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主要是美国学者谈论美国现行文化对男性内心感受缺乏关照的问题。
影片中有个让我感慨的片段:辅导员发给每个在场的男学生一张纸做的面具,并让学生在面具的正面写上他们想让别人看到的自己,背面写上他们内心中真实的自己。学生给出的答案都呈现出表里的反差,表面阳光却心藏阴影。
正面:幽默、快乐、有趣、外向、
背面:愤怒、害怕、痛苦、孤独、
坚强不哭的人有他非凡的意义:危难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关乎众人的生死存亡。当然需不需要把所有的男性都培养成为坚强不哭的人,这个时代或许有它新的答案。
坚强有担当固然可敬,可是以错误的方式将一个男孩培养成一种暴力、吸烟、喝酒、不负责任的、狭隘的男人,真是不幸。可是在一些群体的观念当中,仿佛暴力、抽烟、喝酒、不负责任、狭隘都比天真、软弱、敏感的男人要好。
有一种观念、逻辑是:虐待、羞辱一个男孩,能激励他反抗,变强,最终变成一个强大的男人。的确,有的男孩为了得到他父亲的认可,经历痛苦的童年和青年,后来变得很强大。当然,也有的男孩由于童年经历,心里积累下难以化解的悲哀、仇恨、痛苦。
时代变了,像其他领域的分工一样,不用所有男性都打仗;职业化的、专业化的一部分男性和女性就可以满足全社会的防卫、进攻、救援等需求。剩下的人口可以按照性格特点从事其他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比如:文化教育、设计、医护、演艺、创作等等。
以前很少看纪录片的,最近迷上了纪录片和播客,以前对知识的理解就是考上好大学,成绩优异,自带学霸光环,认为这就是就是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当我去努力拓宽自己认知的边界,我发现,世界上有太多的知识与看待人生的方式值得我去探索。自我探索与发现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当发现自己努力成长,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自己的三观,努力去思考,我发现人生实在是太奇妙,太美好了。并不是说学霸光环不能成为人生的意义,恰恰相反,它可能是个阶梯,能促使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的价值。下面说说这部片子吧,男性总是生活在面具之下,这是文化,制度,进化演变而来的面具,男性喜欢用阳刚,力量,征服,控制等词来描绘自己,男性被从小灌输不准哭,不准像个女孩子,不准抱怨,不准表达自己的情绪。体育与竞技游戏,都在传递着暴力,征服,权力,强大,正因为这样当今的男孩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社会要求他们坚强,并隐藏悲伤,其实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有责任感的男人比暴力,征服欲旺盛,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更为社会所需要。美国暴力犯罪,强奸案,性侵案频发,是社会的价值观与社会媒体共同作用导致的。男孩子在很早就看到了网站推送的黄色图片,视频,而这些传递的是女性被征服,女性被认为是物品,男性的意义在于征服女人,让女人服务于它,这都是社会传递给男性的。男性从小认为女孩子是软弱的,男性优越感被从小灌输,他们不懂得尊重女人,更不懂得合作。这导致亲密关系中存在暴力,压迫等问题。如何让男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而不是被社会的压力驱使,男性化的男孩子得到赞美,没有阳刚气的男孩子被歧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科学共同的努力。母亲要建立与孩子的良好的关系,充足的安全感,充分的交流,父亲要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可以表达情感的人。学校的老师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每个孩子可以做到最好,社会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两性观。社会需要健康的孩子,而不是从小梦想着成为超级英雄,活在游戏、酒精、虚拟的世界里。让男孩子回归社会,让他们善于合作,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男性气质(masculinity)是这部纪录片主要探讨的话题,导演用具体的事件、数据以及多方的陈述(如教育家、少管所的人)来全方位地为我们揭示男性气质毒害了谁,对我们的社会以及文明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
与平时大家常提及的女权侧重点不同,这部片子重点放在了男性气质本身对于男性的影响。男性气质让男孩子强制与固有观念上的女性气质分离,这意味着男性被要求不可以哭泣,不可以诉苦,不可以关注艺术,不可以不会体育,不可以不酷,不可以不物化女性,否则你将会被男生群体驱逐,被父亲排挤,被教练诋毁,被男权社会视为不齿,最终引发个人的暴力性格的畸形,社会的性格观念逐步固化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
与大众所认知的“先进的美利坚”不同,在这部片子里,我同样也看到美利坚潜在社会危机的一面。联系“Black lives matter”背后的教育根源,和男性气质的教育背景进行比较,我发现两者有高度的重合。它们都属于一种恶性循环,黑人运动是教育的固化导致了阶级的固化,而阶级的固化将教育的收口进一步拉窄;男性气质是社会男权文化下延伸出男权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而这种教育体系会将一步一步深化对性别观念的偏见,以至于一代一代我们很难改变这种窘况。其实无论是性别问题还是种族问题,他们都涉及当下我们社会的底层弊病,伤害的是我们一整个社会。
-
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这样的社会问题会被推诿到个人身上,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校园抑郁症被视为孩子收到的保护太多而过于脆弱,强j案被当成受害者的不道德,性少数群体被批判搞什么特殊……许多时候那些问题都被不了了之,或者将极其不人道的罪行简化为“一种意外”,可当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时,却已经极少能够被媒体报道了。
-
一切形式的歧视都源于无知和狭隘。男性气质不仅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明的悲哀。男性气质排斥着个人性别发展的健康化,也阻碍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只有回归本源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特性,免受社会过时的束缚,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获得自我价值。
无意中码住的一部纪录片 题材很有意义
其中某些人物的讲述 也能够使我产生共情
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恰恰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心路历程
教授的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对父亲形象缺失的介绍 这也给了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片中花大量篇幅讲述了校园暴力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联系
不知该感谢自己身边的同学还是感谢自己早早思考人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 庆幸自己不曾因stereotype受到过校园霸凌
最后想说从影片来看 虽然通过了同性婚姻法案 诞生了许多女强人 美国的男女平等并没有天朝做得好 可能是以不同于传统观念束缚的方式受到压迫
美国暴力文化也一直使我不敢苟同 但我现在起码知其原因
总体来说片子干货很多 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忠于本心
被世界温柔以待
那些被要求“自己扛”的小男孩,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我对儿童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建构自己的身份意识很感兴趣,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种族、性别、阶级等身份,这些认知受到哪些社会因素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又会如何决定着他/她们与同伴的互动。
在我从事儿童教育的四五年里,我带着孩子们读过好多赋能自我、多元身份认同的绘本。在我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观察着他在所到之处能接触到的性别话语如何影响着他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份认知。出于兴趣与好奇,我也在刚结束不久的硕士毕业课题中,正儿八经地开始着手对身份政治(种族)的研究。
尽管如此,我依旧必须承认自己在性别议题上知之甚少,探讨也可能只是基于个体经历出发,在真正的社会问题解决层面可能只是“隔靴搔痒”。不过,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在社会性别的探讨中,只关注一方是不够的 - 偏见之下,没有赢家。正如李银河所言:“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是桎梏男性的枷锁。”
就在这几个月里,我也是一边在微博“咬牙切齿”吃瓜,一边不断输入社会性别的知识奉劝自己理性吃瓜。记得“大碗宽面”的事情刚出来那会儿,我还在写毕业论文,说真的,写论文我都没写到腱鞘炎,但是吃瓜能“吃”到我手酸。这些社会新闻确实push我去看/读了很多关于性别偏见如何将女性囿于身份困境中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导致我现在生活在女权主义的“信息茧房”之中。
但是,今天我想分享的这部纪录片《面具之内》则是基于男性视角,从另一个角度展示性别偏见对男性的隐性暴力。
该电影由Jennifer Lynn Siebel Newsom(1974 - )导演,她本人也是女性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此前,她所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Miss Representation(雕塑小姐 / 被误解的女性)探讨了主流媒体对女性狭隘的、偏见性的描述与刻画,向年轻女孩传达了这样的观念:一位女性的价值如果只是取决于她的青春、美貌和性感是如何使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陷入身份危机的。
四年之后,Jennifer的《面具之内》则从男性视角出发,融合不同主体(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家长、教师、学生、青少年及成年男性罪犯等)的多元叙事视角,传达性别暴力在美国社会下是如何渗透到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我们觉得男孩理所应当“就该如此”:不能哭、不能展示自己的脆弱、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心事甚至分享自己的秘密、不轻易寻求帮助而是“凡事要靠自己”……
然而,这样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在本中,当不同年龄段的男孩都用“if you really knew me, you’d know that......(如果你真的了解我的话,你会知道……)“ 造句时,他们说:
本片基于美国社会背景,但对我们来说,那些性别刻板印象的话语和男孩/人们的心路历程想必也并不陌生。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更关心的通常是What&Why(是什么&为什么)后面的How(怎么做)。这也是本片非常吸引我的原因 - 它提供了对抗性别刻板印象的几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一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面向青春期男孩的“摘下面具”活动,这个活动看得我破防了,我必须要特别分享一下:
这位老师给了每个学生一张画着“面具”的A4纸,每个学生需要在纸(面具)的正面写上:“那些你来到学校(愿意)让别人看到的东西”,然后在背面写上“你不想让人看到的东西,就像是面具背后的东西”。
写完之后,老师请大家把这张纸(面具)揉成一个球,然后扔到对面的某个人身上。
于是,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别人的面具,并将面具的正反面大声读出来。在这个老师所带领的安全小团体中,这些男孩或许是第一次在同伴之间展露面具之后的脆弱:
在每个人都大声念完手上这张纸(面具)的正反面之后,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隐藏痛苦?” 在男孩们顺着问题小心翼翼地开始吐露自己的心声时,老师慢慢引导男孩们去正视和理解自己的现实处境——
最后,老师鼓励这些年轻男孩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来处理这些痛苦和愤怒,探究它们深层的原因,而不是“在错误的人身上错误地爆发”,致使自己进监狱。
看完本片后,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我8岁的亲弟弟。坦言说,我无法像“直升机”一样每天围着他,控制他去完美避开所有关于“狭隘男子气概”的信息,因为它们无处不在 - 它们出现在电视节目里、他玩的玩具里、他在B站刷到的视频里、他和同学的日常互动里、他穿的衣服颜色和图案里、长辈的话语评价里等等等等……作为半个家长,我也有过焦虑和犹豫:要不要给他断网?要不要把他的IPAD没收?要不要让他试试穿裙子去上学?……但这些终究看起来好像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到底怎么样的How是最合适的呢?很遗憾,现在我还没有答案。
但透过本片,我觉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他愤怒、痛苦、焦虑、伤心的时候,我可以像上面这位老师一样问他一句:“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要我怎么帮你?”或许,一切会变得不一样。
*本文所有插图(除毕业课题海报)、音频和视频均来自Jennifer Lynn Siebel Newsom的电影《面具之内》和《雕塑小姐》
▪ Miss Representation 雕塑小姐项目官网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b站有全片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