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科斯特纳整个电影中的台词很少,沉默寡言的时候很多,让你很难搞清楚他的价值观。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很为主角拯救妇女儿童,帮助幸存者找到陆地而激动万分。现在看来,电影是可以反过来看的,那就是主角科斯特纳作为一个长出了鳃的变异人,从始至终都是可怜这些无法脱离陆地的所谓幸存者。对于科斯特纳来说,充满水的地球属于他一个人,是一个无比自由的空间任他探索,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猎取大鱼,种植绿色植物补充维生素,那些浮礁人,机动人,迟早要被时间淘汰,那三个幸存者找到了岛屿,又有什么用?死去的女孩父母的尸骨就是他们的未来,而电影末尾男主扬起的白色风帆是他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梦。
聊一聊《未来水世界》。
1995年在电影院看过的第一部引进大片,当时是太年轻没看明白,但印象非常深刻。
后来的若干年,这片子都被定义为烂片, 最近几年评分才逐渐的回归正常,现在豆瓣7.2分已经不低了。
我之前其实就聊过这个片子,就是说,不明白当年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是烂片,而且是主流媒体定义为烂片,比如现在某大型网站的评分是7.3,但看看它的幕后栏怎么说的:
本片结构单薄,无任何新意,动作片断尚可一看,其余简直枯燥无聊到极点。这是好莱坞盲目迷信大腕和金钱的悲剧。片头的喝尿场景堪称经典恶心镜头。
问题是很多人就拿这段文字到处扩散,以讹传讹。
电影类型很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审美标准,这个东西按道理不会差很远。
但总有那么些组织和名人大V,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看他们的评论比喝尿更恶心,但他们掌握着话语权,特别毒害青少年。
《未来水世界》就算现在拿出来,依然是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首先这是一部动作片,主要的欣赏点是动作打戏,但所有的动作片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前半小时的文戏铺垫很重要,它决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简单说,英雄为之拼命的动力是什么?
电影开始,从片头的环球标志,直接做了一个渐变动画,极地的冰雪在融化,陆地一点一点的在减少,直到最后完全看不到陆地。
现在讲由于温室效应,环境温度升高,两级冰川融化,地球会被淹没,大部分人都会理解。
当时是怕观众看不懂,就直接旁白交待了。未来的若干年,地球上都是水,没有陆地,幸存者逐渐适应了这个环境。
接着就是航拍交代环境,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就一艘奇怪的小船。当年在电影院,这个镜头是非常震惊的。
然后就是经典的喝尿镜头。海行者撒了泡尿,用一个简单的装置,过滤了一下就直接喝掉了。这个镜头被评为第一大恶心镜头,现在再来看这个镜头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个镜头就能让人明白很多。
在海上生活最缺的是淡水,过滤自己的尿当然比海水淡化要简单的多;然后可以联想食物和其它资源是个什么状况。
海行者的船警报响起,像是船锚挂到什么东西,他没带任何的护具就跳下海,然后给了好几个空镜,就是说潜水时间很长。
定时器到位,缆绳开始自动回转,深度表给了个特写,看起来像是400米,细思极恐,他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没有氧气瓶,为什么能潜水这么深?
潜水的时候,有人上船偷走了他的青柠檬。这就引入了这第二个角色,对话中就进一步的交代了格局,海行者在海上见面都是要互换一些物品和信息,有交易当然就有欺骗、偷窃,掠夺,生存艰难。
接着就是反派机动人登场,看起来就是海盗,骑着小摩托艇。这里主要功能就是展示一下主角的身手敏捷,和小帆船的超强性能。
到了环礁资源站交换物品,有两个人就在讨论一副地图,这就开始进入主题了,小女孩出镜,若有若无的展示了一下背后的纹身。
海行者的泥土是比较紧俏的商品,他换了很多东西,真准备离开的时候,很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大帮人带着一个结实的少女,请海行者留下“人种”。
这里其实是很值得研究的,是关于物种的延续。我们都知道近亲繁殖容易造成后代弱智畸形,其实封闭的环境也不利于后代的基因。相反很多跨国混血儿,既漂亮又聪明,就是这个道理。
海行者拒绝留下人种,所以被质疑是奸细,然后发现他是变种人,就被抓起来了。
到这里就解释了为什么他能潜水那么长时间,其它的社会形态,人物关系等等,基本就交代完毕。
环礁居民正准备杀了海行者做肥料,海盗突然杀过来了。动作戏开始上演,后面就简单了。
海盗的目的并不是资源,而是要抓捕那个叫罗娜的小女孩,罗娜的养母海伦情急之下,和海行者达成交易,把他从笼子里放出来,但是海行者要带她们母女逃命。
海行者并不知道罗娜的重要性,直到发现海盗一直穷追不舍,才了解到罗娜背后有个纹身,可能是传说中的陆地地图。
海盗是什么人呢,他们有个超大的油轮, 所以能够养活一批海上武装,但原油很快就要耗尽了。听说资源站有个女孩背上有纹身,所以是志在必得。
到这里故事结构就非常清晰了,残存人类在海上已经无法维持生存,迫切需要找到陆地,女孩背上的纹身成了救命的稻草。
海行者带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就在茫茫大海上和海盗集团斗智斗勇,胜算肯定不大。
然后海盗还是抓走了罗娜,结果就是海行者只身犯险、大战海盗,救出了罗娜。
幸存的人类,利用罗娜背后的地图找到了陆地,人们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她的父母可能是比较幸运的,先找到了这片仅存的陆地,但后来可能是因为病重,而罗娜又很小,就在她背上纹了地图,流放了罗娜。希望有人能救起罗娜,通过地图找到陆地。
而海行者因为已经适应海洋生活,所以又单独离去了。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不够好,可以类比一下2015年的火爆大片《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
并不是说《疯狂的麦克斯》抄袭,它本身就是个系列片。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是个典型的动作片模式,设置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孤胆英雄,或者一个团队,颠覆了势力庞大的反派集团,拯救世界大快人心。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碟中谍》的英文名原意,这个系列已经拍到第6部了,很难得的是都很好看。怎么单单《未来水世界》就是“结构单薄”了,这不就是胡说八道吗?
海行者和小女生罗娜的情感铺垫,也是很值得看的。这个环节是致敬了凯文自己的电影《完美的世界》。一个越狱的逃犯劫持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意外的是两人相处得很好。逃犯是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悲催童年,想要补偿在孩子身上,而小男孩从来没有父爱,他们一起玩了一场错位的冒险游戏。
而海行者本来就是个变异人,和小女孩的情感铺垫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只身犯险的动机就不成立。
另一个是关于环保主题。皮克斯的经典动画长片《WALL·E》,里面有很多桥段就和《未来水世界》相同。瓦力是个垃圾打包工,他非常喜欢收集些生活用品,这个性格的设计,其实展现的是人类文明曾经的辉煌。
碰巧海行者也很喜欢收集一些文明的遗迹,也都是孤独的表现。
《WALL·E》里面有每一代船长的肖像,这和水世界里面的独眼船长向老船长的画像致敬,在内涵上有共同之处,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希望找到稳定和谐的家园,而且这两部都是环保主题的片子。
只不过《未来水世界》没有分析解释灾难形成的原因,而是直接表现了灾难后时代,让观众自己去体验末世的悲凉。
1995年,中国大地还是山清水秀太阳高,基本没有雾霾,谁会想到才不过20年,空气问题会这么严重。
全球变暖,冰山融化的问题这么些年也说烂了,但1995年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全国上下都是大干快上超英赶美的节奏,谁跟你聊环保谁是神经病。
也别光说中国怎么样,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差不多。比如雾霾的问题,英国在70年前就遇到过,所谓的雾都伦敦事件,就是因为大量的重工业废气和居民烧煤取暖,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很多人死于雾霾,才开始治理大气问题。
而这样的事情,在发展中国家都会在经历一次,没有人会因为环保的问题选择小农经济。发达国家指责落后地区枉顾历史,毒害全人类,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罗娜背后的地图坐标就是喜马拉雅山的坐标,(经纬度:27° 59' N, 86° 56' E),文字像繁体中文字,有个老者一直在研究,就是没搞明白。
最后发现,关键的问题是地图完全反过来了,南北互换,当年是没看明白,以为这个地图是在纹身的时候画反了,后来是看了灾难大片《2012》才明白这个梗。
南北极互换涉及“地壳位移”和“磁极倒转”,这些都是现代科学研究比较热门的话题,有证据表明地球在某个时候,可能会南北极突然颠倒,造成全球的气候大变和甚至部分生物灭绝。
海行者带着海伦深潜看到了城市废墟,人类文明毁的这么彻底,幸存者连原因都不知道,当年的灾难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淹没。
电影《2012》就是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推演。《未来水世界》整个故事的架构几乎就是《2012》的延续,如果先看完了《2012》,再看《未来水世界》,很多设定都是合情合理的。
最后,海行者和幸存者找到了陆地,而海行者并没有留下来,为什么?他长着鳃和蹼,可以轻松下潜到几百米深的海底,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吗?
这又涉及到一个进化和突变的问题,《未来水世界》只是给出了一个当前环境下,很有可能的进化假设。无法适应海洋的人类必须找到一块陆地,继续生存繁衍,而海行者这样的变异人将不再需要陆地。
这些问题,在现在都很好理解,在当年却是太过超前。如果这部电影大卖了,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续集,就像《星战前传1:魅影危机》里边的纳布星,地面上有一个文明,水底有另一个文明。
那么我们会发现,《未来水世界》在结构上并不单薄,反而是包含的信息太多了,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以及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
破旧的大船其实隐射的就是现实的人类文明,机动人就是现实的利益集团,人类每到一处就像病毒一样疯狂的掠夺,即便到了世界末日,依然还会是目光短浅的相互荼毒。比如美剧《行尸走肉》,僵尸根本不是问题,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是人类活下去的障碍。
从内容到形式,从背景设定到内涵延伸,随便找一个点都能拍出一部经典大片,为什么口碑那么差呢?绝不会只是因为意识超前,而票房这件事,本身就很玄幻。
这部片子当年创纪录投资1.75亿美元,算上宣发成本,据说亏了2亿美金(未证实),红极一时的大腕,凯文·科斯特纳直接就被坑死了。
后来翻看一些资料,这个片子在拍摄期间就负面消息不断,因为搭建的海上环礁城被台风摧毁了,导致超预算。首先是外媒对于这个片子开始就不怀好意,恶意攻击嘲讽,偏偏影片又不太简单,里面有很多超前的意识,很多人看不懂,就导致后来人人亦云,就说成了烂片。
当然这里肯定有商业竞争的原因,95年前后是全世界电影的井喷期,好电影太多了,院线竞争很激烈。
大部分人看电影都是很少的,尤其阅历尚浅的年轻人,遇到意识超前的电影,并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这个时候影评人和主流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天都讲科学民主,科学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不清楚的事情“存疑”,民主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个人的想法不代表别人”。
有时候,电影看不懂是自己知识面太狭窄了。
就好比小时候背古诗,不懂没关系,但你知道那是好东西,以后会慢慢明白。
当时的巨制啊……海上造景震撼,配乐大气,将类似“疯狂的麦克斯”的世界观搬上海上也很有意思。就是故事主线略拧巴,既不像寻宝也不像拯救世界,因此谈不上什么主题;而或许因为制片方删减,感情线有点断裂。票房扑街可以理解,奥斯卡不肯定艺术性也可以理解,但是技术上的肯定也没有真的有点小气……
那时看完幻想自己也长个腮 现在想想 顶你个肺
很囧。像是孩子电影。结局不错。
很烧钱,当年票房惨败。凯文·科斯特纳依旧帅气,整部很闷比较无聊。这场景搭建绝对是大片水准,只是为何是这样的邋遢美学?
无敌海景加一分。电影的BUG就是之前连纸都没见过,两张破纸片能换一打姑娘,而且引致杀身之祸,后来KEVIN打开破箱子,里面有一堆纸,甚至还有国家地理杂志。小女孩也可以随便在纸上画画。
当地球不再适宜居住时,人类还未能逃离的话将会怎样生存?当一切规则教条都不再适用时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就是本片想要讲述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你甚至看不到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主角,荒芜未来里人的异化令人难以置信——生活在水上的人不再担心水中的鲨鱼却要时刻提防同族的入侵。一罐土成了这个世界最罕见的东西,一张图让无数人为之疯狂。几百年后,人类终于找回曾经的陆地,却已不再是曾经的家园。
邮差和未来水世界都有一种浓浓的末世感,当年此片巨亏,如果放到现在,一个摄影棚,一块绿屏就搞定
投资两亿美元,票房8000万美元,亏得一塌糊涂。因为电影的时代设定有些超前,再加上电影的废土风让每个角色都显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观众们并不喜欢这种风格,但是动作场面做的还是挺火爆激烈的,可以说此片生不逢时吧。
记得当时我是去电影院看的,影片一开始就让我惊呆了,真是耳目一新。后来很多人都说莫宁其妙,我倒是觉得非常好看……我爱Kevin Costner……
很小,很小的时候看的..
废土朋克风之水上版,当年被评不接地气不知所云人设及服装诡异,实乃此片境界太超前,今天看来简直就是神作。水下接吻那一幕太棒了。另外,我一直觉得科斯特纳的《邮差》也是被低估的牛片。末世情结的电影太有魅力了!
为什么凯文总喜欢把自己浑身弄得脏兮兮的做英雄?男性视角的电影,凯文的女主角总不会太漂亮却很倔强,做完英雄炸完坏人的大船还要说上一句,“我不适应脚踏实地的生活”然后继续出海冒险——男导演才会这样结局
科斯特纳帅,小女孩儿也很可爱。可当年就是不卖钱,还惹来一身批。时间证明这是一部值得为人们记住的科幻巨制。
这是年幼时代的我,看过的最顶级制作的好莱坞大片之一了。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波澜巨浪。第一次从电影中得知温室效应会造成海面上升,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未来的人类怎么在灾难后自救,第一次见识水上废土风格……这部电影给我了太多的第一次,只可惜情节比较简单。
本人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看.
确实拍得很一般,男主角和机动人的打斗占了80%的内容,设定和题材很宏大,但没有把深度拍出来,沦为一部披着科幻外壳的爆米花电影。两人潜入水下看被淹没的城市是唯一的亮点。
并不像评论中那么烂嘛,虽然情节可能漏洞比较多,但当时看的时候还是觉得是一步能让人内省的片子。
超越了时代的电影在当时只有惨败的下场。
生态环境巨变后的幸存人类,人性的弱点,转换时空来思考人类的命运。
和《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一对比就高下立判了,说到底,还是导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