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如缕,薪火相传。
演技真的绝,一句“愧领”,眼泪哗哗
九州分定,四海分同
列祖先贤,请受晚辈一拜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历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一集直接超神!!!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最是无情帝王家。敬这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
以暴戾之剑化为太平之犁
止戈为武,铸剑为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我著诗于竹简中,君著诗于宇宙中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灯如典籍,照亮典籍
典籍如灯,照亮世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民心所向,所向披靡
立志,立言之作
立德,立身之典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场中国哲学等待千年的龙场悟道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恻隐
此便是良知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看完很推荐,说说推荐的理由吧,看到很多人在争论这个节目的深浅,想起来一件事情。
其实我在前几年也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国外的电视剧看起来更有B格一些,而中国的节目看起来总是那么接地气,不精致?
后来开始学习广电以后才渐渐明白。因为我们的文化是大众文化,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是大家都可以学习、享受的文化。而不是为精英人士,有闲阶级的量身定制品,因此看上去少了一些“小众感”。
说回到《典籍里的中国》本身,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是给大多数了解这本书的知识分子看的,而是所有的华夏人民,哪怕是我不识字的奶奶,或者家里的不到十岁的小孩都可以看,都可以感受一下中国典籍的历史与意蕴,然后能带动一部分人,去了解典籍,去阅读典籍,去传承典籍,至于另一部分,即使不会去阅读这些作品,至少也能了解到中国有这样的作品,为了传承它们曾经有这样那样的故事,中华文人有这样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这部作品的意义。
比如说哪怕是一个平时不会看书的普通老百姓,看这个节目,他肯定也能看懂它在说什么,《尚书》从何而来,伏生何许人也,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作品能传承到今天,能明白,华夏为何一体?因为自古便是一体。这不就已经很棒了吗?电视是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希望大家在评判一些东西的时候能够看懂节目制作的初心,以及我们国家文化传播的特性再做评判。
简单举个例子,《典籍里的中国》不是给能把《尚书》倒背如流的人看的,你如果达到了这个水准,节目里说的这些,你肯定更清楚,了解。这个水平的的受众稍微太窄,既不符合电视的传播特性,也不符合《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定位。
因而节目不是深入探讨文章里的多少内容,而是尽可能去做一些客观、有趣的再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典籍。
至于求学若渴而想要进一步精进学术水平的朋友,这样的内容也是有的,慕课、知到、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甚至在小破站搜一搜,都能找到很多名家解读以及一些专业的学习资源。
当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这个节目尽善尽美,已经无可挑剔,它有它自身的问题存在,只是就我个人而言,这绝对是近年来把传统文化和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个作品,非常值得推荐,也非常值得观看,不论是现场布置还是演员们的角色刻画都非常棒,尤其是倪大红老师,在人物刻画这方面,当的住一切赞誉
以上,友好讨论。
只知华夏有五千多年历史,可是对于真正的历史源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也许是模糊的。近期央视出了一个能够让众人沉浸式体验的跨越时空之旅的历史性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首次看剪辑过的短视频里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古今跟千年前古人伏生,就是传承《尚书》的第一人谈今世,我的心中冒出一股莫名的激动。 01.《今文尚书》古时称作《书》 剧情开端引用《书》的源头找到华夏文明的起点,也是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找到了一个好开端。 更重要的是伏生那句:“现在还读《书》吗?” 撒贝宁说:“读,在我后世尊称《书》为《尚书》。 撒贝宁:“晚辈特来请教《书》,好在哪里?” 伏生:“《书》我读了九十多年,这里边的好处我来告诉你!” 其实这段情节我很喜欢,因为撒贝宁说是问《书》,其实更多的是为不了解历史的我们解惑,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如果说凡事靠自己悟,可能说这就是《书》存在的意义。毕竟书上写的全部是前人的经验和成功取胜的方式,实乃价值不菲。 故事讲如今完整的《尚书》共计28卷,源头即是千年前因秦烧书,多半书都被烧毁,爱书如命的伏生(孔子的徒弟)携家眷和一车书籍逃往家乡山东。 半路伏生爱子为护书与官兵拼搏最终殒命,后过大寒天气伏生不忍妻女受寒,准备把一车书简烧掉,不料妻子誓死抵抗说:“这是我儿用命换来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动。”
最终妻子倒在了伏生的怀中,丧命它乡。伏生回到山东家乡得知家乡也惨遭战火,无奈只得把书籍存放于墙壁之内。 时隔二十余年,伏生逃亡各地,但心系家中藏书,待归来取时墙壁中完好无缺的《尚书》仅剩28卷。 迄今为止孔子的《书》被后人代代相传,文帝得知伏生有原版《书》便想让伏生教习众人,无奈伏生当时已经99岁不能从老家去往都城,文帝得知后便派晁错去学习《书》。 伏生教习晁错这28卷《书》分别为:01.《尧典》02.《皋陶谟》03.《禹贡》04.《甘誓》05.《汤誓》06.《盘庚》07《高宗彤曰》08.《西伯戡黎》09.《微子》10.《牧誓》11.《洪范》12.《金滕》13.《大告》14.《康诰》15.《酒诰》16.《古诰》17.《多方》18.《君奭》19.《立政》20.《顾命》21.《吕刑》22.《文候之命》23.《费誓》24.《秦誓》25.《无逸》26.《洛诰》27.《多士》28.《梓材》 01.《禹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 ——《尚书:禹贡(节选)》 《典籍里的中国》先引用了28篇之一的《禹贡》,主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大禹治九州的故事。 大禹父亲名为尧(娰鲧gun),帝下令命其治水,九年未见其功,后被流放到羽山。 又第二次命大禹前去治水,大禹看到洪水肆滥的样子,采用跟父亲相反之处——引渠道放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历经磨难,遍走华夏!访民间疾苦,与黎民同心,勘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这广大的九州都是经过大禹带领黎民群众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如果说《书》好处在哪里? 或者更多的应该是这伟大的前人历经磨难给予我们后人留下的足迹,大禹父亲治水以堵塞之法治水——败,大禹治水以疏通之法治水——成。 所以说《书》不仅记载了前人的伟功事迹,更多的是给予后人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变更。
03.《牧誓》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尚书》:牧誓(节选) 《封神榜》是经历过多种时期翻拍的,最新的《新封神榜》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它主要是姜子牙被派下山助力周朝伐商的故事。 这部影视也是根据《尚书》里的《牧誓》改编而来,商朝皇帝昏庸无道,挖心、设立炮烙之刑等各种酷刑工具。 一道圣旨下来不论百姓生死只要稀奇古怪之物,引得百姓连连叫苦,后周朝伐商人数相差甚多,众臣不愿支持,可却迎来商朝百姓连连倒戈相向,最后诺大的商朝一夜之间轰然崩塌。 《尚书》开篇《尧典》的第一句便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治水,定九州,百姓乃国家之根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周朝皇帝爱民,商朝皇帝不顾民,显而易见商朝终将灭亡。 04.《典籍里的中国》是《尚书》的另一面 诚实来说我并没有读过孔子的书籍,只是听说古人要学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 根本没有看过,只是在某视频上会见到一些姓氏和“人之初,性本善”的词句。 我发现《典籍里的中国》时反复看了三遍,因为我觉得这个节目设置的很伟大,也可能说我是华夏子民,听着前人的伟迹我非常激动。 大禹治水听过但是没了解过,大禹定九州更是不得而知,看着《封神榜》上映只觉得那是导演的幻想,没想到这些都是根据历史记载的故事改编而来。 倪大红:中国大陆男演员。于198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第十七届梅花奖、第九届华奖获得者,可谓当今华人影坛第一流的重量级演技派“黄金配角”,多以配角演员身份出演 他长相被“嫌弃”,却和倪萍的妹妹一见钟情,今成人生赢家,他在《都挺好》里的父亲让我印象深刻。 一辈子表现出躺平心态却最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他的前后转变真是让人感叹,他演出了试问那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女儿呢? 他的演技可谓是让人佩服,总能轻而易举地让人进入状态,他这次受《典籍里的中国》邀请演九十九岁的伏生,形态、样貌、肢体语言让人觉得他便是伏生。 《典籍里的中国》让我走进了《尚书》,让我得以知晓《书》的好处,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的好处真的不言而喻,它让我足够心静,它让我一步一步走向优秀的自己,它足够给我迷茫的人生一个美好的解答。
2021年大年初一,央视播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
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穿越时空到汉朝,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去到《尚书》里的中国,感悟民族文化之根脉,礼敬薪火传典之先贤,受到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追捧。
《尚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尚书》也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经典,研究《尚书》的学问,叫“尚书学”,是一个非常专门、非常庞大的学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相关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用现场表演、嘉宾对话的方式展示《尚书》传承中的一些关键点,感人至深,特别是伏生传经的故事,让很多人流下热泪。
关于《尚书》这本书,我认为最有趣的是《尚书》的流传。在几千年间,它多次经过九死一生、命悬一线的传承,也经历过伪造、掉包的侵蚀,一度“假作真时真亦假”。而到了今天,不仅真相大白,还有历史的“彩蛋”冒出来。
《典籍里的中国》制作虽精良,但时间太短,远不足以介绍《尚书》的精彩!本文将结合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大历史,大致介绍一下《尚书》传承。
《尚书》首先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献汇编。它保存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主要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目前通行本《尚书》共58篇,涉及四个朝代:
《虞书》是讲尧舜禹的事迹,有5篇:《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
《夏书》是夏朝的文献,有4篇:《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商书》是商朝的文献,有17篇:《汤誓》《仲虺之诰》等;
《周书》是周朝的文献,有32篇:《泰誓》《牧誓》等。
从文体上看,《尚书》有六类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典,是重要史实的专题记载;
谟,是记载君臣谋略的,就是个会议记录;
训,是大臣开导君主的话;
诰,属于劝诫、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出征前训诫将士的誓词,就是动员令;
命,是君主所下的命令。
《尚书》的篇名,也有几种命名方法:
有以人名为篇题的,如《盘庚》《微子》;
有以事件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
也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
从写作时间上看,主要由两类文献构成:
一类是历史文献文件本身,像诰命、训话、宣誓等,是当时保留下来或记录下来的文件;
另一类是追述古代事迹的文献材料,像《尧典》《皋尧谟》这样的,属于后人根据传说记载的。
按照古人的说法,至少在清代以前,人们基本上相信这些文章,都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所说、所写的;判断的依据是,这么深刻、这么有哲理的思想和话语,非这些伟大人物是写不出来的,比方说《尧典》《禹贡》等。这是信古派的观点。
进入20世纪,出现了疑古派的学者,认为尧、舜、禹,还有夏朝,没有考古材料支持;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有争议;而且中国的文字,是商代才出现的,所以在疑古派来说,商代之前的这些文献,完全是后世人伪造的。
疑古派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证明,完全怀疑、否定古人,也是不对的。
我在这里做一个折衷的判断,或叫探讨。这些文献,商代以前的部分,可能是口耳相传,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大家知道,在没有记载工具时代,古代人的记忆是惊人的,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等,都是大部头的史诗,全凭民间艺人记忆流传下来的。尧舜禹,以及夏朝的事迹,流传到了商代,写成了文字;到周代,最后写定。
商代的那几篇,可能确实写于商代,传到周代,由商朝的后裔宋国人写定。周朝的篇目,那就是当时的文献保留下来的了。
那么,具体是谁承担文献记载和流传的任务呢? 是史官。
中华文明是比较早熟的文明,标志就是,很早就有了专门化的文献编撰人员和机构,史官。不像西方那些民族,全靠游吟诗人、靠着史诗,传承早期文化和历史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史学最早发达起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史官文化传统。
在古代,史官具有很高的权力,很有地位,当然史官也负有重大责任:他们每天都要记录国君及朝廷中的各种大事件,所谓“君举必书”,国君的任何行动都会得到详细的记录。
史官又有左史和右史之分,据说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史负责记载国君的重要讲话,以及朝廷中的各种讨论,就形成了《尚书》这样的文献;右史则负责记载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就形成了《春秋》这类史书。他们的职责是不一样的。
《大戴礼记·保傅》记载: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太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过则死。
《大戴礼记·保傅》所记是周初的情况,史官的地位已经比远古时代下降了,但权力依然很大。特别是,史官集团具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甚至拿生命捍卫职业尊严。
讲两个故事。公元前607年,晋国的昏庸国王晋灵公,要谋害权臣赵盾,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往国外逃命。晋灵公的姐夫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拥立为王,就是晋成公。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司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
理直气壮,秉笔直书,赵盾也没有办法。
另一件发生在齐国。公元前548年,齐国发生了一起弑君案,大夫崔杼把齐庄公杀了。当时齐国的史官就记载:“崔杼弑庄公。”崔杼就杀了他;他弟弟又去写,还是这么写,崔杼又杀了;三弟来,还是这样写,崔杼可能也是杀累了,就没杀,让他走了。另外一位史官,叫作南史氏,听说这弟兄三个都死了,自己带着简去,准备继续写;听说已经写好了,才回家。可以设想,这是这么壮烈的场景!可惜的是,三个人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后来,文天祥写《正气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之一。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是中国人生命超越的寄托,就像宗教一样,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会在历史中永生,在历史中获得自己的清白、公正。
正是有了成熟的史官文化、代代相传的史官群体,才有了《尚书》这部伟大的典籍。
《尚书》这个名字,是汉代才有的,意思是“上古帝王之书”。在汉朝以前,这本书就叫“书”。
“书”这个字,就其本意来讲,就是文件、文献、书契的意思。那些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重要文献,总要叫人阅读和学习,所以可能会有一些选编的文集。至于怎么编,那就没有个固定标准了,早期的《书》不一定有统一的本子。
《尚书》的定型,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他首先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还是个大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教师业的鼻祖,所以现在有些人要求用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我认为应该这样。
大家知道,孔子为了实现他的理念,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晚年回家,专心教育。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语录、思想都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教师。他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所以自己动手整理古代典籍文献做教科书。这也是他的强项。
实际上,中国的上古文化,都在他手里过了一遍。他是当时最博学的人,是他规定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他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书》就是《尚书》,据说他整理的《尚书》有100篇,作为教授学生的政治学教科书。
还有一些类似文献,他放弃不用的,被人编辑成了《周书》,也叫《逸周书》,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
孔子编订的《尚书》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可以肯定,不会是今天《尚书》的样子。
在战国时代,《尚书》流传就比较广了。百家争鸣,诸子相继引用《尚书》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讨论《尚书》的问题,如: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荀子·君道》:“《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墨子·贵义》:“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
据统计,《论语》有3处谈到《书》;《孟子》引用书的17处;《墨子》引用《尚书》的内容有22篇,《左传》引用《尚书》的内容有50多次,涉及《尚书》的18篇内容。
孔子把《尚书》作为教科书教学生,列入“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种经典)。太多学生就一代代传承下去。
但不幸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统一民众思想,就颁布了“挟书令”,规定除了秦国法定的历史书和巫医卜筮之书以外,诸子百家和各国的史书都要上交政府,任何人家里都不许保留。被抓到就要砍脑袋。
《尚书》是史书、帝王之书,当然在禁毁之列。
于是,在几十年时间里,孔子的徒子徒孙们,只有关起门来,偷偷在家里口耳相传,一代代靠着记忆力往下传。不写成书,放到脑袋里。你总不能把大家脑袋都割下来吧?
统一的秦朝,持续了不到20年就灭亡了,但汉朝也没有立即废除《挟书令》,可能是兵荒马乱刚结束,人能活着就不错了,哪里顾得上搞文化、读尚书呢?直到汉惠帝时,才下令把《挟书令》废除了。
但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一部对中华民族至关紧要的书,竟然只有一个人知道;更要命的是,这个人都九十多了!这个人是谁?
就是《典籍里的中国》所推崇的、撒贝宁穿越去拜访的伏生。
伏生,名伏胜,字子贱,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死于汉文帝三年(前161年),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苏家村)人。
他曾做过秦朝的博士官。秦禁书时,他在家中墙壁里藏下了一部《尚书》,自己到处流亡去了。进入汉朝,天下太平了,他回家打开墙壁找书。不知是老鼠吃了还是水泡烂了,仅剩下28篇。他就拿着这28篇在齐鲁一带开始教授学生。
汉文帝时代,社会走向繁荣;文景之治,开始重视文化了。文帝想找人讲《尚书》,听说济南有个伏生,可以讲《尚书》,就下诏请伏生到朝廷去讲学。
这时伏生已经九十多了,老得走不动了,只好派了晁错,就是后来被腰斩的那位,去伏生那里抄录、学习,在太学里开设这门课程。西汉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
对于伏生传承《尚书》也有不同的说法。刚才这个说法是史记里说的,说伏生把书藏在墙壁里;社会安定后,他回家打开墙壁,发现只剩下28篇了(注意这个28篇)。
还一种说法是,他没有书可藏,全拼记忆,背出28篇来。
真是细思极恐!万一伏生没活到九十多,只活了个当时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尚书》是不是会就成为了一个传说?
晁错在伏生那里记录下来的《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也就是隶书写下来的,总共28篇。这28篇是: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汉文帝以后,《尚书》被太学确立为“重点课程”,人们学习的就是伏生的28篇版的《尚书》。
纵观中国历史,汉朝人是最重视《尚书》的了。
为什么?因为汉朝人认为孔子是王者,他具有王者的道德和智慧,但没有王者的天命,所以汉人称孔子为“素王”,就像今天说的“无冕之王”。
孔子的道德、智慧没有机会施展,该怎么办呢?他就编撰了五经,把自己的道德、治国智慧都蕴含在五经里。所以汉朝人认为,五经里面有孔子的“微言大义”。
汉朝人甚至认为,孔子早就预见到汉朝的出现,他的五经、他的制度,就是汉朝准备的。学者,就要发掘里面的微言大义;君臣,就要遵照五经的教导治国理政。
这就造成了汉朝人对经典的崇敬。
研究好《尚书》,可以治理好天下。所以汉朝的君臣都认真研究《尚书》;学好尚书的人,可以直接去做官。
《尚书》不光要学,还要在实践中运用,“活学活用”。
怎么用呢?比方说,有个叫平当的,说是参考《尚书·禹贡》篇治理好了黄河,后来当了宰相。还有个叫夏侯胜的,根据《尚书·洪范》篇的理论察变,就是考察天象变化,警示人事。
怎么察变呢?有个故事。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当时的权臣霍光选择来继承皇位。这个刘贺,大家都知道,就是最近几年被挖了坟墓的海昏侯。他即位后,极度荒淫,据说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引起朝野不满。霍光就和张安世密谋废掉刘贺。
当时的博士,也是光禄大夫夏侯胜,他不知道这两位要废皇帝。一天,刘贺又要外出游玩,夏侯胜挡在刘贺的车前进谏,说:“天久旱不雨,说明有臣子在谋反。一旦他们作乱,皇上怎么办?”
这是根据《洪范篇》得出的结论,但刘贺认为他是在妖言惑众,十分恼怒,就把夏侯胜投入监狱。
霍光和张安世大吃一惊,互相怀疑对方泄密。为防不测,果断采取行动,给太后(也就是霍光的女儿)上奏疏,请下旨废昌邑王,尊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为皇帝,就是汉宣帝;昌邑王后来被贬为海昏侯。
有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尚书》就流传开来。
一方面,学好经典,可以做官;另一方面,学习文化本身也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所以就涌现出很多感人的学习故事。
有个叫夏侯胜的传承人,在汉宣帝时做官。汉宣帝即位,打算为汉武帝广泛建庙,显示孝的风范。当时百官齐口称赞,夏侯胜却指出:“汉武帝虽然有抵御四方强敌,扩大疆土之功,但在战争中滥杀俘虏及庶民,以致浪费了大量钱财,过度铺张,消耗了大量财力,使百姓流离失所,至今逃亡在外的流民没有安顿下来,不应该给武帝立庙塑像。”
这么一来,夏侯胜被安上一个“非议诏书,诋毁先帝”之罪,被下狱了。
当时的左丞相、长史黄霸支持夏侯胜,汉昭帝就把夏侯胜和黄霸都关进监狱,黄霸在监狱里向夏侯胜要求学《尚书》。
夏侯胜说:“我们都要死了,还讲什么呀?”
黄霸说:“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夏侯胜没话可说,就给他讲授《尚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两位朝不保夕的囚徒,在监狱孜孜不倦学习尚书的情景,千载而下,犹令人备受感动。
什么叫学术薪火相传?这就是。
从汉朝起,《尚书》的流传就和两件事纠结在一起:一是造伪,二是今古文经学之争。
1、第一次造伪事件
汉朝政府鼓励人们提供失散在民间的古书。经过多年的战火,中央图书馆实在没有多少书。礼失求诸野,可能民间会有,所以政府重金搜购。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有不少“幺蛾子”。很多人伪造了书,交给国家,给后人造成不少麻烦。
汉景帝时代,河内地方(指河南北部黄河以北的地带)有个女子,发现一篇叫做《泰誓》的尚书残卷(分为上中下3篇)。这女子觉悟很高,及时交给国家。
儒生们就把这一篇加入《尚书》课程,所以西汉儒生读的尚书是29篇。不过这1篇,经后人考察,是伪造的,这是第一次伪造尚书事件。
2、鲁壁藏书和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之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导火索是一起强拆事件。
汉武帝时代,孔府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鲁地分封的诸侯王是鲁共王刘餘,为修建自己的宫殿,“强拆”孔子旧宅。拆到一处墙壁,发现里面藏了一批文献,其中就有《尚书》。
传说当时强拆现场传出了音乐之声,吓得鲁共王不敢强拆了。这堵墙后来被称为“鲁壁”。
鲁壁的《尚书》版本,据说是用秦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书写的。
伏生的《尚书》是用当时汉朝通用的文字记录的,就被叫做“今文尚书”。而在鲁壁发现的这个版本,被称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古文尚书本,据说由孔子后裔孔安国做了解读;孔安国的后人又献给了朝廷。但这个本子被扔在“中央图书馆”,长期无人问津。
有人说是因为孔安国被卷进了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所以不被重视。但据史籍记载,孔安国并没有活到那个时候,所以古文尚书不受重视的原因,或许只是因为当时没有人感兴趣而已。
那个时候,尚书的传承,讲究家法,与权力、利益直接挂钩的。当时主政的,都是今文学派的人。
西汉末年,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刘歆发现了《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典,认为有价值,要求立在太学,为此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移让太常博士书》,为此引发了一场绵延不绝的“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经学的差异不光在于文字,关键是今文尚书学派做学问的方法不同。
汉朝人认为五经里面有孔子的微言大义、治国方针,所以学者认真分析,免不了牵强附会、烦言碎辞。学者学一辈子都搞不清一本经典,根本无法达到“用日少而畜德多”,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刘歆要求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尽快结束那种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烦琐的章句学风。
刘歆还对今文经学的以家法传授的弊端进行了指责,认为他们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要达到党同门,妒道真的政治目的。刘歆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刘歆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是汉代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他父亲刘向,也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人,曾奉诏整理当时皇家藏书。刘向去世后,刘歆接着做这个工作。他们父子两个对当时的典籍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基本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在他们之前的书,都经过他们整理了一遍。
刘歆提出的古文经学,受到很大的反对,不得不到外地做官,躲风头。后来,刘歆帮助王莽建立了新朝,借助王莽之力,确立了古文经学的地位。当然,随着王莽的倒台,古文经学也被随后建立的东汉王朝排斥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
孔壁发掘出的古文尚书,在汉末已经见不到了,真假无从考证。就连这件事究竟有没有,也被人怀疑的,因为只有刘歆的一面之词,孔安国那里是死无对证。
清代的刘逢禄、近代康有为、梁启超都是这么怀疑,认为实际上就是刘歆伪造出来的,是争权力的。
但在今天,学界主流认为,鲁壁藏书是真的,刘歆看到的《古文尚书》等经典并不是造伪,只是后来失传了。
3、汉末《尚书》失传
第二次造伪尚书事件发生在汉成帝时,有个叫张霸的人,发现了一个102篇的版本,上交给了国家。很快,“鉴宝”专家就确定了,这个是伪造的。这个版本很快也不见了,没流传下来。
第三次造伪是东汉时一个叫杜林的人,据说在西州得到漆书《尚书》,这个也被后人确定为假,不过这个也没有传下来。
王莽建立的新朝,很快就灭亡了,与之一起树立的古文经学,也随之被逐出学官。但在民间,古文经学已经广泛流传开来。
东汉末年,一代儒学大师郑玄遍注群经,整合了今古文尚书。很长时间内,人们读到的是合并本《尚书》。
那么,此时的《尚书》定型了吗?还没有。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兵荒马乱好多年。文化中心长安、洛阳,都成为废墟,导致大批文献典籍灰飞烟灭,包括《尚书》,以及上面提到的很多学者研究成果。
4、梅赜版《尚书》
东晋朝廷偏安一隅,稳定下来之后,开始振兴文化事业。偌大国家,竟然又找不到《尚书》了!
此时,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一本《尚书》。这个版本共58篇,还有据说是孔安国做的传,就是每一篇前面都一段话,解释每篇的写作由来。
梅赜的《尚书》58篇,其实是把西汉的29篇拆分成33篇,他又另外添了25篇,说是《古文尚书》。
他从哪里得来,谁都不知道。这个版本比较全面,当时也没有别的版本,所以被奉为正宗,流传开来。
从此,中国人有了一个固定的《尚书》版本,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古书,必须有注有疏才能看。
今天我们看到的《尚书》注解,主要有两个版本系统,也就是注疏版本。
一个是唐代注疏整理的,唐太宗命令孔颖达主持,把儒家经典都整理了一遍,叫做“十三经”,《尚书》是其一种。
另一个是蔡沈的尚书集注。蔡沈是朱熹的学生,朱熹一生精力放在是四书上,把注解尚书的任务交给蔡沈。蔡沈花了很大力气做了注解。明清时代,考试主要用的就是这个版本。
事实上,梅赜版《尚书》的古文部分还是伪造的。
《尚书》很难读。韩愈说过:“周《诰》殷《盘》,诘屈聱牙”。但也有一些篇目,像《五子之歌》《汤诰》《说命》等篇,比较浅显、好读。
有人觉得画风不对。按说《五子之歌》的时代在《汤誓》之前。《汤诰》《说命》诸篇的时代,在《盘庚》之前,不应在前的反而易读,在后的反而难懂。《仲虺之诰》和《汤誓》同时,《武成》和《牧誓》同时,《周官》《君陈》和《多士》《多方》同时,更不应易读,一种难懂。
宋代的学者吴棫、朱熹就从这点开始怀疑。
吴棫是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时称通儒。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1146年)添差通判泉州。他的著作都已佚散了,但他被认为是最早质疑古文尚书造假的人。
大儒朱熹受他启发,也怀疑古文尚书造假。他也是从文体方面指出了古文《尚书》存在的问题,认为今文《尚书》的篇章都十分艰涩,而古文《尚书》反而相当平易,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今文《尚书》主要依靠伏生背诵流传下来,伏生不应该只会背诵那些很难的篇目,而容易的篇目反而背不下来。但他不明确否定,只是说这里很古怪,并加以圆场。
元代的郝经、吴澄,开始明确指出梅赜版的25篇古文尚书是伪书。
明代学者梅鷟写了一部《尚书考异》,一部《尚书谱》,才明确宣布二十五篇和《孔安国传》是伪书。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也曾提及,但无特色的判断。
到了清代,《尚书》造假事件就更加清楚了。
清代是一个把古籍整理搞得非常彻底的一个年代。因为清朝大搞文字狱,学者没法创作,精力又无处排遣,怎么办?整理古籍。于是学者就一部部地研究古代经典。梁启超说,这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
阎若璩写了《古文尚书疏证》,一点点抠出伪古文尚书的来历。同时还有姚际恒《古今伪书通考》;两个人是分别著作,见面一聊,英雄所见略同嘛。
如何考证?就是把文字来源给找出来。举一篇为例(引自刘国忠:《走近清华简》):
咸有一德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曰:呜呼!“天难谌”(见君奭),“命靡常”(见诗大雅文王,命上省天字)。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墨子非乐上引汤之官刑,又非命下引太誓之文)。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礼记缁衣引尹吉之文,暨作及,一作壹),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见召诰,服上原有兹字),惟新厥德,“终始惟一”(见荀子议兵篇,惟作如),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改易吕氏春秋谕大篇引商书之文)。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见论语宪问篇、孟子万章下),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还有惠栋《古文尚书考》、程廷祚《晚书订疑》、崔述《尚书辨伪》等,基本上确定古文尚书是造假的;注疏家也都把今文和古文分开。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学者这么认为,但当时的科举考试,还是用的蔡沈的本子和注解,多数人还是认为古文《尚书》是真货。
当然,今天也还有人坚持认为,梅赜版的古文尚书很可能是真的。毕竟真正的《尚书》,谁也没见过,你凭什么就说人家造假呢?
说来也巧,还真有这么个历史的“彩蛋”,给伪古文尚书“补枪”了。
对待梅赜版古文尚书有这么几种态度:
否定派,认为除了经先秦学者引用过的句子,其他都是伪造的。
另一派,对之虔信不疑;即使很多人认为是假的,也以“万一是真的”态度,非常谨慎地肯定。如钱穆,他就反对康有为的疑经态度。
还有另一种观点,既不认为全真,也不认为全假。
众说纷纭,孰是孰非?没有别的文献可证,似乎是个悬案。
不过,历史偶尔会给我们来个“彩蛋”。虽然流传的文献没有,但地下文献可能给我们一些惊喜。
有个类比,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写过《广陵散》的故事,也就是笑傲江湖曲谱。音乐家嵇康被杀后,广陵散绝于世。两位江湖大侠不服,就去挖古墓,找到古墓里的乐谱,改变成了笑傲江湖。
考古界这样的事情还不少。比方说1970年代发掘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澄清了很多问题。
关于尚书,最大惊喜就是“清华简”。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
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
现在还没有整理完,但已经完成的部分,足够震撼了:学者们在其中发现了真正的古文尚书版本。
例如《尹诰》篇即传世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专家将其与进行比对后发现,“清华简”《尹诰》属于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与之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大家体会一下(译文引自刘国忠:《走近清华简》)。
尹诰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伊尹已经来到了商汤这里,君臣二人都有纯一之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伊尹想到上天已经毁坏了夏朝),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夏朝的统治者自绝于民众,夏朝的民众也与他们国君决裂),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国君没有民众的拥戴就无法保有国家,夏朝国君给民众造成了仇恨),民复之用离心,我捷滅夏。今后胡不监(后:国君,这里指商汤。监:明,明白。这句话是说,可是君王怎么不明白这一点呢?)?”摯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我们能够协同我们的盟友,如今那些离开故土的人们都有回归的意愿。)汤日:“呜呼,吾何祚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我该怎样才能造福于百姓,使我的民众们不会违背我的话?)”摯日:“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毫中邑。(君王您要赏赐他们,用夏朝的金玉财富来充实我们的国家,并把这些财富施舍给民众。于是商汤在毫的城邑中招来民众。)
相同的例子还见于《说命》篇。传世的古文《尚书》中的《说命》篇共由3篇组成,记载了商王武丁与其大臣傅说之间的相关事迹。
“清华简”中也有《说命》篇,题为《傅说之命》,也是由3篇组成,其中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完全一致,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貌。
然而,同《尹诰》篇一样,传世的古文《尚书》中《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也完全不同,证明也是后人编造的。
从“清华简”提供的证据来看,传世的古文尚书确实是伪造的,许多学者对它的怀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个古文尚书并不是鲁壁的版本)。
总的来说,《尚书》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有特殊地位。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历史记忆,形成了中华文化传统中最初的基因、最核心的理念。
虽然有些简单、质朴,但后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就是沿着尚书所奠定的基础发展来的,所以是历代帝王将相必读的政治元典,对于今天的政治家也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
《四书五经》(世界书局1936年铜印本)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后汉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皮锡瑞:《经学历史》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钱穆:《国史大纲》
屈万里:《尚书集释》
王世舜,王翠叶:《尚书全本全注全译》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
梁启超:《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陈梦家:《尚书通论》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刘起釪:《尚书学史》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
我就吐了,搞文化那波人里面到底有多少遗老遗少,还是拿了美利坚的工资当行走的50w 第一,宋应星的祖父是明朝的尚书宋景,他和他的哥哥宋应昇都是万历年间举人,他和他哥哥从小一起读书长大感情极好,然后他的哥哥甲申天变后两年服毒殉国,请参考颜真卿颜常山旧事,你哥哥殉国了你去当汉奸?? 第二,宋应星留下的祖训是不准当清朝的官(不得仕清) 第三,在我看到的所有有关于宋应星的雕像绘画中,全部是明朝士人形象,没一个阴阳头 第四,阴阳头是清末形象,清初是新朝雅政,金钱鼠尾辫,这些满清遗老遗少是不是自己也觉得丑换了个阴阳头,不知道什么样子的请百度或者想象给你剃光头然后插上一个猪尾巴[呲牙] 第五,宋应星死于1666年,甲申天变1644,但是明朝的实际灭亡是1683,宋应星一直认为自己是大明臣子,不是大清的,还有说当时江西已经沦陷,不剃发易服就要砍头的,宋应星是隐居!!直接拒不出仕!!清朝不可能也不具有实力去深山老林里抓人强制剃发易服! 在吐槽一遍那些遗老遗少,能不能实事求是,别可个劲的给自己脸上贴金,就因为你在这颠倒黑白我还得辛辛苦苦的打字让大家提高警惕防备管文化那群人里的遗老遗少[辣眼睛][辣眼睛][辣眼睛],还有人说你们是在试探,我就好奇你试探你妈呢,有本事你就跳出来,你看人民的军队是不是把你骨灰扬了,赶紧的吧,我就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群该死不死的满清遗老遗少下课[辣眼睛][辣眼睛][辣眼睛]
作者简介丨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丨《文史哲》期刊,2010年第6期。
清华大学从香港收购的2000多枚战国竹简中,与《尚书》有关的当有90多枚。其中属于今本《尚书》的有《金縢》篇,有简14枚。属于逸《书》的有3篇,有简40枚左右:其中《尹至》篇有简5枚,《尹诰》有简4枚,《说命》分为3篇,当有简30多枚。属于今本《逸周书》的有3篇,有简43枚:其中《皇门》篇有简13枚,《程寐》篇有简9枚,《祭公之顾命》篇有简21枚。
还有一些简既不属于今本《尚书》,也不见于今本《逸周书》,就连逸《书》似乎也未曾提及。但从内容看,则与《尚书》很有关联,应该属于先秦《尚书》的范围。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已发表的《保训》篇。这部分简尚未整理完毕,具体有多少还不好说。从谨慎计,本文只对上述3类7篇中的前两类,也就是属于今本《尚书》和逸《书》的竹简加以介绍和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金縢》篇既见于今文《尚书》,也见于古文《尚书》,全篇连标题共478字。而清华竹书本《金縢》篇有简14枚,简长45厘米,每简平均29字左右,加上篇题,包括合文,约410余字。
竹书本《金縢》简背有编号。这给编连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其简14(编号2254)背面还有篇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13字。这可能是原来的篇题,系概括文意而题之。而“金縢”之名则应是后人从文中撷取的。《左传·襄公三十年》将《仲虺之诰》称为“仲虺之志”,其《文公二年》有“《周志》”之称,其《成公四年》有“《史佚之志》”之称,都与竹书本“之志”说类似。不过,从“周武王”之称来看,篇题已非西周史官的实录,在流传的过程中,战国人为了区分,已有改动,加上了“周”字。今本《尚书》文前有《序》云:“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李学勤先生认为“简文”“不用《金縢》篇题,可能表明没有见到《书序》”所谓“周公作《金縢》”,即“以旦代某之身”等祝辞为周公所作,并非指整个《金縢》篇为周公所作。这与清华简《保训》篇的“(文王)述《保训》”一样,所“述”的是文中的文王语,并非指整个《保训》篇,《保训》篇乃为周史官所记。如此说来,《金縢》文前的所谓《书序》,当从原篇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概括而来。
竹书本《金縢》与今本首尾一致,但中间行文却有详略之异。可以说是今本详尽而竹书本简易。这种详略到底是前后关系还是共时关系,值得探讨。
比如说周公的祝告,今本说周公自己代武王去死的理由先是“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后又说武王不如自己,“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而且“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责任重大。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理由阐发得非常清楚。而竹书本多有省略,将“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与“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连在一起,以致逻辑混乱,实在是不如今本。
今本涉及占卜的文句,也见于《史记·鲁世家》,而竹书本除“穆卜”一词外,其它皆不见。李学勤先生认为两者“应分属于不同的传流系统”。其实,竹书本的记载是有问题的。周公的祝告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依前者,武王活而周公得死;依后者,武王死而周公得活。二者必居其一。而事实上周公的两难选择被打破了,武王活而周公也没有死。其原因今本《金縢》作了交代:“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而竹书本则没有这些交代,事情的发展就出现了断环,显然有欠严密。这只能是后人删节的疏忽造成的。因此,从上述两点来看,竹书本《金縢》从整体上要晚于今本,要劣于今本。
不过,竹书本《金縢》有些异文也非常重要。比如今本《金縢》说:“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孔传以“周公居东”为周公东征,而马融、郑玄则以为是周公待罪于东。清人多宗马、郑说而不信孔传,现代学者如刘起釪等亦如此。主要原因就是《诗·豳风·东山》说:“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周公东征是三年,此云“二年”,因此两者并非一事。而竹书本《金縢》作“周公宅东三年”,“宅”即“居”,所谓“三年”,与《诗·豳风·东山》正合。这一字之异,正证明了孔传的正确,破解了西周史研究上的一大疑难。
又如今本《金縢》的“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一段,“丕子”的理解是一大难题。孔传以“丕子”为“大子”、“元子”,马融以“丕子”为“大慈”,郑玄以“丕子”为“不慈”,曾运乾将“丕子”读为“布兹”;《史记·鲁世家》引“丕子”却写作“负子”,以致训为疾病。古往今来大家的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竹书本“丕”字作“备”,也可作“服”。《文选·屈原〈离骚〉》:“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吕向注:“服,用也。”《荀子·赋》:“忠臣危殆,谗人服矣。”杨倞注:“服,用也。”可见“服子”即“用子”。而“责”可训为求、要求。“服子之责”即“用子之求”。周公是说,如果你们三王在天上有使用儿子的要求,就用我这个儿子去代替姬发之身。周公和武王都是文王的儿子,比较起来,武王更重要一些,如果文王在天上要用儿子服侍的话,周公说自己愿意去代替。这样,文从字顺,千年的难题可谓是焕然冰释。
《尹至》篇共有简5枚,简长45厘米,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每简约31字,共154字。
简文内容是伊尹与汤的对话,体裁属于今本《尚书》中的《商书》。《文物》杂志2010年第5期封2所发表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照片上,第一简(2234号)为《尹至》篇的首简,第二简(1530+1494)为《尹至》篇的第四简。下面,略作考释。
第一简(2234号)共33字,释文作:惟尹自夏徂亳麓,至在汤。汤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余闵其有夏众……”
李学勤先生指出:篇内伊尹称“尹”,也或称“”。按清代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云,伊尹系“伊氏,尹字,名挚”,名“挚”见《孙子·用间》、《墨子·尚贤中》及《楚辞·离骚》、《天问》等,这里的“”是“挚”字繁写,就是“摯”。 “晚书”《太甲上》和《咸有一德》“尹躬”三见,旧以其为伊尹之称,应该是错误的。今本《缁衣》引《尹吉(诰)》的“尹躬”,郭店楚简本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皆作“尹”,郭店楚简本的整理者将“”隶作“”,以为从身、“”声,因而将“尹”读为“伊尹”。裘按以“”为“允”字繁文,以为“晚书”的“躬”字也可能是讹字。实质也否定了以“尹躬”为伊尹之称。这与《尹至》篇的伊尹之称可以印证。
“夏”,即下文之“有夏”,其地在晋南、豫西一带。
“亳麓”,原作“白逯”。李读“白”为“亳”,而网上有人进而将“白逯”读为“亳麓”,并疑即《甲骨文合集》35501之牛距骨刻辞中之“白麓”。今人据《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说,定“亳”在今河南濮阳。
“在”,原作“才”,整理者读为“在”,并云:《尔雅·释诂》:“存也”。《左《左传》注:“存问之。”案:“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处所或对象。《书·洛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至在”犹“至于”。《书·盘庚上》:“王命衆,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至在汤”,来到汤那里,向汤汇报。
“格”,来。《尔雅·释言》:“格,来也。”《书·舜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孔传:“格,来。”“格汝舜”与此“格汝”同。秦桦林认为“格”与下文“来”正相应,因而主张“格汝其有吉志”连读。
“其”,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或许。《易·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吉志”,善意,好的打算。
伊尹“自夏徂亳麓”,从敌国有夏回到商都“亳麓”,来到汤那里,向汤汇报敌国有夏的情况,所以汤就说:“格汝”,你从有夏回来,“其有吉志”,大概是有好的打算,好的想法。
《孙子·用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国语·晋语一》:“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太平御览》卷一三五皇亲部引《纪年》曰:“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都是说伊尹到夏做间谍。
《吕氏春秋·慎大》的记载更详细:“汤……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于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伊尹第一次“间夏”是“三年”方“反报于亳”。第二次“间夏”是“听于末嬉”,以“末嬉言”“告汤”。而简文所反映的,应是伊尹第二次“间夏”后之事。
“越”,于。《书·大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史记·宋微子世家》:“殷遂丧,越至于今。”裴駰集解引马融曰:“越,于也。于是至矣,于今到矣。”王引之《经传释词·粤越》:“《尔雅》曰:‘粤,于也。’又曰:‘粤,于也。’字亦作越。《夏小正》曰:‘越有小旱。’传曰:‘越,于也。’于,犹今人言于是也。”
“旬日”,原作“”。十天。《周礼·地官·泉府》:“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
“越今旬日”,即“于今旬日”,“我来,于今旬日”指伊尹来见汤,“自夏徂亳麓”,在路上走了十天。
“美”,原作“”,网上有文读为“美”, 其说是。简文“众”后接“□吉好”,所缺字疑为“多”。因此全句当作:“余美其有夏众多吉好”。是说对于商汤而言,于“有夏”有“众多吉好”的机会,因此,伊尹称之为“美”。下文称举夏桀“宠二玉”,宠爱琬、琰二女,而“有众”不乐;夏民又疾病流行。应该是凶而非吉,似乎不能称之为“美”。但夏之凶就是商之吉,就谋夏的伊尹而言,正是大好的时机。所以伊尹将其称之为“有夏众多吉好”,称之为“美”,是理所当然的。
第四简(1530+1494号)共29字,释文作:“‘……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诗?”尹曰:“若诗。”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倾,汤往……
“其如台”上文为“今”,“今其如台”,即“今其奈何”, 这是伊尹所转述夏民对夏桀暴政的控诉。
“隐”,原作“”,整理者以为从垔声,影母文部,读为同音之隐。案:“隐”指隐情。“夏隐”,有夏的隐情。这正是“间夏”的伊尹所要汇报的,也是准备伐夏的汤所关心的。
“诗”,原作“寺”,当读为“诗”,指上文伊尹所转述的夏之民谣。《吕氏春秋·慎大》:“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率若诗”,即“尽如诗”。“汝告我夏隐率若诗”,你告知我有夏的隐情都像民谣所说的一样。这说明伊尹所告知有夏的隐情大大超出了汤的想象。
“尹曰:‘若诗。’”这是伊尹的回答,肯定民谣反映的情况属实,从而坚定了汤攻夏的信心。
“汤盟誓及尹”,即“汤及尹盟誓”。 《吕氏春秋·慎大》:“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及”,介词。犹跟,同。《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兹乃”,词见《书·酒诰》、《立政》。相当于“这样就”。
“柔”,怀柔,安抚。《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杜预注:“柔,安也。”此指怀柔夏人。
“倾”,原作“萦”。整理者以为“萦”从“”声,在此读为倾,《晋语三》注“危也”,与上“柔”训安相对。案:“倾”有使顺从、归服之义。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四》:“赤眉衆多,可以恩信倾,难用兵力破也。”“大倾”,指在商人的怀柔下,夏人纷纷归服。而不归附的,“汤往”征,就出兵攻打。《诗·长发》所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这些不服的,正是“汤往征”的对象。
由上述简文可知,此篇主要写伊尹谋夏之事,情节与《吕氏春秋·慎大》篇近似。命名为《尹至》,乃取首简“惟尹自夏徂亳麓,至在汤”之文。如以内容名篇,也可称之为《尹猷》或《伊尹谋夏》。
《尹诰》有简4枚,共112字。其“简长和字的风格均与《尹至》相同,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
《礼记·缁衣》篇两引《尹吉》,其一云:“《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郑玄注:“‘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书序》以为《咸有壹德》,今亡。咸,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缁衣》篇,都作“尹诰”,足郑注之确。
《缁衣》篇上引之《尹诰》语,为清华简《尹诰》的头句:“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所不同的只是“躬”写作了“既”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缁衣》篇“躬”都作“”,裘按以为“允”字繁文,并疑“躬”字也可能是“”之讹字。案:裘说是。“允”为本字。介词,犹以。《墨子·明鬼下》引《商书》曰:“百兽贞虫,允及飞鸟。”孙诒让间诂:“王引之云:允犹以也,言百兽贞虫以及飞鸟也。”《礼记·缁衣》的“惟尹躬及汤”,当为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的“惟尹允及汤”,而“惟尹允及汤”,即“惟尹以及汤”,“允及”即“以及”。
清华简《尹诰》篇的“既”当读为“暨”,连词,是与、及、和之义。《尔雅·释诂下》:“暨,与也。”《书·尧典》:“帝曰:‘咨,汝羲暨和。’”孔传:“暨,与也。”“惟尹既及汤”,即“惟尹暨及汤”,也就是“惟尹与汤”。“暨”、“及”复词同义。“晚书”《咸有一德》作“惟尹躬暨汤”,也是以“及”为“暨”。
《礼记·缁衣》篇又引《尹吉》云:“《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郑玄注:“‘尹吉’,亦‘尹诰’也。‘天’,当为‘先’字之误。忠信为‘周’。相,助也,谓臣也。伊尹言: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终。今天绝桀者,以其‘自作孽’。伊尹始仕于夏,此时就汤矣。夏之邑在亳西。‘见’或为‘败’。‘邑’,或为‘予’。”
“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依郑玄注当作“惟尹躬先败于西邑夏”,而清华简本作:“尹念天之败西邑夏。”郑注“‘见’或为‘败’”说是正确,今本之“见”,清华简本正作“败”,“见”当是因“败”字左旁“贝”形近而讹。但郑注“‘天’,当为‘先’字之误”说,比照清华简本,显然有误。致于“‘邑’,或为‘予’”说,就更不可信了。
今本的“躬”清华简本作“念”,值得注意。“躬”与“念”古音相近,《诗·邶风·谷风》:“我躬不阅。”《礼记·表记》引“躬”作“今”。帛书《二三子》:“《易》曰:‘王臣蹇蹇,非今之故。’孔子曰:‘“王臣蹇蹇”者,言亓难也。夫唯智亓难也,故重言之,以戒今也。君子智难而备[之],则不难矣;见几而务之,[则]有功矣。故备难[者]易,务几者成。存亓人,不言吉凶焉。“非今之故”者,非言独今也,古以状也。’”今本《周易》的“躬”,这里都写成了“今”。所以,“躬”与“念”是可以通用的。不过,今本的“躬”是说不通的,而清华简本的“念”方为本字。所谓“念”,思考也。伊尹思考上天为什么会抛弃“西邑夏”,原因就是下文伊尹所总结的:“西邑夏”失去了民心。《国语·周语上》引《夏书》:“后非衆无与守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失去了民心,“西邑夏”必然就会被“天”所“败”。
此篇《缁衣》称为《尹诰》,是从内容而言。《书序》以为《咸有壹德》,则是以首句“惟尹暨及汤,咸有一德”而名。孔颖达疏以为“是伊尹诰大甲,故称‘尹诰’”,是据“晚书”《咸有一德》而立论。从清华简本看,该篇中伊尹与之对话的其实是汤。孔颖达以为是“诰大甲”,实质是上了“晚书”《咸有一德》的大当。这也说明,“晚书”《咸有一德》确属伪书,而清华简本,才是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
孔壁古文《尚书》有《说命》3篇,《书序》云:“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巖。作《说命》三篇。”但今文《尚书》却无,“晚书”虽有《说命》三篇,而人多不信。
清华简《说命》分为3篇,从简背的次序编号看,当有简30多枚。其简背篇题作“尃敓之命”,“尃”即“傅”,“敓”即“说”,也就是“《傅说之命》”。《书序》所谓“《说命》”,当是“《傅说之命》”的缩写。
《礼记·缁衣》篇两引《说命》,都称之为“《兑命》”。郑玄注:“兑,当为“说”,谓殷高宗之臣傅说也,作书以命高宗,《尚书》篇名也。”其说是。
《礼记·缁衣》篇所引之两段《说命》,郭店楚简本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都不见,论者不但怀疑此为后人所窜入,而且也怀疑其《说命》的真实性。
不过,《礼记·缁衣》篇所引《说命》之一的“惟口起羞,惟甲冑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一段,却见于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篇。比较之下,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今本的“惟甲冑起兵”一句,郑玄注为“当慎军旅之事也”。孔颖达疏以为:“甲胄,罚罪之器。若所罚不当,反被兵戎所害,故‘甲胄起兵’也。”这些注、疏都有些勉强。清华简作“惟干戈作疾”,是说战争会引起灾祸。文从字顺,因果分明,明显胜过今本。
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篇尚未整理完毕。从所掌握的情况看,其内容与《国语·楚语上》所记载的傅说事迹相近,而与“晚书”的《说命》三篇则大有不同。这说明“晚书”的《说命》三篇并非《尚书》原本,而清华简的《傅说之命》三篇,纔是已经逸失了的《尚书·说命》三篇,纔是真正的《尚书》原本。
清华简属于今本《逸周书》的《皇门》、《程寐》、《祭公之顾命》三篇,亦属先秦《尚书》的范围,价值也不亚于以上属于《尚书》的四篇,拟以后再予以探讨。
E1《尚书》
伍子胥和孙武那集,太有感染力了。
我的天,这舞台剧的魅力。与古人相见,告诉他未来皆好,光这样就很动容。身为青年,心里有愧。
这真的是非常好的综艺!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觉得一个多小时能把尚书讲解清楚???这只是让我们现代人明白经史子集的重要性,不是学习频道!拿百家讲坛要求是不是有点可笑?这是综艺好不好?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难道我们不应该铭记历史,知来路吗?没有先人的传承会有今天的文明吗?请一些打故意打底分的喷子们别彰显自己的特殊了好吗!不想看可以不要看啊,但是最起码有点责任别误导他人号码?
看到话剧开始前。1、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的文献称抄本,其中宋及宋以前抄写、宋以后名家抄写文献,以及佛道经卷称写本。敦煌文书是唐人手书文献,为写本,另有少量刻本。节目一开始说敦煌“写本和抄本均有千年历史”有误。2、《尚书》有今、古之别,伏生传《今文尚书》,孔安国传《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梅赜献《尚书》,兼有今古,成为后世传本。今古文尚书之争延续千年,至清代已基本论证《古文尚书》为梅氏伪造,但仍颇有价值。述太康失国的《五子之歌》属《古文尚书》,伏生传《今文尚书》中无。节目既然尊伏生《今文尚书》,为何又要引《五子之歌》?且谈尚书何以只字不谈今古之别?(或是后面谈了我没看到?)希望古典文化类节目能多些干货,少些假大空和自我感动,这才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让后世读典籍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场景式解读中华典籍的想法挺好的,演员也很给力,形式上与《故事里的中国》一脉相承,整体来说是不错的节目,只是关于典籍的深度解读太少,话剧部分喧宾夺主,节奏拖沓,爱煽情,有的台词写得太直白,破坏气氛。
从国家宝藏开始,央视找到了文创宣传的全新模式,如果语文课历史课也采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或者直接引用这些节目片段作为教材,相信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也会更高吧。
(就是有一点很不舒服,为什么一厢情愿地宣扬我国古代有科学和科学家,明明就是技术嘛)用古今对话的方式了了几位老哥哥的心愿。开个脑洞,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要做一些殉道的事情,让自己的名字与这些典籍连在一起,永生!
蒙曼是唯一的败笔,说多错多
很感动!但撒贝宁这个设定很鸡肋,很容易让人出戏。
第一集就落泪,古今交谈,并不突兀。回到过去告诉他们一切都好如伏生所愿,另显感动。九州之大,华夏之始,弦歌不辍,铭记古今。我岂能不以命护书?生为当代青年,我岂敢不认真读书?依旧肤浅,惭愧。
大爷控狂喜,我可以看一整天严嵩胡汝贞八爷照镜子...噗
CCTV1看到的【尚书•禹贡】,倪大红老师演的伏生戏太好了!
看了第一集,知道了伏生。但剧本太煽情、太melodic啦……武王伐纣那一段,根本就是假大空的D八股。
哇这个好酷,舞美设计有趣~中年演员又有舞台啦开心☺️
华夏为何为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第一集就很水,尚书这种包罗万象的硬被解读成政治主题,要搞成大周赋这种混蛋玩意,弃
这节目可真好!第一集「尚书」讲的扶生传「书」的故事看得我泪流满面。舞台棒,演员好,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吹毛求疵,用来形容那些打一星的和谩骂节目组的,简直再合适不过!那些说节目组心里有辫子的,你们心里那条辫子,那条自卑的辫子比谁都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