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里林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燃烧女子的肖像》等为例,分析影片营造油画感的诸要素。(仅自己观影体验,并不专业)
1. 光影。无论油画还是电影,都以明暗分布在二维空间表现立体感和纵深空间感。并以光影突出主题、烘托气氛
A,柔光。巴里和表姐约会戏,运用了柔和朦胧光线,场景如同仙境。达芬奇主张光影明暗对比不要太强,柔光使作品柔和优雅。
达芬奇不仅强调明暗法还强调渐隐法,即利用阴影对轮廓线进行模糊处理,进而达到鲜活效果(但又与印象派的模糊不同),这种模糊不清的轮廓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如《蒙娜丽莎》的嘴角和眼角
B,室内烛光。参考图拉尔!(描绘烛光、油灯或不可知的发光光源,对象受光部明亮,背景深褐,明暗对比强烈。成熟运用烛光控制色彩明度)暖色调。在大片黑暗色块衬托下,微弱的光线变的耀眼。
由于烛光照射的距离有限,只有靠近火苗处形体结构才清晰,距光线较远处暗淡模糊。所以注意控光,当然也可以使用叠设法突出层次,背景不至于一片死黑。
如《1917》
《燃烧女子的肖像》
《巴里林登》凭 f/0.7 的强大光圈,日戏用窗户给场景布光,夜戏用景棚里现有光
C.室内自然光。效仿维米尔典型用光法,以柠檬黄作为不饱和的暖黄色影调,射光线最终整体呈现油画般的细腻柔和。侧光明暗过度细腻,层次丰富,高光与阴影对比强。可以的话,在玻璃窗上贴散射光线的纸!
D.室外光。通常避免正午的直射光,以魔幻时间为准。除此之外多为阴天。《燃烧女子》《天堂之日》
E.伦勃朗布光法。蝴蝶布光法。
2. 色彩。油画和电影色彩都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创造情绪意境,构成画面风格
A.无艳丽颜色,所有的色彩都统一典雅和谐,或阴沉暗淡,或偏暖。大面积柔和色彩,小面积艳丽色彩。且两种以上的色调相互均衡呼应
但亮而无阴影,或颜色十分艳丽清晰则现代感强。《燃烧女子》失败之处,第二张图满满PS痕迹的迷之布光
《发条橙》中的现代感
B. 用色凝重,对比强。参考伦勃朗,卡拉瓦乔。主体往往被大面积暗包围,亮部在画面脱颖而出。有高光,亮边
C. 其他风格。韦斯安德森粉暖色调《布达佩斯大饭店》。莫兰迪色《莫娣》。哥特复古《天使爱美丽》
3. 构图。油画在几百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经典的构图原则与范例
A. 对称。
B. 平衡。除了常规的对称平衡外,还有利用色彩和光线达到平衡
C. 视线引导。《七武士》的竹竿
连续关注:右方人的视线引导向左,左方人的手势引向右上。
D. 三角形的稳定性
为避免过于生硬,最下面的一排人是 正反正反
E. 局部与遮挡
4. 自然景观。参考康斯特布尔!人占很小比例,《日瓦戈医生》里的乌拉尔山与人。巴里与表妹在树林中,高大的树木立在两旁,小路落满树叶,人物仿佛从画中走来。
天空与地面的比例
5. 古典站位。
有分成几组人的 《达芬奇的晚餐》
人物群像 戈雅《查理四世一家》
6. 故事情节。除肖像画,风景画外,多为圣经故事等选择宗教的主题。因而画面信息丰富,纵深感强。前景和背景,上、下、左、右各表达不同故事。
7.摄影机运动。摄影机静静站在原地,等待远处的人慢慢走来,镜头运动平缓,多推拉摇移
8.后期。化妆。略
Stanley Kubrick疯狂的地方很多,对于这部片子,让人觉得他是疯子的地方是,主要角色全部服装几乎都是用当时的真实服装拍摄的。 只要想一想从博物馆把这些衣服借出来,保险、干洗、缝补、再还回去的细节就让人要头疼。但是更头疼的事情是,怎么在那一堆一堆的衣服里找出一个统一的风格,在镜头之前显得真实而不凌乱。即使有一个博物馆的服装让人挑选,如果不是一个主意细节到极致的人,也会忽视这个时期的服装在前10年或者后10年之间微妙的差别。除此之外,还有发型和化装。 疯子总是格外敏锐的。这部闷骚的片子在节奏和尺度的把握上已然非常精到了,加上旁白那时不时冷嘲热讽的腔调,犹如直接在看小说本身。
《巴里·林登》自从于1975年发行之后就被冠以史诗作品的荣誉,一些库布里克的影迷甚至认为该片是他作为导演和作者的巅峰之作。从很多地方来看,它都算得上是库布里克最后的杰作
《巴里·林登》不太像是那种一开始或者一直以来就能受人关注的电影,更多时候还需要有观众去发掘它。库布里克创作本片的剧本时,主要是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小说《巴里·林登的遭遇》重新发表的
将一个十八世纪的欧洲传奇人物故事搬上银幕。每个镜头都优雅得像幅古典油画,结局更有一种历尽人世沧桑的悲凉之感
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无所事事。一个人的逃避,或为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努力,不过是命运借以最终达成的工具。放弃心灵真实以求获得社会地位,最终却是在浮华社会中逐步失去所有的真实,成为一个脂粉锦缎包裹下的空无。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人称,冷静的叙述完全围绕着巴里,但是却几乎不用巴里的眼光去看。大库布里克是世界影坛的第一个全类型天才,李安是第二个。
三个小时?一点不长,这种典型的电视连续剧情节无论是墨西哥,韩国,中国哪个国家来拍都是几十集起,看完还浪费好多狗血。库布里克让你花三个小时看了一个人一生可能的起伏,在一个精美的风俗长卷中。
3个小时流畅,沉着,写实的叙事风格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摄影更是极致,连一丝光线都扑捉得如此完美,配乐是继2001后把古典音乐用得最好的一次,逼逼西的各种只能称为古装片,库布里克一部巴里·林登才真正成就了古典。
第三遍看的感觉仍然是:视觉,听觉,气氛,对白,节奏,行止,于那个时代电影能复制的东西库布里克基本都复制了,可这乱世浮生流水账故事实在有点闷。3.5
在描述巴里儿子的死时,一直保持客观俯视态度的老库终于未能一直中立,以极其动情的方法渲染巴里丧子的悲痛(如那个从病床切到葬礼的蒙太奇),一下子击中了我。无可挑剔的华丽摄影和服饰曾被指摘为形式主义至上,但我以为这种形式恰好符合影片的内核,即璀璨外表下的空虚的灵魂。开篇的情欲戏太牛!
重看@新衡山,四星半;库布里克真乃技术狂人,画面如此讲究,看这光线和色彩流动的油画不过誉,每处的构图和站姿坐相都绝对精心排练过,非强迫症不能也;《红与黑》于连同类,《漂亮朋友》杜洛瓦共好。
在《乱世儿女》均衡的田园构图、复古的情调与极浅极柔和景深之下,库布里克讲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从生到灭,不过如此”
Bloody hell!库神把科幻片、战争片、恐怖片、悬疑片、剧情片、cult片统统拍到极致也就罢了,我勒个去连英伦古典文艺片都拍成这样,你个天才老混蛋让BBC情何以堪啊!
有没有人觉得这是部神作啊?????怎么每一方面都表现得这么好啦??战争、爱情、堕落、从天堂到地狱、甚至到了结尾我都要哭了。看了整整一个晚上 倒回去三次
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装上画框,挂到美术馆里去。
库布里克代表作,一部恢弘的文艺片。库导的作品大多具有惊悚和疯狂的主题,这部却是例外。3小时的片长和缓慢的节奏吓跑了大批观众,但不得不承认:该片技术上趋于完美,f0.7镜头和美如油画的全自然光与烛光摄影、给力的服装和道具配上巴赫舒伯特莫扎特等人的古典乐共同造就了这部古典力作。(8.5/10)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传奇的f0.7镜头,传奇的全自然光烛光,从头到尾一丝不苟极趋沉闷的中心构图、调度、剪接、推进,一直到配乐的发挥和标准的两段结构。库老的古典主义传奇。
萨克雷的小说、亨德尔的音乐,18世纪的油画、家庭成员睡前阅读般的叙事,忘记了编年,也忘记了幕次,这是南柯一梦,综合古典艺术的形式之美。
穷尽一生,也不过是从20基尼到500基尼的长度。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第二遍看,依旧震撼。在资料馆大银幕上,那些用F0.7镜头拍摄的每一帧都古典精致得可以挂在美术馆的画面的美丽纤毫毕现。观感太好让人泪流满面。看到某让人略讨厌的角色死去的情节竟然湿了……现在我已被片中反复出现的震撼配乐《Sarabande》洗脑
Lyndon爵士病重身亡,一年后,Barry和Lady Lyndon结婚,也成了一名贵族,改名为Barry Lyndon。但Lyndon爵士和Lady Lyndon的儿子Bullingdon却十分不喜欢Barry,Barry也预感到自己的未来将会毁于Bullingdon手中...
“世界真是烂透了,所以库布里克主人公通常标准很低无甚奢求,就像片中的林登:从一个情景跳到另一个情景,头脑里没有特别的目标,这会儿他挺战事的其中一方,下次又会跑到另一方;此刻他富有,下一刻就穷困。不管世界如何运转,他总在随波逐流。如果找到幸福,一把抓住毫不迟疑;如果麻烦来临,迅速逃离绝无犹豫。如果有人死去或者痛苦,他也总会默默念叨还好不是自己。这就是库布里克电影中身处最糟糕的世界时,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好。”
暗黑版阿甘。巴里并非品质坏,而是没有品质,见缝就钻,见洞就插,不讲原则,没有坚守,所以他像具行尸走肉。无根之人的奥德赛,生命的最后阶段才算收获了点道德感。精英挺好的,应该争当精英,不过当成精赵就不酷了。最不可能斗过命运的就是小聪明,命运终究会把一切都夺回去。真小人也好过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