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撞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1.香港翻译的片名《爱在草原的天空》,是1997年4月2日在美国上映的,
2.而在2年前,这部电影,以《黑骏马》的中文名字,赢得了1995年第1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3.获奖的导演,谢飞,红二代,汉族,生于,1942年。
4.小说原著作者、编剧,张承志,回族,生于,1948年。
5.电影男主角,歌手,腾格尔,蒙古族,生于,1960年。
6.这还是,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跟香港寰亚电影公司,合作拍摄、发行的蒙古语电影。
7.小说的灵感来源,一位红卫兵知青去内蒙古插队,听生产队里的老奶奶唱的蒙古长调。
一句话推荐:
这是一部民族性和艺术性融合的杰作,
一位回族作家写的蒙古族故事,被汉族导演搬上银幕,由一位通俗歌手,唱给全世界各个民族的观众听,听一首古老蒙古长调中的,现代爱情悲剧。
我希望能在真正的大银幕上,看到高清修复的蒙语版《 A Mongolian Tale》
天苍苍、地茫茫,
风吹草低,现情郎。
我祝愿,电影中那个叫琪琪格的苦命少女,也能参加超女选秀,
也能跟她同名的那个琪琪格一样,在春暖花开的草原上,
唱一首《呼和浩特恋人》
如果无情的风摘走了那片树叶
如同摘走了我的心
在每一个想你的夜晚
请允许我将你抱紧
我不像一只大雁可以秋去春来
衔回丢失的缘分
所以从来不敢回忆离别
越是清晰 越是伤心
你说所有的城市没有不同
我宁愿相信你心中有片草原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我却不能像一株草落地生根
我的呼和浩特恋人
我最近 最亲的人
念你的名字我都会掉眼泪
我已把你深深刻进生命的年轮
我的呼和浩特恋人
我生命中最爱的人
不是每次醒来都不能自已
千里万里我无法忘掉你眼中的温存
备注:
《黑骏马》 A Mongolian Tale (1995)蒙古长调
《呼和浩特恋人》演唱者,新浪@琪琪格歌
影片伊始,伴随渐渐响起的悠长的蒙古调子,画面进入蒙古高原的傍晚,连绵的草场与广袤的天际相衔,瓦蓝夜空中呈现出长调的蒙语词,男主人公从画面左端渐渐进入,他的驰骋似与无垠的草原与夜空相融,仿佛在进行一场艰难的找寻。伴随着轻柔的马儿踏水声和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我们从中得知,这是白与草原相别十二个春秋后的一场还乡之旅。 随着白记忆潮水般的袭来,我们进入了他的孩提时代——一个母亲早亡的男孩,被父亲送到草原上的远亲奶奶抱养,和奶奶以及她的孙女索米亚共同生活在一起。壮丽的草原风光,温馨的祖孙、兄妹情乃至爱情,单纯、闲适的劳作生活,是白整个童年时代的基调。草原上的生活是如此简单,以致时间之行进,仿佛只是夏草场、秋营盘与冬窝子三地间的地理位移。恰在一个雪夜,祖孙三人神迹般地喜得一匹小马驹,为白本波澜不惊的生活带来一份礼物,使他能真正地像一个蒙古汉子那样在浩瀚的草原上自由地纵情驰骋与游戏。而这匹日后的“黑骏马”,恰恰是整部影片叙事以及情感抒发的一条独到而重要的线索。 然而,正当这平静的草原生活看似就要定格时,一封来自爸爸的信将我们唤醒。值得一提的是,恰在此时,白正在放牧间隙慵懒地躺在草原,晴朗蔚蓝的高空中,飞机呼啸而过,留下白色的轨迹。绵长的轨迹为白音宝力格的别离埋下伏笔,而飞机作为主流的工业化文明的代表,显然是象征着促使白背井离乡的真正诱因。剧情自然展开——爸爸是让他离开草原,接受教育。白对于这个学习机会显然十分期待,并轻松愉快地向奶奶和索米亚许诺只走八个月。但是奶奶和索米亚对此却是十分悲观:奶奶通过一次仪式化的拜佛带白来到了自己仅出嫁时经过后便从未再至的河流,带他来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显然是对白的提醒与告诫:归乡是蒙古人肩上永不能抛弃的使命。奶奶太舍不得白音宝力格,乃至她不得不急切地提议白与索米亚的婚事,从而可以给即将离乡的白一种更为现实的牵挂,在后来的叙事中,这份牵挂确然成为白归乡的几乎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因素。 回忆之河继续流淌,许诺八个月归期的白音宝力格三年后返乡,准备和索米亚成婚,但迎接他的却是索米亚失身于希拉并怀有身孕的残酷现实。由于无法忍受感情上的“背叛”,白音宝力格斩断与草原的千丝万缕,再度离去。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当奶奶和索米亚对和白共处的未来尚存希望之时,白一句“这是你的家,该走的是我”则对这一切进行了彻底的宣判。但是这场抉择的痛苦挣扎中,白是一意孤行的,他只是固守于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价值判断的标准,显然植根于白离乡多年所受的教育)从而最终选择逃避,让时间冲刷痛苦,以时间埋葬亲情与爱情。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一个小叙事段落中,导演以奶奶的语重心长的宽慰话语为媒介,完成了一场对主流(汉族)伦理观的质询——“这男人就得有个男人的样子…..这种事我见得多了,事情总会过去的”。此外,白的这次离乡场景,导演给予了细腻刻画:被白雪覆盖的草原,祈福的奶奶,泪眼朦胧不置一言的索米亚,以及白乘车行进中紧追不舍的“黑骏马”——这无疑是一场永别,在这场仪式中,语言多么苍白。 影片再次切到了与影片开头同时空的画面,上面呈现的唱词暗示了这第三次回归恰是一场白对于奶奶和索米亚的找寻。白找到了索米亚的家,12年后的索米亚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而奶奶和“黑骏马”却早已不在。家访的教师对索米亚不经意的夸赞恰是一种对12年前白所做抉择的反讽。“我们早把你忘了”,索米亚的丈夫达瓦仓如是说。无力面对达瓦仓的责备,白只得暂时逃离,与琪琪格同去饮马,与拉柴回来的索米亚相遇。当深夜白和索米亚失眠独处,白说出了钩沉已葬埋的记忆从而为自己的记忆寻觅归宿的渴望:“索米亚,说点什么,好吗?”,影片随着索米亚坚定又艰难的回答话音,带来了一个堪称经典的“闪回”:茫茫风雪中,年迈的奶奶略有些神经质地拿着12年前白送的望远镜找寻白,“白音宝力格,放羊还没回来?”然而心酸的询问却只能由自己来回答。 之后的白教小学生唱《蒙古人》的场景可以说是对影片主题的一次很好的复沓呈现,正如这歌所唱道的“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珍惜”。这便是影片中反复探索的蒙古人的魂魄——辽阔的大地不光培育了是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由的热求,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蒙古人的魂灵中更有着这样的特质:有所敬畏与懂得感恩。 这是一个关于思念的故事,在这场绵延的思念中,思念者与被思念者交替缺席,亲情爱情只是一场凝固的遗憾;这亦然是一个反思与回归的故事,是蒙古民族的一则自我寓言。
从乌兰布统草原回来,骑马吃肉。想了解一下草原文化。挑了这部片子。先看普通话配音,立即又看了蒙语版。哭了两遍,哭的一塌糊涂。
配角选的都很好。几个小演员表演出彩。看见老奶奶真的好难过。画面都很美。草原四季特色鲜明。
故事里面有很多地方都是点到为止。需要有一点人生阅历再来看这部片子。
虽然是蒙古族的故事,但是这样的故事可以打动所有民族。
四星半,观影史的第一部草原之片,第一部腾格尔,配乐超级棒。腾格尔从没这么帅过(歌喉粗狂柔美)索米娅貌美(内外兼修、坚韧独立、温柔理智)一品好女人,最美的是奶奶(勤劳淳朴、真善博爱)至真至善的原住民,美丽教师、好丈夫,极其礼貌的待人接物。原始的大草原人与家畜之和睦,真实的情感世界,
貌似不错,但事后又印象不深,不属于个人醉喜欢的行列,但值得推荐
必须看蒙语版!蒙古国的演员都好棒,腾格尔演青年太差,演自己嘛还算行,只是听惯了杭盖,再听腾格尔的做作唱腔,真就觉得没法听了。娜仁花真是精湛。大银幕看哭了两回这种事我会随便说吗?
资料馆2014.11.26.7pm 蒙语版。除了结尾的音乐有些问题,整体甚好,在谢飞的作品中是非常自然的一部。奶奶蒙古包前的初见,男孩女孩的自然喜悦,风雪夜的小马驹,白音宝力格的两次离去,羊群、草原、水流、天空、太阳与蒙古包。“明日隔山岳”和“晚来天欲雪”,再相见也便相见。
娜仁花演的可真好,记住一定要看蒙古语版,国语配音看一会就尬不住了。
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
草原作为全片贯穿始终不变的环境,昭示的是反现代化的精神归宿,谢飞在这一点上处理还是很有诗意的。但是总有跳出感,情节一直向前走,本该有的宿命情节却越冲越淡,草原山峦间的旷达反而变成了一种淡而无味。
说不清楚为什么,每次看过都跟没看一样,有种感觉始终没有真的看懂的懵懵的感觉。可能对少数民族的不了解让我总有些隔阂?但很享受这种得不到但又不甘心想努力争取的感觉。大多片子给不到我。太容易得到并不是好事。
谢飞是个好导演。
十几年前读小说读哭了。没承想今晚看了电影,还是有几处忍不住。前后的情节都印证不起来了。我喜欢我现在能顺利融入一个电影的感觉,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做各种分析和批判之类的了。
这种与血缘和爱情无关的母子/母女关系就很微妙。奶奶抚养丧母的白音宝力格,收留丧母的马犊钢嘎哈拉(黑骏马);索米亚放弃爱情,养大希拉的女儿。女性护幼的本能,游牧民族的人情味里,能看到对生命的尊重(书里的白音宝利格最后是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更贴切万物有灵的点)。电影里把他改成腾格尔演的民歌歌手更诗意一些,对奶奶的思念和对爱情的遗憾,也是骑手对母亲的爱和歌颂。观众跟随在城市接受过教育回来的主角视角,看“故乡”是有些割裂的状态。当时正在计划生育中的城市,与草原“落后”的女性生育观的碰撞,也很能引发讨论。被注视着的女性索米亚本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步奶奶后尘,一生都在生养小孩,还要帮白音宝力格养他的孩子;一方面又不辞劳苦要送琪琪格去上学,渴求改变,不希望她重复自己的人生。人物都很有意思。
#PYIFF#导演隐于无形,充分信任文学的力量,质朴无华又静水流深。通过三次出走串起男主的成长,也让这个故事不再局限在普通的爱情纠缠,而是成了一份对草原人民坚韧生长力的记录。索米娅最后的喊话让人感动,是因为超越了血脉关系的情感力量。同时,她与奶奶也完成了一种传统的继承——草原上的女性是从孕育和繁衍中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的。而男主,她们的子孙,是逃离者,也只是个见证者。
后半部分有几处看到飙泪。娜仁花演湘女,让人难以入戏;演饱经风霜的中年妇女,感觉就全对了。
@中传西配楼220 在所谓“现代化”的观众心里显得较为原始,女性以这样的姿态——做出最后的承诺——存在于现世,是不可理喻的。但这部真实展现“第三世界”人民却以奇观化的姿态被现代化的人们所观看、理解时,批判和改变不是我们唯一的思考道路——这和殖民又有什么两样呢?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从亲人/爱人再到更为混杂的关系,导演想摹尚的恐怕不是现代性的被规范了的一元的关系,而是重返那个混沌,甚至是那个母系氏族社会。
原本八年前就该和基友一起看的,没想到拖了这么久,更没想到除男女主角外演员基本是外蒙的,那么还能不能完全视作我国少数民族电影都是个问题了。原著的内容虽记不大清了,但索米娅和奶奶对强X、因X生子的不以为意,以及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主角与这一野蛮文化产生的隔阂,似乎是被电影淡化了,只剩爱情悲剧。
这个国语配音版总给我一种言非口出的别扭感,这不是配音演员的问题,可能是蒙古语与汉语差别和人物谈吐方式差异所造成的现象;这个故事感觉不是很有意思,过于平淡,节奏缓慢,对蒙古族人生活的状态描述得不错,但其中的情节还有情感却不是很打动我;这个片名不是很好,因为故事和黑骏马没多少关系;…
镜头一个来回,春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镜头再一个来回,孩子长大,孩子结婚了,孩子又生孩子了。一首草原上流传着的悲伤的爱情故事,它如此淳朴,如此可爱,又让人心碎。
气态是沉稳的,但是背景底色过于浓厚,搞得内容被稀释得有些主次不明了都。黑骏马甚至马作为主题的存在感非常低,借物喻人?借物喻情?临到片尾,劲儿拱上来了。情啊,“拖家带口的命”啊,梦幻与现实的绞杀放大着失位的痛楚,也让一切变得氤氲,流连在草原之上。
PYIFF# 宽广的草原,美妙的音乐,带有强烈的穿透力。奶奶的喃喃自语,藏在心里深沉的感情,没有一下不打在人们的心头。
【2019年9月2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礼赞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放映活动-全家福主题单元展映」】以黑骏马的成长侧写男主的历程,谢飞老师和老一辈电影人带有古典主义的创作思维搭配苏式的剧作风格、油画风格的摄影以及译制腔的配音别有一番风味。(老奶奶的独角戏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