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三个不同场景切换:种摘棉花、纺织厂、服装厂,每一层面都有辛苦的地方,种摘棉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且很多农村到新疆去摘棉花,手指会被割破,挣的钱按摘的棉花斤数算;纺织厂环境不好,工资还不太好,又被领导PUA,即使大着肚子,也在厂子里吸棉絮;服装厂量大,活多,加班严重,并不知手工价钱如何。让人感动的场景在于河南妈妈们乘火车去新疆,在火车上表演节目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生活不仅限于苦难,它其中是有欢乐的,人活着为了啥,想这个没意思,过好当下欢乐的过好当下才是重要的。最后一个场景是服装秀,这个直接把反差拉到最大,卖给美国,一件裤子价格很高,不知这中间的利润差价谁夺去了,是普通人民吗,还是资本家,像广东那些资本主义本质的工厂,他们的领导是让人厌恶的,做了婊子还立牌坊,但国家的发展又要靠这些资本家。
棉花这个纪录片记录了棉花的一生,从种植到制成衣服的销售,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生。从记录棉花的角度去默默注视着这些普通的,平凡的劳苦大众,为了生活而努力,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的平凡人。无论我们的生活被压力压迫成什么样子,我们总要体会它的美丽,就像影片最后,那铺满金色阳光的棉花地。
从主题的方面来讲,不得不说《棉花》这部纪实性的纪录片在导演周浩的剪辑下,深切刻画了一群“棉花人”的生活。从棉花种子开始到棉花被做成各式的衣物用品,是以棉花为线将人的真实生活借助棉花这一载体得以表现出来,呈现出了一个纪录片的真实性。看《棉花》这一纪录片,我们从一群生活最底层的人入手,借助棉花的种植,采摘,运输,生产和倾销一条生产线的过程呈现,呈现的是一些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穷苦,劳累,收入低下,受教育程度低,守着自己的一片土地过日子;他们勤劳,努力,为生活奔波,努力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这是一群小人物的生活,从这些小人物的生活里体会到人生百态,有对社会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限于某一些方面。
妹妹,你继续读书了吗?现在摘棉花还用手吗?你们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了吗?你们的工资拿到一个正常数吗?我不知道,我听不到他们的回答。
离得太近了,近到私密。佩服导演和摄像们接近采访对象并取得其信任的能力。
建议那些站在专门店门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轻人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就会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就会加深你对社会底层的了解与认知,就会知道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从种棉花的棉农到千里迢迢从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从纺织厂到服装厂的女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大融通的时代,不要头脑简单发热地认为抵制外国品牌,就是爱国,其实无形中也伤害了自己。一条牛仔裤里,可以看到的许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残酷现实。只有自己慢慢强大,独立起来,我们下一代才不会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少些主义,多些人
去年新疆种棉花大亏本,今年我们南疆这边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都改种向日葵或是甜菜等经济作物了。这个夏天向日葵地成了南疆第一站一道亮丽的风景。往年在村口成群结对来买馕、吃羊杂汤的摘棉工,今年不会出现了。躬耕于棉田的新疆农民,在棉田里挥汗如雨采摘的采棉工,壮观场景的另一面是生活的艰辛。
第一部周浩,现场电话连线导演提问,他自己提出了一个关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距离的问题,太远了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太深入了又会迷失自己。关于这个度的标准,导演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会让自己和对方“尴尬”。对于这部片子可能更多的还是呈现吧,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回去有空补一补导演其他纪录片。
要先爱人而不是只知道关心棉花 关心爱国还是辱华
作为一个苏百佬,在我所有有关劳作的童年记忆中,种棉花都是最痛苦的,机械化程度最低,劳动最为密集,极其辛苦,更何况是这种外出务工专事摘棉花呢?“给我再多的钱,也不想再干了”,但90年代末本世纪初仍有50、60后的女性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进入加入采摘大军。之后的70后80年代的年轻人则选择到长三角的电子工厂。正如东方治水社会倾向于形成专制主义一样,棉花这种作物性质倾向于形成“群体性的苦力劳动”……可想而知,当内地人很少再愿意去新疆劳动,采棉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但也没那么高的情况下(机器采摘碎叶多,人工往往是最好的选项),采摘棉花的用工荒是如何解决的?巨大的原材料供应是如何实现的?现在连工厂劳工都不能做到很好的劳动保护,更何况是采摘棉花这种非正式的农业临时劳动?
本片的关注视角是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状况,这或许是周浩导演出道以来最具财经记者特质的纪录片主题,然而导演无意于在片中进行充斥着冷冰冰数字的产业经济分析,而是仍然把落脚点放在这些环节各自牵涉的人的生存状态上。
紧跟时事,才来补这一部。友邻们说得好:墙外人和墙内人,都只关心“棉花”,而不关心种/摘棉花的人。但其实也很惭愧,除了听说过那个58小时的绿皮火车,我对西北的棉花产业也知之甚少。如今,迫于人力成本的升高,xj已推行机械化采棉,墙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对农民的剥削已经没有了”。而国外的名牌服饰,作为低价棉花最大的受益者,装聋作哑那么多年,如今却有脸来指责墙内。仿佛墙内外合谋似的,要你接受“发展就是硬道理”,时过境迁了你连控诉都来不及。但剥削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罢了。这次事件让本不被看到的省份变得可以被谈论,也算是好事。
昨天说起棉花这事,有友邻非常不解,如今现代化程度那么高、购买采棉机又有国家补贴,哪还会有强迫人工采棉的可能。这个纪录片拍摄于十多年前,人工采棉的情况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有人工采棉不一定就存在严重的劳工纠纷。我想说的是有无人工采棉,人工率是多少,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难有权威的信息渠道去了解,更何况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对中国现代文明先进程度的盲目自信,跟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之落后的程度是一样的。
男子种棉在犁地,女子采棉在新疆,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孩子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产业链上看,商场的牛仔裤,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啊~~~
3.6星。产业链、价值链、增值链。众生皆苦啊,底层尤甚。
周浩是带着一种真挚的同情,而不是一种批判的视角去观察、记录这个产业链上的底层人群的。多年前的片子,自然无法直接回应这两天被突然引爆的棉花问题,但今天新疆棉农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何,到底有没有强制劳动的情况存在?听不到提问,也没有结论。基本事实都不清楚就忙着站队、忙着制裁、忙着鼓吹情绪,这种姿态甚至不是愤怒、不是抗议,只能说是最廉价的狂欢。什么样的人才能枉顾同胞的生活,既不追求真相,也不在意后果,借着这样的事情狂欢?还是说在所有的政治角力面前,事实早就不不重要,试图寻找真相不过是一种孩子气的天真?
看周浩导演的《棉花》,对新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被媒体和网民情绪化渲染,近年对这个区域充满神秘恐惧,其实老百姓的日常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棉农一家选得好,种棉、摘棉、纺棉、做棉质衣裤都是平民,工蚁一样讨生活。《棉花》可与贾樟柯导演的《无用》对照观看,题材接近,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一样。
自己也拾了三年棉花,好熟悉
“简单地说,当农民没有不辛苦的。”
【FIRST青年影展展映】从地里的棉花苗到成熟、采摘、纺织,再到外贸服装工厂的生产、倾销。在平静剪辑手法下,一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交替展现在观众眼前。无论哪个产业链上的人,都在极其微薄的收入中挣扎,也在辛勤劳动之余苦中作乐。视角依旧踏实平行,可惜深度不足。煽情音乐也过于泛滥。三星半
中国农民一公斤棉花才卖4块钱,农民为何不罢工、不抗议,为何不把棉花价格提上去呢?他们不能,他们没有话语权。农民不傻,他们知道人家收走了棉花,纺成线,做成衣服,获取了利润再卖给他们。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而纺织、缝纫的女工,也无能为力。
这篇纪录片不是狠狠打莹姐的脸吗?!!紧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