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懒惰没搜到合适的资源,一直没看齐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却等到了大屏幕观看《破浪》,何其幸运。可是看过《反基督者》和《女性瘾者》再来看《破浪》,简直气到七窍生烟。同样是强烈的性元素和宗教题材,在反基督者里彻底背弃基督的导演却在破浪里用刻意的钟声意象祈求神的宽恕。而强烈的性有罪化色彩,和女性瘾者的奔放也背道而驰。
但是对照了一下每部影片的拍摄时间,就释然了起来。
(以下涉及剧透)
《破浪》1996
天真善良愚蠢的女主为了满足瘫痪在床的丈夫的性幻想,给病痛中的丈夫提供生存下去的希望,主动去寻求放荡的性关系,最后死于变态暴力狂的水手手里。这个过程里,不管是女主本身对不忠之性的恶心感,还是家人邻居和教堂的鄙夷,都给性本身抹上了浓重的有罪感。可是导演却大张旗鼓地表现被宗教禁止的放荡的性,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然后导演套用了一个耶稣献祭的壳,将女主的死变成了牺牲,换来了神迹般的丈夫的康复,虽死后在教会的诅咒中卑微地下葬,却换来了本不存在的教堂钟声的响应。
此片中导演已经表现出对自身欲望的迷恋,愧疚和迷惑不解,但仍试图在已有的基督的理论框架里获得原谅和拨乱反正。
《狗镇》2003
和破浪一样的小镇环境,同样是看起来善良容易受欺负的女主,同样大部分重大决定在小镇教堂中进行。不是无关宗教,是个社会道德片。用讲道理摆事实,揭露人类道德的伪善。
《反基督者》2009
一开头也对性做了有罪化的描述,但用了历史上曾被基督教徒迫害的女巫作为反基督的主要反叛方。最后女巫力量获胜,背弃基督,而赞颂大自然的生命力。使用了大量女巫元素,和邪恶寓言象征,用你(基督)的理论的反面,彻底反叛你。
是反叛主题的作品里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反叛,不代表意义的构建。而意义的构建,又涉及不同的主题方向。
相比于破浪,导演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固有框架,彻底放飞自我了。
《忧郁症》2011
从一开头的末日预言到结尾末日确实来了,全灭结局,非常舒爽。是对日常生活的反叛和颠覆。
在这一年的戛纳电影节,拉斯冯提尔因发表纳粹相关的不当言论被戛纳驱逐。一件并不意外的事。
《女性瘾者》2013
放飞自我后,对自我欲望的拨乱反正和意义的探寻。虽然对性的探讨非常极致了,但结尾,只看到了空虚,缺乏意义感。
《此房是我造》2018
导演放飞自我后试图构建意义的作品。然而,从结局那个难看的尸体房子来看,也没找到确凿的意义,这个房子,盖的不怎么样。
拍《破浪》时,拉斯冯提尔40岁,到了《此房是我造》,62岁,这位如此忠于自我表达的艺术家,还未找寻到人生的意义。期待他晚年的作品吧~
恰好昨晚熬夜麻将,今天中午醒来本来也没太好的精神状态,想去学校却没有bus,屋里的灯泡刚好坏了超市也不开门,种种机缘巧合,导致了在压抑的环境中看这部片子,从而折射出一份难得的压抑色彩出来,不写点东西,总感觉不畅快。
当然,故事的爱情主题,是动人的。从新婚蜜月,小鸟依人,到难依难舍的短暂别离,丈夫回工地上班,到相思成灾,等电话等到睡着以至来电声音都不能叫醒,因想念心中的他而事事心不在焉。细微的镜头就将人物的刻画,二人世界的浓情蜜意,表达得一览无余。
然而乐极生悲,女主人公Bess实在受不了相思的煎熬了,竟然忍受不住跟Father祈祷,让她的丈夫早点回来,与之厮守。闺中怨妇,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料,祈祷的力量似乎真的发生作用了,她丈夫Jan竟然在工地发生意外,被砸成个废人送回来,命是保住了,不过全身瘫痪。呜乎哀哉,命运弄人啊,这下子是可以长相厮守了,可是一个废人,还能有意思么?用Jan的台词来说,甚至连行夫妻之礼都不行了,而Bess还那么年轻,刚过门就成了活寡妇,sigh。
Jan为Bess着想,跟她说去找个好点的男人吧,做情人,然后把ml的感受告诉她,那样他会继续活着下去,就如同他在和她ml一样。同时她还不能跟他离婚,因为当地的宗教不允许这种离经叛道的事情发生,他们是在教堂里结的婚,该婚礼是得到Father的公证和祝福的。当然这个出发点,也是为Bess着想。然而Bess已经为爱昏了头,竟然就去找他丈夫的主治大夫要献身。幸亏主治大夫是个医德和rp都比较高的帅小伙子,否则就要发生不可原谅的错误。
然而,Jan的病情没有好转,Bess以为,这是自己没有按照自己丈夫的话去做而导致的后果,因此在Father前再度请示,表达了自己行动的决心和意愿,终于走上街头,打扮得跟青楼女子一般寻找陌生的男子来凌辱自己。这事,在那种宗教势力so强的社会氛围中,必然是一件道德沦丧rp变负的异端。是以当她在次踏入教堂的时候,被牧师驱逐,并且有家难归,她老妈都拒之门外了。可以说差不多整个社会都抛弃了她。当她寻找心中的Father时,也得不到回音,于是整个世界就如同疯了一般。
主治医生还在不断的给Jan做手术,但是Jan宁愿早点死去也不想再拖累Bess,因此在一个逮捕申请上签字,好让他们把Bess抓到精神医院去治疗。这个是主治医生的建议,因为他也很爱着Bess,希望这样能挽救Bess,脱离精神世界的苦海以免被love逼得失常。警察叔叔将Bess强行拖走了,但是Bess却溜了出来,她决心拯救到底,再次登上水手的船去献身(上次没献成,自己恐慌的逃了出来)。这次真的献身成功了,水手凌辱了她并且报了上次的仇,割破了她身上哪里导致大量失血,主治医生gg都就不回来……终于女主人公看着自己心爱的丈夫,悲伤离去。
事情没完,Jan在祈祷之下,竟然奇迹般的,能下床了,但是却面对着爱妻的葬礼。当地教会同意埋葬Bess,但是不能举行葬礼,只能诅咒她下地狱。如此为爱献身的精神,对Father言必听之的典范,怎么能下地狱?impossible,因此刚出院的Jan偷偷的将Bess的dead body从棺材里偷出来,让他的工友带到工地葬掉,从而躲过一场下地狱之灾。不可思议的,神圣的钟声在工地响起……
嗯,说实在的,这次看片的感受,唯一就是想吐,很压抑的感觉,特别是Bess那种笃信Father的行为,片中她姐姐也骂她很Stupid,都为人妻子了还迷信这种神的Power。在主治医生gg看来就是没长大的孩子般,虽然着急却说服不了,只能苦笑。女主角功力颇好,依偎在Jan怀中就犹如一个十多岁的少女,清纯可爱;为爱而牺牲时,却如同一个老妇人般,痛苦的表情,有点精神病态的眼睛,尤其传神。最受不了的是她在跟Father祷告的时候,自言自语,一会儿以Father的身份说台词,一会儿以自己少女般的口吻傻问,一个人在少女和女巫的表情中切换,如果没有分裂也是该进医院观察的。人物的表演很好,灯光效果背景音乐等也恰如其分的烘托主题,确实让偶都睡不着,尽管缺眠。
最后,提一下片中的每一个Chapter开始时候的插曲,个人认为比较悦耳,可惜不知其出处,打算搜一下来欣赏,如有知道的,还烦请知会一声,多谢先!
当我看一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时,就心理的预期来讲,跟看一部恐怖片的心理预期相似,看恐怖片是准备被吓着,看拉氏的电影是准备被震住,不是那种强烈的震撼,却足以让你呆在坐位上发一会呆,或者看完电影后半天在心里寻思“怎么会这样?!”。
提起拉氏的电影,很多人恐怕首先想起的是那部让人看了叫好,却又因看后心理憋闷还不愿意看第二遍的《黑暗中的舞者》。在我看来,早于《黑暗中的舞者》拍摄的《破浪而出》也有这种感觉,甚至两部影片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谓一脉相承。同《黑》片一样,《破浪而出》中,导演设计了一个如同黑暗中起舞的塞尔玛一样的角色――贝丝,她同样是个平凡的女人,同样有些“毛病”,同样却有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同样的她也富于牺牲精神,同样的她也在不经意间,毫无察觉的迈入悲剧的结局。
悲剧往往需要一个幸福,热闹的铺垫,拉氏在这里用的是一场爱情和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这让人想起了电影《猎鹿人》,同样以一场象征着幸福的盛大婚礼开场。贝丝的婚礼并不盛大,却很热闹,她与外乡人简相爱结合,在幸福中她不住的傻笑。但是,在这场幸福的婚礼中,导演已经埋下了日后剧情转折的伏笔,影片一开始就表明贝丝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保守的小镇,那里的人们对宗教非常虔诚,神职人员和乡绅似的德高望众人士掌握着话语权。而贝丝的爱情是不被认可的,她的婚姻也是不被祝福的,所以在她的婚礼上可以看出一种压抑的怪异气氛。事实上,婚姻往往是人生的一次转折,而我们往往祝福进入这场转折的人生大戏的两人幸福,希望他们转向生活更加美好的一面,而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有太多的例子说明婚姻,特别是在一种压抑气氛中开始的婚姻往往将生活引向一团糟的局面,导演接下来就逐层递进式的开始了贝丝生命的转折。
首先在贝丝和简一次次狂乱的性爱和幸福的对视后,简要长期离家前往海上油井工作,对新婚夫妇来讲,有什么比分离更糟糕的事?而在分离时,贝丝一再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又揭示了她精神上的问题,在爱情中有个脆弱的歇斯底里的角色,这样的爱情还能令人觉得稳定?何况这也是贝丝后来更“荒唐”举动的铺垫。接着,贝丝祈祷丈夫归来,多么痴情的举动,她向神的祈祷也确实换来了丈夫的回归,可是确是工伤事故后瘫痪的丈夫。接下来贝丝的丈夫做出了奇怪的举动,他让贝丝去和其他男人做爱,然后回来讲给他听,他告诉贝丝,如果她不这样做,他就会死掉。换了其他人或许不会当真,可是贝丝,这个有些神经质的女人当真了,而简显然也是来真的,而非考验贝丝,于是一出“闹剧”上演了,是的,最初剧中的其他人物,还有屏幕前的我都认为这是“变态”的简和贝丝一起上演的一出荒唐的闹剧,用剧中的医生责问贝丝的话就是,简这个“变态”让贝丝“跟全世界做爱”。
贝丝有她的精神世界,她常常祈祷又模仿神的声音与自己对话,她对小镇长老宣示的神产生怀疑,她只相信自己心中的神。所以,贝丝的信仰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这却是她避难的寄托和勇敢的前进的动力。于是,她打扮成妓女的模样与陌生人做爱,她无视简不稳定的病情,总是将简一时的病情向好当作她与陌生人做爱带来的奇迹。于是,她希望简好的更快,她需要更大的奇迹,她不顾危险来到了那艘轮船,面对凶残的船主和水手,她曾经害怕,但是终于为了爱人走入险地。最后,当垂死的她发现简的病情并没有好转时,她不得不承认她错了,她向现实低头了,她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可怜的死去。而最大的奇迹和最大的悲剧也这样发生了,简真的就此好转,不但逃离死神,而且重新站立,而这时的贝丝已经带着绝望离开,当她在最后放弃了信仰,未能见到奇迹的发生时,这无疑是她莫大的悲剧。
和《黑暗中的舞者》一样,导演并没有导演一场撕心裂肺或是惨不忍睹的悲剧,而是静静的推动这个过程。拍摄上依然以一种纪实片般的手法拍摄,所以镜头很写实,但是没有后来《黑》片那么强的晃动感。而同样的,本片没有那种绝对的恶人出现,没有让我们在悲伤之余可以发泄愤怒和不满的对象,如贝丝看上去冷酷的母亲,在最后也伤心不已,让我不忍心再责难她;而由于没有赤裸裸的展示船上水手最后对贝丝的暴行,所以也无法让我展开对他们的憎恨;还有那些保守的长老,教士们也是显得迂腐、冷漠但很难令我憎恨。而贝丝事实上又一直受到不少好心人的照料,使得这出悲剧的上演显得顺其自然而又让人无法相信,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中似乎总是在向我们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杀机”,那些冷漠的人心,那些狭隘的观念,那些不起眼的小恶都又可能逐步导致令人遗憾的结果。拉斯.冯.提尔通过电影拷问着观众的良心,让人反思平静生活中可能的罪恶的因子,也难怪《破浪而出》和他的《白痴》、《黑暗中的舞者》并称为“良心三部曲”。
拉斯.冯.提尔同样一再揭示的一个主题还有“信仰”,所以,他的片子虽然显得很黑暗,却又时刻闪现信仰带来的希望。贝丝对爱情有着虔诚的信仰,正因为如此,为了爱,这个柔弱的女子愿意不顾危险,为爱人的生存努力。所以,在片子的末尾,剧中人理解了她的所作所为,理解了一个女人真诚的信仰,而相信观众也理解了她,理解了这个虔诚少女的单纯信念。在片子的最后,导演献上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局,简将贝丝的尸体偷出,将她的尸体沉入海中,而第二天,简和工友们听到了悠远的钟声,抬起头,他们发现那是天堂的钟在摇摆,贝丝终于破浪而出去敲响了天堂的钟,划破天际,让人微笑。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44216.html“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回忆起这句诗的时候,我正和朋友在冬日上午的北海公园散步,尚未结冰的湖面上游着一群野鸭和鸳鸯,有几只为了交配而凶猛得可以。
DOGME的导演们宣言称“我以导演的名义发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及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的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要求。”我们看到的拉斯•冯•提尔的这部《破浪》,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家庭录像,大量的脸部特写镜头,手持,几乎不做正反打,于是纪录片一样真实感扑面而来。
贝丝与爱情有关的痴狂始于婚礼间隙,在厕所内提前尝到了隐秘的欢愉;而与爱情有关的悲剧始于没有钟的婚礼殿堂,缺失了钟声的仪式仿佛隐喻着他们的爱情不受上帝的庇护。相反却是,影片结尾,钟声如同神谕一般在高空云层之上响起,爱情才不只是活人与活人的游戏。
《恋爱的犀牛》里面马路说,人们都劝我,忘掉她吧,多容易啊,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总有一些人对爱情近乎愚昧的偏执着,坚信“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这感动湿漉漉的,像哭过,又是血腥的,像刚失去什么。我未曾遇到足够多的爱,遑论足够多的性,所以不敢说我也稀罕了解。偶发的异口同声和未语先知,像是搔到了正好的痒,是秋裤塞到袜子里一样的熨帖。
达利说,人之所以要做爱,是因为人还要活,只要人类再也不恐惧死亡,那么人类也再也不需要做爱。在健全人的眼里,贝丝的爱愚蠢而狂妄,以为和别人做爱可以提升濒死丈夫的生命力,尽管丈夫是因为在禁止离婚的教区他只想让贝丝有个让她幸福的情人。非洲野象可以在同伴快要死亡时,用性交姿势唤起同伴求生欲望。于人亦是如此,爱能给人生存的力量,性也不局限于暗夜的贪欢,像是和生命与救赎挂上钩之后,就一齐变得神圣起来。
无论是怎样的鄙弃封建迷信,对于留下即将失去的人,我们还是会愚昧得可笑起来。见诸报端的“为救女儿母亲被骗X万元”的事情总是那么稀松平常,平常到像《亲爱的》里面为了找到儿子而走过的山川湖海,在脑子里不过是一个个名字。只有当与道德相忤的时候,我们才会想一下是否要原谅。
救赎哪里有什么愚不愚昧之分,所以写的出“只愿我死代你死,换来君生替我生”这样狗屁不通但不知怎么就潸然泪下的句子。在《A Rose For Emily》里面,Emily可以靠每夜与尸体共眠来度过余生,脑补出来的,是梁朝伟对着香皂说“你怎么瘦了呢”。
相反,很多个时辰里,我们聪明到连救赎都走投无路。我知道T先生死掉了,是再怎么好好学生物都不顶用的死掉了。对,上层人用“死了”,中层人用“去世了”,下层人才会用“去见耶稣了”,我没用得只能思量这些措辞了。说实话,刚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涌泪的冲动,因为我比不得做爱后会说谢谢的贝丝,她会相信,而我什么都不会。
——And what’s your talent, then, Bess?
——I can believe.
又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开一个神经质的女人的豆例了.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见一位白发老圣人。老人见查拉图斯特眼睛纯洁,口角上下却藏有一点邪恶,走起路来像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说他因为爱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称他只爱上帝,不爱世人。告别老人,查拉图斯特拉继续下山,心中惊诧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1.曾经看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厅要在2017年4月16日放映《破浪》就关注这部电影了,当时在天津的我没有特地赶去北京观影就打算后面独自找来看一下,结果一拖再拖,直到2022年8月10日才终于观影了;2.拉斯·冯·提尔那么爱英格玛·伯格曼,然而他导演电影的风格却感觉与伯格曼相差甚远,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他埋怨伯格曼与托马斯·温特伯格关系密切却没与他联系,我现在不禁怀疑伯格曼是不是不太喜欢他的电影?…… 3.影片中间的部分剧情台词不时让我联想到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2004年电影《深海长眠》: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觉得“痛苦地生活不如痛快地死去”;……
油画绘片+部分动态划分章节,教堂钟的缺失与重回--女主新婚/犯教与死亡构成讽刺。以自我与上帝对话,虚构上帝。自我即神谕,充沛即他人。好像一个正反打都没有。
画面的镜头不停地摇晃,看得我晕晕乎乎的,是为了然大家感受到贝斯的痛苦,纠结吗?很不舒服。而且,我觉得应该让简和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样瘫痪了这么久,忽然让他站起来,这是不是因为贝斯用她所谓的爱去拯救了简?那样,如果贝斯不死,那她会更加深信不移。不过,那样就没人取运贝斯的尸体。。。诶
"the deceased was suffering from being good. perhaps this is the psychological defect that led to her death."
如不因前几天才正准备看狂恋大提琴 | 想搞重的 最后还是虚的 | 如真的恶 吐后怎会拿右手扶帽 | 佩服自己 两个半小时就这么坐下来 ARTE前 原来是解决块状化之方 | 其实想打4星 但那是"推荐" 念及已太神叨的 不能推 | 我是说怎么看的时候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呢!
深情既是一桩悲剧 必得已死来句读。 实在不喜欢这片,女主的太过依赖自私 让事情都走了样 爱情不应该是这么揪心的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
艾米丽真正小兽模样,圆眼时刻流露着不安,依赖性,楚楚可怜,但会在意外的地方变得狠厉坚强。她说,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天赋,我的是能够相信。只是她悲剧在分不清爱与信仰。粗粝的海风荒凉的镇,没有钟声的教堂以及被诅咒的葬礼。是被剧透了近十年才终于观看的电影,谈不上喜欢,但一定忘不掉。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讨厌Emily Watson
It's all about how to prove your love...看到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丹麦导演的这三部曲其实让我后悔看过。。。女主角都带点神经质,然后一种怪异到偏执的念头促使她们去做导致最后的悲剧的事情。。。可是即便bess的丈夫活下能行走,selma的儿子可以治愈眼睛,失去了她们,那意义又何在?导演一直在讲一种类似变态的女性牺牲。。。
又一位holy 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 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昏黄的现实与灿烂的梦,冯·提尔一如既往地将他对男性女性的见解投射到银幕中,荒芜刮风的山坡和被宗教束缚的小镇,看似蠢笨的女孩看着路边野兔,心底是善良和可爱,而这座小镇则开始显现其恶毒的面目,在阴暗扭曲矛盾的山穷水尽后,我们在最后开始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因爱之名”的故事。
Emily 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种级别的。
拉斯冯提尔的“痴情女苦情戏”,圣徒般的女人为爱痴狂献祭给了整个小镇,而结尾的圣钟敲响更像是耶稣受难后对世人精神的洗礼和训诫。冯提尔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来蔑视、讽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罗》则是用现代的寓言呼应圣徒的虔诚。冯提尔的偏执狂(疯子)属性带来的往往是毁灭,而毁灭本身充斥着变态的快感。
这样的电影,有点艰涩,需要一种定力来观摩,我不很感兴趣。
拉斯冯特里尔自始至终是个疯子,难入法眼。
别跟我说你善良。也别跟我说你喜欢善良的人。人们向来歌颂执念,是因为人们从心底不相信执念。其实拉斯冯提尔片中的人物都是异化的,却恰恰最贴近社会的教条。他质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场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