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牛肉饭,看完这滴血。
不得不说,墨西哥大佬好样的!面对如此不祥的预感、身处专为自己而设的陷阱、对面如屠夫般走来的兰博,愣是至死没怂,“双膝无力心瘫软”这种句子写的不是他——这货色,绝非现代国家的一般暴力机器所能征服。
那何谓“一般”暴力机器?
曰:公安警察、武装警察、司法、检察院、工商、税务以及战斗力“暴强”的城管……这些组织在墨西哥大佬面前都是菜。
那就必定要来个“不一般”的暴力机器,这……当然就是军队了,而且最好不是和平年代的“维和军队”。
由此,来自越南战场的(战)神样的兰博,的确是墨西哥大佬及其爪牙们的噩梦。
但兰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是来自军队的那种暴力的降维打击。
需知,战场绝对是人类能经历的地狱。
军队的秘密在于:它最高效、坚决、大量并且合法地杀人,来自它的”杀人技巧“,主要在于它真正教会战士们无视人的生命;且看它的杀人现场,那里没有家具、没有席梦思,没有华贵的面料与一尘不染的皮鞋,没有洁白的肌肤和健康的牙齿……自古以来,战场杀人的唯一的形式即:以锐利之物将人杀死在泥土里。所以,每当军队开动,现代人、城里人——包括也喜欢citylife的坏蛋们——他们一切可能的生活所赖以存在的框架立刻便化作齑粉。人类建立的所谓文明,不过是万丈大地的表面那薄得不能再薄的一层,地震作为自然灾害,时常提醒这一点。
有趣的是,兰博最后干脆就在地下杀死了许多人,把他们从地上引入地下,然后在地下杀死他们,用锐利的东西切开他们的身体,放他们的血,流空他们的气力,还要让他们从地下跌落到更深的地下,最后,再以泥土埋葬。而兰博又特地把大佬领回地上,进行祭献,但正如他所说,这个去过地下的人,是已死的人(a dead man)。
这就是军队的暴力。
只是修正之道,以暴易暴,可乎?
起码电影里还算可行——也许这正是我们看电影的原因吧。
女孩没有错,她只是不懂世道的险恶,老头也没有错,他只是把自己的仇和恨全部还给了恶人。
电影的故事比较完整,没有出戏或突兀的地方,整体还是比较收敛,没有过重的主角光环,兰博能赢,是占据主场优势,在复杂的环境里提前设置好重重陷阱,相比起手无寸铁闯进敌人主场大杀四方,这部电影更有真实感。
《第一滴血》是由特德·科特切夫执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主演的动作片。影片于1982年10月22日在美国上映,讲述了从越南战场返回的退伍军人兰博在小镇上屡受警长的欺凌,逼得他逃入山林,被迫对警察展开反击的故事。这是史泰龙早期成名作之一。从那之后美国电影掀起了一段暴力英雄的历史。
然后我抱着一种看爽片的心态,又看了一遍这个电影。然后发现看过这个电影。那还是在遥远的录像机时代,但那时我太小了,完全不记得在哪里看的,谁带我看的。我只记得史泰龙第一滴血这几个字,就是肌肉超级发达的壮汉打打杀杀。
以暴力为主题的作品,逻辑都非常地简单,就是进行武力值的比较,高的打败低的,这类影片的核心内容是只有一个——“打击与摧毁”
进入暮年的兰博,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收养了一个女儿,是和女孩的祖母,能够在亚利桑那州维持一个家的唯一理由。女儿也要上大学了,对兰博来讲是个巨大的安慰。总算在家庭生活中,有些个人成就。
女儿Gabrielle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在寻找生父的过程中,被不良女性吉赛尔出卖,陷入人犯团伙,被控制卖淫,人性阴暗面再次呈现在公众面前,所有的人都期待超级战士,兰博,能够以暮年,力挽狂澜,解救人质,前四部中,主要的剧情都是,解救被困人质成功,这洽洽是影片的卖点,如果解救失败,实际就意义有限了。这里也奇怪,兰博的家庭教育哪去了,这么优秀的战士,自己的女儿毫无防范能力,轻而易举的就踩入了社会陷阱,兰博作为养父,其家庭教育似乎也失败了。
祖母的话也不听,这似乎太不合情理,自己联系了不良女性吉赛尔,自投罗网的陷入人贩之手。
然而,这次观众失望了,兰博先是被人轻易俘获,并几乎被暴打致死,脸上还被划上了记号,同时照片暴露了养女,导致被犯罪头目报复,注射过量毒品。这样的解救方案,完全失去兰博的专业水准,导致人质被害,这情节实际就是一次失败的解救行动,这就没什么好演的了,电影不是用来展示失败案例的方式。象征性的兰博刀也被抢走了,还被用来在脸上划上侮辱性的记号。这一设置,让英雄兰博情何以堪。
杀了几个毒贩,全世界的毒品交易就能杜绝吗?人类社会阴暗面就能消失吗?不能改变任何事,意义有限。
在兰博仅凭一把锤子,救出后女儿后,在路上就毒发身亡。这让好不容易,当上“人父”(Gabrielle口中的john叔叔)的兰博情何以堪,对兰博来讲过于残忍;剧情设置失败。
现在说道歉,已经太迟了。
此处,绝对是导演的败笔。这里完全可以设置,养女被救治成活,人类在面对阴暗面时,如果暂时无法战胜,最需要的是“希望”,然而观众的希望被无情的拿走了,女儿Gabrielle仅仅是一个刚刚要上大学的孩子,如此设置,意义不大。按美国人的观点,上帝不会拿走人类最后的希望,就如同《我是传奇》中一样,当整个人类都陷入绝望境地时,依然有人类的孤胆英雄 Robert Neville ,军方病毒科学家,仅凭一人,一枪,一狗,坚守人类最后的希望,最后,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其意义之一就是鼓励人类奋进,拼搏,努力,走向光明,摆脱阴暗。这一剧情设置估计是导演水平欠佳,编剧欠考虑所致;电影不是用来渲染暴力场面的方式,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真正的战争都比这虚拟的电影情节残酷百倍。
假设,女孩被救后,在女记者的帮助下,及时救治,能够存活。而毒贩为了报复,找上门来,导致后续一场大规模火拼,兰博发挥特种兵的特长,设置一个巨大的陷阱,导致毒贩全军覆没,不影响电影剧情完整性,其意义更大,比展示砍掉毒贩人头,抛在公路上,展示血腥场面要更有意义,也能延续兰博系列的风格。
暴力火拼情节,其实并不必要,跟特种兵比起来,这些毒贩无非就是非法持枪的暴徒而已,其技战术水平根本不及格。就是被全部歼灭,对抗性其实很弱。这些歹徒,如同童子军一样没有作战经验,被诱入陷阱后,毫无还手之力,如同菜鸡一般被屠杀,这样也未必就能快意恩仇。
而出卖女儿Gabrielle,导致女儿Gabrielle被毒贩控制的罪魁祸首,不良女性吉赛尔,反倒逍遥法外。败笔不止一处。
也许导演本身不是赞赏兰博系列的导演,所以才毫无期待,毫无激情的导演了这最后一部“第一滴血”,留下了遗憾,反而加重了兰博对生命和社会的无奈感。
结论,第一滴血5,应该重拍,是个败笔。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演员,兰博其实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它不能失败,必须成功,除非人类对自己已经绝望了。
可见,其效果有多差,这个导演是在坑史泰龙吗?这个题材电影,就是个没毕业的导演也不至于拍出这么差的成绩。
这个奖项是玩笑性质的,但也说明导演是把好题材给拍砸了。
《第一滴血》已经算是比较长寿的系列了,而主角自始至终都由史泰龙担任更是让能够与之相比的系列电影少之又少,记得当初听说《第一滴血5》即将上映时,我还是非常期待的。原因有二:一是七旬的史泰龙亲自上阵延续自己几乎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IP,二是官方宣布《第一滴血5》是这一系列的最后一部,让我们这些热爱前作的观众们担心会像大多数续集作品一样狗尾续貂,又抱有一丝丝的侥幸,希望能够得到一番惊喜,两种相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更是让我对于这一部翘首以待。
电影以一场风暴开始,一队警察冒着暴雨雷电在树林里寻人,从混乱的剪辑里我们隐约感受到了现场的失控。从警察口中我们得知有一名“志愿者”请求自己去救人,随后一大段借警察来衬托兰博过人的野外生存技能我也不必多说。时隔11年,我又一次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听到那个熟悉的名字的时候,身体里就像通过一阵电流,那种感觉,让我恨不得告诉我身边的人:“嘿!那个兰博!他又回来了!!”
这一部电影的场景大体可以分为两处,一是兰博父亲的农场,一是墨西哥毒枭的根据地。
农场作为兰博的家,同样也是对于兰博的一种隐喻。
兰博作为越战老兵,在这一部里也是安静的在农场里享受着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已经老了,就像现在大多数老人一样,他也开始对现代的科技和生活感到了陌生,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认为现在人靠写信联系,于是花了点心思给Gabrielle亲手做了一把开信刀;他改不了自己当兵时喜欢盯着别人看的习惯,以至于Gabrielle朋友不敢来自己的农场开派对;他和Gabrielle聊天也无外乎聊一聊关于刀、马以及车子等话题,多数情况下Gabrielle和兰博聊天更喜欢问一些能够满足自己好奇心的问题,像一个典型的退休老人。
兰博建议Gabrielle带朋友来自己的农场开派对,为了使Gabrielle不再尴尬,主动提出Gabrielle可以带朋友参观自己从来不让外人去的地道。
前面所说,农场在电影里代表着兰博,而农场的地道,则是兰博内心的隐喻。他作为二战老兵(此处应为“越战”属于笔误,感谢豆友提醒--2019.12.7),参与过无数的任务,杀死过无数的敌人,更是遭受过数不清的惨无人道的折磨,那是他的经历,也是他的创伤,同样更是他最不为人知也最不想向外人敞开的一面。在这一部里,兰博有了玛利亚,有了Gabrielle的陪伴和关心,虽然有的时候对于自己已经尽力的行为感到愧疚,有的时候眼前依旧是自己最不想面对的过去,但是他依旧在努力的走出来。毕竟他说,“想彻底停下来是很难的”。
既然说隧道代表兰博的内心,那么隧道(严谨的说为“地道”,依旧感谢细心的豆友——2019.12.7)里Gabrielle的涂鸦,则暗示Gabrielle已经作为兰博的亲人走进了他的心里那充满杀戮和恐怖的地方。
看了看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目前来看和前作不相上下,也算是正常发挥,不过作为这个系列的特色,依旧少不了兰博的灵魂拷问。
在墨西哥,兰博质问失去妹妹的记者,
“悼念一阵子生活还是会继续。”
“你做到了吗?”
“但我们得向前看。”
“如果生活不能继续怎么办,如果我忘不了这件事,为什么结束了?这怎么可能结束?每当我看到纯洁的她,却想到她再也不能复活了,这怎么可能结束?我要复仇,我要让他们知道死期到了,而且他们没法阻止我,我要让他们尝尝我们的悲伤,那会是他们最后的感觉,我知道你也希望这样。”
Gabrielle就像兰博的救命稻草,是唯一能够帮助他脱离过往的折磨的事物。被他人夺走、毁灭,怎能不气愤?每当这种情况,人们总是会说,向前看吧,生活还要继续。但是,说的人很轻松,也觉得自己在理,但是对于受害者们,能有几个可以真正做到抛弃过去的一切苦闷和痛苦,可以头也不回的看向还要继续的生活?如果失去的东西是唯一能够让自己感知这个世界仍然是美好的,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得开?口口声声生活继续,还有大好前程,谁能做到。
就像Gabrielle被兰博救走后在回家的路上,她已经很虚弱了,兰博也一直在告诉Gabrielle,“保持清醒,别闭上眼,我们马上到家了,你还有大好前程。”此刻的兰博,希望Gabrielle能够活下来,他拼命地想要抓住这根稻草,而对于Gabrielle来说,自己成了妓女,被强暴,被强行注射毒品,她是年轻,但是她能面对自己的过去吗?她的世界已经崩塌了。亦如失去Gabrielle的兰博,对他来说,这个世界再没有美好可言,他体会到了当初Gabrielle的心情,也许这个时候的他能够意识到,死亡是最好的归宿,既是对于Gabrielle,也是对于自己。
在结尾,Gabrielle去世,玛利亚离开,兰博已经复仇,隧道被自己炸毁,整个农场只有自己父亲曾经待过的房子,和父亲曾经躺过的摇椅,中弹的兰博躺在上面,天边的落日和黄昏的映衬下,迟暮之年的兰博,身边依旧没有人,命运的不公和满世界的孤独似乎冲破了屏幕的桎梏,直击我们的心底。
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一部动作片,如果一味地去渲染感情讲讲大道理,又怎么能够少了血肉横飞的场面?兰博第一次找到墨西哥的毒枭,可以说是一种商量的态度,被暴打一顿,脸上还被人划了两刀做了标记,不过毒枭们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那就是放走了兰博,众所周知,根据我们看前作的经验,但凡是放走兰博的混蛋们,没有一个能够活过一个小时。而同样作为一个系列的收尾,不够暴力,不够血腥,怎么能够满足观众的欲望?
经过了长达一小时的感情铺垫,最后半个小时也迎来了这部电影、也是这个系列的高潮。一把锤子走到底,一锤子一个人头,血浆四溅看的甚是解气,不过这只是开胃小菜,是导演用来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动作片。最后的十分钟才是荷尔蒙飙升的时刻,兰博充分发挥了自己游击战专家的能力,不过这一次地点不是以往的丛林,而变成了农场的隧道,似乎可以认为,这是兰博用自己仅存的心力所完成的一场屠杀。地雷、弩箭、地刺、飞刀、炸药……兰博几乎用尽了毕生所学,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了一个目的,像他之前所说“我要让他们尝尝我们的悲伤。”兰博徒手掏出毒枭头子的心脏那一刻,毒枭死了,仇也报了。
真正的兰博早已经死了,看着近乎毁坏的农场,他那满目疮痍的心,在他躺在摇椅上的那一刻,也真正地离开了。
为了最后一场动作戏,他们连故事都懒得编了。
这是一部加长版的Trump墨西哥墙宣传片 这是一部警示美国民众边防的重要性的政治片 这是一部针对典型德克萨斯白人的重型枪支广告 这是一部青春期少女家长教育失败的反面教材 这是一部掰扯了老远才勉强圆出后一半老年版小鬼当家的重口味娱乐片
徒手抠并掰折锁骨,这种设定也是非常彪悍了!本以为是兰博版“飓风营救”,结果是B级的“老鬼当家”。剧情本身非常简单无趣,但是动作场面太血腥和硬核了,尤其后半段,基本是史泰龙在演示花样杀人教学篇。最后甚至还有徒手抠心?我还以为自己看科幻片。喜欢血腥暴力的可关注。
有了这部,兰博这个人才完整。
三星半,真的能看,故事非常简单不算太尬,73岁的老爷爷了,这次没跟任何老炮或后辈组队,一个人独挑大梁也撑起了最后一场动作大戏,我觉得这个晚节是保住了。接下来估计有一排老年动作明星效仿这部的套路,既然自个儿跑不动,就让年轻人往刀口上送,靠精巧设计的陷阱,和突破尺度的血腥处刑来撑住场面。但还是得多说一句,人家这也是用了心的。永远还是有用心用脑的东西才好看
Never mess around with a guy whose name is John ! 你敢害死John Rambo 的养女,他把你整个毒窝给端了; 你敢杀死 John Wick的狗,他会一路杀到第三部;你敢从John McClane 眼皮底下偷东西,他跟你纠缠到底。 一向偏爱复仇类型电影,这部第一滴血第五部,让人血脉喷张的血腥复仇令人感到大快人心的过瘾。最后,青少年们,真的应该多听听老一辈人的意见和看法,不要自以为是,不分黑白滥交朋友,误入歧途。
伟大的兰博,年轻时一个人干掉一支军队的汉子,最后一部电影和一群皮条客纠缠。英雄暮年,在家人的陪伴中暂时找回宁静,无奈注定漂泊一生,至此,再无家可归。最后一分钟的闪回,就值得去电影院了,如果从致敬的角度出发。女主还是带个脑子吧。友情提示,血腥场面可能会引起不适。电影本身三星,加一星为了年轻的兰博。
約翰在老家蓋的地道和安設的陷阱就是往年越南隧道之鼠的重現,其對卡特爾的復仇也是PTSD老兵對現實壓迫下不滿的宣洩,最後的獨白雖表示著生者當為死者而生但又帶著無奈而活的悲傷意味。
2019最牛逼的电影,掏心掏肝的说,真牛逼
史泰龙是第一个(可能也是唯一一个)让我感受到硬汉魅力的男演员,一直都觉得他自身与他所饰演的电影角色的界限非常模糊,许多角色都同时带有史泰龙本人那种坚韧又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不知道为什么极其吸引我,所以对于史泰龙的电影,剧情基本无所谓,就是单纯冲他去的。看到七十多了还能单挑墨西哥黑帮,忍不住在心中感叹廉颇虽老尚善饭啊,结尾回顾前几部从青年到中年再到如今的老年兰博也是既感动又唏嘘。
你的胸膛 为我而开
兰博老矣,尚能饭否?——能。
观于吉隆坡KLCC。在一个充斥着娘娘腔的当代中国,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三生有幸。Rambo未老,还能再战!
也算是圆满结束没有烂尾了。
太悲凉了,虽然后面各种花样杀戮,手撕心脏,大仇得报,但至少我看的时候没太多的快感,杀尽全世界的“坏人”,也无法填补曾经的伤痛。英雄迟暮,70多岁的史泰龙为Rambo系列画下了句号,所谓坚强的硬汉,只是对残酷现实无奈的反抗。最后摇椅上的画面,人都是孤独的,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回忆。
掰锁骨,捅喉咙,砍头,挖心,各种越战陷阱的运用,得了PTSD的老兵是真的恐怖,把农场地道战拍成屠杀我是真的傻了,兰博果然还是牛逼。
兰博由一个美利坚的背面游魂逐渐变质为取悦庶民的现代牛仔和杀人机器,并在本片中输入了川普时代的任务指令,就像没人在乎那个陷阱地道的空间布局,只希望某种狭隘的仇恨在粗犷残暴的血流成河中获得痛快和宽慰,或许硬汉的传统解决方式,面对如今的矛盾根源,早已不堪一击。
影片根本停不下来的背景音乐真的很闹,对白简直比白开水还白,影片M18剧情却是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剧情简单不是动作片的错,但太太太简单就说不过去了。《疾速》系列故事也简单,但《疾速》的故事背景却复杂庞大,《最后的血》就什么都简单,简单到看一场戏能猜到后面十场的剧情。但好在前面70分钟的剧情,都是为了最后硬核暴血的最后30分钟准备,还真是《最后的血》,最后才见那么多血。多一星给最后30分钟,别M18了,直接做成R21不更好吗,从第一秒开始暴血到最后一秒,影片改名叫《全程飙血》。
引起強烈不適🙂女孩子真要從小教育,至少基本的防範意識得有吧
3.5星,地道战+老鬼当家。40年的老兵,依旧是孑然一身的政治方向工具人,这次轮到了墨西哥。前面各种嘚瑟渲染,就为了后面硬核的反击做铺垫。然而前面的举动过于作死,感觉正反角色都是脑残。好在最后地道战部分足够给力,一气呵成的暴击,血腥场面虽不如上一部,但最后那一刻仿佛武松、杨雄灵魂附体,兰博的谢幕演出,还算个相对体面的收尾,三星电影,情怀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