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妖不是妖
最近读《三联》,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说“看虫子打架,才是一个孩子该做的正经事”……大意是说,小小的昆虫,就像雅克·贝汉那部有名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一样,充满无尽的童趣和天真。对于孩子来说,那里藏着一片不为人知的昆虫江湖。
能亲近大自然,遛鸟逗狗捉虫子,是多少孩子们梦想中的田园生活。然而,跟随着《花儿与歌声》这部影片,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农村的孩子身上,却早已不是心中的那派淳朴自在……小村落里依旧风景如画,满眼的翠绿,山坡和羊群,还有穿流而过的小河,夏日里怒放的荷花……可孩子们却成了留守儿童,父母都进城务工去了,村子里留下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在最该撒野的年纪,他们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不该有的成熟、懂事和孤独,还有那种对父母的期盼与渴望。
影片中,大强、井盖和眼盲的小妹妹心明,3个人奔跑在下雨的街头,孩子们之间相互依偎,又不得不四处流浪的样子,看得人非常扎心。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一个温暖的家,更需要爸爸妈妈和亲人们的陪伴。离开了爸爸妈妈的保护,孩子们眼里的那份成熟,竟然带着生存的心酸和无奈。
你可知道,当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在电话里说,“爸爸,你放心”或者“妈妈,我能行”的时候,他们脸上写满了故作的坚强和渴望吗?他们多希望,爸爸妈妈可以按照约定的时间回家,他们多希望,团聚的时光能够再延长一点。因此,这来之不易的短暂幸福,他们格外珍惜。可是,他们又深深的明白,父母生活的不容易。孩子的成长,从未如此令人心酸过……
犹记得影片里,班上最大的孩子,范梅。她的课本里,夹着50块钱。那是爸爸给她的。她反复的看,神情里都是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因为爸爸妈妈和弟弟都在外面。她在漆黑的夜里,躲在墙根下抱着自己哭,旧式手机的短信,爸爸发来信息说,不回来了。范梅,她那么努力的学习,就连老师带着大家唱歌,她都一刻不曾放松。她最大的渴望,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啊。
这部电影,《花儿与歌声》,用孩子童真的视角,去触摸这个时代的成长伤痛。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在父母背井离乡的漂泊之下,显得如此寂寞。然而,电影的主题,却并非批判,而是带着人性的温度,是演绎真实的生活状态。电影的主人公范大强,因为找爸爸,意外捡回了目盲的妹妹心明。虽然,这个小姑娘看不到美丽的世界,可是她的到来,依然让范大强的生活,充满了温暖和阳光。还有聪慧温柔的支教老师、甘心在这个小村落奉献青春的校长,是他们的大爱,让这些孩子,漂泊的心有了港湾……只是,这份快乐,如果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呢?
作为6岁小娃的妈妈,我太能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不容易,可我更理解孩子内心对爸爸妈妈的那份依恋。影片5月31日上映。我想,带女儿一起看《花儿与歌声》是我送给她最好的儿童节礼物吧,也希望在她心里埋下一颗善良、温暖的种子。电影里那些孩子的歌声,如诗如画,优美动听。只希望,听到这些歌声的爸爸妈妈们,能再多一些对孩子的牵挂。马上儿童节了,你能带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点亮他笑容的陪伴啊!
大概在十年前,我辞去工作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全国旅行。当时的我正处在严重的焦虑之中,眼前的未来一片模糊,我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又或者,这人生是不是压根儿就没给我留下什么选择。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一间咖啡馆里,我和朋友姚澜聊了一个下午的天儿,他是一个电台DJ、前摇滚乐手,和一个女孩儿的父亲。他的长发和神情里还依稀流露摇滚舞台上的凶悍,但聊到女儿的时候却是满眼温柔,他说他觉得,把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照顾好,就是最摇滚的事儿。
在看电影《花儿与歌声》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段句话。影片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的大强偶遇小盲女心明,将她认作妹妹并带回家乡,陪伴她走进校园,在支教老师高虹的帮助下,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全片几乎没有一个父亲出现,一群“事实孤儿”撑起了整部电影。
影片并无意指责“留守儿童”这个社会问题中“父亲”角色的失职,实际上影片中多次表现大强的父亲在广州打工的不易,以及他对孩子的思念。这世上大概很少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就像民谣歌手川子在歌曲中描写的情感:“宝贝,来到这世界的时候,你知道爸爸有多高兴吗?那天我们请了很多的朋友,还给你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然而,这首歌的名字叫《郑钱花》,谐音“挣钱花”,我们都知道父母这份责任意味着什么——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挣钱花”成为无数父母留下孩子、踏上征途的唯一目的,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症结。
这个症结,是成年人的症结,但我们似乎很少关心这些“事实孤儿”心中的症结。与以往反映此类题材的作品不同,《花儿与歌声》几乎完全是从儿童视角来解构留守儿童问题,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影片的氛围并没有预想中那么低沉——大强为妹妹打架、用泥巴刻字做印章教妹妹写字,孩子的世界里,大部分喜悦和苦恼其实跟贫富关系并不大。
当然不能就此断言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陪伴之间的选择题已经有了答案,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毕竟当妹妹的眼睛有了救治希望的时候,大强还是被一万块的手术费难住了。《花儿与歌声》或许只是为我们增加了一种思考的视角——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一双明亮的眼睛?两只可以用来陪伴和抚慰的小羊?上少林寺学会武功不被人欺负?还是一个父母陪伴,生活清苦的家庭?
《花儿与歌声》试图从孩子的角度与观众建立一次沟通。与以往的成年人视角的“关爱”不同,《花儿与歌声》用孩子的苦乐与歌声对家长进行了一次反向的“陪伴”,大概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摸索到一些物质与陪伴之间的平衡吧。
川子的歌里还写道:“你的爸爸也想做个男子汉呐,给你们母女俩一个温暖的家,可是我的宝贝你知道吗,现在的钱有多么难挣啊。”可能是我们都老了,觉得自由地活着太容易了,不负责任就行了,而扛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并且没有疏于情感上的陪伴,才真正配得上一句赞扬——我X,你丫太摇滚了。
看《花儿与歌声》很多时候,是在悲伤状态下的,因为他们狼奔豕突的“都市生活”,更因为家乡那风景迷人但缺少温情的留守——影片的镜头,对准的是一群无法在城市正常生活,同时也无法在留守之地得到更好眷顾的少年,以及他们的人生。
很多时候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让宇宙飞船上天?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展现他们的悲惨?为什么不是直接号召捐款?或许,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下一代不再因生活而分离吧——这个时代,太多匆忙,太多离别,其实都是以更好的生活为借口的,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了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为了更好的生活,忍受现在难以忍受的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只能在电话中对孩子说,我又回不去了……那么,终极疑问: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
对于离家出走的范大强而言,能吃一个夹菜的烧饼应该就是美好生活,而对于他的“朋友”吴增而言,能有一个固定的桥洞遮风避雨睡觉,大概就是美好生活,而对于妹妹范心明而言,能牵着哥哥的手,就是幸福生活。
影片中的范大强因为被误解偷手机而离家出走到城市中寻找父亲,父亲没有找到,却自认为找到了失散的“妹妹”,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成功解救女孩,并踏上归程。有那么一瞬,那个跟在车后奔跑着说不要忘了自己叫吴增的少年,真的让人泪目,为少年倾其所有的友情义气,也为这荒凉城市仅剩的一点善良。
失明的奶奶,再加上捡回来的失明的妹妹,范大强的生活仿佛笼罩在黑暗之中,而支教的老师,则是点亮村庄的一抹新的亮色,他替大强找回了清白,也让他找回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总觉得,她们都是拯救世界的天使——是的,在这部影片中,尽管会有悲伤,但每个人,都是积极的昂扬的阳光的。
拯救一个人是简单的,但该如何拯救一个生活日渐崩塌的群体呢?影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场极具轰动效应的演唱会,孩子们脱掉泥水沾染的衣服,换上干净的整齐的舞台装,在聚光灯下,唱出了对这个世界的渴望,也为自己迎来了治疗的机会。
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个为“失明”的人找到光明出路的故事,范大强其实是最好的例子,妹妹看不到文字,就把字刻在泥上烧成模具,让妹妹摸着学习,这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早已没有最初的彷徨,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实际行动。
《花儿与歌声》不煽情也不贩卖苦难,影片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摆在所有人眼前,看着你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它的真实态度,鼓励那些坚持和努力的人,即使留守,但也永不言弃,上一代人因为努力生活而分离,他们这一代人,则努力,为了不再因为生活而分离。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北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打工群体,也造就了世界上最多的留守儿童。因为条件所限,很多外出打工者并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在当地上学也不方便,因此,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给老人照料。
但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爱。也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尊重。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他们也非常需要接受美育熏陶,发现和发展自身潜能。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就把镜头对准了农村留守儿童,展现了一个音乐创造奇迹的感人故事。影片由蕾子执导,原著小说作者孟宪明担任编剧。
上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范大强(刘晨毅饰)因与同学产生误会,一气跑到广州,在这里,他巧遇了失明的小姑娘心明(魏歆惠饰)并将她带回老家。为了让妹妹和正常孩子一样开心成长,大强和奶奶(周金凤饰)用尽了各种办法,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和校长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就在高虹老师的音乐课上,心明的心门被打开,她的人生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
在这个无数人感慨投胎远比奋斗更重要的年代,如果出生在贫困家庭,还天生就是盲人,那这一辈子注定要暗无天日?
在这个无数人争相涌向一线城市的年代,如果支教捞不到名利,很多人当然只愿意下下表面功夫。
但高虹,却把这些山村孩子,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
她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她会想办法让孩子与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会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她会走十几里山路去做家访。
更重要的是,她不光传授孩子们知识,还用积极向上的快乐情绪感染他们,用音乐帮他们提升素质,用新美育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
而她在乡村小学显得大胆超前的举措,不仅让所有孩子受益匪浅,更完全改变了一个小姑娘的生活轨迹。
音乐是一门无比神奇的艺术,全世界的儿童,不管学的是什么语言,在好莱坞或印度电影歌曲伴奏下,一定都能开心起舞。
《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需要改变的是一群顽劣不化的“问题儿童”,而本片中,高虹老师只是想培养和熏陶山村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但没有想到的是,心明却有着特别突出的音乐潜质。
真是应了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还能给你打开一扇窗。
可是,如果心明的眼睛能治好,那她的未来,不才算是真正的光明吗?影片剧情高潮的处理方式,无疑能感动更多的观众。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花儿与歌声》的表现形式却不乏浪漫。它丝毫没有哭穷卖惨的倾向,没有明褒暗讽的作派,没有自暴自弃的气息,而是用乐天自信的精神风貌,展示出乡村孩子的善良、纯朴与不易,支教老师的敬业、聪慧和执着。
片中几首歌曲的选择颇见功力,曲调绵长悠远,朗朗上口,演唱难度也不大,很适合小朋友们。配合他们稚嫩但纯真的面容,这样清澈的歌声,才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这样质朴的演唱,才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年轻导演蕾子的镜头语言运用纯熟,摄影机下,农村空旷高远的天空,曲径通幽的小路,峰峦叠嶂的山谷,清澈见底的荷塘,与大都市光怪陆离的高层建筑形成了鲜明反差,也让大都市的孩子,对农村有了新的、不一样的理解。
电影圈的人都知道,孩子、动物和水的戏份是最难拍的,而《花儿与歌声》中大量启用了小演员,很多还是“素人”,他们却以自己本色质朴的表演,让影片显得自然亲切,又真实感人。
范大强初看是个桀骜不驯的问题儿童,一不开心就扔下失明的奶奶离家出走。但在他倔强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细腻的心。他为妹妹制作盲杖,烧制泥字,带她去野外听风景的情节,处处透着温暖和关爱。当他知道妹妹的眼睛有可能复明时,更是想尽一切方法去筹钱。
饰演心明的小女孩更不容易,她不但要扮演盲人,还要展示出对命运的不屈,对世界的热爱,对音乐的敏感,这对一个六岁孩子显然要求很高,幸运的是,在导演的调教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她完成得很好,真的就像个小天使。她和小羊的情谊,更构成了影片中一大催泪元素。
而饰演高虹、奶奶和校长的演员,也做到了恰如其分,不着痕迹的表演,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很多光彩,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间大爱。其实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一定程度上也让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在国际家庭陪伴日之际,这样一部影片来得可谓恰逢其时。
30年没有看电影了,回到电影院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此片描写了大别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观后第一感觉是非常真诚、气息纯朴,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细想起来,寓意十分深刻,每个主角都有一个故事。校长,在此山区教育几十年,曾经的女朋友分手离开,到此还是孤身一人,以校为家。支教老师高虹,新一代的老师,用爱心鼓励每个留守儿童上学,用音乐淘冶学生情操,积极向上,十分难得。主角儿童心明,先天失明,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她妈怕被继父打死,让她穿上新衣服后将她丢掉,逼一个6岁的失眠儿童自谋生路。巧合的是被她亲哥领回家。后来,高老师联系医院,全家、全村、全校,乃至全社会筹款为她复明,十分感人,回想起仍然热泪盈眶。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以儿童为主题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乡村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让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的心田。据说还是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剧情简单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尤其适合老年人及儿童观影。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乡村孩子的心田。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有淡雅芬芳的茉莉,有傲雪凌霜的腊梅,有优雅高贵的丁香,也有清新淡雅的蔷薇……这些花儿亦如少年一般,在雨露中汲取力量,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我坚信着,也期待着——在歌声与欢笑中生长的花儿,芬芳四溢;在爱与呵护中长大的孩子,心中肯定满是希望与美好。
一部感人的电影,让人感觉到心灵的纯洁,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好看
带闺女去看了,虽然没有大明星,但小演员都很出彩,画面非常唯美,剧情很感人。其实对小孩来说,能看的电影很有限,除了复联这种大片,国产的喜剧,再就是这种由同龄人出演、剧情还不错的电影了。毕竟,孩子不能全看动画片啊。
我这一场就两个人看 好感动 真心不错不错 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去看一场
这辈子第一次包场看电影。这辈子第一次坐第一排看电影。这辈子看过的最恶心的煽情片。
支持一下本土河南电影。关注留守儿童。
电影不光是画面好看,音乐好听就完了,故事呢?!情绪铺垫呢?!真心看不下去,中途离场!
小演员演技不好我忍了,成年人呢?全体演员演技不如只羊
很感人😹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去看看,
摔泥烧字这孩子是个小天才。
影片中连绵起伏的麦地、金灿灿的油菜花等,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绝美的动态画卷。影片旨在呼唤亲情的回归,其社会意义远甚于精神价值。
这电影现在被中天盛祥(从盖网再改名到壹键哥的传销组织,《南方周末》5月29日已报道)宣传为自己的摄制投资作品,用来洗白自己的身份。立意再高又如何,国内的影视市场如果辨明不了这些居心叵测的牛鬼蛇神,不将这些肮脏的投资清理出去,就难谈进步与深度。
7分,情感动人,表演弱,乡村景色美,几首原创歌曲贴合氛围。最近多出几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片子(蜻蜓少年、米花之味、花儿与歌声),能感觉到国家政策调整的意思。
无聊,但是好看
真心不错,《花儿与歌声》不煽情也不贩卖苦难,影片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摆在所有人眼前,看着你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它的真实态度,鼓励那些坚持和努力的人,即使留守,但也永不言弃,上一代人因为努力生活而分离,他们这一代人,则努力,为了不再因为生活而分离。
一般,学校组织让看的。很多催泪的情节太刻意,而且农村,“太新了”,有种旅游景点的感觉。
整部电影,以朴实而有诗意的画面,讲述了一段暖心感人的故事,葱郁秀美的村庄,孩子们恬静乐观的笑容,沁人心肺的纯净歌声,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温暖又治愈通过组织观影,家长们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孩子观看的影片,让城市的孩子珍惜和父母一起的幸福生活,很有教育意义
挺好看的,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和爸爸妈妈看的,妈妈当时还哭了
好看好看,出乎意料,洗眼睛洗心
挺感人的,孩子是最纯洁的,这个社会对他们太残酷,剧情手法简单了
昨晚看了电影《花儿与歌声》,今天脑海中还闪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悄然闪现。这画面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歌声,也有温暖。拯救小鱼时,孩子们的善良率真是那样可贵;担心老师生病时,孩子们的默默守护是那么朴实;陪老师一起散步时,那月下的低吟浅唱又是何等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