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he 11th Hour中《远古阳光的最后时刻》一书作者托恩·哈帝曼(THOM HARTMANN, Author. The Last of Ancient Sunlight)说:“这个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在于二氧化碳过多,也不在于全球气候变暖,也不是垃圾问题,这些都只是问题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这个问题的基本是文化的问题,这个病的根本在于我们的文化。”
而奥伯林学院的大卫·奥尔(DAVID W. ORR, Chair.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gram, Oberlin College)则说:“我们现在成为了每年5000亿美元的广告业的猎物,等孩子们上大学或者从中学毕业时,当他们成为大一新生时,他们已经看了数千小时的电视,平均每天四个多小时,有研究指出其结果是他们可以认出1000个品牌,却认不出10种以上的当地动植物,所以说我们不但是消费者,也是地球物种白痴。”
我想当我们说到现在的我们是怎么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某某电影影响了我的一生或者某某书激励了我,它们造就了现在的我,而不会说经常熬夜纯粹是在向熊猫学习,也再不会有看到鸟在飞的万户,看见闪电的富兰克林,看到苹果的牛顿,如果你一心向物理学的话,你可能会成为一个看到爱因斯坦的XXX。
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个暑期调研,是关于一个叫“漩门二期”的围海蓄水工程,大致上是把一片海围起来,然后通过自然降水把围起来的水淡化——或者更复杂些,或者只是一个填海工程,现在已经没多少概念了,因为学校组织这个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让你去认识这个存在,而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分发你一些资料,一顶带标志的红色鸭舌帽,然后大家一起乘一辆巴士去现场看了一下。现在唯一记得的就是网箱养殖——这么说起来,“漩门二期”似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为了明确起见我摆渡了一下“漩门二期”:
漩门二期围区位于乐清湾玉环县中部,东靠玉环县次中心工业重镇楚门、清港,南距玉环县城中心约15km。围区围垦工程总投资5.29亿元,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1998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围区总面积5.6万亩,其中可供开发利用海涂资源3.2万亩,蓄淡水库水面面积2.4万亩,水库总库容8510万立万米,正常库容6410万立万米。
看来,像记忆里记录的,蓄水,围垦填海,滩涂养殖还真都沾上了点边。
我上初中那会儿“漩门二期”可能还只是筹备中,想起来,我们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一期的工程,现在十年过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样了。当然,我想说的主题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你看,我为了确保自己记忆的正确性,我摆渡了一下。
摆渡(Baidu),谷歌(Google)现在成了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得来不易”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库面前早已是种陈腐的思想了。这样,“得来不易”这样本是用来教导人的话变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存在。
这个世界与过去的世界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仿佛人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已经不再可能出现一个博物学家。
《哈尔·罗杰历险记》中的一家子的种种历险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这套书的作者是个博物学家,所以我记住了博物学家这个词,并且立志要成为一个博物学家。但如今我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打个比方,几百年后当石油和煤消失的时候,是不会再有石油工人或是采煤工人这样的职业的。
就比如说豆瓣这么个环境,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里的人引以为荣的不外乎自己看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电影,听了多少音乐,在满足了攀比、虚荣心的同时,从中又悟到了多少人生,或者最基本的,得到了多少娱乐,并且通过它们又交到了多少朋友或者看到了多少自己的影子等等之类。当然,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有时候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生活的记录,不过,这样的人生会更加特别?自欺欺人。
书,电影,音乐,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么长大的,而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有谁现在敢说,自己是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我们都是在虚拟环境、人工围墙、城中成长的。问题已经不再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样的问题了,就像AI,离了电路板电线中央处理器硬盘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身在局中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状态,到处都是局。那不是我们的衣服,那几乎成了我们的肌肤,那不是我们的空气,那是我们背着的氧气筒。
我权衡不了其中的利弊,最多只能安排一下它们侵占我的人生的比重。因为如果你向自然学习,那必定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效率非常的低下,而且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向自然学习了——没有专业术攻,普通人如今能向大自然学到什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习都是一种二次获取,说是学习,倒不如说是一种成品的吸收过程;而我们所谓的创造,更多的是种偷换概念了以自慰的重复劳动而已——就像我学设计的,我所学到的就是,你抄得越像模像样,就越有人来套近乎,非常可悲,所以我基本上像博物学家那样把这个理想放弃掉了。我们做的无意义的事情早已不计其数了。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要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不要偏激到把笔记本砸掉,或是说把所有的书都烧掉,或者说把CD全都当飞碟飞掉,也许更多时候我们只要多花点时间去接触自然,听听风声,欣赏鱼跃之类的就会大受安慰——也大概就只剩下这么个选择了,因为想摆脱这种“毒瘾”多半是不可能了,学陶渊明?那你就只好穿越一下了,因为我们看深渊看得太久了。
我权衡不了其中的利弊,因为明显的后者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至少是看上去有价值的,而且这样的选择客观上可能也是利大于弊——但是,你要活出个怎么样的人生那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这跟你得到多少之间的关系是没有任何数学公式可以来衡量的。
你要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子,那就去做相应的事情。虽然你不可能真正从我们累积的陈年文化、以及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中逃跑——没有一场本质上的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至少尽个人努力多少还是可以做到一些可能的事情的。
想逃避的去逃避,想追求的去追求,我想,仅此而已。
这就是真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
鼓吹<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小成本典范的人看过这个后估计可以歇菜了. 这个片子具体成本是多少我不知道,从其设计来看绝不会太高.可它赋予的探索意义不是<这>能比肩的.
多说无益,吹<这>的来看看再说吧.
亲爱的同类,这一秒开始,忘记你要拯救环境。环境是终究会幸存下来的,未必幸存的是人类。环境不需要谁的拯救,这颗星球从未停止过旋转,无论在没有我们的以前,还是在或许有我们的以后,需要拯救的,只是我们自己。
我们确实拥有智慧,人类思想创造了未来的概念,我们知道通过今天来影响未来。我们看到机会与危险的存在,并做出选择,来确保生存。时至今日,这种智慧已经进化到有能力反射出我们自己,观察人类自己的存在:
工业革命→自然成为能源来源→经济全球化→观念发生改变→消费主义→规模与需求激增→能源枯竭,循环失调→灭亡
当你我紧随着人类队伍向前欢快而疯狂地涌进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垫脚看一下路途将要通向的终点?生活在人造环境中的人类自己,幻觉我们能够与世隔绝,用自己的力量活下去。人的无所不能性被放大到了界限之外,即使已身处灾难中央,我们依旧用着古典英雄主义式的勇莽与其骁战着……
我们的现有文明构建了巨大而精密的经济系统,它已成为你我生存最倚仗的体系,我们的观念,价值统统围绕着它而建立。这个本该是生物圈子系统的人类产物,现在却以人类自己都无法控制的速度蚕食着母体。
告诉我,你在哪里有意识?你是惯性的受害者吗?这不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后代的世界,我们要确保交给后代的世界至少有我们继承下来的那么好。明白吗?
要是我们不循环能量会怎样?它会在哪里?它会像污染一样出现在我们体内:厌倦,沮丧,愤怒,暴力。这颗星球是旋转的,这个星系也是旋转的。所以,能量也应该是旋转循环的。停止尽可能的拥有,不要让物质偷走你的现在和未来。改变欲望目标,改变无限扩张背后的想法,从很好的拥有到很好的存在。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文明:质量的增长而不是物质的增长——更少物质,更多快乐。
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每个政府,每个组织,每个公司,现在是11小时59分59秒,这就是“全体船员上甲板”的时间。将来500年后,人们再来回顾这个时刻,这会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所有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那个时候的那一代人,会以一种很不同的视觉走在一起。
确实说出了全人类所面临的现状,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批判了当政者。可发展本身就是不可逆的,政客们也不是全都只是为了更多的权力,发展本身已经和生存形成了死循环。人活百年,更无需用自己的行为为地球数十亿年的过去和未来买单。
百年前我们以为不吃草不拉屎的内燃机是clean的,半个世纪前我们认为水力发电是clean的,三十年前我们认为风力发电是clean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化石能源快枯竭了,水力发电站让生态系统分崩离析,风电站带来了大量鸟类死亡和局地气候的改变,太阳能在生产单晶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GHG甚至超过火电!所以,科学的发展仍旧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自己走错后及时收回迈出的腿!石器时代和原子时代,我们都在为了生存改变地球,我们像钟摆一样在两个时代间来去,只为了不把吸毒变成饮鸩。
百年之后,人,尘归尘土归土
数个百万年后,人类,尘归尘土归土
我们毁掉的是我们自己
影星的力量,让我看了这片子;片子的质量,保证了能打动俺这样比较顽固的“环保扯淡”派,毕竟理念阐释的很清晰,有理有据。尤其感兴趣后半部讲solution时列出的不少方案,于是又后悔起世博时没多少机会看工业和城市设计展示的部分。。。
the gobal citizen..martin describing leo
地球人都得看
话太多了
这个也还可以
在数字频道偶遇
戈尔巴乔夫,好久不见
也许里面很多理论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所有的事情都在发生,也会持续性的发生,而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
我被深深震撼了,并且知道这种震撼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堆砌事实太繁琐, 道理讲得太大, 宏观角度来讲这是部好纪录片, 而细节上的缺失使得它只能有3星.
小李还是副编来
不停地再说不停的在说听的好枯燥但是说的我很恐慌,那么世界快点末日吧,回复以前的样子,让人口更少些
各领域大拿们阐述概念条理清晰,抒发观点情真意切,受益,并为之努力。
又一部访谈式 许多观点很犀利
Time for action!
turd
最大的缺点就是叙述不够国际化
环保价值加一颗星
看不懂,看起来有点儿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