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这部影片有谢铁骊导演,由王心刚与张瑜主演。她讲述了民国时期,护国将领蔡锷和风尘女子小凤仙的爱情故事。
一位江湖中的风情女子, 因为知音 ,所以痴情,所以侠义,一位爱国儒将,风流倜傥,侠骨柔肠,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何等的起越豪情万丈,可见 ,两人确实情深义重,然而,历史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样?不能盲下结论。从女人的角度,我信,知音难觅 因为知音是要经得起考验的。
2022年6月25日第一次组织中国近代史系列电影沙龙,从荧幕上学习和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史,选择的第一部电影是《知音》。
一、故事背景
《知音》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历史传奇故事片,由华而实编剧,谢铁骊、陈怀皑、巴鸿执导,王心刚、张瑜、英若诚主演。影片描写了民国初年,护国儒将蔡锷在风尘女子小凤仙的掩护下,冲破袁世凯的监控,回滇兴师讨袁的故事 。电影于1981年10月10日在中国上映。
二、主要演员
作为80年代初期拍摄的电影,关于主要演员王心刚和张瑜,80、90后及之后的年轻人是相对陌生人的,而对于六七十年代的前辈,相对就是熟悉一点的。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电视还不是很发达,能看到的电影不多,一部电影能反复看也是一种乐趣(还因为娱乐活动也不多)。所以,对于主要的一些演员,那个时候的人是熟悉的。
三、题材-开放的信号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行业逐步进入商业时代。但是回顾中国的电影史,不能单纯以商业电影和剧情电影来看待,其中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1年,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不久的日子,我们朝着西方和开发转换的日子。北京电影制片厂创办于1949年,算是和国家比较紧密的吧。可以猜测当时的电影拍摄成本较高,拍摄不易,我们不禁思索为什么选择了蔡锷与小凤仙这样一个看似爱情的“知音”题材。我们可以说是它是一部红色电影,但是红色题材不少,为什么选择这样比较特别的题材,我们大概猜测和以下可能有关:
A.服饰
开放意味着服装也会向西方一样靠近,虽然我们现代的服装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但是电影中的装扮、服饰对于当时的人还是冲击很大的,也许意味着我们原来还可以这样打扮。
B.生活
剧中展示的生活也不同,虽然没有现在的美食丰富,但是关于吃喝,我们似乎不应该那么抵抗。
C.舞蹈
很多舞蹈作为西方代表的文化产品,不像现在一样广场舞盛行、舞厅也多不胜数,对于交谊舞的开放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D.歌曲
我们最早的歌曲都是以红歌为主,慢慢过渡到轻松欢愉的歌曲,最后才是港台等歌曲。
以及片尾曲“知音”(李谷一)
电视剧以1915-1916年的故事为背景,实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模式,这不是一种思想解放的前兆么。
四、台词
回望80年代的电影,就台词方面和现在都很不一样,每个人说话都有每个人的特色,其中蕴含着有趣的韵味。比如蔡母在接到袁世凯的钱时候说的:“袁家的钱迟早会用到袁家的头上”,暗示着反对袁世凯是迟早的事情。
以及“四万五同胞的热血会把太阳染红的”。
五、剧情故事性
但从电影的故事来看是相对简单的,以蔡锷的委曲求全,沉迷温柔乡麻痹袁世凯为主线,讲述蔡锷与小凤仙的知音之路。没有侦探的计谋、华丽的武打、没有震撼的枪战、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和现在的计谋、武打、枪战、爱情电影比,确实略显故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关注其中的社会变化、台词文化,还是很有意思。
六、关于放走蔡母的思考
电影过程中不禁疑惑,蔡锷先是用计送走了母亲,其次才是自己逃脱。袁世凯在这个方面犯了一个错误。那么关于部门的管理、人质的扣押,应该如何操作,有没有犯兵家的大忌。如果部下管的太阳,容易离心,如果太松,可能出现蔡锷这种情况。
七、感想
以前看电影总喜欢刺激、精彩,现在看电影更加喜欢平和,可以认真感受和思索。不断有新电影刷新票房纪录,但是也可以回头看看过去的电影,这也许是一种“历史纪念”。
歌美人靓
谢铁骊掌舵,陈怀皑辅佐。二人深谙中国古典文化,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细节塑造,都显现出细腻、幽远的民国意境。“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借风云人物的感情线重塑历史变幻,这种对电影与历史的双重探索值得肯定。王心刚演艺生涯后期的代表作,为戎马一生的将军增添了几分文气,想不出同时期谁比他更合适。
英雄情怀,儿女情长
童年,郑州,影院?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载知音最难觅
小时候不懂政治,所以看来没意思
张瑜的小凤仙比杨颖的靠谱多了,王心刚、英若诚演得也颇有民国范。在81拍一个民国年代的爱情故事,在当年来说,应该算是突破,但人物还是有点脸谱化,叙事也比较老套,今天看来显得过时了。
小凤仙自蔡锷将军去世后,先嫁给东北军的一位师长,从北京移居沈阳。师长死了,她改嫁给一位姓陈的厨师,住家于沈阳市一座平房里。邻居叫她“陈娘”。解放军占领沈阳。这年小凤仙已48岁。先是进一家被服厂做工,以后给人当保姆。文革时她年过70,丈夫已死,孤苦伶仃。1976年,76岁之龄病故。
這才是中國的電影。
这样含蓄的爱情故事,比现在那种自由奔放的好多了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高山会流水、古琴会知音,弦断人未老
误打误撞,竟是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做长风绕战旗”——怎奈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
因为古琴而看,结果热泪盈眶了。知音之恋,最是刻骨铭心。
2.5 个人觉得中国电影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依然被囚禁于戏曲的牢笼中,大概是第五代出来后才渐渐摆脱出来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老片子,看了有必要补习一下当时的相关历史知识。片子当时的摄影水平不错,知音情感戏分总觉得不足,倒是配乐为此渲染了境界。古琴啊古琴,令人醉。呃,小凤仙给我感觉有时很美,有时又很一般,纠结。感觉王心刚也适合演周总
从历史传奇的儒帅侠女角度,本片完成度颇高,王心刚张瑜的颜值气质演技外加李谷一的同名金曲,都是一时之选。可从历史传奇的智斗悬念角度,小凤仙这条核心线索其实并没交代清楚:她自己事先是否被袁克定明确指派暗中监视蔡锷,还是纯被利用毫不知情?此事如不能明晰,观众对于俩人很多后续互动的情绪细腻变化都处在模糊混沌无法融入的尬尴之中,比如俩人“肝胆相照铭心刻骨”剧情高潮时刻,那到底意味着小凤仙终于毅然决然叛变袁营,还是蔡锷直到此刻方知她根本不是卧底?这显然就不如:蔡母以门风家规大闹宫堂的脱困巧思,以及一面听戏蒋干盗书一面蔡府被抄搜出文包的古今互文——也对应了江朝宗说蔡锷是“头上长着反骨,肚里揣着三国”。……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