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他在抗争什么。才华、家人、爱他的女人,乃至唾手可得的机会,都被他自己给毁掉了。一个爱自己自己也爱的女人能够陪伴自己一生,这还不值得暂时抛弃你那可怜的自尊吗?一个足以改变人生的机会还不值得暂时抛弃你那可怜的自尊吗?即便为了你的女人你也应该适当的现实一些。但我看到的不是付出,而是自私,为了自己那可怜的,所谓的自尊,伤害了爱你的人,但最后伤害的却是自己的一生。有位豆油讲得好:当他向餐厅侍女要钱的时候自尊在哪里?也许童年的不幸造就了这一切,但把一切归咎于不幸的童年是在找借口,是懦夫。也许我的文化层次不够高,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一个爱你愿意陪伴你一生的女人是值得付出所有的。一个平静、有爱却又可以发挥才华的人生才应该是普罗大众的终极追求。一切都是相互的,人生不应该是单方面的索取,不应该是被所有人围绕的,更不应该是无病的呻吟。
男主自己把“幸运儿”一步一步逼回原地,让我看片时一直想大喊你不能这样对待爱你的人,在贵人们觉得你有价值时你不能如此傲慢。共鸣我(们)这一辈60后普遍穷苦的童年青少年时代烙下的卑微内心虚荣外表,更感压抑。女主每一个镜头饱含深情,为什么百度上竟然没有她的任何介绍。最后男主把一辈子节约下来的一万克朗捐给女主的学校,反转了男主的性格,反转了全剧的悲情,应该慰藉了女主悲伤的心灵。我眼眶潮湿,但心霎那间平静了,因为男主终于按照观众的要求做了一件对的事情。感觉导演对每一个演员的表演约束很多,终于拍出了这部从头到尾气氛凝重的人生好剧。昨晚压抑没看完睡觉竟然梦见大学初恋女友,醒来不知如何感慨
赞同“不幸的童年如何毁了”那篇影评。里面引用的“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脚。
如果是国产拍,效果会将男主的“渣男”凸显;如果是好莱坞,很可能是男主最后克服心理障碍,牵手女主的励志片。欧洲片在国内虽不多,但确实有其特色,很客观地呈现,毕竟欧洲是有历史的,历史上也是有苦难的,能接受并提醒人们。
以前所谓的凤凰男,其实有类似童年成长原因,那样的家庭环境,没有缺陷机会甚微。如果再放宽范围,物质匮乏年代/多子女家庭,大部分家长几乎不懂得教育,呼喝大骂或放任是最常见的,对应“坏人变老了”就是那个年代成长的。但硬币的另一面,没被过度压抑却成为磨练机会的童年,一旦脱颖而出,反而使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后更容易成功。
独生子女阶段,物质也逐渐丰富,溺爱的比例更高,压抑型性格不多,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成长起来的一代,童年不悲惨,但其实也谈不上幸福,虽不至于笼中鸟但和动物园圈养也差不多,所以缺乏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也不完美。他们几乎不会像男主那么渣,但也很难指望能做到男主对技术创新的痴迷及不顾地位差异追求女主的执着。
所以中国人口红利过后,还有所谓工程师红利,但出偏执狂的创新人才/领袖人物的比例太低,更不用说两军相遇勇者胜的战争型人才,幸好现代战争第一轮比拼不再是贴身肉搏。
说回影片,题材很好,剧本也很好(获诺贝尔奖),没看过原著,但整个故事完成度很好,能发人深省。男女主男配表演也很到位,除了某些细节剧情上表现过于仓促(时间有限),整体还是很流畅。片名也很有深意,幸运儿,看完后不由得感慨,其实很不幸。9/10分。
尽管里面还涉及宗教,不熟悉不评论。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作家亨瑞克·彭托皮丹的同名经典长篇小说《幸运儿彼尔》改编。长篇小说《幸运儿彼尔》是诞生于一百年前的丹麦新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该书描写了一个纯真的年轻人追求进步、锐意改革,却在社会上屡遭挫折,终老田园的一生。书中描写的时代,正值丹麦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时期,为我们勾画了这一时期丹麦社会的风情画卷。
他与家里人断绝了关系,他努力的实现自己的工程构想,他想尽办法结交权贵。他以为这样便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宗教的桎梏,底层的艰辛。但他低估了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那是刻在骨子和性格里的痕迹,强大到足以将他打回原形。他回到了原点,他没能从上帝的诅咒中解脱、没能完成阶级越迁,甚至成为了跟他最讨厌的父亲一样的父亲。故事最后他选择将自己放逐,身患癌症,一个人住在荒无人烟的地方。
看电影的过程就一直在想,他应该是无比孤独的,他努力的想要摆脱底层,那是他想要逃离甚至鄙视的生活方式,但他又没法融入上流社会,在富豪眼里,他永远带着出身卑微、粗鄙不堪的标签。他想要逃离上帝,但又深受封建宗教的影响。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他没有家,或许只有在将自己放逐,直面最真实的孤独时,他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不足的地方是,剧情节奏有些拖沓,演员选的也一般,如果是英国电影,配上高贵的英音,古老的建筑,应该会好很多。说这话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傲慢与偏见》。
不幸运有不幸运的理由. 利益集团是张大网,每个结点都是制衡点,佩尔过度的关注自我,令人恶心的自尊心注定成为边缘性人物. 导演非常可观公正的剖析了问题所在,一反常态富人对穷人的偏见,而是对其的赏识和帮助,大概也是小说作者自我剖析的深层所在. 可惜了才华,终身报复无以施展,贫穷终老,令人唏嘘。。。
3.5星!放下该放的 珍惜拥有的,没有最好的选择 只有最适合的,如果每天都可以不后悔,这大概就是我今后生活最理想的样子了。
非常扎实
就受不了这种男的渣 女的用心爱这种,他跟她说分手的时候第一次想哭,他说他找不到自己的时候第二次想哭,她说那是我的也是你的的时候第三次想哭,他跟她说谢谢。她说遇见他很幸运。(感谢我自己敲字幕嘻嘻@电影导演中心
原生家庭毁人不倦,包括原生家庭硬塞給男主的宗教有違人性。男主一生经历三階段:1.叛逆性激烈抗爭;2.迷茫、怀疑和妥協;3. 妥協后井沒找到幸福和心靈寧靜,悔悟、走回他的堅持的路,只是不再激烈抗爭。女主堅強、美好,對穷苦出身的男方充滿心疼和真心理解,但她改变不了貧穷粗魯的原生家庭帶給男主太过扭曲的性格:機會主義、薄情寡恩、三心二意、极度自卑帶來的极度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好歹,會自動扼杀幸福,破坏所有美好,走向自毁。
3.5 过于精致工整的渣男悲剧,和《红与黑》《福地》同路的探讨,但处理得相当冷静。人物不断转变的矛盾性格和处世方式,实际上与更大环境下的现实土壤接轨不深,而是源自于原生家庭与宗教信仰的影响——这也从直接地反映出导演的保守做派。对这种古早传统向的名著改编电影,只能说绝对意义的好,但谈不上喜欢。
7.5。奥古斯特回归正常水准,大时代背景下的理想主义者,主角身上有红与黑、远大前程的影子,但是也摒弃了不少套路,主角面临困境做的选择,都不符合成功学或者世俗道德,但是每次选择都能让人产生共情,做出了选择就要承受孤独的命运。不过,影片不少地方其实都挺反基督的,但是导演又刻意淡化了宗教层面的批判,整体上的态度显得有些暧昧了,反而损失了一些力量。
非常非常压抑。在时间、空间和宗教背景的阻隔之下,主人公的行事动机对我而言已变得极难理解。而即使能理解其中一部分,我也实在无法给予认同。
文学性很强的电影,能看出小说的优秀,电影的优势没发挥出来。保守宗教家庭的孩子,有更强的反抗精神,要么对它俯首称臣要么彻底摒弃。自由非常重要,贫困在所难免,当一个人只剩下他自己的时候,自我也会成为束缚。人终有一死,任何生活选择自有其价值。
这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这样迷人的古典主义杰作,附着在这个令人生厌的男主角身上,关于原生家庭、阶层宗教的深刻讨论放到今天仍然适用。导演将如此长篇幅的小说处理得张弛有度,复古而又现代。
一部伟大的电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妥妥的五星推荐!⭐⭐⭐⭐⭐片长约3小时,但看完还是感觉意犹未尽,慢慢在思考主人公彼儿看似精彩激荡,却又真实平凡的一生……我想,我们似乎都一样,在滚滚的时代浪潮中追名逐利🌊, 金钱,权利,物欲,享乐,信仰,爱情,事业,家庭,子女….…但是欲望的追求往往让人迷失自已,物质的富有并不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 我觉得人的最大幸福追求应是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吧~😁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更不幸的,如同这个彼尔,一辈子也未能治愈童年。结尾那段有点伤感,毕竟有情人没成眷属。
影19105:糟糕的童年,养成了高傲自负的自尊,萨洛蒙帮助,其舅舅也是慧眼识才,可惜大好前程都葬送。窘迫之时最后再道歉真的是为之晚矣。何苦呢? 性格的扭曲害了好几个人。自己的儿子就是影射。不作不死!——雅各布贝真诚美善!
这电影很真实,但并不超出我预期。超出我预期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男主角天性里的那份恶心的高自尊。一个伟大的事情即将发生,但它在极限时忽然消失无踪了,因为从树上掉落的果子总是不会滚太远。才能多高,从子宫里带来的魔鬼也不会放过你。钱买不来的东西,最终也不会落到任何人头上。
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块会走路的伤疤。
莽撞固执的愣头青彼尔,自命不凡中掺杂着原生家庭的矛盾,父母纠缠终生的“诅咒”让他们始终无法和解,于是鸿鹄之志被资本磨灭,在感情上佯装强大事实上却软弱自私,彼尔的幸运是意料之外,他的不幸却是情理之中。工整的电影文本刻画时代的缩影,古典主义的优雅展现。但天坛奖颁给它还是看出了北京的保守。
我身陷地狱,只有在无望和孤独中寻求解放。刚刚打了好多字,一退出就没了,气。有空再补
2018.9.27 UCCA 中国首映 在故事中找自己 见自己、见内心
好久没有这么痛苦的观影感觉了,每次看不到二十分钟就要关掉。大概是因为我对偏执性格是非常抵触的。偏执性格是极难归纳的,它既不属于凡事出于理性的原则,也不属于大多数感性混蛋那么的无知。它们大多极有天赋却性格乖戾,这让我完全不知所措。完全可以避免或者通融的事情,在偏执者那里都是灾难。而我为什么要去理解这些我根本不能理解的事,这些类型的电影对我而言,同样不啻与一个灾难。
大时代幕布,将新科学与旧伦理对峙下的暗涌具象化为父权的梦魇,小镇青年的阶级焦虑与理想主义破灭的宿命。当工业文明终于哺育了新的伦理,世界大同前景迈出最后一步时,被神放逐的年轻人没有赶上蒸汽腾腾的新黎明,独自返身进入永恒的白夜。想到<福地>与<血色将至>,相较而言少了一分痴狂。感谢淘票票送票。BJIFF@英皇
幸运儿不是被幸运一直宠幸,而是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下改变了“原本光明”的途径。男主对女主的背叛、选择回归乡村、对自己孩子如父亲般严厉都是深受其害的后遗症,而这“害”源自自己极端的对情感排斥对亲情割裂。在懦弱时选择臣服于宗教,渴求原谅,在惶惶荒废时光时又不想被长辈规训和制约。其实都是能力有限想法甚高的体现。想要只凭借自己力量的思想其实从头至尾都是被击碎的。他的计划也是在牧师岳父的帮助引荐下才得以实施,孤傲也要承受某种角度的失败定义,而结尾又借用女主的话重新定义孩子——某种角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