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恐怖片不同的是,《女巫》的画面非常干净,绝对没有刺耳的尖叫、向着屏幕冲过来的鬼怪以及血肉横飞。它只是很阴郁。荒郊野外、破败的房屋都让人觉得压抑,而农场对面幽深的森林,更像是人们头脑中幻化出的恶灵出没之所。 故事的背景在16世纪30年代。威廉和凯瑟琳选择自我放逐,带着5个孩子,在人迹罕至的荒野附近过着虔诚的清教徒生活。清教徒在当时是基督教中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远离世俗,信奉一切都是为上帝服务。 郊外粗砺的生活让一家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小儿子离奇失踪,不幸和不祥似乎拉开了帷幕。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度过悲伤,越来越多的诡异事件开始不断出现,他们陷入极度的恐慌,女巫出没的阴影笼罩在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 《女巫》这部电影除了以相对封闭的空间、较少的角色、灰暗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音效来渲染恐怖气氛以外,更成功之处在于营造了宗教的心理恐怖感。好几次惊悚的高潮都发生在一家人祈祷的过程中。一边是人类高声朗诵着经文,一边是恶魔来袭的声响。两股声音相交,已经分不清哪边更令人毛骨悚然。这种恐怖感同时也是持久的,即使你关掉电影,但它依然在你心里萦绕不散。 16世纪,基督教统治着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威廉夫妇一直想严格遵守清教徒的规则。他们生活简朴,自给自足,按时祈祷。这样的家庭照理应该生活祥和而满足,但是事实却正相反,他们心里充满恐惧。因为他们无法真的完全依照神的诫律生活。 与威廉而言,是生存能力不足无法养活家人,偷窃了妻子的银杯换粮食却必须隐瞒;与凯瑟琳而言,一方面是贫困的窘迫,另一方面是洞察到内心对神的疏离;与大儿子而言则是青春期到来时无法克制的欲望。他们所做的这些都与基督教义相违背,按教条要受到惩罚堕入地狱。 我们换个角度看,如果他们不是基督教徒,只是普通的父母子女,那么这些错误算不算严重呢?对清苦生活的惧怕、对家庭命运的忧虑以及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这完全是人的自然天性和本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之所以会恐惧,是因为这些行为在宗教中是不被允许的。信仰在这里不但没能让他们免于恐惧,反而加重了它。 故事里的双胞胎姐弟值得单独讨论。她们的形象让我想起以往在史料里看到的中世纪的儿童画像。那些小孩的样子就像缩小版的大人,毫无童趣可言。多项记载表明,中世纪是没有“儿童”概念的,他们甚至被允许喝酒。而故事中两个幼儿的行为也令人厌恶,他们喜欢搬弄是非,在母亲面前陷害姐姐。 而姐姐托马辛才真正像个正常人。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家庭里唯一正常的。她善良懂事,照顾弟弟,体谅父母。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却一直承受着母亲刻薄情绪的发泄和父亲的愚蠢错误的代价。他们对她鲜有亲情,在家庭困难时计划把她卖掉当侍女,甚至最后指认她是女巫。 如果观众不知道女巫指认的严重后果,也许不能深刻感受电影希望传达的恐惧。女巫在中世纪意味着异端,等待她的是酷刑和死亡。从1480到1780年,有十万以上的女巫被施以火刑,成为欧洲中世纪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父母对托马辛如此,意味着他们从身体到精神上完全抛弃了女儿。 宗教没能让家庭成员们彼此靠近,没能拯救他们,反而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显得虚弱无力。威廉一家原本可以不那么艰难,他们或回归城镇生活,或坦然面对性格和能力的不足,都可以实现自我拯救。但是他们仍然在信仰中矛盾着挣扎着,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他们的痛苦源于肉体的自由本性和宗教桎梏之间的交锋。此时的宗教绝非温情脉脉,反而面目狰狞。 所以故事中出现圣杯、兔子、乌鸦、黑公羊这类宗教象征物时,你可以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也可以把它们当作每个人心魔的具象。而对面的密林则代表禁忌之地,在阴冷的雨夜如地狱般深不见底。 故事逐渐走向高潮,威廉一家以各种荒诞的方式死去。与其说是魔鬼化身为黑公羊杀害了他们,不如说他们死于自己心魔所累。他们无法坚持恪守的,却又恐惧惩罚,最终陷入混乱。唯一活下来的只有被冤枉为女巫的托马辛。她在疯魔之中手刃母亲,割舍掉了最后一点与家庭和亲情的纽带。一无所有的她与黑公羊签下契约,赤裸着走向了密林。 《女巫》拥有着反宗教的内核。故事里的恶行似乎来自魔鬼,但其实真正可怕的,却是宗教对人精神的压迫和束缚。它不能提供面包给你,却规定祈祷比面包更重要。故事的结尾托马辛在密林中看到很多女巫围着篝火舞蹈,那些人也许是真实存在的,她们也因家庭和宗教的戕害而逃离人群;也许那只是她的想象。她最后疯狂地笑着飞升起来,预示着终于获得自由。多么荒谬,一个正常的人类,最终成为了不被社会所容的“异端”。 《女巫》是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处女作。电影入围圣丹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并最终斩获最佳导演奖。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片从构思到场景设置,都打破了传统恐怖片的套路,其精彩之处,令人过目不忘。 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
看了这部电影的很多豆瓣评论,挺失望,太低于我印象中豆瓣的水准。 在我看来这电影没什么好恐怖的,很清楚,导演只是在做一个心理分析题目,解构‘女巫是怎样炼成的’。我相当认同导演的表述:女巫就是强烈的宗教压抑下少女的性本能的异常表达。
导演没把这意思用大白话告诉大家,如果用大白话那就成论文了。至于大家把它当恐怖片看,我要是导演也乐观其成:该说的咱都说了,明不明白是您的事,本来俺也是用心理紧张地方式去讲这个故事,你看得入迷那就得。 然而最吸引我看下去的元素是女主角的胸。我是在网易的一篇介绍这电影文章知道的这部电影,网易评论区很多有情怀的网友是这样说:没啥好恐怖的,倒是那个大女儿很值得撸一发。看完片子后我觉得网易网友才是真正抓住了影片的精髓。 影片里只有两场戏里点到了大女儿的胸:第一次是大儿子起床不能自已地瞄进姐姐的胸前,而姐姐正沉浸在春情泛滥的梦里;第二次是在小溪边,大儿子再一次情不自禁地瞄向姐姐丰满的胸前,姐姐感觉到了弟弟的回避,她把亲爱的弟弟叫到身边贴身嬉戏。这是全剧的精华,也是整个故事的起点,整个悲剧的发源。 《红楼梦》里警幻仙子说贾宝玉是天下第一淫人,因为他懂‘意淫’,也就是爱情。同样的,这两个镜头是天下第一毛片,因为它们描绘出了天下最纯粹最原始的情欲。广大‘啥都没看明白就看明白了大女儿太值得撸了’的易友看到了这一点。女主角并不很漂亮,穿着早期移民朴素的衣装,但是当一个发育中的少女处在与世隔绝的蛮荒农场里,当她对人的情欲所知极少,而她的性本能在不可抑止地生长,这种下意识地最纯粹最本能情欲流露比所有尘世中混杂了的欲望有力量得多、更打动人。
地球上一切民族的的创世传说里他们的始祖都是一对兄妹或是父女结合。亚当和夏娃、女娲和伏羲,宙斯和赫拉,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瑶族盘王生下十二姊妹配成6六对夫妻,埃及法老的皇后总是姊妹或女儿,圣经中罗德和自己的女儿诞下两个种族。荣格认为婚姻的原型是兄__妹、父__女关系组成的十字架。所以人类埋藏在心底的最原始最强烈情欲是指向至亲的。
而电影中的托马辛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蛮荒的原野弥漫着原始的气息,她面对的男人只有父亲和弟弟。她的情欲下意识地引向了他们,在小溪边她把弟弟抱在怀里,她以为自己在只是在重复以往姐弟间的亲密,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是在调情;而她给她父亲脱衣服的五秒钟的镜头在我看来胜过了苍老师的一张大碟。
但他们并不是原始人。
弗洛伊德提出,文明诞生于对性欲的压抑。文明改变了性本能能量的流向,使人类致力于建设道德、文化、文艺、科学。基督教这种成熟的宗教是文明之集大成者,对情欲有着严厉的规范。那个时代宗教裁判所疯狂地把异端送上火刑柱,男人上火刑柱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而那些被烧死的女巫究竟触犯了什么呢?
影片中托马辛威吓小妹妹说:我就是女巫,睡梦中我与恶魔赤身共舞。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少女的春梦罢了,赤身的恶魔只不过是一个野蛮强力的男性形象,是荣格所说的阿尼姆斯原型的一个幻相。但在当时恐怖的宗教氛围中,他自然被解读为恶魔,而少女的情欲自然被解读为女巫。
影片中宗教的代理人是那个疯狂的母亲。 和弗洛伊德提出的经典成长模型一样,青春期的女孩子处在母亲严厉的监视之下。母亲冰冷地不停指责她懒惰、信仰不虔、偷窃,还有她一直看在眼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最大的罪恶:淫欲。和任何时代一样,母亲对儿子、婴孩疼爱有加,而对女儿像最冷酷的敌人,总是在本能地怀疑女儿被各种堕落罪恶所勾引。在那么沉重的宗教环境下,她自然而然地怀疑女儿被撒旦俘虏成为了女巫。 ‘你像荡妇一样勾引你的弟弟和父亲’。母亲最后疯狂地指责女儿。她冤枉了女儿吗?没有,女儿在下意识下早已经这样做了。女儿举刀砍死了疯狂的母亲。她完全是无意地自卫吗?不是,就像俄狄浦斯杀死了那个路人。 母亲在青春期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和耶稣在一起,她感受到了无比的愉悦。女儿在睡梦中与魔鬼在一起赤身共舞。母亲把她的春梦当成了圣启,女儿则因为春梦而早已暗中怀疑自己受魔鬼的引诱。尽管她明白自己从来没有杀死弟弟们,但是最后母亲的指责击垮了她,她明白了自己对父亲和弟弟的情欲,这是她被魔鬼勾引的铁证。于是她在杀死母亲后平静地休息,平静地找到魔鬼的代言人黑山羊,最后平静地走进森林里,走进梦幻中赤裸飞翔的女巫世界。 我有情欲,我除了是女巫还能是什么呢?
《女巫》好久没遇到能让我想要一张张截图然后再拼图上传到相册并写影评的电影了,这部电影绝对好看,不过必须耐心看才能看懂。尤其喜欢最后一幕,托马辛赤身裸体浑身是血披着她那金黄色的头发缓缓走进森林,身边跟着一只黑山羊,灰色的镜头更加增添了诡异与神秘感,无论是哪次梦境出现这种画面,一定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 影片一开始,虔诚的教徒威廉因为和教会有矛盾,就被教会驱逐了,威廉带着老婆,大女儿托马辛,一对双胞胎儿女,儿子凯勒布,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 托马辛把婴儿抱出来玩耍的时候,孩子突然不见了。镜头切换到一个神秘人,一身黑袍,皮肤松弛,这个神秘人就是真正的女巫,也是后来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女巫把孩子剁成了肉酱,然后又把肉酱涂在自己的身上…… 婴儿丢了整整一个周,孩子的母亲就已经崩溃了,接近发疯,整日情绪低落以泪洗面。 后来凯勒布偷偷收拾行李,打算去森林找弟弟。 托马辛说服了凯勒布跟他一起去了森林,跟着去的还有一匹马一只狗。狗察觉了声音便飞快地跑进了森林深处,紧接着凯勒布也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就追了出去,然后托马辛就和凯勒布走失了。凯勒布追到了一个小房子门口,狗躺在地上,被剖开了肚子。女巫化身一位貌美的年轻女人,勾引凯勒布,凯勒布因此受到了诅咒。 前来寻找的父亲威廉只找到了大女儿托马辛,几天后,凯勒布还没有回来,威廉决定去森林找儿子,但是被妻子拦了下来。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凯勒布赤身裸体地回来了,在床上躺了没多久就死了,死之前嘴里一直在嘀咕上帝恶魔女巫撒旦什么的,说完就死了。吐了一口血,嘴里还含着一颗红苹果。 那对双胞胎突然大声尖叫,说托马辛就是女巫。(婴儿是托马辛带出去玩的时候弄丢的,凯勒布也是和托马辛一起走失的,一切矛头都指向了她)绝望且惊恐的威廉和妻子都快崩溃了!托马辛表示,撒旦化身黑色的公山羊,日日和双胞胎低语,腐蚀他们对上帝的信念,企图毁掉他们一家人。 父亲只好把双胞胎,托马辛和黑山羊锁进同一间房子里。第二天,女巫出现了,喝山羊奶,还带走了双胞胎,把其他的羊全都给剖了肚子。 父亲从房间里出来,被黑三羊用锋利的犄角刺中了肚子,去世 😷 母亲认定了女儿就是女巫,想要掐死托马辛,托马辛为了活命,用刀刺死了母亲。黑色公山羊化身一名披着黑袍的男人,指示托马辛脱了衣服,跟着他走进了森林。 托马辛走进了森林,在森林深处有一群赤身裸体人在围着篝火跳舞,像是祭奠撒旦的某种仪式。托马辛走了过去,和其他人一起飞到了天上……The end 万物皆可以为女巫或是魔鬼👿,动摇人类的信仰。当一个人被逼到绝境,是否还能冷静下来坚持自己的信仰,能做到的话确实不易!
本片的剧本实在是很扎实,因为虽然存在多义性,但每一个角度都能说的通,这一点上,比罗宏镇的《哭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1、女主就是女巫(与森林女巫合谋关系)
这一段女主吓唬妹妹的戏几乎剧透了所有人的结局,而且细思恐极的是,如果认为女主是女巫,并带入故事中就能发现,不管是其他人物的消失还是死亡,都跟女主有撇不清的关系(女主跟婴儿玩耍时后者失踪,跟弟弟去森林里时弟弟失踪,与妹妹呆在羊棚里妹妹失踪,天亮后女主目睹黑羊把父亲撞死,然后亲手砍死母亲)。
那么整个故事就可以有个基本的脉络:女主难以忍受母亲整日的呵斥,并嫉妒婴儿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故意将婴儿交给森林女巫;跟随弟弟去森林时由于弟弟的性觉醒(多出镜头都有交代弟弟偷看女主乳房)和偷吃禁果的举止,一气之下丢下弟弟,让其陷于森林女巫的魔爪之中;与妹妹在羊棚里时妹妹们不断指责女主就是女巫并害死弟弟和婴儿,女主恼羞成怒,召唤女巫将妹妹带走;天亮,已经没有退路的女主狠心杀死了失去信仰的父亲和疯了的母亲(灵魂出窍到山羊体内将父亲撞死)。一觉睡到天黑的女主再次走进羊棚并与恶魔达成协议,但万万没想到走进森林后才发现自己被恶魔欺骗,没有奶酪,没有自由,更不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为时已晚,自己已经成为真正的森林女巫。知道自己将要堕入地狱,并露出了无奈而自我放逐的邪笑。
2、女主不是女巫,但森林女巫是存在的。
这种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女主和婴儿玩耍,一不小心被女巫偷走,并做成肉饼;和弟弟在森林里,弟弟被森林女巫诱惑并被施咒,而自己摔下马晕倒;与妹妹在羊棚里,因为山羊本来就被女巫附体,妹妹的消失当然容易理解,同时女巫借山羊之口诱惑女主但遭到拒绝;天亮后山羊撞死父亲,之后自己亲手杀死疯了的母亲。女主被逼上绝境,晚上进入羊棚与恶魔交易,自我堕落。
3、女巫不存在,超现实的部分都是幻想。
这种可能是真实的事件:婴儿在与女主玩耍时被狼叼走;女主与弟弟在森林里走失,之后弟弟虽然回家但因为吃了有毒的水果中毒而死;在羊棚里,暴躁的黑羊突然发疯把羊棚撞出缺口,两个妹妹被野兽叼走;发疯的山羊把父亲撞死;疯了的母亲被女主失手杀死;神志不清的女主逃进森林,饥寒交迫而死。
为什么觉得第一种解释更合理?因为第一种解释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关于对家庭和社会甚至是时代的隐喻。
在那个时代女人在家庭的地位是卑微的,这点在影片中有体现:在父亲带着儿子从森林中回来后,可以一声令下命令所有人,而妻子女儿只有顺从;妹妹们和女主,女主和父亲,女主和母亲,父亲和母亲又都是相互猜忌。整个家庭的稳定又是建立在父亲的能力上的,当农田颗粒无收,打猎总是失败,家庭入不敷出时,这种稳定就被打破了,女主异化和家庭的分崩离析是必然结果。而女主加害婴儿,弟弟,妹妹和父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男权的家庭和社会,母亲的不断压迫,妹妹的指责和猜疑,弟弟的将要逾越道德的性觉醒和性早熟,早已让她倍感压力。但当她完全释放自我与魔鬼共舞之后才发现,自己终究还是要坠入地狱的,实际上这女主的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整部影片就是一则悲剧的寓言故事。
观音阿姨,快去救救她们吧。
一部沉稳高冷的恐怖片,一部不一惊一乍的恐怖片,一部精致考究的恐怖片,一部拍出了诗意的恐怖片,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恐怖片,给五星又何妨。
万物皆可为女巫,皆是魔鬼动摇人类信仰的工具,确实是一部看完之后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电影,配乐和桥段都相当不俗,剧情简洁明了,结尾10分钟相当震撼。
作为恐怖片一点不吓人,你咋不上天呢?
就这样!!!然后就没啦?????
8.4 信仰的丧失,女巫的入侵,青春新鲜的女性性魅力是撒旦的最爱,而历史中女巫这种概念也是在男权社会对女性性魅力的压迫与责备中产生的。本片有不少带有压迫感的镜头构图与张力不断被提升的推镜,然而它所展现出的恐惧不单是画面与声音上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角色的心理层面,其剧本也更倾向于低概念。
6/10。基督教对女巫的恐惧来自父权社会构建的牢笼,质疑传统权威的女性被迫害和猜疑而冠以女巫的恶名。开场父亲顶撞审判官被告之驱逐时,母亲对父亲的抉择逆来受顺,还未丧失独立性的托马辛表情诧异,这就埋下了父权形象在托马辛心中瓦解的种子,当父亲企图将托马辛嫁人换取农场,还偷走妻子的银杯嫁祸她,想彻底把托马辛变成父权秩序的附属品,她大声指责父亲是伪君子,而林中的女巫象征对父权体系的复仇,老女巫将婴儿拐走捣成人肉滋补膏(破坏女性的生育义务),年轻女巫则用性感的身体诱惑凯勒布吃下毒苹果在着魔中去世(夺取男性气质),结尾黑色山羊撞死了虚伪的父权,把一切看在眼里的托马辛手刃作为父权帮凶的母亲,与魔鬼签订契约去林中赴女巫的集会,代表她正式加入反抗父权的异端。从[女巫]到[灯塔],大脑恐惧下支配的幻象成为恐怖片新浪潮。
VVTF
可以想象这片出源以后会被骂的很惨 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说是文艺片 很多致敬恐怖经典的地方 以及气氛烘托的很好 但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想理解西方的恐惧确实不易
高潮收得太急太快。
撒旦化身黑山羊害她全家,女孩初脱学写字入我魔教。
我:文化水平的低下 看不懂。。。
真正的文艺恐怖片,一个清教徒家庭的噩梦。导演参考了很多美国早期移民时代的精怪传说,成功把悬念守到了最后。小成本玩出高逼格的典范。
难得一部沉得住气的佳片,摒弃了巫术题材光怪陆离的风格,抽丝剥茧的展现了一个家庭信仰崩溃的全过程,精致的复古风加上兔子、黑山羊、双胞胎等传统恐怖因素的点缀,相当诡异,女巫寥寥几个镜头足以惊艳,完美表现宗教信仰摧枯拉朽的力量。
当一部电影百分之七十的内容我都没听懂的时候,我觉得我没有资格评论...
魔鬼来自于我们之间。一直不太吃西方宗教驱魔女巫这一套,但《女巫》落在白人进入美洲的新世界开端,自带了中世纪暗无天日的尾声,凄厉不绝的音效和角色平衡感处理得不错。恐怖来自家庭内部的分崩,男权对女性的审判,正如撒旦来自最虔诚狂热的信徒——他们不容许有任何一点点的背叛与亵渎。
啥最棒的恐怖片呀,就镜头长一点色调冷一点能显得逼格高一点的走进迷信。剧情嘛就是即使用这样神神叨叨的BGM,也接满了叫人想打居委会调解热线的地气。主角脸上都挂着我是冚家铲的剧透相,被逐走的时候就一马一车别无长物,转眼有房有田有好几只羊了…还有只黑山羊,这蹊跷你也敢养也真是平时白迷信了
如果過濾掉宗教成分,本片仍然成立。殖民地的流亡(被驅逐),高嬰兒死亡率(嬰兒失蹤),對疾病缺乏有效的醫學手段(放血療法),婦女癔癥(母親失神),以及耕地無收成和動物襲擊,在那個年代都不罕見。當苦難接踵而來,女巫只是人為內心的恐懼所編織的形象,也是人為絕望中的墮落所找的藉口。
宗教意味甚浓,却也并非难以理解的思想精神恐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本片又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没有怪力乱神的花哨,多在人物与剧情上下重笔墨别有新意。只是对于像我这样没有神学信仰的人来说,看起来还真是有点无聊。
"Hallowed be thy name, thy condom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