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the peak of musical cinema I fear. I can write a whole essay about why Mamma Mia is the best queer cinema, it dismantled a lot of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nd portrayed so many beautiful relationships & friendships. It really takes a heart to write so well and tread so lightly about young love, old love, friends, family, womanhood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at the same time. It made me cry and smile again and again thanks ABBA thanks Cher and Meryl Streep lol. Not a 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joy and love - if you hold on to these you’re probably doing fine my dear. ☺️
以下有严重剧透,请酌情选择是否下拉。
(一)三个爹
第一部里面Donna的日记是这样写的:7月17,Sam划船把我带到岛上,我们dot dot dot之后,我发现他订婚了,于是我们就此别过。8月4日,Bill租了个摩托艇,我把他带岛上了,然后我们dot dot dot。8月11日,Harry上了岛,我带他游了一圈岛,dot dot dot。
第二部里,三个爸爸出现的顺序和地点,和前文出入较大。Donna最先在巴黎遇上Harry,接着在去希腊小岛的路上遇到Bill(和他自己的一整艘船),最后才在岛上认识Sam。至于dot dot dot的顺序,则变成了Harry → Sam → Bill。
(二)Rosie和Tanya
第一部里Rosie和Tanya在参加Sophie婚礼前从未见过Bill、Sam、Harry真人,仅仅是从Donna口中听到过他们以前的事迹。
第二部为了强化Rosie和Bill的感情线特地安排了年轻的Rosie对Bill一见钟情(然后马上失恋)的剧情。紧接着还有个年轻Tanya对Sam一见钟情(然后也马上失恋)的剧情。其实我觉得这里的笑点制造得太刻意了些。
(三)Donna的妈妈
第一部里Donna说过她妈发现她怀孕后不允许她回家,可以说是被扫地出门的。Donna自称母亲是一个古板守旧的天主教徒。
第二部里Donna的妈是个大名鼎鼎的拉斯维加斯歌星,而Donna自从毕业后再也没有跟母亲有任何联系,自然也不可能告诉妈妈怀孕生女的事情。
(四)配角的命运
第一部里有过几个亮眼配角:Sophie 的两个好友,调戏Tanya的年轻小帅哥,和Harry看对眼的希腊男孩。
第二部里这些人都神奇地消失了。至少对于Sophie那两个好友来说,酒店开张+怀孕这么大的事,怎么也该到场祝贺吧。
(五)Sam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爸爸
第一部里Sam说自己有两个儿子,按剧情发展推断,两个儿子年龄肯定都比Sophie小,都不满20岁。
第二部里Sam安安稳稳扎根在岛上当了几年的stepfather,貌似再也没理两个儿子。Sam几年来呕心沥血设计出的新酒店马上要开业了,但是他第一没想过邀请儿子们来开业Party,第二没想过在Party被毁时请儿子们来充人数救场。两个儿子就这么被遗忘了……
(六)人物造型
第一部里,Donna震惊之中恍了个神,Bill、Harry和Sam年轻时的模样在眼前一闪而过:朋克项圈Head Banger Harry + 叛逆眼睛纹身Bill + 嬉皮长发八字胡Sam……而且后来的镜头里Donna和三个男人也有掏出各自珍藏的老照片,怀念当初打扮得豪放不羁的自己。
第二部里年轻爸爸们的造型,说实话,没有多少朋克或嬉皮的影子,就只是三个从平行世界里走出来的男人而已。说到这里我觉得Harry的选角出了大问题,让演young Sam的Jeremy Irvine去演young Harry不是更令人信服吗!而且Jeremy以前也演过年轻版Colin。
Bill的选角倒是很用心了,Josh Dylan的眉眼在某些角度确实有点当年北欧男神Stellan的感觉,这戏下来Josh Dylan要圈一大波粉了。
人生短暂而世界辽阔,我们都应该诗意地活着。
2008年,《妈妈咪呀》曾让我整个夏天神魂颠倒,没想到时隔10年之后,《妈妈咪呀2》再次给我带来了惊喜。不光剧中有欢乐的故友重逢场面,和《妈妈咪呀》多年后的重逢更是意料之外的感动。80年代的洗脑神曲在片中一首接一首循环播放,而我却丝毫不想逃跑,只想让自己慢慢融入其中。
既然厌倦一成不变的乏味人生,那就周游世界吧,然后选择一个风景如画的希腊小岛定居,和大自然为邻,和可爱的人相伴,载歌载舞率性而为,大胆追求美梦,每天都是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
没错,这就是《妈妈咪呀2》简单动人的故事,也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所以当ABBA怀旧的梦幻嗓音响起,置身漆黑电影院里的我,不争气地数次眼角湿润。
其实,《妈妈咪呀》系列并没有多牛B多经典,好莱坞合家欢式的俗套故事,也有很多音乐片常犯的错误,可是我就是说不出的着迷。也许因为那里面有我记忆深处珍藏的经典旋律,也许因为那里面的人物都可爱到“一根筋”,也许因为希腊小岛的风景实在太迷人,也许因为我骨子里就是一个恋旧的人……又或许仅仅因为《妈妈咪呀》恰恰刚好描绘了我内心深处的梦想。
没错,《妈妈咪呀》的生活就是我所一直向往的。这样的人生,我从小到大都梦想过。而看到真正美丽的东西,你是不会舍不得落泪的。
我想像电影里的Donna那样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我想给不够完美的自己一次机会,想打破一切虚伪的教条和所有坑人的把戏,我想告别思前想后不够坦诚不够勇敢的自己,我想去唱去跳去创造并且尽情去爱,我想去做一切我应该去做的事情,去让一切遥不可及的梦想的变成现实……而不是被生活的枷锁死死束缚住,在生存的漩涡里挣扎的像条丧气狗,每天都活的不像真实的自己。
也许正如柏杨先生提到的“酱缸文化”,我们整个民族普遍活得太实际太压抑太没有自我,而且总是死气沉沉地一味服从,特别缺少一种改造生命的激情。我们总是习惯在“厚黑学”式的算计里冥思苦想,也不会抛开顾虑去随心所欲地追求云上的彩虹。我们总是宁愿在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里耗尽生命,也不愿去体验一种截然不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
而这就是《妈妈咪呀》这个故事和我们截然不同的地方。
无论是音乐剧还是电影版,无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抛去《妈妈咪呀》系列载歌载舞的外衣,实际上不存在那些大起大落的剧情,就算勉强有些起伏的段落,也只是在阐释一种生活理想,即大多数现代人不敢也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忠于内心,爱你所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怀过一生。
一个人能够追随内心的召唤,在不可为而为处坚持自我,大概才算是真正活过。否则就算坐拥金山银山甚至当上美国总统,也有沦为行尸走肉的可能。想当初,诗人顾城举家搬到了新西兰风景如画的小岛上,即使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但谁也无法抹去那些生命激情存在过的痕迹。
人生短暂,世界辽阔,诗意本应成为生命的归宿。
看《妈妈咪呀2》时,我又再次回想起看《妈妈咪呀1》时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让我又重回到了生命的最初,自然想起童年的某些片段。
那时的我,还没有被世俗困住也没被生活欺骗,在赤子无邪本真的眼里,人应该梦想并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我给自己定义的幸福,大概只有一条标准,就是自由自在。你可以自由自在歌唱,自由自在旅行,自由自在表达,自由自在相爱,自由自在舞蹈,自由自在呼吸清新的空气,自由自在坐在大海边数星星,自由自在做一切你想做的事情……
回看这些想法不免天真,简直像是童话里才有的事。如今再次想起过去种种,更像是梦幻一场。所幸这世上还有电影和音乐帮我们记取过去,唤醒那些遥不可及的梦。当《妈妈咪呀2》里再度响起《I have a dream》那熟悉的旋律,我终于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I have a dream, a song to sing
To help me cope with anything
If you see the wonder of a fairy tale
You can take the future even if you fail
……
从某种程度上,《妈妈咪呀2》和《侏罗纪世界2》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最受欢迎的前作角色拿来当做噱头和招牌,一旦到了正片里,就神龙见尾不见首。当然,《侏罗纪世界2》的杰夫·高布伦要更恶劣一些,马尔科姆博士的出场对整个故事没有一丁点的影响;但《妈妈咪呀2》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那就是前作中的关键角色不仅在预告里镜头寥寥,到了正片里,更是直接完全消失——还没有上映的《奎迪2》也有着相同的表现,在预告片中,史泰龙甚至没有出现在最后关键一战的现场。
如果《妈妈咪呀2》敢于丢掉梅丽·尔斯特里普,《奎迪2》又为什么不敢丢掉史泰龙呢?
从道理上,一个系列想要走出新路,就要敢于打破常规;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力的创作者们可以不顾观众感受,去一味胡搅蛮缠。
但幸运的是,《妈妈咪呀2》并没有碰上《星球大战8》那样,自断经脉的破坏性改造。2008年的《妈妈咪呀》处处体现出了地中海风情和青春活力——既归功于当年22岁的阿曼达·塞弗里德,也归功于当年59岁,却依然能够上下翻腾又唱又跳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虽然故事本身平平无奇,但百老汇编排的底子,配合ABBA乐队的时代金曲,让这部轻快的音乐剧充满乐趣。尽管布鲁斯南的水牛嗓备受诟病,这部电影也顺利拿下了前《阿凡达》时期,英国地区的历史最高票房。而十年后的《妈妈咪呀2》也继承了简单而感性的风格,尽管没有太多的情节能够将电影整合成一个更加完整的整体,但依旧缤纷的色彩运用,和依旧生气盎然的ABBA金曲,让这部必要性和存在感薄弱的音乐剧续作(这本身就已经非常罕见),尽可能地捕捉到了第一部的熟悉感,并用一些新的(但远非完美的)内容填补了梅姨的缺席——一个不可不提的槽点,大概就是年轻角色造型,和前部唐娜的回忆完全不一样:既不嬉皮,也不哥特。
在这个风向复杂多变的PC时代,这样简单而又单纯的快乐相当难得。
如果说《妈妈咪呀》的主题是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热情,那么《妈妈咪呀2》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主题:同样是追忆似水年华,但不再是为了认识自己,而是为了走出阴霾,更好的走向明天。
To remember, and to let go.
作为一部典型的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故事是由音乐驱动的,在歌舞和故事场景间的转换更加自然,但《妈妈咪呀2》有着更强叙事属性,而歌舞内容成为了叙事的点缀(就像去年的《马戏之王》一样)。对于喜欢传统音乐剧的观众来说,十年前的《妈妈咪呀》显然要更讨人喜欢和一气呵成,能够享受更加纯粹的歌舞show;但对于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来说,歌舞点缀的形式倒也不会令人难以接受。
这种基调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百老汇的积累——上集已经将原材料一网打尽,使得《妈妈咪呀2》的故事和歌舞编排都是原创,这就使得破坏了电影的浸入感,前两场歌舞唱段是这个问题的重灾区——另一方面,电影基调的转变,让电影难以全心投入单纯的快乐,整部电影都沉浸在一种淡淡的悲伤之中,无法完全复制前部电影的活力和热情——而这恰恰是通过歌曲驱动和表现的,在《妈妈咪呀2》中,大量的叙事会干扰音乐对“一见钟情”的爆裂式表现力。梅姨的缺席也使得故事的可看性下降,缺乏定心丸一样的强力中心,故事上也缺乏足够看点。就此而言,雪儿在片尾的出场显得非常意义不明,将电影推向了更加浅显的大联欢。
但得益于欧·帕克(《涉外大饭店》)和理查德·柯蒂斯(《真爱至上》《海盗电台》)的接手,《妈妈咪呀2》对音乐和情感的联系有着格外的关注,尽管在歌舞表演上并没有那么令人满足——既缺乏前部中梅姨在谷仓中上蹿下跳表演同名曲的热情,也罕见她对着皮尔斯·布鲁斯南独唱《The Winner Takes It All》的情感深度——但电影在气氛和角色状态上对前作实现了很好地继承。欧·帕克和他的剪辑师,彼得·兰伯特将过去的唐娜和现在的苏菲穿插展示,意图唤起母女之间不可见的那种情感纽带,既原始又充满力量,也同时充盈着喜悦与失落。
值得一提的是,《妈妈咪呀2》是老牌男星安迪·加西亚在今年夏天的第2部电影了(同时是今年年内第3部公映电影)。仅比皮尔斯·布鲁斯南小3岁的安迪·加西亚,开启了全新的帅气爷爷路线后,似乎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先在《读书会》里热恋戴安·基顿,后再《妈妈咪呀2》与雪儿一吻,妙趣横生。同时,这也将《妈妈咪呀2》的年龄差搞得更乱了:65岁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在前部中和67岁的斯特兰·斯卡斯加德,57岁的科林·费斯一番折腾后,和69岁的梅姨是一对,而现在72岁的雪儿来演梅姨的妈,和62岁的安迪·加西亚看对了眼,来看望32岁的孙女,阿曼达·西耶弗里德,和她40岁的老公,多米尼克·库珀……
考虑到70岁的叶德娴是56岁的刘德华的干妈,66岁的吴孟达经常扮演56岁的周星驰的长辈,这种“明星大乱斗”,也算是趣事一件了。
尽管并不是那么必要,《妈妈咪呀2》是对第一部电影的有益补充,在内容上更成熟。但如果你是音乐剧的忠实粉丝的话,不如把时间留下来,重温一遍第一集。
需要理解的是,《妈妈咪呀》系列中开放的情感关系,对于部分内地观众来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这种文化差异——尤其是现在,诸多打着“三观”旗号,行封建退步之举的田园PC之风盛行——只有保持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地透过现象看到这个故事的本质:
那就是对爱与自由,不变的向往与追求。
老中青三代分别演绎了为人母所截然不同的风格——莉莉詹姆斯饰演的Donna风情万种,每个男嘉宾都被撩得五迷三道,甚至在她过世之后依旧念念不忘;阿曼达版的Sophie清新可人,虽然没有遗传母亲的奔放,却也为爱孤注一掷;Cher出场的时候没猜到她是祖母,她身上集合了女性多种特质,更折射出Donna的浪和Sophie的执。两个闺蜜和三位男嘉宾都很容易对号入座,更难能可贵的是,能看到包括梅姨在内的这些演员组合。
就是这么浪的一出戏,让人纵情歌舞,母女情深,对希腊小岛无限遐想——出色完成了使命。
十年前,Meryl Streep出演的Donna可是完全不同的一场戏。
她的忏悔,是场深重的众人齐心推翻的残墙。现实生活贫累交加,仅存的蜜色幻想,是她可以踩着另一具有力气的男人躯体逃出生天。这份唯一的升天通道,想走的话,要让亲近闺蜜共同否定自己,要从旁人口中影影绰绰漏出他们毫不遮掩却又懒得开口的奚落,要衣冠不整掉在三个欢爱过的男人面前,要被女儿翻录私人日记,还要被女儿当面羞辱:今天的一切是因为年轻时太荒唐。
这么热闹的形式也不能掩饰——这就是场审判。因为她太年轻,太可爱,享受风华正茂的欢爱并占有太多异性的注意力资源?这个女人有什么罪?忠于自己是她唯一的原罪。
幸好我们有机会重头来过。
枷锁全碎,轻装上阵。从片头大闹牛津一场开始,Lily James的Donna和她的朋友们踩上节拍就再也停不下来。所有伧俗、张扬、艳丽和复古的颜色都被青春肉体脸庞撑得饱满又恰如其分。一波又一波经典音乐嗨到肾上腺素爆炸,克罗地亚湛蓝明媚,演出越张扬,人心越甜蜜又危险。没有评判,怎么来得及评判?
Donna站在去往应许之地的船头,阳光就是细碎金子打在雪白健壮大腿上弹起来不触摸是浪费这海中央泱泱好时光;
Donna在雨中挽住惊马缰绳,金发丝丝缕缕贴在饱满胸脯,不一亲芳泽的男人都是在对历史犯罪;
动情,尽情,忘情,伤情,在酒吧唱心碎的歌的发光脸庞最为动人。
这一次,母亲Donna坚定地要,要美景缭绕的应许之地、恰到好处发生的激情、实实在在的亲密关系。不论伴侣密友还是亲人,她建立的都是有血有肉的关系,那关系令她即使不在世间,她的品味态度心之所好仍然留在爱人们心中。对她不想要的,不美丽城市、不成熟男人、不诚实情感纠葛、不够决断洒脱的自己,她统统说不。女儿Sophie,坚定选择,选择为旅馆梦想牺牲,选择理解男友,选择在每一个微小或庞大的困难中坚持。其他五光十色的人,咖位再高,技艺再强,统统被逼为配角。
母亲与女儿都活生生演绎:真实可爱的那个自己,曾经不太懂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懵懂狂奔,竟受到一些怀抱接纳;我们谨慎试探边界,最终稳稳踩在大地上,随之惊喜发现自己竟也能肩扛手提。我们怀抱曾经飞在天上与沉在土地中的自己一起向前走,不落下任何一个,为过往自己建立分门别类博物馆,并已拥有能力为幼小自己实现梦想。
这是一场好开心的玛丽苏,青春不就是这样吗?当时场景简陋心思单纯,荷尔蒙、年轻与想象力自动为场景渲染好玫瑰色滤镜,不管多少年在回忆中都是四处喷射无法停止的跳跳糖,从中走出的竟是如此强大的自己。
十年之后的这个故事里,我们终于有能力抖抖身子把说教甩掉,正视每一段时光带来的欢笑、泪水和印记。我们有欲望,会被本能控制,受芬芳面孔吸引,谱写乐曲并认真分别。我们分别以后,正如分别以前,你不能否认我一直在这世界认真跋涉,认真经营,从未欺骗过自己。
十年之后再相遇,我终于知道,接受千疮百孔的平行世界,但不将就,不停止,一直旋转,直到找到那一个值得定格正面镜头,我展现给你。
这种电影就该开设舞池座鸭!在这个音响比人多的世界里,就想随着鸡皮疙瘩们一起唱唱跳跳鸭!对第一部有感情,感觉续集在歌舞、造型、叙事、景致各方面都精良不少鸭。老男人是憨的,老女人是色的,可爱到爆鸭。雪儿和莉莉·詹姆斯颜艺真没说的,教父帅得很碾压,但库珀依旧是尤物中的尤物,完全抵挡不了鸭。在世界一隅,还有这般欢乐自在的人,想想就觉得要飘起来鸭。看完几个小时头脑还在嗷嗷叫鸭。可惜排片真是惨鸭。四星半鸭。
Lily James身材真好啊
比第1部会讲故事,两条平行剧情线不断镜像,完整还原了老妈当年的情史和心路。原声好听到耳朵怀孕,ABBA的歌实在太经典了呀~
神一样的剪辑,两个时间线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女儿抱着孩子与想象中的母亲对唱那里哭成傻子。虽然歌舞一直在渲染活力满满的气氛,最后似乎也是大团圆,看完却感觉苦得很。
当年,爱尔兰型男是雨夜里从天而降的机车手,英国绅士是被锁在门外想破处的菜鸟,北欧作家是把床堆满杂物图谋不轨的帆船水手。如今,他们在希腊经营着旅店,在日本签署着合同,在瑞典推辞了颁奖典礼。时间会把发际线向后推,将肌肉变松弛,也会奇妙的把感情凝聚得更深。十年,希腊小岛似乎什么都没变。
非常精彩绝伦的一部音乐剧,觉得这样的电影简直和三四十度的盛夏不能更搭配了。那些大咖们的表演,听着就会笑起来的配乐,就连剧情,Donna难道不就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见人爱的小太阳么!不管多么糟糕,依然热爱生活的人,相信生活总会给予你最好的。(片尾曲有一种春晚李谷一老师难忘今宵即视感
梅姨的角色不在了 梅姨的光芒照耀全片!梅姨最后还要出场唱上一曲!还有几个帅大叔!007大叔 我脸叔!啊!
结尾哭到不能自已,想到了姥姥,她去世二十多年,却一直以一种绵延的、超越的形式影响着妈妈和我。写这部续作的长影评时,手机正随机播放2008年的一档广播节目,DJ选出的曲目恰好就是第一部的原声。这种巧合令我惊诧,仿佛现在的时光突然在某个契机与过去重合——就像电影里的那两个平行时空一样。
好看又好听,适合夏日的轻松爱情喜剧,歌舞看的我直抖腿!三个鲜肉和脸叔好抢眼,女生估计会更爱吧,哈哈。冲着现在的排片量,多给一星力推!
ABBA的旋律响起时,会有那么一刻由衷地觉得,生活啊它真甜蜜。
意料之外的好看!音乐如同一条精巧绝伦的彩带,把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牢牢绑在一起,让故事的每分每刻,都随着音符的起承转合,散发出时而亢奋时而柔情的魅力。更美妙的是,歌舞让电影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法兰西的餐厅、地中海的酒馆、还是碧海蓝天下的风帆,都变得格外秀色可餐,令人心驰神往。
单身使人长寿,纵欲死得最早。
好开心,幸福到流泪
观影全程真的很担心科林叔,雪儿奶奶,戴安女王,007,梅姨...因动作过大而骨折脱臼,还好平平安安。
等梅姨,她出场有多晚,就有多少出戏。
全靠音乐撑起啊,肉毒杆菌脸Cher出场很牵强并让美美的希腊风带上拉斯维加斯秀场风味...老大叔们都靠搞笑而不是颜值了,岁月无情哎,年轻时需尽欢...
彩蛋比正片好看系列,比第一部无聊很多。熬过漫长的一个小时直到从Dancing Queen响起才有点妈妈咪呀的感觉。年轻版三位男主和老三位从颜值到演技差距也太大了吧,结尾跳舞的时候站在一起简直公开处刑。惊喜还是不少,尤其ABBA和Cher。脸叔全程搞笑担当,骚不过骚不过。
1.5 / 每个人都像是从新闻联播里走出来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在所有可能的表面无所不用其极地装疯卖傻而内在感染力为淋(Lily James你看看人家梅姨第一部击穿灵魂的鬼畜感)。假如只能获得在家多喝点酒并随机外放劲歌金曲榜就可以达到的快感,我为什么要来电影院?
逼得在片尾科林叔,老邦德穿的和牛郎一样。(看到有的情话时候座位后排的美国高中生一直在awww, awww.... so young & naive啊)it’s ok... just like Lalaland
挺棒的 我也想睡这么多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