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比看之前预料的要好不少,因为演员给力。安妮宝贝的小说没读过,我刚泡上网的那几年,2000年初,她的影响已经泛滥。因缘际会见过两面,加上后来的一些事情,对她的印象很不错,是个有善心的踏踏实实的人,一个普通的浙江女孩,喜欢把事拎清楚,也有自己故作神秘以吸引粉丝好奇的应对媒体策略--------------------当然这也可能是误会,因为认识的读书写字的朋友,真没有谁谈论过她的作品,倒是听见上海的作家朋友详述过,她在一堆她以为是有着思想和态度的严肃作家面前,试图用长篇大论的文学观来博取认同的滑稽事,当然,这是黑,那些严肃作家心里对这个赚了大钱还想获得一种智力上尊敬的流行作家是怎么一种酸痛和不屑,用脚趾头也能猜到,所以也不能当真。
因为音乐的关系,那几年,我认识不少女孩,和她们成了朋友。有一次去香港,和一个内地去港留学的女孩,坐在沙田的餐厅里吃饭,她突然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接近你?那一瞬间我天降灵验,回答她:你有一个我也认识的前男友,而且,是搞乐队的。她满脸惊奇地点头,我说中了。她不知道的是,我认识的那些女孩,几乎都有一个做乐队的前男友,我成为了她们某种想象或情感延续的背景,甚至,她们想从我这儿了解点她们永远弄不明白的乐手生活,或是倾吐她们的情感故事,她们觉得我应该能听懂。
所以在看这个电影时,我想起了她们,一些青春冲动和不甘于庸俗生活的叛逆热情,夹杂一些虚荣和成为被人瞩目的人物的虚幻信念,造就了我认识她们时的可爱、浮夸、故作特别和流浪情结,我们总是在相互的讽刺和嘲弄中打发掉了一些好像偷来的无忧无虑的时光。看电影中的安生时,我差点呆掉,因为和曾经认识的某个人太像了,包括那种少女在学习表演后扮出来的不羁表情。有一个深夜,记得都十二点了,三个女孩打来电话,邀我和同伴去唱歌。我们去了一个像是临时搭建的低档卡拉OK,尽兴一晚直到天亮。三个女孩告诉我们,原来她们商量好,是打算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去流浪的,包都整理好了。哦,这样啊,我边敷衍着边问,那你们打算从哪儿开始啊? 先去无锡,她们说。我靠,无锡,这么近也算流浪呵。那你们现在去不去了啊?我们改变主意了,她们笑着说。
据我所知,这么些年过去,那三个女孩互相已经不怎么联系了。
小说或电影,展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或情调或情怀,摆出来被人观摩,收点钱,其中自我感动的部分,在事后也许当事者也会感到矫情、虚假。认为俗气,也许只是因为你看多了,觉得俗套。放眼西方,青春片也不都是像大陆台湾香港这种的,逮着“情“一个劲死挠死煽,大约现实中越没什么,越想什么。
那本深蓝色的,封底印有几朵繁花的书,是我高中买的。纸张已经泛黄,页边也已卷曲,带着时光的印记,却依旧执拗地泛着墨香。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我是为了这部电影特意把它从橱柜里翻出来,看了一遍。
我想我准备好面对这个故事了。而这部电影《七月与安生》,给我展示了完完全全不同的让人深陷的惊喜一面。
七月与安生,性格完全不同,一个温柔如水,一个热烈如火。她们于十三岁相识,宿命般的互相吸引。她们黏在一起腻在一块,亲密到互相看胸泡澡睡觉。直到18岁爱上了同一个男生——苏家明。难道在一起久了的两人连喜欢男人的口味都相似了?有人把它简单归于三角恋,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闺蜜抢男友的无聊狗血故事。
一. 想要自由人生还是现世安稳?
有人说,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人人都幻想成为一个女流氓,轰轰烈烈,闯荡四方。抽烟喝酒,潇洒不羁。
如果说温柔安宁的七月是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女孩,顺利的上高中,考大学,偷偷暗恋一个成绩好的男生。然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稳定男友,结婚生子一辈子。那么安生,是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女子。有那股子冲动,那股子牛劲,敢爱敢恨走四方。自古红蓝出cp,剧组特别贴心地给她们安排了那贯穿始终的衣服颜色。蓝色,代表安静忧郁的七月,红色,代表热烈奔放的安生。
物极必反。七月骨子里是向往自由的安生,而安生确是渴望安定的七月。憋在一个象牙塔许久的女生,心底里对自由对狂放不羁的极度热爱。七月那么的羡慕安生,可以到外面闯世界。我特别理解七月,因为我就是那样的女孩。
我一直是有些软弱有些怯弱的,曾经面对这个世界想要干点什么却什么都不敢做。但见到那种可以背包旅行敢爱敢恨的女子,甚至看到她们喝酒狂饮她们的刺青,心中都有隐隐的羡慕和快感。有时候,我觉得性格憋久了只差一个爆发一个点。好女孩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隐藏的魔鬼。
而安生却从小缺乏爱,她是多么想要有个家,有个安稳的可以栖息的港湾。她想窝着,和她亲爱的七月一起,有父母有人爱,有个家。而她,却不得不离开,七年,去闯荡。坏女孩的心中也许有一个软弱的天使。
只因为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这个叫苏家明的男人个性软弱的让人想掐死他。就是个渣男典范,或许他也分不清他爱上了谁,谁又多一点。如果说他第一眼就被“坏女孩”安生吸引,那么请你出轨的快一点。这是我第一次想对着一对意图出轨的男女说,你们为何隐忍这么久?十八岁那年就该英勇果断。优柔寡断的爱,永远会把双方都伤到很深。
二. 男朋友和女朋友
七月的个性,只有安生最了解。安生默默离开,以为一切就可以结束。这是她以为的“让“”,可这所谓的让,能让爱情随之而去吗?
当爱情遭遇友谊,该怎样选择?厕所那场戏。是注定了的闺蜜撕逼大战,可编剧却安排的真实一点都没感到矫情。马思纯的狮吼功大爆发,周冬雨楚楚可怜,一句“我们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泪流满面。
这部影片的男主自始至终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牵绊。他伴随着或者说迫使了七月与安生的成长。这是一部有关女性内心感情的戏。
成长是什么?你终于认清了自己内心想要什么,爱谁,去哪里。
家明喜欢问:你还好吗?安生总说,你不要问我这么哲学性的问题。
可她们确确实实在一路上寻找到了这个哲学性的答案。七月挺着孕肚来找安生,她说我终于想明白了,什么对我重要,什么不重要,她们都恨过彼此。但重要的是,我只有你。
人生在世,路很短。我们开始不以为然,但是从13岁开始纠缠的朋友,爱人、真的没有那么容易放弃。七月,安生都是如此。不禁觉得这部戏有点女同戏的暧昧,也许除了男主角,她们更爱彼此。她们之间的情感纠结,可能让那个男人都有点无法触摸。女人心底的秘密是柔软细腻的,无法想象它诡异的暧昧。我们可以去爱你,可以选择不爱你。
闺蜜和男人,女朋友和男朋友。是每个女生成长过程中过不去的坎。也许一开始,三个人就不该在一起。这样就不会有后面的乱七八糟。安生对家明说,你抢了我的七月。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爱起来也许不都是爱情,却都是爱。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自私。两个女人都想得到一个男人的爱,却又还想要爱彼此,维持像小时候那般纯真的友谊。这简直就是开玩笑。一般三角恋剧情之所以低智商在于,女二作为绿茶婊抢了白莲花女主的男朋友,这样的纯撕逼就只是一个无所谓的狗血,绿茶婊是没什么道德底线的生抢。而七月与安生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矫情,因为两个女人都还想着对方的好,隐忍地想要维持下去。
我不喜欢最后反转的死亡结局,尽管安妮宝贝的书中也安排了不同的人死亡。可是就是想要看着她们的生命美好下去,而不是戛然而止在二十七岁。所以电影里,最喜欢隐约中岩井俊二的影子,把七月拍的那么美。她走在路上,仰头望着雪景,低头吃着汉堡,走过千山,走过大海。一直活在安生的记忆里,一本永不磨灭的小说中。
三. 时而七月,时而安生
看电影之前,我总觉得选角错了吧,应该互换才是对的性格。
因为周冬雨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清纯的眯眼一笑,连牵个手都要脸红的女子。而令马思纯崛起的那部电影《左耳》,里面的黎吧啦正是一个如安生一样小太妹似的女生。
演员们演绎出了完全不同任何时刻的自己。特别是周冬雨,完全是她演艺生涯最强的爆发,最好的一次。她夹着烟,喝着酒,红肿的眼睛,想要哭却硬生生地咽下去。她就是那个闯荡江湖的豪女子,却又无数次想要停下来,找到一个家。“也许是老了吧,没有想和陌生人瞎聊的欲望了。”周冬雨在一言一语中构建了那个安生。
她们是多变的,或许某部电影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面。周冬雨也会成长,她不可能永远只是个高中生,连亲个脸颊都会吓哭。马思纯很文艺,也许涂绿眼影的黎吧啦不过是她性格中的潜在小人格。
其实,七月和安生不过是一个人的矛盾体。人有许多种想法,如果外表是伪装吧,每个人卸掉伪装的真心又是什么呢?七月最终变成了流浪着的安生,安生却变成了安稳的七月。就像我时刻想要奔向远方,也许有一天我会真正背起背包走在路上,却会不断地想要回家。人就是贱骨头。必须将想象着的多彩多姿的世界通通过一遍,才肯罢休。
首映的时候主持人问大家,喜欢七月还是安生。更多的人举手喜欢安生。为什么呢?陈可辛说,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七月,七月都喜欢安生。因为我们都想成为我们所不能够成为的那种人。
时而七月,时而安生。
这大概才是人的一生。
去看电影《七月与安生》,在那之前,片方的发布会找了几个嘉宾辩论,主题是:你愿意当七月还是安生?遇到闺蜜抢男友,撕还是让?
这几个嘉宾里也有我,我选了七月,被抢男友的那个。在我看来,不存在撕或者让,如果我是七月,我尽量不让男友见到闺蜜,不让他们有互留微信和电话的机会;如果我是安生,我会自觉地不提出见闺蜜男友的要求,见了也不会留他任何联系方式。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但是,很多女孩和闺蜜的感情不可能像我说的这样冷淡而克制,她们恨不能日夜厮混,一张床睡觉,一个浴缸泡澡,一管口红共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惟有男友,不能共享。
《七月与安生》应该是八零后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安生和七月十三岁就认识了,关系好到可以摸对方的胸部看发育了没有。七月高中时交往了一个男朋友,带给安生看。不羁诱人的安生让家明恍惚了,三角结构开始崩塌。
男人只是菜上的萝卜花,两个姑娘才是主菜,土豆烧牛肉里的土豆与牛肉,少了哪个这菜就上不了席。安生是红玫瑰,热烈、脆弱、作天作地,七月是白玫瑰,温柔、稳定、岁月静好。
按照常理,两个互补型的女孩交朋友很好,因为她们对男人的审美通常不一样。但两个女孩如果朝夕相处,连月经周期都会一致,口味也越来越近似。安妮宝贝的小说又总是有一个安生这样的女主角,在原生家庭得不到温暖,对别人拥有的温暖既淡泊又觊觎,这样的女孩往往因为脆弱而拥有特殊的魔力,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想呵护她表现坚强下的孤单,包括七月,也包括七月的男友。
一起看电影的九零后小朋友说,周冬雨演得真是精灵古怪,这么一个很可能招黑的角色居然挺可爱,比起安生,她更理解不了七月的逻辑。是呵,为什么明知安生抢了自己男友,却不在第一时间撕烂她的脸,而是依旧与她做知心姐妹?为什么明知男友对闺蜜有了蠢动之心,却不给他一个大嘴巴子,潇洒地走开,还同意与他结婚?
20多岁的时候我也会这么想,最喜欢电影里原配、渣男、小三撞个正着的一幕,抽完贱人的耳光或者泼他们一脸红酒,扭头就走,连还手的时间都不给他们。到下一个路口立刻撞上真命天子,男女主角的故事这才开启。
可是,现实是,你还没抬手就被渣男推开了,哭着跑出去,几年内也没有再遇到过可心的人,下一个男友,或许老实巴交,但你一点也不爱他。
这么想想,《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和原著有很大差异,而这差异恰恰是因为电影是成年人的视角,小说则是少女读物。电影的监制是陈可辛,从《如果爱》、《甜蜜蜜》时,悲观主义的陈可辛就不停地打碎银幕上的爱情童话。
《如果爱》,只有金城武是在爱情里的,周迅的野心和真爱永远是事业。这是个男女关系对调的故事,金城武更像是苦苦守候的秦香莲、王宝钏,只有他的心还停留在初恋那一刻,而周迅早已郎心如铁。
《甜蜜蜜》,张曼玉和黎明不是不相爱,但他们从没失去过理智,在面包与爱情面前,两人的选择都是前者,因此他们的错过才特别可惜,但如果他们真是不顾一切,世上不过多了一对为柴米油盐天天吵架的平庸怨侣,哪还有什么荡气回肠?
七月这样窝囊的女主就是会在论坛里发贴《我的男友被闺蜜抢了,我该怎么办》,网友劝她分手,她痛苦地说我放不下,我的心知道但身体不听话,然后被网友痛骂到不敢再露头的“包子”、“圣母”,人们骂这种女孩特别酣畅淋漓,仿佛抢别人男友的是七月,其实不过是路人的代入感,因为大多数人是七月,根本成不了安生——作,也是需要天赋的。
年纪大了之后,慢慢能理解七月为什么不放手,既不和男友分手,也不和安生决裂,装聋作哑地把平静的日子能延长一天是一天,直到再也装不下去。
她为什么不分手?
从现实角度看,与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分手的沉没成本都太高了。安生是13岁认识的,男朋友是高中认识的,这种十几年的关系在成年之后再也没法遇到了,因为成年人有防备心,不能再完全不计较地去爱一个人。
这些已经付出的巨大的爱,就像是你借出去的债,没撕破脸还指望着债务人有天能还上款,撕破了对方真就耍赖不还了。
从情感角度看,同时失去男朋友和闺蜜比得知他俩勾搭还要撕心裂肺,一个交际圈狭窄的宅女,可以交流的只有这么两个人,维持表面安稳的三角关系,总比那两个人交汇,自己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小点要好过些。
阅历丰富的编剧是明白只有极少极少的女性可以悍然离开,普通人的分手永远是反反复复,说过无数蠢话,自打无数耳光,才能分得掉。最后分掉也不是因为豁然开朗,而是之前累积的痛苦比分手的痛苦还庞大,人性本能的趋利避害会用一个小一点的痛苦来替代大的痛苦。
你不是爱那个人,你爱的是你付出的爱情。
我很喜欢刘若英演的《征婚启事》里的一句台词,她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又不能说出口,总是遮遮掩掩地去请教她的教授,教授说:选择你所能承受的。
这句话真是适用任何情境,如果分手和装死前者更痛苦,那就暂时装死吧;如果渣男和好人偏偏喜欢前者,就先喜欢着吧。
这不是软弱无能,而是自我保护,时间是最好的治愈,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伤痛,十年之后再看,还要努力回想那个人到底长什么样。不信那些为粉丝到处去撕对家的中学生,等他们参加工作后,只会惦记眼前能睡到的,睡不到的不会再花一毛钱。
如果身边有七月和安生这样的两个女孩,我会选择七月做朋友,或许她不是那么有趣,但她善良无害。善良在今天,成了最不被看重的品质,等到了关键时刻,你才懂得善良的重要。
“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就一辈子离不开” 前半部分的青春戏好过后半部分的苦情戏,音乐略满但细节情绪做得足。国产青春片最怕不痛不痒、无病呻吟,这一部算是惊喜。周冬雨的劲儿到位了,可能是最好的一次表演。马思纯高圆圆附体、李程彬低配版任泉+彭于晏化身⋯⋯三角最稳定,除了三个人。
道理我都懂,然而就是喜欢不来。
1、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不尴尬,如果算作青春爱情题材,应该是近些年最好的一部;2、不敢想象周冬雨会有这样惊艳的表演,就像不敢想象曾志伟老师的儿子会把两个妞的墨迹事拍得如此到位;3、恭喜李媛和许伊萌同学,你们一直以来对写故事这件事的态度,得到了回馈;4、推荐去看,希望好片能赚钱。
看完电影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很久没有一个人看电影,哭得很畅快。两位奉献了自己的最佳状态,特别好,被惊艳到了,预感周会拿奖。有些镜头离演员的眼睛很近,想到阿黛尔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美得像诗。
插一句,我小时候是安妮宝贝铁杆级读者,我初二开始在周记本里写绝望小说,一页死三个人那种。现在想想,还是那时候文笔好。啊,果然悲伤是文学的春药🙄
最后半小时的反转提半星,把矫情单薄的那几页原著,改成人生观/世界观对称并互换的“双生花”概念,真的太不容易了。内地院线难得一见的生动通透的女性电影,细致地捕捉到不同性格女生之间的震动效应,她们生命的差异、交叠与轮转。虽然MV过多,情节也有俗套,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掌控非常满意。周冬雨、马思纯双双贡献生涯最佳表演。
曾经分不清,谁砸了消防铃、谁喝了雪梨汤,年少让我们不分彼此;后来分太清,谁挂了玉观音、谁写了问候信,爱情让我们分崩离析;终于你和我再无分别,谁生的小姑娘古灵精怪,谁写的故事叫人唏嘘,双生花开在二七,我们对镜映照出了彼此。爱情能否谦让能否分享,爱一个人能否胜过自己,我们还是分不清。
谢谢编剧 谢谢原作 谢谢导演 谢谢演员 谢谢一切
我是一个渴望安定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追求自由,逼迫自己漂泊流浪。你是一个渴望漂泊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乖巧善良,逼迫自己结婚生子。于是。我看谁谁是归宿,给我一点安定就好,却仍无家可言。你能飞的时候,却已枷锁深固,勒痕太深,再也无力展翅。人生的许多错过,大抵源于装逼装过。
拍得真好,各种人生的细微、琐碎、随机和注定积攒成一种力量。导演没有放肆情绪的浓烈,反而中和出一种很日常的动人感。周冬雨交出了人生最惊艳的一次表演,再次证明了张艺谋是全中国最好的选角导演。必然年度华语十佳。
Bottom line: 看得下去,还不用翻白眼。
女生间的感情就是很妙,互相嫉妒互相爱护,有些东西可以分享但有的东西连碰都别想碰。
在大陆青春片里看到七月与安生,就如同在屎堆里掏出了一块银子,对,还不是金子,但是终于不再是夏有乔木,不再是微微一笑,不再是原来你还在这里,不再是左耳,不再是……更不再是tnnd同桌的你
其实可以将两个女孩的螺旋状人生,看作一个女孩精神世界的两面。安稳生活时艳羡流浪,流浪时想念妈妈做的面和舒服的床,不断挪步试探男孩的爱,敏感又疏离,辗转几万里,发现只能做到爱自己。这么一来,所有的反转都是内心投下的毒药与饵食,杀哪个留哪个,任随其变。
《贤者之爱》前传
1:剧本扎实,结构完整,女性向,那种相爱相杀互生互灭的一体感,表达得很细致;2:周冬雨演得不错啊,马思纯跟高圆圆我有点分不清了,浴室对戏很打动人;3:女性向电影,都感觉男人真是个可有可无的物种,这种蠢物不要也罢!
从问候家明开始,变得有趣了。比较有趣意外的是把作者身份也写到电影里,反转再反转还挺好看。性格与身份角色的互换,真是一出人生最好戏。当七月与安生在一起,再怎么亲密腻味你都不好察觉这份情谊的特殊与可贵。只有七月与安生被拆散,被时空阻隔,你才会发现电影要做的是逾越中国内地青春片这一类型
彭浩翔想当王家卫,曾国祥想当彭浩翔。整体偏矫情,细节很暧昧,第二次反转毫无必要。始终没想明白三个人撕逼的动机何在。安妮宝贝阿姨还是比其他网络写手多两把刷子,懂得从青春期/性的角度切入女性关系。周冬雨本色演出,马思纯(苍老师?)有点惊艳。
小镇青年将在27岁灵魂死去,不甘心后半生行尸走肉地活着。安稳和自由,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必须面对的二选一,在结构和风格气质上它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努力摆脱窠臼,整体把控得当,生动而洋气,预感会掀起票房小高潮。
撕逼不见(狗)血,[作]出新境界。有点超出预期了。王菀之和袁咏仪两位演员相当惊艳。影像感和剪辑都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