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拍的很差,杨凡俗之又俗的地方在于他的任何一部戏必要两个女人去争一个男人,女人的友情固然有可能因为男人而破裂,正如男人们也通常因为女人反面是一样的,然则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条道理通用到尽,正如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杨凡一样恶俗。
亦舒恰巧写的是一本关于两个女性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却保持了一生的友谊的故事。
杨凡的镜头一味追求美丽,情节却没有生动性,开头似女同片,紧接着就在两女一男这条路上狂奔而去,,拉都拉不回来。尤其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场口,杨凡偏偏拍的灵魂尽失,气煞人。
第一处是锁锁赚了钱想要回去还尽多年来寄人篱下的债:
车子驶到西区,停下来,她俩结伴走向区宅,还未到,已闻到那股熟悉的面包香。
仲夏夜,石板街,榕树须直垂下来,南孙用手拂开,问道:“是什么树?有一种树,传说根下永远隐蔽着一只鬼。”
锁锁没有回答。
她双目直勾勾地看着一个建筑地盘。
南孙这才会过意来,不禁低呼:“拆掉了。”
区家住的四层楼房子已拆得一干二净,此刻用木板围着,白漆红字,书写着建筑公司的名称。
自空口看进去,只见泥地上堆满钢筋机器。
“哎呀,人去楼空。”
锁锁无主孤魂似的站着不动。她回来了,回来报答于她有恩的人,他们却已离去。
年轻的她第一次尝到人生无常的滋味。
过了很久很久,她低声说:“我还以为,一切恩怨可以在今夜了结。”
“我们走吧”
“你看。”
南孙随锁锁手指的方面看去,只见地盘隔邻已经封闭的一层旧楼乌黑的露台上摆着被弃置的花盘,密密麻麻开出硕大、雪白、半透明的花朵,随着晚风正微微摇摆。
“昙花!”南孙说。
那特有幽香冲破黑暗撒得她们一头一脑,迷惑地钻入嗅觉。
锁锁站着发呆,似一尊石像,薄薄衣裳被风吹得贴在身上。又过了一阵子,她才颓然说:“走吧。”
真没想到她不择手段要离开要忘记的出生地,又胜利了一次,比她更早一步离弃她。
看书的时候,我曾经反复阅读这一部分,一半深深为南亚七十年代的夏夜风情所震撼,一半为着那句人生无常,原来一味想要扬眉吐气的境地可能早已先一步封死了这个机会,还有随着城市工业发展而逐渐消逝的情怀,还有面包香……
杨凡未能呈现之万一。
第二处:
“我不管,朱锁锁是我的朋友,永远是。”
“你看你脾气。”
“爸爸若问起,只说我们已经不大见面了。”
蒋太太不出声,静静点起一支香烟,把女儿房门掩上。
“你也应该管管他,就该他自己跳舞,不让人做舞女,谁同他跳?”
“这是什么话,这是同父母说话的口气?”隔了一会儿,蒋太太说:“惟一受我管的,不过是麻将桌上的十三张牌。”她的声音无比苍凉。
……
南孙并不觉得特别伤感或者反感。
无论什么都需要付出代价,一个人,只能在彼时彼地,做出对他最好的选择,或对或错,无需对任何人剖白解释。
这一部分,南孙首先为朋友遮掩、否认,然后承认、辩解,接着尝试去了解真相,最后是心疼。
南孙并不是个只会闹脾气对社会一无所知并觉得朋友专营丑业令人难堪恼羞成怒的人,南孙只是对锁锁抱有一种心疼的心酸,物伤其类也好,心疼朋友也罢,她从不觉得什么人有资格看不起锁锁。
第三处:
门铃一响,进来的是一位中年男子。
女佣忙称李先生,可见是熟客。
但南孙不见锁锁站起来招呼他,她自管自蜷缩在沙发中,似一只猫,只用两只宝光灿烂的眼睛盯住他,嘴角似笑非笑。
那位李先生自己斟了杯酒,坐下来,与锁锁对望,眉来眼去,尽在不言中。
不知恁地,南孙的面孔红起来,她讪讪说:“我告辞了。”
……
他自己开门去了,前后逗留不到十分钟。
而锁锁从头到尾以同一姿势坐在同一位置上,动也没动过,但南孙却感觉到室内不知什么一直在流动,引起人无限遐思。
个人认为这才叫调情,这才叫香艳旖旎,本来曾江同钟楚红,多么多姿多彩的两个人,但那场戏做出来却苍白呆板,毫无诱惑性,看得人乏味异常。
以及,从无家明这个人,他属于另外很多个故事,偏偏不属于这一个。南孙同锁锁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连审美观都南辕北辙,她们断无可能看上同一个男仔。通篇的蒋南孙都大方潇洒果决,虽然内心仍有惆怅,但那是为着其他事,绝不会是因为妒忌。
李先生从无破产,锁锁捱义气是为了谢家,最后那个俗套风尘的卖身故事是什么?杨凡以为这是梁凤仪的花帜?!
从头到尾浪费演员浪费题材,尤其浪费了钟楚红那一口糯软粘腻得如同仲夏夜一样浓的化不开的广东话。
看起来低调的白衬衫值得人手一件,可以伴你整个春夏秋冬。亦舒就特别喜欢写穿着白衬衫卡其裤的妙龄女郎。又时尚又美丽。香港有个导演叫做杨凡,拍过美少年之恋,里面有你们的老公吴彦祖,还拍过游园惊梦,里面也有吴彦祖(天哪我觉着最美丽的吴彦祖都在杨凡的镜头里)!除此之外,他还拍过好多亦舒的故事,虽然他的故事,剧情都很弱,但是画面,真的都超级美。
我一直很疑惑亦舒为什么喜欢把版权交给他。玫瑰的故事,流金岁月,都跟原著的精髓真是没有一毛钱关系。尤其是,万万不能接受把蒋南孙跟朱锁锁演成了陈可辛版的七月和安生,让两个女孩儿都爱上了家明。不过那个剧里,演员选角很成功,一个钟楚红,一个张曼玉,都是最好的风华。两个人随便穿了件学校白衬衫制服,望着同一个方向微笑。此情此景,真的就是那句诗,什么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两个人不说话,就非常美好。
亦舒女郎都吃五谷杂粮,生病了要喝药水。不像琼瑶阿姨一样都活在一帘幽梦里,有爱情的滋养就能万物生长。在亦舒的世界里,你爱不爱我跟我有什么关系,老板也不会因此而多给我发工资。我还是要好好睡觉,明天起个大早,继续应对老板,客户,同事。没准还有一堆八卦的亲戚。另外亦舒强调,做人一定要姿势好看。
我的前半生前段时间大火了一把,实际上我就看了一两集,主要不能忍受子君的衣服。在原著里,子君是一个衣着讲究的阔太太,很有品位,也很体面,用她自己的形容,我自问是良家妇女,掷地有声。但电视剧里的她,太浮夸,竟然还说,你到了我这样的年纪,就会认为教养与家庭相比不值一提。吓得我出了一身汗,这么改亦舒真的知道吗。唐晶倒是还不错,本身我也喜欢袁泉。她是小优,云之凡,简爱,也是白娘子。但是我不又不能忍,为什么又设置成了两闺蜜爱上同一个人。是为了节省演员吗。
在那么多亦舒的故事里,我最害怕的是喜宝和圆舞,这两部也是她最传奇、最像言情小说的两部。看完之后心情会不好。其他的,跟爱情的关系很少很少,跟感情纠葛也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在讲一个女孩子,怎么在巨大的都市里,独立打拼,力争上游,赚点血汗钱。还有在这个冰冷的人世间,如何保护自己。
我喜欢她的大多数女主角。包括子君。我倒是不觉着嫁了人嫁得好的女孩儿就不独立。我觉着这算是亦舒的最后一点温情。她整个故事的基调,尤其是感情都很稀薄,很淡漠。一直都理智,冷静,克制。她会权衡利弊,她知道有很多不可能,她完全知道现实的样子,她不会心存幻想和侥幸。她都是在故事的最后最后,才让男主角出现。我甚至觉着,男主角其实根本都不重要,让他出现,只是为了安慰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
我最喜欢的女主角,是成对出现的,就是蒋南孙和朱锁锁。我最喜欢的书,就是流金岁月。我觉着这个故事,既有华丽的传奇,又有人间烟火,而且有脉脉温情。有时候她女主角的世界是冰凉的,什么都不相信,比如我们不是天使,看完之后简直窒息。但这个故事里,她是愿意相信的。
最后,还是很感谢杨凡,虽然你把流金岁月的剧情改得乱七八糟,但是你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丽的蒋南孙和朱锁锁,我觉着新生代小花里,再也挑不出,这样两个从画儿里走出来一样的人物了。
電影拍得其實一般,不過看來諸多感慨。電影主題原本就是懷舊,而現在過去23年再回頭看當時的懷舊,又是一層新的懷舊感。我相信兩女孩之間有超越一般姐妹情誼的另一種感情。PS.楊凡越老越美了。
钟非常朱骚骚,而张一点也不蒋南孙。
蓝光修复版看 ̄  ̄)σ曾经的香港電影的芳华绝代,女神的花样年华都在電影里尽显,520看这样一部有『愛』的老电影也是回忆也是享受吧!
除了两位大牌的青春,一无是处,浮光掠影过10年悲欢,如果10年能这么似水流年就太幸福了,要知道越是年轻的岁月,越觉得日子难熬呢!原著没看过(毕竟亦无兴趣),无论改成什么样,对这些兜兜转转的苦情、对所谓金钱和感情之间的选择,太厌烦了!
有种30年前《七月与安生》的感觉。当年的钟楚红和张曼玉都太美好了,没怎么管剧情,几乎全程都在看她们而已。。。
感觉这片的评分有点偏低了,反正我觉得还不错,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成了好友,两个女主角的容颜让我挪不开眼睛,尤其喜欢两个人都还在上学时候的部分,两个女生之间纯洁的友情与她们对男主角淡淡的好感,都很清新自然。当然,缺点也是有的,男主角的颜值配不上两位女主角,剧情俗套(两个好闺蜜喜欢上同一个人,她们的父亲先后都因故去世导致家道中落),所幸,没有让两个女主角为了男主角而反目决裂,最后两位女主角都没有和男主角在一起。喜欢两位女演员,喜欢剧中的音乐,喜欢带有一点忧郁感的结局,虽然有人吐槽这部电影对原著的改动很大(增加描写三角恋的篇幅,删去一些角色人物),但我没看过原著,所以没有对比感,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四星。
我不在乎跟师太的版本是不是一样,但看钟楚红就够了。 张曼玉的那几条衣服,太符合师太的审美了。
钟楚红好美啊!估计原著还行,被杨凡糟蹋了。。
其实也就是那个年代的《小时代》吧,但是两位少女是不可多得的巨星,看看他们当年多不会演戏也是美的。
楊凡的《流金歲月》絕對是經典,當再看《玫瑰的故事》就會看到張曼玉的小家碧玉,紅姑跟曼玉都是有氣質的人,她們都是大度的。更喜歡改編亦舒的作品,展示出女性主義、有陰柔的一面。電影要打造商業電影故才有三角戀。但事實上電影是聚焦在兩個女仔的友誼與家庭的順流逆流。建議書與電影都看,互補。
难得如此清新唯美港片,人美,景美,音乐美,情感美,论风情,不论穿校服还是时装,张曼玉分分钟输给钟楚红,可惜时间跨度大,故事流于表面,不够打动人心。
跟小说表达的东西完全两样啊……像宋家明这样爱写写新诗谈谈爱情的卷毛文艺男青年本来是槽一万遍也不为过的吧,但是长得像宋家明那样反而是觉得“对啊就是应该这样啊好喜欢啊可以对着他看好几个钟头听他念诗啊”呢。
锁锁的妩媚世故义气柔情,钟楚红彼时正是最好的时光,朱锁锁果然是朱锁锁。张曼玉不如南孙大方,不过也怨不得她,剧本大刀阔斧地改!南孙哪里会跟锁锁争一个男人呢!变成了三流的言情戏。大概是电影里翻拍亦舒翻得最好看的一个,但仍旧差小说十万八千里
红姑和maggie完美地还原了我梦中蒋南孙和朱锁锁的模样呵,在一场恍似梦境的金色太阳雨下,两个美丽少女的雨中邂逅,从此她们穷极一生都属于彼此。惊叹于杨凡在影像中基本还原了南孙和锁锁流光溢彩的少女时代,要是剧情没有三角恋就更好了
杨凡改编的时候是吃了屎么?跟原著差距还能再大点儿么?看的真赌气
杨凡把红姑拍得挺美(虽然她真的不会演戏),张曼玉作为设计师的衣品也够亦舒。没了。那时候的电影真是空中楼阁啊。
两个人的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质,但人生轨迹却会随着态度的转变而各自曲折,曾经的快乐与难过均化成了对往事最美的回忆和对现实的种种无奈。那年的曼玉还那么清纯可人,那年的楚红依旧妩媚艳丽,很文艺的电影~
闷又不通情理。钟楚红从纯真到风尘(她脖子微拐一拐),压过曼玉一头。张曼玉是衣服架子,职业套装好看的不得了。导演加进去的男主角确实亦舒也不至于此。师太的作品今日被内地翻拍,是我们的都市化迈进了“小时代”的阶段。男主记者是文艺男青年和资本家角力的自我投射。想多看看曾江的戏,出场自带戏剧张力,镜头落幅在黎小田,这才是不动声色的拍法。导评轨像回忆散文。初见亦舒在朱旭华(朱家鼎父)主编的《香港影画》座谈会。起初是为叶倩文买的版权,本想她和关山王莱凑国语一家人,结果被笑傲江湖两头耽误。新婚的钟镇涛因不被允许拍吻戏而未出演。杨凡拍广告时认识在连卡佛工作的曼玉,介绍她给施南生,却没有拍上片(《阴阳错》落败倪淑君,神仙打架的年代)。这片让人想起红玉的友情八卦,杨凡说玉会吃醋他只和红分享感情琐事。
那时候的钟楚红真的是不管颜值、气质、演技,都秒杀了张曼玉。一颦一笑皆自然,反观张曼玉脸上的表情变化就显得生硬青涩很多。
保留了亦舒原著的人设,却改了大多数的情节。后来的《七月与安生》有这电影的影子,连两个女生之间的男生的名字都是一样的——家明。电影到现在已经将近30年了,同名主题曲真有《流金岁月》的感觉,两位女神也已经老了,那个港片的黄金年代也过去了,戏里戏外惹人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