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角度没话说,关注女性,关注老年,关注无育家庭。但是又是因为只关注了女性,只关注了老年,只关注了无育生活,电影的架空感提升了。镜头语言特别电影化,构图框架很经得起考量,但是剧情过渡却又有点生硬。
电影最好的肯定是吴彦姝、奚美娟两位老师的演出,每一场戏,每个调度都可以说是完美。人物前后的矛盾、对比,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电影可以只能给三星,两位老师的表演可以单独给到一星。相比之下文淇的戏就像蜻蜓点水,显露不出角色的意义。
比较感动的是,每次下完一场雨后,主角的病就更重一步,水成了她这辈子迈不过去的孤独和愧疚。剧情里的迷思虽然铺设得不是那么精巧,观众总是有迹可循,但是还是通过这些把母爱至诚、家国情仇给揉碎了加了进去。
画了个大全妆去看电影,全靠旁边姐们一句“这是催生的电影嘛?明明照顾孩子三年这么费妈?!”给乐得来不及擦眼泪。总之,电影很温暖,妈妈很强大,女性很独立,表演很细腻。如果你是想带着心理负担去看大家同样活得并不高明的,那可以不用去看了,如果你想重新想记起五岁之前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去看看。
问题不在于电影台词是用书面化的语言写成。由此便指责“不说人话”,得为导演喊一声冤。因为这句批评暗中隐含了一种约定俗成实则走入误区的观点: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如实反映。这样也就要求电影里的角色其言其行需得符合现实世界的约束。“不说人话”的指责便由此而来,一旦角色讲起过度文学化的书面语言,普通观众便招架不住了。
事实上,没有哪条规矩事先定下电影要符合现实。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自古有之,或许因此才让这种观念变成教条。尤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引入这片大地后,教条甚至变成了颠簸不破的真理,让创作者和观众都深受其害。如果电影仅仅反映现实,那么电影还有存在必要吗?我们只要在现实世界里多看多体验就行了,作为副本的电影失去观看价值。
现实主义仅仅是一种创作理念,为呈现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可以采用其他创作理念,动用其他创作技巧。不然所谓的浪漫、荒诞、魔幻、超现实等等就没有其存在意义了。正是有后面这些手段,对现实主义做了补充,我们才能创造出远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更加迷人的艺术世界。在其中,我们获得意外的体验,从而对现实产生进一步的认知。
《妈妈!》的台词确实是过度文学化的,它更加适合一个虚拟的舞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但因为这部电影刻画一个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家庭:考古学家、物理教师等,人物日常也多浸染文艺作品,养成书面化的表达习惯,似乎也能理解。就像民国时代现代文学作品或当时的电影作品,文辞也多留有古文的韵味,并非完全彻底的日常白话口语表达。
另外,电影的重心也没有放在对现实肌理的还原上。母亲与女儿之间,更加像文学作品里可能出现的人物,通过反转母女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来探讨女性间的亲情。我们甚至很难发现故事背景在杭州,空间环境被抽离了,单独凸出的住宅像一个舞台,两位角色在其上展开“相爱相杀”的情感戏码。《妈妈!》更偏向戏剧,反日常的对白并不特别显得尴尬。
当然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饰演母女俩的是两位经验老道、演技精湛的资深演员。即便在台词过度书面化的情况下,她们也能很好地控制不让念白往朗诵的方向发展。不然的话,确乎就变成类似戏剧舞台上为念台词而念台词的表演了,失去生活的味道。如若换成其他一般的演员,这部电影很大可能要崩坏。导演实在应该感谢这两位出色的女演员。
最开始抱着一种观看母女情深的期待和女性相互拯救的心理去看这部电影。在观影过程中也屡次被母女之间的情感所打动。但是冷静下来后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表现母爱伟大、母女情深的戏,暗藏其中的略带诡异气息的过往和愧疚,可能才是观众需要窥见的所谓“疾病”的根源。
影片讲述了60多岁的女儿和80多岁的目前相依为命的故事。两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家庭环境、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等,都看得出有深厚的教养和卓越的学识。
最开始,我对女儿略带洁癖的清教徒生活会感到一些不解,反而是母亲的活泼和肆意更显的可爱。但慢慢的,随着女儿病症的确诊,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尘封记忆的解除,随着幻想的出现和对往昔的忏悔,我渐渐懂了为什么女儿会如此,这其中隐藏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历史是如此沉重。
相信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并不陌生,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对普通人来说,得了这个病的意思就是认知衰退,记忆慢慢消失,也不认识身边人,可能只记得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于是乎也就是生活不能自理,会生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
女儿的“病”的表象是大脑萎缩,认知衰退,但却从行为模式和只言片语中,一片片讲所有的拼图归位,给我们重现了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庭悲剧——作为高知家庭的一家三口,曾经也非常幸福快乐,爸爸总是在外考古,却对女儿关爱有加,妈妈是最好的文科老师,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三个人曾经在烛光下跳舞,曾经有关于“我爱你”的秘密表达方式。然而一切在那疯狂的十年中,戛然而止。
从女儿的应激反应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参加过“武斗”,并且会使用枪支。关于她幻想中无数次着急为爸爸开门,可能是愧疚于和父亲“划清界限”而没有为爸爸开门,最终导致爸爸的投湖自尽。她喃喃自语说,这件事同样毁掉了妈妈的一生,可见其内心创伤之大。
关于她一直保持独身的状态,可能也和此有关。“等爸爸回来了我再嫁人”,然而爸爸永远回不来了,自然她也从未嫁过人。当她披上妈妈的婚纱奔跑回儿时居住的旧屋时,她是否也在幻想能拥有自己的家?
她做很多义工的工作,用很多水不断清洗身体和衣物,潜意识里是否在赎罪?下雨天她开心的在雨里接受洗礼,是否也是一种对肉身和灵魂的清洗?结合每一次与河水有关的画面,那些从河底拍摄的视角,以及从水下望向陆地的镜头,是不是一种带入和父亲的存在?
她内心中最憧憬的画面是:三个人手挽手,不断表达“我爱你”——纵然我头发花白,但是有爸爸妈妈的地方,我依然是那个无忧无虑幸福的小孩。
女儿的病,让妈妈一下子坚强起来,她不再是那个顽皮耍滑的故意通过某些违背女儿的行为让两个人有沟通的妈妈,她再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照顾女儿、命令女儿、有话语权的妈妈。而女儿也不再用冷漠和自我惩罚约束自己,她渐渐说出了内心的感受,她又变成了那个需要向妈妈求助的小姑娘。可以说母女俩从冷漠对抗,变成了休戚与共,从吝于表达到拥抱、说爱。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留白和非常“和谐”的片尾字幕。我个人建议不要被最后的字幕误导。而结局其实很简单,女儿已经吞咽有困难了,母亲的手也开始抖了,两个人都面临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个时候,只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在最后的一餐饭桌上,母亲穿上自己曾经指定的临终装束,推着女儿走向大海。在门口,那个意识不清的阿姨说到“出去了就别再回来了”是一个明显的暗示。母女两人在海边舞蹈,女儿最终还是认出了妈妈,海浪涛涛,淹没了一切……
不难看出,只有在病了之后,甚至生病末期,这些被压抑的过往和情感才慢慢浮出水面,那么到底要感激这病呢,还是要厌弃这病呢?因为它,让一个人不再健康,但也因为它,让一个人变得更像一个人,或者说回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一个人上升到社会呢?当下是不是也在故作坚强的选择性遗忘了什么?但你我知道,这份压抑总会最终变成病灶。何时才能正视历史?何时才能忏悔过往?何时才能面对真我?
P.S.补充几点:
看到有评论说感觉母女生活有点舞台剧式,经常朗诵诗歌啊,是不是有点假。我想说,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常见。特别是父母知识渊博的时候,女儿说过自己总在追赶父母却总也追不上,其中暗含了对知识的深深焦虑。可能因为那十年耽误了学业,她总是感觉自己的知识比不上父母。其实从历史上说,那十年的知识断层非常严重了,十年之前的父辈的气度和知识我们真的无法追赶。
对文琪出现的两处戏份,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总感觉过于巧合和戏剧化了。但后来想想,第一次的邂逅是女儿发病的一个契机,她在电车上被误解被千夫所指,被带到警局做笔录,被冤枉,她都没有反抗申辩,其实可能在深刻体会一次父亲曾经遭过的罪。对女孩的原谅和救济,也同样是一次自我救赎。潜意识里,她在宽恕曾经的自己。我认为这段是很有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但之后文琪再次出现,却有点理想化色彩。她为这个家带来一次欢快的清扫,一个新生的孩童,一抹亮色,这很像一种对美好的期许,但它真的会发生吗?还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期待?
最后要说一下两位老师的表演,真的非常棒!从肢体语言、眼神、皱纹都在演绎,特别是女儿变成小姑娘之后的感觉,奚美娟完全展现出来。而吴彦姝的妈妈,也真的是妈妈,一直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很喜欢两个人的对手戏,真实、饱满、有张力。
影片之所以很打动我,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也是个大龄单身女中年吧,也被妈妈爱着,照顾着。未来的我也很有可能面临这样的状况。影片里妈妈得知女儿生病时,着急的说希望得病的是自己,这种话真的只有父母才会说。女儿生病后在间歇性清醒时,反复确认自己是否给母亲添麻烦了,也非常真实。我们对所爱的人最简单的愿望就是不要给对方添麻烦,同时,有病的话病痛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爱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自己或者亲人会生什么病,会因为什么事而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希望不要遭受太大的痛苦和折磨,无论是对患病的人还是守护患病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能在自己还有自主选择的时候,无痛无病的离开这个世界。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00:04
第一次从影院里逃跑,我没有看完最后的结尾。
我觉得哭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哭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晃晃悠悠的出了影院,很奇怪的脑海中浮现另一部电影的画面。
这是另一个带着无尽悔恨过后半生的女性,负罪感彻底压死了她。
这何尝不是另一个女儿?失魂落魄试图赎罪之人?
在母女身上发生过什么,有可能是《天长地久》也许是《陆犯焉识》
——————————————————————————————
先不提阿尔氏海默症和帕金森病,因为这部电影不是中国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光看海报和电影名称,是有一点点烦躁的。恐怕又是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
电影开场几分钟从布景可看出这可不是一般家庭,母女皆是高级知识分子。
有屋住有花草有书墙,夕阳照射下蓬荜生辉,但看的出女儿的沉闷。
六十五岁的女儿和八十五的妈妈,这个即将凋零的家庭,只有母女二人。
一天中维系母女二人的唯一一件事,是故去的爸爸和爸爸的三门峡考古笔记。
妈妈对女儿严格要求,笔记不能有半点差池,父亲在她心中分量非常重。
女儿在自己的小书房勤勤恳恳记录所有细节,她的房间里贴满和爸爸的一切。
这些都是后面的伏笔。
———————————————————————————————-
前几天一则新闻中,91岁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离世。
他专程去瑞士结束了他认为已经疲惫不堪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疲惫不堪,在《妈妈》整部电影中缓慢展开着。
电影开场时母女关系是僵硬的,是稳定且一尘不变的。
她们二人合力在紧紧攥着某个秘密,本打算永远如此。
可突如其来的病,让女儿这一方失控了,这秘密才开始松动。
她赶在她病重之前处理了财产等事宜,她努力维系脆弱的现状。
可是回忆不受控的像潮水一样向她涌来,她记忆里的爸爸一次次的出现。
————————————————————————————————-
我们曾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目睹了一桩惨剧。
所以可以充分的厌恶他,可怜他,同情他,并随着他一起绝望。
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接受的故事早开场了几十年,我们只能看见细微烟尘。
妈妈处处怀念着的爸爸,女儿心心念念回想的爸爸,原来死在妻女冷漠的门外。
时代的光荣不属于个人,时代落下的尘土,却砸在具体的人头上。
所以我不想一开始由“病症”展开说,是因为,没有心结,哪儿来的病症呢?
没见过一个男人误杀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明白悔恨比大海还无边无际呢?
女儿告诉“好人”妈妈,我杀过人,我关上了门。我让爸爸死在了外面。“
这种痛,果然是无法说说不得更不可解的。不是这一场病。就要烂在肚子里了。
——————————————————————————————————————-
电影最后意在关注阿尔氏海默症,这当然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但是我以为,关注女性关注身边中老年女性才是更重要的。
不要在母亲节给妈妈叠卡片,不要在重阳节去敬老院,不要在生日那天送祝福。
平日里的关爱,一点一滴真情,妈妈每天都在默默爱着~
最后推荐一本书,更真实的多,关于中老年女性面临的困境
关于时代大浪下的她们·她们和我们,该如何自处
非常值得一读
65岁的女儿独自照顾着85岁的母亲,然后,前者得了阿尔茨海默氏症,一夜间,后者从被照顾者变成了照顾者。
女儿是很典型的那一代女儿,有主见有独立性,但长在新社会的教育里,过于朴素又过于收敛,远不及母亲那辈启蒙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能自带洒脱浪漫乃至任性的神采。
母亲是很典型的那一代母亲,有文化有修养有分寸,却也会在护犊时无视优雅、丢开教条,秒变超人和母狼。
它的设定其实非常好:强势与弱势、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在一场猝不及防的不可抗力间逆转倒置,自己已经是老人,自己的老人却还健在。这是那批人正在背负的命运。 如果,衰退在作为子女的老人身上变成了一种加速度、有可能会对作为父母的老人实现弯道超车,该怎么办?
但它,有温度,却显得精度和完整度不足。
有时它看起来像李连杰和文章的《海洋天堂》,都在讲一个“在我的倒计时里,帮那个最在乎的人准备好没有我的日子”,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爸爸对儿子,一个是女儿对妈妈。
有时它看起来像张艺谋的《归来》,同样是被摧残揉捏过的父亲,同样是选择过冷血然后懊悔终生的女儿,只不过,在那部片子里,丢失记忆的是母亲。
有时它看起来像反向版的《美丽人生》,当妈妈陪着女儿玩打仗游戏一样躲进床下,只不过一个是父亲在创造儿子的游戏幻觉、一个是母亲在迎合女儿的游戏幻觉。
它想要表达的几乎比它“看起来像”的还要多,它在这零零总总的表达里见筐就是菜,它一路忙于收纳与拼合,它找到了很多细腻入微的小确幸、小喜悦和小忧愁,但它并没有织成伟大的戏剧奇观,它催出了你许多眼泪,但它没有砸入你的心脏。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它对室内空间调度的使用相当极致,两个人在老宅屋宇和阳光的若干特定角度里移形换影,看着又像双人舞,又像敌进我退的博弈。
摄像机常常带着种“鬼视点”的味道,也许是看客已对父亲的逝去心知肚明、对二人的思念公约数心知肚明,这才起了“房中本该有第三方”的错觉。
它试着装进了太多东西:老龄化、女性、过去和现在、对抗与和解、知识分子、问题少年、甚至还有荒诞政治年代的人道灾难,再贯穿进一份日记遗稿的整理——一场抢救记忆的工程。
所以它会选择一对高知母女(她们的文化阶层和杨荔钠的上一部电影《春潮》截然相反),只有这种身份才能顺理成章地带出历史的创痕,以及,才有书写、言说的本能—代价就是许多观众会代入不了她们彼此间匠气爆表的语言和腔调,好像自始至终都活在舞台上。
它一直在讲的是家人和爱,可它在片尾字幕和短视频里,又斩钉截铁地把主题拉回到特别具象的地方,落定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群体的关怀上。
它在亲情伦理中走了那么久,却在末端挂上了医学伦理。
它的标题是母亲,可它却一直在牵挂和愧疚于父亲。
因为它缺乏一种稳定的内在锚点,女儿的臆想,有时是安全感缺失,有时是童年复现,有时是渴望被认可,但她灵魂深处那个呼之欲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很明显“老年痴呆”只是一层外包装,导演用它包住的是心魔。
那心魔的内核为何物?我们看到的,只仿佛精神分析学派收集的创伤案例汇总。
所以文淇的出现和反哺,会显得那么诡谲、突兀、忽至忽离、像个内心善念所编织的幻觉般不可信。
冯老师自始至终没表现出关于“孩子”的隐痛,“下一代”的缺失在她这里依旧归入对父亲的亏欠集群(等他回来我再出嫁),那她保护和救济文淇的心理动机来自哪里,何况这保护与救济的烈度,已经大到“替她顶下犯罪行为并被留案底”的程度,它绝不是一时的良心触发就能解释齐备。
更不说朱时茂的知心邻家大叔角色,有多么功能化、多么想当然了。
好在,细节依旧是动人的——这总归是世界上唯一的那个,当你尿湿了裤子时,会对你柔声说“不怕”、再把你搂入怀中的人——宿命在血缘至亲间,既是对赌协议,也是周而复始。
好在有两位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演技。
好在有那么多,属于杭州的景观:西湖、西溪路、拱宸桥、茅家埠的通利古桥。相比这些景观,结尾的大海,开始完全不加克制地把隐喻变成了明喻,就像《春潮》的最后的意象镜头里,春潮溢出缝隙、漫过城市每一寸的实地。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电影《妈妈!》关于一家人的爱与离别,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有杨降先生的《我们仨》家人之间温暖的画面,也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难过哀伤。
电影中看到,65岁的女儿和85岁的妈妈,家庭生活场景太熟悉了,总是不断想起我的妈妈。
看到他们母女俩早上用餐的画面,我的妈妈也会给我做丰富的早餐,我还是娇情的提出要求,这个太烫那个太咸。她会数落我的不成熟,情绪管理失控。我会嫌弃她乱花钱,乱电视购物。我享受她的付出她的爱,偶尔还要和她闹别扭,和她呕气。
我都成年人了,有两次肠胃炎急诊,半夜里妈妈拖着年迈的身体陪我在医院挂瓶。无论我多大,在她面前,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她总会随时随地出来保护我。
妈妈离开我时,家里还没买智能扫地机,没装智能马桶,我后来买了扫地机,换了个智能马桶,感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
梦见她又回来了,梦见她从卫生间出来,对我说,现在人可真聪明,上个厕所都这么舒服,梦见她说扫地机比吸尘器方便,卫生做得更干净。
总觉得她走得太早,太多生活的便利她都没感受到,手机支付预约挂号的便利,福州通了地铁的快捷,自驾游的乐趣……。
小时候,我怕鬼,妈妈走了以后,她常来我的梦里,她一直是我的家人,总觉得她不曾离开过我,世间哪有什么鬼,都是放不下的思念。
如果我的妈妈,她还在,今年应该75岁了。
当年,她迎接我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嗷嗷待哺。
后来,我送别她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泪流满面。
“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但所有女人都是女儿。”患上帕金森的85岁母亲和阿尔茨海默症的65岁女儿组成了特殊的人物关系,在极其精炼、高度诗化的台词表达之下,《妈妈!》更像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演出。
文淇这个角色出现的太巧妙了,这个角色才是为女儿的完整做的最后一笔完善。对女儿来说,那件事(看了电影就知道)对女儿来说,是非常深的藏在心里的秘密,甚至其实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其实跟这种莫大的心里压力都是有关系的。
阿尔兹海默不可怕,贫穷的阿尔兹海默才可怕。
中国大陆难得的关注女性中年、老年生活和讨论“爱”的电影。隐晦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受到的迫害以及对他家人的一生影响。两位演员的表演无懈可击,尤其是吴彦姝老师克制内敛的感情表达。感谢女制片、女导演、两位女演员们。
镜头语言有点刻意,配乐没有做到为电影增色的效果,确实有很多细节镜头,整体质感不太好。文淇的部分都要怀疑是不是给耳机做广告,太生硬了,剧情对于父亲的遭遇留白了,可以想象,也许是历史原因。也许有的孩子真的就永远追不上父母吧,但是为了这个题材可以加一颗星。以及主创团队过于强调女性团队,但是电影呈现出的效果明明做得没有那么好,但好像就因为是女性团队只能夸不能批评一样。同样是女导演这位的功力一般。
谁家里这么说话啊
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片在尝试去触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在男性缺席的语境下,探讨女性之间的互相扶持。导演选择以一种散文诗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因为题材本身已具有切肤之痛。人的身体是一台日渐损坏的机器,记忆只会一遍遍让你重温最不堪回首的选择。在此层面上,追求体面就是在对抗痛苦,是为了在满目疮痍的生活里重新建构秩序和意义,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力量。“每个人都比你想象得更坚强”。
【别担心,等这些句子长大,它们会自己走出来。】
当疾病一点一点剥离她厚重的壳,我们才发现,冯济真是从饥饿和文革走来的人物,她说口号式的台词,像小将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粮,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惊悚元素,将她“恋父”背后的种种缘由含蓄地讲出来,讲她的忏悔、愧疚,讲她作为记忆的背负者的不堪重负。历史作为隐性的主题,犹如鬼魅幽魂,和阿兹海默这个显性主题并行推进,以一种过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断摇摆、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审查周旋。阿兹海默便成一种社会现实,成了苏珊·桑塔格式的隐喻。在显性的光影中,她们走向大海,而在隐性的悲伤里,她们走向凋零。
在无数个可以结局的地方错过了结局。
不能说现在大家直接请好演员就不需要导演调度和手法了吧,能拍的如此无趣这锅真的是导演背
6.8/10剧本有问题,拍的太闷太散,刚酝酿好的情绪还没等发泄就被打断了,以至于到了后边很难再被感动。甚至说影片结束后的真人视频更为感人。导演加入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反而削弱了真实感,限制了两位演员的表演,当然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为影片加分不少。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辉。
#BJIFF22 数不清哭了多少次,两位老师教科书式的碾压级演出真让人动容。但是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真的过于碎片化,尽管使用了互文来强化整体性,可仍然很凌乱,且周夏这个角色的处理很是潦草,可惜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把掌声和赞美送给两位戏骨,相辅相成的表演,我的眼泪不值钱😭(btw小文淇坐我前头擦泪好几次,小哭包不要哭了以后多演电影好吗🥺
全程难以代入,主要在于,选择女性知识分子的家庭,会跟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距离的,就会让人觉得,谁家母女会这么说话啊……但这个人物背景,又是为了带出更深的历史创伤的东西,杨荔钠显然还是不想只做一个关于女性的亲情的表达,但个人感觉并没有编织的特别妥帖,节奏也有点问题,整体还是有点沉溺了。总之,细腻有了,温度也有了,但共情没太感受到,甚至结尾那几个短视频一出,前100多分钟黯然褪色。
12th北影节No.20。首映。65岁的女儿,活得严谨、板正、一丝不苟,每天做义工帮助别人,用一生的压抑克制清心寡欲去赎心底对爸爸的愧疚,去惩罚少年时的错误。她始终对周遭保持疏离,包括与她的妈妈。85岁的妈妈,讲究、精致,也活泼鬼马。母女俩较着劲地活着,直到生活失控。生命碎裂,女儿终于有更多缝隙,去释放情绪,表达不满,发泄愤怒。|不复杂很真挚,人物设定有巧思,但没有从“女性”角度走太深,也没有对知识分子的真正思考。美丽、精致、优雅并不是女性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是悬浮的、加了柔光的女性想象。如果所有人都会衰老得病,那她们已经是其中活得最轻松的人。粗粝底下的无奈、倔犟和坚韧体面,或许会更耐人寻味。最感动时刻其实是映后活动看吴彦姝老师走上台。是一出成年人爱的童话,是定调子下结论,不是对关系的探讨。
这么平的本子能完成到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全靠两位老师逆天神演技打底,这么匠气书卷不说人话的台词,落在她们身上竟然合理且可信!阿尔茨海默病题材真心是这世上最恐怖的惊悚片,没有之一……
完全可以当成另一个版本的《归来》。冯婉瑜没得阿兹海默症,丹丹六十多岁时得了这个病,她用最后清醒的时间编校完了父亲的考古日记。后来,在记忆错乱、神志不清中,她忏悔对父亲陆焉识犯下的错误,如果我当年给爸爸开门了他就不会死。一直对抗的母女,在暮年和解。最后一代留有伤痕的人即将逝去,而她们的记忆似乎不约而同受到了干扰、破坏。冯婉瑜是这样,冯济真(奚美娟饰演的女儿)也是这样。真巧,她们都姓冯。陆焉识拿着勺子去给吓坏的婉瑜复仇,济真拉着老母亲躲到床底下,说别害怕我有猎枪。故事之所以格外催人泪下,不仅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因为他们被车轮碾过,留下了令人心痛的伤痕。
中间文淇来看两个老人那段太突兀了,搞得跟公益广告一样。其他都还挺好的,台词虽然太文绉绉了,但也符合俩人身份。看完我最大的感想是,要是我以后也一个人患了这个病,可能也会选择往海里走去…不能让我妈那么辛苦照顾我😭
有点儿失望。两个老师的表演没得说,奚美娟老师牛了。但表达上有点儿晦涩,剧情也不够流畅,文琪那段太没必要了。是两个高知女性的困境,但台词太文了,甚至于矫情。而且我不觉得这个是母爱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每个女人都是女儿,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我们不要聊妈妈了,妈妈死了”之后就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类似台词 以及我能理解女儿对父亲的愧疚但理解不了对父亲的崇拜。在一个几乎全女性的故事里一直笼罩着一个男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