助落魄的失势的无用的前俄国贵族从头来起?笑话!一个虚妄到另一个虚妄,那种分自以为是,不清现实的悲哀。而人性的光辉可以从Mrs White对亲人的支持,邻居大叔的善良等可以看出。
应该是两三年前为了Lee Pace而看的。真的没有记错,Natasha Richardson已死~
James Ivory 出品。虽然星光熠熠,也都演得很真诚,但是对于这个故事实在是没什么感觉。7 out of 10
贵族式精神上的,不是身体上的。两人之间彼此照应,但又有距离的相处才是贵族之道吧。
以上海为背景所以给3星
战争
詹姆斯·伊沃里最差的片子了吧?全程尬笑。但我觉得锅是石黑一雄的:片子充斥着一股假仙气,可以看出剧作者对时代背景,对这段历史,对中饿、对上海都没太深了解,写作时也没多少research,只是想要作品里具备些好看的元素而已,在情节和人物上不敢下潜,只能小心翼翼、左支右绌的凭借意淫飘着、端着。
3 and 1/2
喜欢男主角开的酒吧,有种现世安稳天下大同的意味,影片没有着重于贩卖苦难,而是冷静地勾勒了一幅异乡人,调色音乐皆是亮点,是我的菜,既使剧本有些不尽人意。片尾虽暗示希望可江面上仍然弥漫着悲剧氛围。专程为旧上海画风的Ralph而来,居然演了个盲人,分分钟催生对男神的保护欲,加一星。
马马虎虎的片子
被我认出来了,在上海东海影视乐园拍的。
老爹讓我看這片子,主要是爲了告訴我在中國羈留的一批白俄人的這段歷史。
20101224-25京上团结,平安夜真平安。
比较平淡了
Just so so.
唉,上海
平淡如水
说实话 这片子很烂
结构又松又散 大概是没有原作的气息和精华
一般,可以看倒是
没什么感觉就完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