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班里组织观看的,应该是包场。导演本人也来到了现场。
留守儿童、代课老师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感觉主创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是迫于现实,有些是囿于能力,挖掘得不够深刻。
宋文化这个角色有点迂腐,有点假。角色设置还是太片面了,人性其实非常复杂。
结尾处的字幕在我看来是为了过审,收得太假,反而有了一定艺术效果
总体而言,还算是合格,对于反映残酷现实题材的影片,我愿意多些宽容。ps.孩子的同学被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用完两包纸巾
感觉电影拍得一般……4星是给山区留守儿童的,因为我去过那里,确实很苦。
这个电影算是拍得比较现实了吧。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分来了几个大专毕业的年轻男老师。在我们村呆了一年吧,还没等我上3年级,人都全部找找门路,调城里去了。
我小学毕业后没两年,我们村连小学都没有了。都得上中心小学。
于是,我妹,从5岁上幼儿园起,到8岁上一年级,都是在学校住宿生活的。
据我妈说,学校里的孩子每周回家一次。回家最重要的事也不是写作业,是先抓虱子。
每个小朋友的毛巾都是硬邦邦的。
学校没有热水,也不能给小朋友用热水,怕把孩子烫着。(现在我妹在初中了,学校仍然没有热水。)
一个星期之后,孩子回来了,亲妈可能得费一番劲才能认出自己的孩子。
13年我去过云南昭通大关县。就是冰花男孩所在的昭通。但是我去的不是大关县城,是大关县下面的几个坝。
我去的是时候,那里才通了电没多久。孩子们很早就结婚,然后生孩子。
家里的条件都很差,有的家庭甚至没有一件家具。
有一个村子的教室甚至和羊圈在一起。
过多的也不想回忆了。很多东西不是不存在,是我们看不见。
或者,我们已经失去了看见的能力了。
今天,参加了《一个人的课堂》观影会,观看了影片。
导演在影片结束后,介绍了这部电影的拍摄缘起,以及曲折诞生的历史。真的不容易,用了十几年时间,只为拍摄一部注定不卖座题材的电影,没有情怀和信仰的人,是绝对做不下来的。
但,导演唯独缺了才华。可惜了一个好的素材。
首先,我怀疑剧本的创作,完全是看了两天《感动中国》,然后坐在家中想象出来的。山村、孤寡老人、交通不便、代课教师、清退政策,所有能与留守儿童扯上边的话题,一股脑地往上堆,完全不考虑细节的真实性。比如,片中宋老师的学生高兴,生意做大了,回乡请宋去当会计。试问,除非这个老师能力出众,大隐于市,否则哪个老板会专门请自己老师出山做会计?而宋老师居然以不会数钱,怕数少了为由拒绝高兴。宋老师再怎么没见过世面,不至于无知到连会计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吧!
这部戏与现实最大的出入,便在于人物的心态。现实中,很多边远地区的“一个人的课堂”,老师、家长都盼着教育局撤销教学点,设立中心校。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且不说无法得到较好的教育,就连基本的课程都无法开齐。07年,我曾跟着大学老师下乡调研,跑了很多“一个人的课堂”。与那些老师交流发现,他们的教学水平确实非常有限。年轻人还能教点数学英语,年纪大的能做的只是看看孩子了。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毫不避讳地说,三年级以后,学生基本上都转走了,学生总数也越来越少。我说,你伤心吗?她说,不伤心,咱们水平不行,硬把人家留下来,不要耽误人家娃娃嘛。
豆瓣的影评中,有一个写得很中肯,“宋老师只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只为了孩子”。
其次,人物脸谱化。宋老师就是高大全的形象,我们除了听到他面对刘主任的两句牢骚,几乎看不到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尤其是面对家人抱怨时。师范大学生就是反面典型,连说话都要设计成娘娘腔。
请问,师范大学生胡老师离开有错吗?年轻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要成家立业,在那样的学校,如何实现?导演,以及其他指责胡老师的人,请不要用道德绑架别人,想想如果是你,愿意吗?
人的内心情感应该是很复杂的,既有崇高的一面,也有卑劣的一面。面对人生的职业规划,宋老师和胡老师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宋老师好像只会为学生、学校担心,完全不理会家人的生活状态,哪怕起码的同情都没有——譬如宋老师接女儿电话的情节,那是导演在搞笑吗?胡老师倒是有内心戏,但只是在宿舍的几个镜头,一带而过,然后突兀地,胡老师就走了。他想到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离开,没有具体交代,只是宋老师念了信中一句“工作和理想环境有差距”,没了。
第三,演员演技真的很尴尬。无论是孙海英的故作木讷,还是其他配角的僵硬表演,让人分分钟出戏。尤其宋老师夫人,那一口地道的京腔,让人恍若置身皇城根下。导演解释说,除了孙海英,其余都是群演。导演,你没说实话!明明和其奶奶的扮演者,都是拍过很多电影电视剧的演员。
其实代课教师、留守儿童的话题并不新鲜。十几年前,张艺谋就拍过《一个都不能少》。片中魏敏芝的表演,毫无表演痕迹,完全本色出演。至今仍记得她初进城,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好奇惶恐的神情。
老谋子的电影,让我明白,主旋律电影也是可以讲故事的。
导演,与其花十年找投资,不如花五年去实地走访,去潜心打磨,去用更高的标准拍摄,哪怕是一部公益片,一部注定不叫座的电影。
人,除了情怀、信仰,还要有才华。
孩子班里组织观看的,应该是包场。导演本人也来到了现场。
留守儿童、代课老师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感觉主创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是迫于现实,有些是囿于能力,挖掘得不够深刻。
宋文化这个角色有点迂腐,有点假。角色设置还是太片面了,人性其实非常复杂。
结尾处的字幕在我看来是为了过审,收得太假,反而有了一定艺术效果
总体而言,还算是合格,对于反映残酷现实题材的影片,我愿意多些宽容。ps.孩子的同学被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用完两包纸巾
感觉自己最近泪点真是有些低,明明只是刚开始,「也就交代下背景,是一个贫瘠的农村,然后有个很穷的小孩子的父亲因为一场意外而离开人世,小孩子很难受地哭了下」我都要有些忍不住,所以恰恰也就是这种片子,最让我受不了。 这个小孩子名为明明。和他一起拍小学毕业照的是宋文化宋老师,没错,这一届,只有明明一个毕业生。 可以看得出来,明明很乖,很孝顺,而且,他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当全村最后一个老师都要离开时,他都多么渴望那个老师能不走,他多么渴望他能继续教他。对啊,出生在这样一个农村的他,受到教育,是多难。 就在这贫瘠的农村里,有一个很可爱的老师,我是说可爱,不是可爱,不过,他也挺可爱的。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老师,教书三十六年,可以说,他的整个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但这样的一个底层老师,他也很无助,但他负责很负责非常负责太负责了,为他的学生负责,为他的事业负责,为国家教育负责,他真的尽了责。所以,他才能完成一个人的课堂,才能完成一个不在教室里的课堂。他值得被称为那个“最可爱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尽责的老师教了一个珍惜学习的学生。 其它的不多说了吧,就记在小本子上好了。 结束时,她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什么” 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原因,给我的感觉就是,高潮来了,也就结束了。「然后眼角那滚带着浓烈情绪的、闪闪发亮的液体止也止不住地溢出,脸上稀里哗啦满脸糊的、情绪没稳定神也没回」地一句“……不知道” 现在好了。 我想,大概要把握好、珍惜好学习机会吧,至少从中我获得了。 所以我也值得庆幸,让还在读书的我能看到这部片子。 善待他们,善待留守儿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好。
【教育】坚守
为题材打四星,中国需要多一些关注现实的电影。从电影本身来看,感觉还是缺点力度。
中途打盹了 因为没有过多动人的剧情和过高对人的美化 这是诚实的 但是对留守儿童的处境 表达得太不够过度了。。 又想起杨改兰 人类的语言的确是无力的
值得十星。跟先生跑了半个北京只找到一家放映的电影院,很遗憾这么棒的片子几乎没有排片。一直想起过去几个夏天在云南山区服侍过的孩子们,很遗憾跟他们断了联络,也慢慢遗忘了角落里那群留守儿童。希望更多人可以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愿意摆上自己一点儿的力量~对我来说,就先再回一趟山里开始。
感觉电影拍得一般……4星是给山区留守儿童的,因为我去过那里确实很苦。这个电影算是拍得比较现实了吧。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分到了我们村几个大专毕业的年轻男老师。在我们村呆了一年吧,还没等我上3年级,人都全部找找门路,调城里去了。我小学毕业后没两年,我们村连小学都没有了。
教书育人。
真实,平淡。
质朴中流露着真情,很感人。真实情感、平淡的叙事,源自社会底层人物,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未来
我是同性恋,我不配评价孙老师。祝好。
看澳网迟了五分钟 配乐响起感觉不妙 以为是艺术片却是公益宣传片 辛苦了 对不起 打扰了 一星给选材的诚意 一星给在中山公园艰难包场的自称导演朋友的女士
一部表现农村教师的片子,啪啪打脸天朝的教育体制。在天朝,有些贫穷,是你想象不到的。请看过再来评价,不要因为其他原因,来诋毁这部充满诚意的电影!当公知成为贬义词,不知道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个人的悲哀。
没有关注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部烂片相十足的影片,意外的是没想到还可以,现在看来还是这种平淡的真情更平易近人。
评论里戾气太重。确实非方言会出戏,情节有新闻点勾连的痕迹,但我还是看哭了,觉得孙海英那种木硬直憨确实像我那些在出村子里的那些长辈们。而韩三明的脸一出现,会让人想如果换做偏记录形式,统一方言,淡化某些夸张化了的情节,是否影片会更符合导演所期待的那种“克制”,然后给人更多余味呢。
题材很好,只能说导演水平有限吧,没有拍出该有的感动
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2018开年公益之行
很感恩2018年1月28日组织包场看的电影,和75名大朋友小朋友一起观看了。影片朴实无华,有笑点有泪点。真的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多了,以至于在他们的处境面前有罪恶感。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希望更多关注留守儿童和坚守在山村教师一线的人。
晚上去看 这种题材的电影不管拍的好不好 传达上的东西就已经赢了PS 上线的影院也真是够偏的==
对不起实在太尴尬了 是演员的演技问题 还是剧情 还是导演的问题 都有吧 节奏太慢 全场就我们俩 坚持看完已经从哈欠连连到怒火中烧了 主旋律也可以讲好故事的好吗 微博上那些转帖的大V一定没看过原片 要不然肯定后悔帮转 别说情怀 情怀不是这样讲的 里面有严重逻辑问题 拿关注当傻子吗
感觉蛮真实的。乡村代课老师。不愿离开岗位,和《当呼吸化为空气》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