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会各个角落,或多或少纯在物化男性女性的特性,只是日本的物化女性、物化幼女比较严重罢了。
中国不也一样物化男性吗,男的婚姻同样要求房子、车子、票子;但是,经济基础又决定层建筑,人类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
[知乎的广告-物化男性]( 什么叫“物化女性”? - Laszlo Wey的回答 - 知乎 //www.zhihu.com/question/267625880/answer/719354270 )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产物,指的是将人的身体商品化,物化女性是把女人当做商品,使女人成为资本社会的消费品。例如色情产业、妓女、妇女贩运、选美、代孕等等,以上各种行为均由女性身体为载体进行贩卖,将女性商品化。
女人的“被物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性化”,不止是体现在话语层面——你之所以如何如何(没有哲学头脑、缺乏理性和逻辑、不是伟大的科学家,等等),是因为你是女人;女人不打扮,说你缺乏魅力;女人爱打扮,说你是“使得男人犯错”,或者“女人就只会打扮。”……更体现在现实层面——在各种公共领域或工作场合,几乎无一例外对女性外貌有所要求,这说到底是对女人“性”的要求,或者说,一种“性化”女人的要求。
而物化幼女,同样,是因为有市场,社会有人有这部分的需求,愿意花大价钱,而生产商也能赚很多钱。
只要当生产力不足,人们的追求停留在物质过程中时,对物化的追求就不会停止。
要使向往精神的追求,只能期望遥远的未来,200 年以后,估计大家物质条件都满足,整体社会不再以物化为基准时,就不会有物化现象产生,不会有物化幼女现象的发生,哈,所谓的“大同社会”。
[资料来源_知乎] :
如何看待女性越来越明显的物化趋势? - 我能匿名么的回答 - 知乎 //www.zhihu.com/question/324468460/answer/684141235
什么是「物化女性/男性」? - 女木水的回答 - 知乎 //www.zhihu.com/question/23388630/answer/89560381
小时候看蜡笔小新的时候就感觉到了日本人对性的开放。一直觉得日本人的道德标准好像跟我们不在同一次元,最典型的就是片中的恋童癖说,如果法律允许和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他会遵循小孩的意愿,且对方要喜欢他,并且他认为恋童癖和猥亵是不同的,前者是喜欢,后者是伤害。很难说这个人是好是坏,有些灰色地带现在的我还无法判断。
本片对于不熟悉日本JK文化的我来说,还是挺好看的,就是意犹未尽,如果能多采访几个恋童癖就好了。至于那些抨击西方媒体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人,我想说你们何尝不是站在制高点讨要绝对的公平公正?很明显拍摄本片的人就是想抵制这种文化,他并没有在片中假装公允。观众不是傻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想法绝不会因为一个叙述者的观点而简化成一边倒。
食色性也。性,本乃人之欲望,无善或不善之说。但是,演变到现在的色情,却是有善恶之分了。所谓色情,即是会激发或挑拨起人欲望的情境或情节。虽不认同朱熹等禁欲之思想,但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便是对的,人之所以和动物有区别,便是人有判断力。通过色情来挑起欲望、甚至迷恋色情,这不是顺人欲,而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该纪录片中,大部分采访者用“思想自由”、“文化特色”来抗辩色情,竟然在豆瓣评论中也出现类似评论、进而抨击采访者有失客观,真是大跌眼镜。
采访者采访,恰恰反映出了日本当代社会一些病态,而不是一些自以为“客观”人所谓的不客观嘴脸。在我国,改朝换代之频繁,所以没有皇族,但是日本的皇族是一直延续的,意味着一些固有的利益阶级是一直延续的。没有朝代的轮换,既得利益者总能在大部分的环境中继续保有着既有利益。而阶级的固化,意味着底层的百姓,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悲。他们的思想早就经过多年的驯养,成为统治者的顺民。所谓的色情,成为了一些中低层阶级发泄的途径和心理慰藉,色情和性成功的转移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力,淡化了阶级矛盾;而一些女生,也不得不为钱提供色情,甚至有母亲带着6岁的幼儿提供色情拍摄。采访中,一个schoolgirl也提到了背后的利益链黑涩会(黑涩会这个组织在日本是合法化的存在,其中的水有多深,一言难尽)。
再说说影响特别深刻的一段,其中一个男子是摄影者,他给众多女生拍照,提供给色情资料购买者。采访者问他,怎么看待给这些未成年的女生拍照,男子回答这只是business;采访者继续问,是否有孩子,男子回答有一个十六岁的女儿;采访者又问,如果你的女儿换成现在你拍摄的对象,你会怎么样,男子回答,他会先杀了女儿再自杀!听到这个答案很惊讶。一是惊讶刚刚还把他自身工作内容看得如此冷漠的人,内心竟然还有廉耻之心;二是惊讶这些女生所做的事在日本社会竟然是被认为“需要自杀”的事。
看到这里,再回头想想那些在café里和顾客谈笑风生的未成年女生,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在日本当代社会,是默许物化女性,尤其是默许对未成年女生“意淫”,而这竟然是“社会文化”;这些未成年女生所做的事,其实是被众人所不齿的、甚至需要“自杀”的事。你能想象,如果在中国放开这个管制,有多少女生会遭殃,有多少女生会误入歧途吗?这是一条多么肮脏的利益链。换句话说,其实在日本底层的人在经历什么不重要,腐朽之上的稳定有序,才是统治者的需求。日本既得利益者的社会价值观导向,是如此之不堪。当那个被采访的摄影者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女生照片售卖价格时,他说的是钱,而非人,对他而言那些女生只是一个道具。
面对色情,一些大放厥词,说着思想自由人,就如同美帝说着民主一样,令人恶心。
现代社会的发展,渐渐淡化了道德的约束。
心里想杀一个人,和实际上杀了一个人,不一样,这是法治的管理。但是道德上,如果放纵“心里想杀一个人”的欲望,并鼓吹思想自由,便可能泯灭了人类自我认识的羞耻心和善恶分辨力,进而演变成真正的“杀人事件”。思想对一个人的行为,是会有极大的引导作用的。所以抛开道德讲法治,就如同生病治标不治本,可笑之极。而该采访中,部分采访者所谓的“意淫只是意淫,而非行动”的辩解同样显得如此苍白和滑稽。所以,你还想说,色情是善么?
本片最大的不足,就是浅尝辄止;不过估计也很难再深入采访,不然可能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了。
声明:
这不是一篇影评,本人一般懒得写影评的,这部BBC纪录片《日本未成年色情交易》也是很久之前看过的。由于今天无意间看到几篇激进的喷子文,气极反笑,特写下批评其中排在首位的《请豆瓣的恋童癖们好好反省自己的鸡巴》一篇,纯属怡情。
《请豆瓣的恋童癖们好好反省自己的鸡巴》原网址如下:
//movie.douban.com/review/8414054/对这位无脑喷全世界的Sherlock先生(maybe?)的驳斥如下:
貌似有人把评价《日本未成年色情交易》这部纪录片本身与评价“对待日本未成年色情交易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两件事搞混了,这么明显的偷换概念,作为一个有正常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能力的人会看不出来?如果一个人因为赞同某部电影所传达的理念就不假思索地给它打高分,而不是对电影本身的好与坏就事论事,那么这种评价将毫无意义,因为他不是在进行影评,而纯粹是在借题发挥发表自己的观点。当一个人评价一部电影时,他有权尽情地赞同或者反对,这是他的自由; 然而当一个人决意要客观地评价一部电影时,就必须保持公允,保持独立思考,保持理性,而不是满嘴鸡巴的荒唐言。
“这个纪录片的打分和评论情况,侧面揭示了当今我国年轻人的道德败坏程度。”
这第一句话就能看出作者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写了什么货色的“影评”。
作者贯穿全篇的蹩脚逻辑:
①∵这部纪录片反对未成年人色情∴这部纪录片就是好的。(WTF)
②∵有些人对这部影片评价不高。∴这些人都是赞同或者不反对未成年人色情的。(WTF)
③∵这部反对未成年人色情的纪录片评分不符合预期。∴是我国年轻人道德败坏导致的,我国年轻人中有一群变态色情狂。(WTF)
结论: 作者不具备正常的逻辑思辨能力。
“你们已经受此种恶习荼毒太久,以至于连一个仅仅触及这个邪恶产业的表面的短纪录片都忍受不了,更别谈反省你们的鸡巴了。”
鸡巴说: mmp,这锅我们不背。
作者以自己的主观臆断给一批人强制性地戴上了“思想上伙同并声援侵犯未成年女性权益的日本人的国产变态”这一帽子,还主观臆断地把这帽子归因于鸡巴,在下真是佩服至极,这种惑众之舌竟也能引得许多人赞同,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
“告诉你们这帮恋童癖、衣冠禽兽、潜在强奸犯,鸡巴和麻批的事从来都不复杂。”
哦。好吧。原来这篇文章是写给恋童癖、衣冠禽兽、潜在强奸犯的宣言啊。还真是一点不含蓄就这么直接说出来了啊。作者觉得扣一顶帽子不够,一下又扣了三顶呵。文革好像也是这么扣的吧?叛国者,反动分子,反革命分子,和作者的还挺押韵呵?
1.“你们会经常讨论一些和性有关的话题吗?”
2.“为什么你愿意花时间与这些年轻女孩聊天,而不是与你年纪相仿的女人?”
3.“你认为她是可爱呢,还是性感呢?”
4.“她会让你勃起吗?”
5.“但当她18岁以后,你会想和她上床或者谈恋爱吗?”
6.“你的顾客大多都是多大年龄?”“……所以有些人都够当你的父亲了?”
7.“顾客向你提出上床的几率有多大?”
首先,我个人并没有觉得记者引导受访者说出符合预期的答案有什么不妥,因为这纪录片本身不就是要揭露黑暗面、要向世人曝光吗?难道要记者从头到尾一句切题的话也没问出来才好?让受访者都避而不谈?
记者只是纪录片中一个引导者,她的职责应该是接近问题,触发问题,引发观众对问题的思索。至少这点片中的女记者做到了,没什么好指摘的。
也就是说,问题不是出在她是否该提以上的那些问题,不是出在以上那些问题是否具有所谓的“引导作用”,而是出在她所提的这些问题,对于纪录片自身来说,能够很好的传达创作主体的用意吗?能够使接受主体的反应达到预期吗?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多数都无益于此。
1.答案无非是两种:讨论性的话题或不讨论性的话题。
2.答案只能围绕与年轻女孩聊天而不与同龄女性聊天展开。
3.答案已经被强制性给出了——你压根就是觉得她可爱、性感。
4.答案又是强制性的,这回直接用了假设提问。
5.基于前面的回答,答案已经在提问者心中有了结果,还明知故问。
6.唯一一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不仅是爸爸,还可以是叔叔、爷爷、太爷爷。
7.几率有多大?难道要告诉你几率是37.291648%?答案只能是模糊的、无意义的,没有发散性。
对作者举出的例句逐条分析并非是为了攻击作者的观点(我并不关心),而是为了说明这种提问方式于记者于当事人于电影于观众而言都是差强人意的,使得整部影片的局面始终未被打开,反复纠结于逼仄浅显的层面,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浅尝辄止、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才是这些问题的问题所在。
“记者的所有提问没有任何失当之处,这就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思维。”
嗯,不错,然而这是一部纪录片,所有的提问都该为纪录片而服务,否则再正常的思维也于事无补。记录片之父弗拉哈迪便认为创作者要成为影片内容的积极参与者,可在这部影片的镜头指向背后我看不到积极的参与,反而更多的是来自西方的看客不断抒发自己的感慨唏嘘惊异不解。我只能说,在“获解”与“猎奇”两种标签里,这部影片更倾向于后者。
话说回来,Sherlock先生(peut-être ?)的初衷也是好的,只是有些惹人发笑罢了,如果非要比喻的话,就像拿着一个扩音喇叭以泼妇骂街状站在人民大会堂前嘶嚎——“中国年轻人都玩断了!因为他们给了英国人拍的关于日本人的片子差评,这不是玩断了是什么!?”
于是我就纳闷了,难道中国年轻人都有鸡巴?你把广大女性同胞置于何地?
在开始的十几分钟,对日本JK咖啡厅和相关高中女生的保护机构做了研究。这个阶段还处于对女记者的非认同阶段,认为15-16岁女性的谋生方式还可以理解。
在19分钟,采访一位因逐步接受JK最后出卖身体的女孩---女孩的自暴自弃和抑郁者令人惋惜。
别急,等到第22分钟,成年人扮演未成年人的成人音像制品已经让你开始向女记者方向倾斜。
等到30分钟,有女性色情照片拍摄的时候,如果你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恭喜你~~你已经突破大多数人的道德底线,在人渣的路上一去不返了~~
比如 如下: 丧心病狂11问
另外,给大家认为日本性侵犯罪率低的另一种思路//www.zhihu.com/answer/267796142
恋童的原因未深入挖掘,缺少对儿童色情产业链的跟踪。然而提供了几类人物的看法,颇有启发。儿童色情产业是肮脏的,以咖啡厅为幌子的色情交易也是肉欲横流的。儿童缺少成熟的意志,引诱或强迫儿童参与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的。恋童癖要尊重对方的生理需求,禁忌之恋的不满足是常态。但对于十五六岁的少女,我的态度还很模糊,可能我也处在尚未成熟的年龄,性爱温暖而迷幻,与不同男人做爱可以满足她的情欲与物欲。但钱肉交易是肮脏的,强奸更是痛苦的。所以加强性教育是必要的,以尽量减少未成熟少女对自己的伤害。
一堆人在底下洗白还说什么人权斗士站在道德最高点不顾文化和产业链,可是这就是病态啊???还拿恋童癖和同性恋比,我真是瞎了,所以说可怕的不是恋童癖,而是normalize pedophilia。片子倒是不怎么样......
拍得一般,条目短评里双标给恋童癖洗地的人数之多也是叹为观止
题材很好,可以深入的角度很多,可惜拍得草率,浮光掠影,高高在上,不见深思,不见本质,女权主义者们为BBC“印度女儿”里的印度男人气炸了肺,是不是也会被日本男人气炸呢?别不承认,就女权来讲,中国显然强于韩国、日本。
选题很好,看看弹幕和评论,也是撕了一群人渣恋童癖的伪装。儿童色情写真购买者就是恋童癖,不要洗地只是想法没有行动了。禁止真人儿童色情的根本原因就是,阻止真实存在的孩子被剥削伤害。主持人采访预设立场、导向性提问不对,可是儿童色情产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别再用文化差异解释了,恶心。
看了10分钟就关了,记者以一位神圣的女权主义者自居并抱着痛斥这些日本未成年情色交易的目的而来,不用猜都知道后面的内容。太尴尬,记者为了满足自己博爱的圣母心预设各种诱导性提问,像一位混迹在年轻人里面的很KY而不自知的长辈,对现象背后暗藏的文化根基没有什么深度挖掘的欲望。没什么看的价值。
记者要是个日本女性,还会有这么多人来批评"BBC"站在道德制高点吗?压榨女性就是压榨女性,与文化无关。最后那个恋童癖男的状态我看了反倒谈不上厌恶,只是难过。
深度或许稍显不够,但也绝对轮不上评论里各位上赶着为恋童洗地。萝莉控本质就是恋童。And this is serious. It's child abuse. "Cultural difference" can never justify the sexualization of children. For those who think this is okay, please, do this world a favor and don't wake up tomorrow
很肤浅,很表面,很自以为是,很居高临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观众也绝对认同对未成年色情确实是应该打杀的,但是其眼光之封闭,话语之无谓,探求之猎奇,没有任何发人深省的力度,反而让人感觉苍白无力心生愤懑。
出发点是好的,但作为纪录片质量太一般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提出了问题但缺乏深入探究成因,而且太多的“她自己认为会怎样怎样”,拿多点数据说话好吗?女记者时常被震惊得一脸懵逼,估计是拍摄前没做好足够的资料搜集....
只能说是相当缺乏深度和思想性的"调查",至多只是提供了一些事实,主持人也较倾向于情绪化。其实跟社工关于文化和社会根源的对话、在A威店跟翻译者的对话、跟恋童癖的对话都可以有深度可挖,但主持人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担忧,没有好好理解甚至曲解对方的看法。一定要保护儿童未成年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虽然日本人变态 但bbc那种道德制高点的视角也讨厌 看哪都有优越感 这种文化在日本有悠久历史 不追述背后深层次原因 显得浮于表面 恋童癖哪个国家都有 中国也没好 欧美管的严但也止不住 没数据显示日本在这种犯罪上多严重 只能说这种文化太明目张胆 最后恋童癖和猥亵的理论居然还有点道理
选题不错,但这记者说的和问的都是什么鬼
非常不客观的纪录片。西方记者依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举着政治正确大旗的文明拯救者嘴脸,全程都是不怀好意的诱导性提问,却丝毫没有去探究表象之下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基因。没办法,就像未成年色情作品有自己特定的受众人群,这样永远带着“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态度的纪录片,也自有它的圣母玻璃心受众。
我倒是想听听看那些抨击女主持用道德批判拍片不客观的人要如何对恋童行为进行客观的道德辩护?!
我不太清楚有人反感这部纪录片的原因。在恋童癖这个问题上,我不相信所谓文明与文明的冲突,这显然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对一个懵懂的孩子的欺骗。我也不相信文化相对主义,长久以来凭借知识建立的理性难道不应该用来克制那些显而易见的不良倾向?
女记者的每一个表情都是戏,也许是真的为岛国未成年女优揪心,who knows,但纪录片带这么多主观情感不好吧,主要还是生活太优渥,了解的黑暗面太少,要不你再来看看十四岁生子的马泮艳。
选题挺有深度,但可惜编导在追寻这个话题上显得有些态度暧昧,想要揭露现实,就必须深入现实当中,不是说你圣母光环一聚焦便能够发人深思的
1、性欲即是原罪。2、先入为主拍不好纪录片。3、居高临下的抬头纹对交流有害无益。4、叨叨“恋童癖令我害怕”的单一价值观女记者,纳粹潜力也同样十足:人类为了自保,总是对异己充满恐惧和毁灭的本能,所以人类历史从来不乏种族互灭。5、动物没有文明,少数派和弱者注定消亡,没道理可言。
这萝莉的救世主不去探究为何在日本对这个行业打击力度极小,为什么在日本会有这么多萝莉控,而一直在说哦我们国家是不允许的,怎么这样,你们怎么不醒醒....jk行业的顾客不是单纯的恋童癖或者萝莉控,你不能用道德去提醒他们,他们会喜欢可能正因为他们知道大众不允许的或是挑战道德的...
被豆瓣评论震精,这难道不是恋童癖?这难道不是未成年从事色情工作??无论背后有什么见了鬼的内核这也都是真相吧??感觉女主持人没开骂已经是极力在隐忍了,这种文明糟粕研究透天去也该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