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由了!
我在海中消融,化作白色的帆飞涌的浪……化作美,旋律……化作月光化作航船甚至遥远的星色迷蒙的夜空!
我……没有了从前和未来,融进安宁、和谐和野性的欢乐,融进了比我的生命——甚至所有人的生命都更宽广的包容之中……
我属于了生命自己”
作家尤金·奥尼尔于1939年开始撰写自传戏《长夜漫漫路迢迢》,要将自己家中之事公之于众,这是他深藏于内心多年的。透过这部自传,我们可以窥见,为什么尤金·奥尼尔如此擅长描写在受巨大外来压力之下的人格分裂与人性扭曲的心理,他笔下的悲剧如迷雾一般,弥漫四周不得消解,那是些永远没有解药的悲剧,那是些琐碎、纠结、隐痛、不可避免堆积下的悲剧。
这部自传戏直到1956年才首演。
西德尼·吕美特的这部电影《长夜漫漫路迢迢》根据同名自传改编,电影中的小儿子埃德蒙原型便是作者尤金·奥尼尔。
电影由凯瑟琳·赫本、拉尔夫·理查德森、杰森·罗巴兹、迪恩·斯托克维尔主演,四人也同时获得第十五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
电影中场景简单来说只有两个,家里与家外。家里的场景只集中在客厅与餐厅。家外的场景也只是门外的草地与车库之中。
在这样简单的场景里,导演安排了四位家庭成员不同场景之中不同人物关系之间的对话,运用镜头,凭着演员的台词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第一个场景是伴着雾号声,出现镜头里的母亲玛丽和父亲詹姆士是在门外的走廊里,彼此之间是最平常的对话,但是由于两人微妙的表情变化还是隐隐暗示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此时剧情并未展开,他们之间的对话看似和谐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冲突。
紧接着兄弟两人从屋里走出屋外,一家四口聚齐,然后场景再慢慢转向门前的草地上,这段也算是剧情没有完全展开的时候一家四口看似和谐地相处画面,阳光下,草地上,看似美满的画面,本该也是如此,兄弟友爱、父慈子孝,夫妻和谐。
等到母亲玛丽和小儿子埃德蒙相继离开这个场景,父亲詹姆士和大儿子杰米转到了旧车库的场景之后,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就开始被一点点被剥离扒皮。
父子二人于车库之中的讨论虽然基本都是他们之外的两个人母亲玛丽和小儿子埃德蒙,母亲的神经质,埃德蒙的肺结核……但是彼此之间的相互指责相当明显,父亲觉得儿子废柴一事无成,儿子觉得父亲是个吝啬鬼,甚至因此耽误了弟弟病的治疗,于是暴躁的争吵还有时不时琐碎的抱怨渐渐显露端倪,他们激烈地争吵抱怨,却又在最高声的时候戛然而止,相互道歉。
看电影的时候,你需要全神贯注地在台词与演员的表演中寻找蛛丝马迹,寻找人物之间的关联与为什么会对对方抱以如此之态度。
等到父子二人出了车库之后,场景便转移到了母子二人身上,母亲玛丽与小儿子埃德蒙在客厅的对话。
小儿子与母亲看似应该更亲密的关系,实则也是千疮百孔。埃德蒙身体孱弱患有肺结核,母亲因为身体有病而染上了毒瘾,这几个点成了他们之间对话的冲突点。
等到母亲离开了客厅的场景,之后便是杰米进入客厅,兄弟二人在客厅的对话,这应该是几段家庭关系之中最为平和的,哥哥再怎么觉得自己废柴再怎么表明自己嫉妒弟弟,可绝对又是最爱护弟弟的。
这也是他们家庭关系里不可自拔的地方,纠结的爱,父母之爱,兄弟之爱,夫妻之爱,彼此都充满爱,可是这种爱意之下掩盖着剧烈的恨,会在压不住之后突然爆发的恨。但这种恨又抵消不了彼此的亲情爱情血缘,于是循环往复,纠缠其中不得安宁。
之后的场景就只集中在餐厅与客厅,大儿子与母亲的对话,父子三人的对话,母亲与女仆凯瑟琳的对话。
最后的场景是一家四口围坐在客厅的桌边,这与之前开头的在草地上一家四口的画面形成对比。
父亲詹姆士
父亲是个吝啬又专制的角色,他的吝啬在电影中有很多情节展现。
在他第一次进到客厅的时候就首先装作不经意地去看威士忌瓶子,结果瞬间被大儿子杰米拆穿,然后还要继续装作若无其事。
在给小儿子埃德蒙钱的时候,用手慢慢缕出一张,而且还是一张让埃德蒙很是惊讶的十美元。
天黑之后也不愿多开一盏灯,进门的埃德蒙被绊倒他指责父亲吝啬不愿意开灯,父亲装作大方地将所有的灯都打开,等到父子谈话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的吝啬本质又发作,借灯光太耀眼又将所有的灯全都关闭。
到这里埃德蒙忍不住发笑,连观众也忍不住发笑吧,这是整个电影中唯一的笑点,只是这个笑点透着悲哀。
父亲的本性不可改变,而父亲的吝啬专制与自以为是又是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之一。
一个如此喜欢控制又吝啬的父亲怎么可能不给整个家庭蒙上阴影呢,母亲的病得不到及时的医治,杰米也曾说埃德蒙的病也是父亲吝啬的结果。父亲的专制也让整个家庭氛围都是压抑的。
可偏偏他自以为他的一切是最有道理的,他童年经历了父亲抛妻弃子与难以想象的贫困,他认为这种极端贫困的经历了使他吝啬,可是他的吝啬与颓废又造就了妻子的悲剧。
母亲玛丽
母亲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年轻的时候因为爱情与梦想而嫁给是演员的父亲。受到过丈夫的冷遇,遭受丧子之痛无人能诉说,生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不小心染上了毒瘾。失去孩子使她变得神神叨叨,在这样的痛苦中永远无法治愈。
她爱着两个儿子,却又时不时地想起他们的不好,她认为大儿子杰米故意将病传染给了夭折的儿子,她觉得身上的病痛关节疼痛都是因为生了小儿子才有的。她敏感多疑,因为儿子丈夫的话而疑神疑鬼,她觉得所有的人都在监视她控制她。她不可能完全恨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但对他们确事实上是爱恨交加的。
哥哥杰米
不受父母待见的儿子,父亲觉得他游手好闲流连于酒吧,小时候将病传染给了弟弟尤金致使其夭折,这是他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因为母亲觉得这是他有意为之。由母亲的叙述,他那时候也就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种怪罪是不是过于沉重。
弟弟埃德蒙
身体孱弱患有肺结核,爱好读书的文艺青年,可能正是由于身体与爱好的原因,他整个人是忧郁与压抑的,这种压抑来自于自身也来自于家庭。他在与父亲的对话中有一段自述,如文章最开始的引言的那样,他希望自己是自由的,如海鸥或鱼一般。
一次,我坐着一艘横帆船,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信风中一轮满月当空,那条破船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前进,我倚在斜桅上脸朝着船尾,脚下海波翻滚、浪花飞溅,头上桅杆高高地扬着风帆,月光下一片洁白,眼前的美景和帆船悦耳的节奏使我沉醉,一时间我迷失了自我,真的像魂出了窍一样,我感到无比的自由!我消融在大海里,变成了白帆和飞溅的浪花,变成了美景和悦耳的节奏,变成了月光、帆船和星光黯淡的高高的天空,我不再牵挂过去和未来,只感到宁静与和谐,只高到一阵阵的狂喜,我似乎超越了自己渺小的生命,超越了人的生命,而达到了生命本身!……与神同在的境界
……
就在这刹那间,你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刹那间一切都有了意义,然后,那只手又将纱幕放下,你重又感到了孤独,重又迷失在雾深中
……
我生而为人,真是个大错……
这一番描述,是埃德蒙对着父亲讲述自己,于片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最宁静平和的时刻却终究还是摆脱不了现实中的琐碎与纠结,他对着父亲剖白自己又如何,虽然父亲可以平静地听着,听罢却也只来了一句“你又开始作诗了……”埃德蒙反应平平是从未指望父亲可以理解。
导演吕美特将这个家庭人性的情感都埋藏在了琐碎的叙述与瞬间爆发的歇斯底里的争吵之中,就这样一点点层层剥离这个家庭本来的面貌,每个人的怀疑与纠结,过往与现在,不可自拔,不得消解。
就好像那从始至终都在暗示着的雾号,笼罩着他们的问题疑虑就如迷雾一般,看不清也驱赶不得。
最后的场景,一家人静静坐在桌边,母亲玛丽安静又有些虚弱地讲述她与父亲詹姆士的情感往事,镜头越拉越远,越来越远,微弱的光蜷缩在镜头之中,慢慢地这一切似乎就要结束了,可是突然镜头切到了四人的面部特写,父亲、母亲、杰米、埃德蒙……母亲的声音也渐渐停止,音乐伴随着雾号响起,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神情,然后又等镜头重新切回远全景之后……一切结束了……
这部电影是为奥尼尔和吕美特而来。 首先谈谈奥尼尔的剧本,因为是他半自传体的戏剧,所以期待值相当高。略失望的点有两个:①主题之于我无甚惊喜,所有那些折磨、歇斯底里……的情绪都太过熟悉,以至于都不像是艺术作品了。②挺赞同豆瓣有人“奥尼尔是理念戏剧”这观点。以这部电影为例,开头就能理解到奥尼尔想要表达的主题,但或许就是因为这种主题先行,台词显得相对单薄,因此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够丰满。不过这两点都掩盖不了这部伟大戏剧的光芒。奥尼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家庭中的复杂情感:每对关系(夫妻&兄弟&父子&母子)中都有爱与恨,他们互相伤害、怀疑、折磨,却又无可奈何地谅解并继续深爱彼此。每个人的无理行为都有完全正当的理由,但又对家人造成伤害,这个矛盾点奥尼尔处理地太妙了。也是关乎生活,“生活总是在定好的地方绊住了我。”而结局则表明,就如同标题一样,这段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还远没有结束。 导演吕美特不愧是群戏电影大师,四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不过对比赫本大帝(感觉固定小动作过多)我更爱三位男演员的演出。雾角声和房子都是象征,并且在结尾处达到最大作用。将近三小时布景只有几个房间的电影 吕美特的调度、打光和面部特写都上佳。尤其是结尾处四人围坐桌前,由大远景拉镜头突然切到面部特写再回大远景太妙,还有神乎其神的光线在窗子中的变换。教科书版的戏剧改编电影。
一、明显的话剧改编。
二、主要人物总共4个。爸爸、妈妈、哥哥、弟弟。
三、话痨。从头说到尾。头10分钟后,就受不了的。开始1.5倍速度。然后发现空洞无物,开始2倍速。接着发现自己快疯了。于是3倍速勉强看完。
内容,确实鸡毛蒜皮的琐事。
话剧改编成电影,不太合适。
至少,女主角(妈妈)演的太过神经质,有点过了。用力过猛。
对话其实不自然。哪有在一天之内,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过去说一遍的呢。
他们家又不是之过了一天,应该天天如此。不可能一天之内把话说完吧。
明天呢,后天呢,没话说了啊?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探讨“家”这一主题领域中的人和天之间的张力,即在家庭的空间、舞台、架构、前提、条件、基础,即“形式”中,人的因素和天的因素如何交战、冲突、对抗。虽然我们在属人的因素的引导下会陷入迷茫和混乱(愤怒、忌妒、怨恨、狂妄、僭越、暴戾、粗蛮、侮慢等),但“希望”永在,“天”永在,“事情”永在,“天”的一面永在(即家庭“本身”,即规定和决定人与事情的现状及演进的“是者”),我们还是在一起互相爱着、结合着。这就够了!只要我们有爱,事情的现状总是会变好的。
此即所谓“立乎其大”!即选择和坚持事物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层面所构成的整体架构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走“上行”的路(“走向上的路”——柏拉图《理想国》末尾语),坚持自我教化和自我提升,永不放弃!我们要在自我提升和修身中浸润一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舞台剧风格浓厚,四位演员的表演堪称完美。西德尼·吕美特娴熟的调度与安排将每个场景中的镜头切换基本用到最少的镜头数,而在不同时刻的仰视、俯视、移动都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情绪,结尾时跳脱空间的摄影让人拍案惊奇。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要归功于奥尼尔的伟大剧作,当之无愧美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August: Osage County> 与这个故事太像了——滥用药物的母亲,酗酒的父亲,烂泥沼泽一样的家庭关系,再多的独白都都无法消解的祸害。单空间冲突导致《典当商》中克制出色的表演没了,只有用力、眼泪和For god sake,无节制嘶吼叠加成了催眠曲,让人昏昏入睡。
终于看了这部神作。大爱戏剧式电影。虽说有点冗长,不过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张力使得影片抓人眼球,情节之外的内容颇多。
吕美特62年的电影版production实在不能配上这出可跻身英语最佳剧作之列的伟大作品。整个节奏有些太赶,扰乱了整个绝望情绪慢慢爬上来的从容。四位演员(某些很棒某些miscast)并不是在同一个世界里演戏,其结果就是每个人的独白都不错,但彼此的对手戏就都没打到要害处。
戏剧式电影的典范之作之一。改编自Eugene O'Neal同名自传小说,Andre Previn作曲,Boris Kaufman摄影,泰隆家的漫长的一天,是他们家的每一天,是所有问题家庭红尘炼狱的每一天。令人惊叹的结尾:我们无意间闯入了一个家庭,窥探到它不堪回首的丑闻与内幕,然后又被逐出或自我放逐,这是无人能拯救的伦理悲剧。
每一个伟大的戏剧家都有一个悲伤的童年,于是我们看到了Eugene O'neill这个自传性的充斥着痛苦、烦躁的剧本。吸毒的母亲,吝啬的父亲,大儿子是纨绔子弟,小儿子得了肺结核,无时无刻充满斗争性的争吵使全片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Ps:Dean Stockwell帅到掉渣啊!
从形式上讲,一天之于一地,Lumet是上佳人选。但略出乎我意料,四位家庭成员间捉对厮杀不仅炽烈,而且漫长,表演和摄影两方面都深受欧洲影响。美国评论界称其强硬而沉闷,正是最佳褒奖,因为那就是尤金奥尼尔,一个戏剧界真正的当代人,从过去和外围证明了当下仍是不断延续的过程。
两小时煎熬换一小时震撼。父母的戏重复冗长,兄弟的独白精练深刻。这兄弟爱必须影史留名啊哥哥再废也不忘关心弟弟,不管他如何把自己说成毒蛇弟弟一刻也没有怀疑过他对自己的爱,演得好到吓人,只能陪着哭了。结尾母亲独白长镜头和普列文配乐也是绝杀。
看到一半想停下来思考人生 pause
真的好爱撕逼戏尤其家族撕逼戏,话剧好适合家族撕逼,相比《八月奥色治郡》多了绝望和忧郁和文采。家庭每两人遇到就捉对开撕,歇斯底里喜怒无常沉浸在回忆和痛苦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法blame任何一个。好喜欢小儿子,看他无奈的面对这种家庭我也很无奈。这戏角色设计就是为给演员拿奖去的。
影片立意深刻,细致感人,几位演员的表演精彩绝伦,颇具震撼力。
毕竟是美国人.拘束非常多,所指也非常明确和现实.奥尼尔无疑是个悲观主义者,困圄他们的不是往事,而是经验和人物自己成为生活的那部分,奥尼尔让那些经历过生活的人继续自己的尘世无变故的惩罚,让一个新生的无辜的青年,这个唯一的希望与融合得疾病而死.最后一幕使人们回到初生的起点,那里,人们象幽灵一样诞生于自己的齿唇.
代餐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看完深入理解了几个点:1.其实是部大女主戏 2.FM绝对是当时演Tyrone的最佳人选(他就是HE版Tyrone……)难说为了大赫本舍弃FM是否是更佳的选择,但拉尔夫的Tyrone无法让我相信他年轻的时候是个万人迷= =说回电影本身,吕美特摄影绝了。结尾那片黑,观众和角色一同心死了
最后房间的超大远全景切四人的面部特写再切远全景(光线在窗子中变换),真是好厉害,大胆的使用朴素的方法。赫本大帝的表演相当强悍,牢牢控制住了本片的神经,她又挣扎,她将不同的触感放在不同的关系里,既像在舞台上,又像在自己的领土上,超越了时空的柔软的令人追忆的表演。
3.5。感觉就像是导演憋了很久,终于倾诉。台词比较考究,可看性挺强。对往事的痛苦追忆。爱是戏剧性的和悲惨的,所以你会上演那空虚的一幕。ps:看完这片,更加觉得伯格曼的厉害了。请参阅《野草莓》《呼喊与细语》。
家庭里各种残碎和纠结之事,长期隐痛,一触即发。于你于我,对错难辨。心中的爱演变成别人的痛,痛到责备,痛到逃避,痛到麻木。完美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镜头调度,叫人怎能不赞叹西德尼吕美特的功力~
看了50分钟,剪辑有点怪怪的,尤其是一开场显得是个跳跃的错误,明显违背了好莱坞经典剪辑原。表演我也不可以……赫本拿腔拿调的姿态太明显了(即使对于一部戏剧改编电影而言
全家人都处在一种爱恨交织的氛围里,他们责备彼此,仇恨自己,沉浸在自我所谓“辉煌”的过往,为脱口而出的真实又恶毒的话语道歉。吝啬鬼爸爸,瘾君子妈妈,酒鬼哥哥,而最具生活希望的小儿子即将面临死神的召唤,白天仿佛有一辈子那么长,而黑夜更是如同地狱无边无际。Lumet电影非常考验演技也同样捧演员,他在摄影机后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一些刺耳的声音放心地交由演员替他表达,让观众面对难堪的现实,残忍又直观。
“STORY OF A ROTTEN FAMILY”。剧情让我想起去年的《八月奥色治郡》看似普通的一家其实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往,随着剧情深入四位成员的矛盾冲突不断显露,愈发复杂。但是三个小时毕竟长了些,有些地方的大段台词(的确经典!)略显冗长。赫本演的最棒,说实在相比下男角们就舞台感过重。
前半段有些累赘,174分钟的篇幅可以缩短;改编自尤金·奥尼尔的同名作品,所以自然采取了舞台剧的呈现方式,因而考验演技,而四位演员的演技一流,特别是扮演父亲的Ralph Richardson,隐忍和爆发都流露得极其到位,四位一起问鼎第1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帝影后也是佳话一段;家庭戏,中段夫妻的那段对话塑造出婚姻的矛与盾,此前,此后,同样的人,又再也不是曾经的人,感情发生变化,却没有发生位移,痛苦就此蔓延,好的家庭戏一直是我的软肋,容易使我联想,这次是站在了自己爸妈的位置上,他们是怎么想对方的,他们的眼泪我又何曾真实了解过呢?失语;后段集中于父子对谈,兄弟对谈,让家庭的关系暂时“脱离”,观众眼见的是家庭里的个体,他们如何理解对方,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情感上的爆发又让我联想被家庭关系长期扭曲下的自己,呼~千言万语不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