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十几亿中国人都宅在了家里,足不出户、自我隔离变成了人们唯一还能信赖的对抗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式。
在此期间,为了消遣寂寞,打发时间,很多人都用追剧观影的方式自我解压,而相应地,一些影迷也早已开始怀念起过去在电影院里正常看片的日子。
或许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有当一些东西消逝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宝贵之处,这些东西就像粮食和空气一样,早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需品,而一旦缺少它们,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混沌之中。
当下,新冠肺炎仍在蹂躏着我们所栖居和热爱的这片神州大地,相信屏幕前的你我也都在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加油祈祷,而那些尸位素餐并致使此次疫情肆虐蔓延的人也必将得到所有人的唾弃。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相信冬将尽,春可期,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值此特殊时节,DOCO热纪录特意策划“立春”栏目,以“坚守、抗争、和解、释然”四个主题向大家推荐四部既能疗愈内心、又能释放压力的纪录电影,希望在这个立春日,一切都能春暖花开,所有人共迎祥瑞归来!
导演:Waad Al-Khateab/爱德华·华兹 主演:Waad Al-Khateab/Hamza Al-Khateab/Sama Al-Khateab 类型:纪录片/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 叙利亚 语言:阿拉伯语 / 英语 上映日期:2019-05-15(戛纳电影节) 片长:95分钟
很难说今年的奥斯卡奖在最佳纪录长片的评选上没有过分强调泛政治化视角,因为在目前五部入围的作品之中,几乎有四部就都是关于别国政治环境现状的片子,而其中的两部《洞穴里的医院》和《为了萨玛》又同是在聚焦叙利亚局势,由此可见,这种评选机制也确实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东议题的关注。
不过,要是在这五部纪录片中衡量一下立场与价值的稀缺性,或许也只有《为了萨玛》这部片子更能代表美国电影学院的提名趣味。
因为这部片子不仅是由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女性导演冒着战火制作而成,而且它在拍摄上还采用了大量的POV视角,而影片片名之中的“萨玛”则是这位女导演Waad al-Kateab的女儿。
正如这个片名一样,《为了萨玛》开始于导演的女儿萨玛天使般的笑容,她一出场便被紧紧地裹在一条粉白色的条纹毯子里,而她的妈妈则在镜头的另一边温柔地和她说话、唱歌。萨玛睁大眼睛,伸手去抓一只小脚,试图把它拿到自己的嘴边。
但就在那一刻,镜头外却传来了一阵阵剧烈的爆炸声,甜蜜的喜悦被瞬间终结,换之而来的是恐怖异常的惨叫和气喘吁吁的奔跑,拿着摄影机的Waad al-Kateab不得不跟着其他人一起穿过浓烟滚滚的走廊并冲到地下室寻找更为安全的地方,而就在此时,我们才知道,Waad al-Kateab和女儿萨玛所在的地方是一家叙利亚医院。
其实,早在2011年的时候,当叙利亚各地爆发反对阿萨德政权的抗议活动时,还在大学读经济学专业的Waad Al-Khateab就拿起了自己手中的手机开始了拍摄。自此,在接下来的五年里,Waad Al-Khateab几乎不间断地记录起了自己的生活,包括她恋爱,结婚,生下萨玛,以及叛军与政府武装军争夺阿勒颇的情况。
透过Waad Al-Khateab的镜头,我们既看到了不同阶层的叙利亚人抗议阿萨德政权的种种努力,包括各种游行、示威、对抗的场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抗争如何变成了另一种惨绝人寰的回应:流血与牺牲就像家常便饭一样频繁地出现在画面中,临时医院几乎成了人们获得最后庇护的孤岛,而整个阿勒颇则在炮火的轰炸下变成了一片废墟。
然而,就在这种令人不忍卒视的惨状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充满温度的可贵瞬间:虽然爆炸时有发生,但坚守在医院中的医生却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在抢救伤员;当城市暂时平静下来,无事可干的孩子们又会在一辆被炸毁的公交车内嬉戏打闹;
尽管人们只能吃到布满米虫的大米,但生火做饭的母亲依旧面带笑容讲述着自己和丈夫的趣事;而最关键的是,Waad Al-Khateab的女儿萨玛也在这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之中活了下来。
可以说,《为了萨玛》是一部暴力与温暖相互碰撞的影片,作为拍摄者和一位母亲,Waad Al-Khateab尽可能地保持了情感上的克制,并以一种私人视角和喃喃细语的方式创作了一部关于女儿萨玛的编年史,年轻女性在叙利亚战争所经历的挣扎、抗争和母爱,亦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2016年12月,Waad Al-Khateab和她的家人从阿勒颇撤离,之后,Waad Al-Khateab又与经验更丰富的英国电影制作人Edward Watts合作,用她拍摄的500多个小时的素材,近12个硬盘的影像内容精心剪辑成了现在的成片。
去年3月,《为了萨玛》不仅获得了2019年西南偏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而且还被拿到戛纳电影节参与展映,而后,此片更登陆英美等国的有线卫视和网络频道被多次播放,直到今年初,它又成功入围本届奥斯卡纪录片单元参与评选。
用Waad Al-Khateab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纪录片既是她写给自己女儿萨玛的一封信,她想将战火中女儿所遭遇的情况全部记录下来,但同时,这部纪录片也是她对抗战争和政治的唯一武器,因为她也想告诉世人叙利亚到底在发生些什么。
འདི་ནི་དངོས་བཤུས་གློག་བརྙན་ཅིག་ཡིན་ལ། ཉིན་འགའི་སྔོན་ཏག་ཏག་ལ་བལྟས་ཟིན། སྐད་འཕྲིན་གྱི་ཚོམ་འགའ་རེའི་དུའང་འདི་ལ་དཔྱད་པ་ཅི་རིགས་གཏོང་གིན་འདུག་སྟེ། རང་ངོས་ནས་བླ་ལྷག་གིས་དངོས་བཤུ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ཡི་འོག་ཏུ་སྐུང་ནས་ཡོད་པའི་མི་རིགས་དེ་དང་དེ་འབྲེལ་གྱི་མི་བུ་རེ་རེའི་སྨྲེ་ངག་དང་།སྨྲེ་ངག་ནས་ཁོག་ཏུ་མ་ཆུགས་པར་མིག་མཐའ་ན་བཞུར་བའི་སྡུག་ཡུས་མཚམས་རེར་གླེང་གི་ཡོད།
དེའང་དངོས་དོན་ལ་བབས་ན།མེ་སྒྱོགས་དང་།འཇབ་རྒོལ།གྱང་ཆག བེམ་རོ་བཅས་ཀྱིས་གྲུབ་པའི་ཐ་སྙད་རེ་རེ་ནི།སི་རི་ཡའི(叙利亚)བྱིས་པ་ཚོར་ཆེས་བག་ཆགས་ཟབ་ཤོས་དེ་ཡིན་སྲིད།དེས་ནི་ཁོ་རང་ཚོ་སྐྱེས་པ་ནས་རང་གི་ཕ་མ་དང་འགྲོགས་ནས་སི་རི་ཡ་ན་ཡོད་པས་རེད། ཁོ་ཚོའི་ལས་དབང་ནི་འཇིགས་སྐྲག་གིས་འཚོས་ཤིང་འཆི་བས་མནར། གློག་བརྙན་ཁྲོད་ཀྱི་སཱ་མ་ཡང་ཁོ་ཚོ་དང་ལས་དབང་གིས་དམ་པོར་བཅིངས་ཤིང་སི་རི་ཡའི་དམག་འཁྲུག་གིས་བསྐྱེད་པའི་སྨུག་ཞགས་དང་འདྲེས།
སྤྱིར་ན་ད་ལོའི་ཨོ་སི་ཁཱ་གློག་བརྙན་དུས་ཆེན་གྱི་སྟེང་།དངོས་བཤུ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དངོས་བཤུས་གློག་བརྙན་རྩེ་གྲའི་བྱ་དགའ་ནི་ཐོབ་ཆོག་ཆོག་ཡིན་མོད།<<ཨ་རིའི་བཟོ་གྲྭ>>(美国工厂)ཟེར་ཡ་དེར་དབང་སོང་། གནས་ཚུལ་འདིའི་བརྙན་ཞེན་པ་དང་། ལྷག་པར་བརྙན་དཔྱད་པ་དག་གི་བསམ་བློའི་གྲོས་འཆིང་རྒྱ་གྲོལ་སོང་། འདིའི་བསྐོར་ནས་ཆེད་དོན་གྱི་ལབ་གླེང་ཡང་མི་དམན་པ་ཞིག་དྲྭ་བའི་སྒང་ནས་ཐོད་ཀྱིས་ཕྱུར། འདི་ལས་ང་ཚོས་དངོས་བཤུ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རང་སྟེང་ན་བསློག་རྒྱུ་ཞིག་ཡོད་པ་ནི།གློག་བརྙན་རང་སྟེང་གི་མ་གཞི་ག་འདྲ་ཞིག་ཡིན་པ་དང་། དེའི་གཞུག་ནས་ཕབ་བསྐྲུན་ཚོགས་པ་དང་།གློག་བརྙན་དུས་ཆེན་གྱི་དཔྱད་འདེམས་ཚོགས་པའི་ངོས་ལེན་བརྒྱུད་རྗེས་ཀྱི་ད་ལྟའི་ང་ཚོའི་མཐོང་ལམ་ན་སྨིན་པའི།བརྩམས་ཆོས་འདིས་ཉིན་དང་སྲིབ་ཡིན་རྒྱུ་རེད།འདི་ཡང་ན་ནི་སི་རི་ཡའི་དངོས་ཡོད་ཆབ་སྲིད་ཀྱི་དགོས་དབང་ཡིན་ཡང་སྲིད།གང་ལྟར་ནི་ང་ཚོས་དངོས་བཤུ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ཡི་རླབས་ཆེ་བའི་བརྙན་མིག་རེ་རེར་ཁ་གསལ་དོད་པོས་མངོན་ལྐོག་གཉིས་ལ་མིག་བཤེར་ཐེངས་ཅིག་ནི་ཅིས་ཀྱང་བྱ་དགོས།
གློག་བརྙན་གྱི་མཇུག་ཏུ་སཱ་མ་རང་གི་ཕ་མ་གཉིས་དང་ལྷན་དུ་ཞིག་རལ་ཏུ་གྱུར་བའི་གྲོང་ཁྱེར་དེས་ནས་སྒོར་འགྲོ་ཐུབ་སོང་བ་ནི། གཅིག་ནི་སཱ་མས་སྐབས་དེའི་ལོ་རྒྱུས་ལ་བདེན་དཔང་བྱེད་ཐུབ་སོང་བ་དང་། གཉིས་ནས་ཁོ་ཚོར་འཇིགས་སྐྲག་གིས་དེད་པའི་ལོ་དང་ཟླ་བ་ཡིས་མ་འོངས་གསར་བ་ཞིག་མདུན་ལ་བསུ་བཞིན་པའང་ཡུན་གྱིས་རྟོགས་ཡོད་པ་འདྲ། རླབས་ཆེ་བའི་བྱ་བཞག་ལ་ཧུར་བརྩོན་དགོས།དཀའ་ངལ་དང་སེམས་ཕབ་ཅི་འདྲ་བ་ཞིག་གདོང་གིས་བསུ་དགོས་བྱུང་ཡང་།འོད་ཟེར་གྱི་རྒྱལ་ཁའི་ཟེགས་མ་དུས་ནམ་ཞིག་ལ་མཁའ་ནས་མངོན་པས་སོ།།
今年的奥斯卡纪录片提名,我个人比较喜欢蜂蜜之地,但#为了萨玛# 可能会是最后赢家。
为了萨玛记录的是叙利亚内战, 叙利亚内战打了很多年,主要由俄罗斯、伊朗扶持的叙利亚政府军以及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扶持的反对派势力,这两股被他国扶持的军事力量在自己的国土打的血肉横飞。打了很多年,城市千疮百孔,无辜平民死伤无数,生命如草芥。
纪录片的记录者是反对派,她的丈夫是医生,她是一名记者,期间,她生了一个孩子,叫萨玛,所以片子叫《为了萨玛》,她觉得做的这一切,是为了给萨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觉得很荒谬。但记录者坚信,她是正义的。
这部片子我预计会在西方获得很多好评,因为她记录的视角里,反对派是代表医生的一群人,他们没有武器,救死扶伤,而政府军是拥有俄罗斯提供大型杀伤武器的一群人,他们对手无寸铁的反对派大肆虐杀,孩子也不放过。
但事实是什么样的?如果反对派没有武装,这内战是如何打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结束的?臭名昭著的ISIS原先也是反对派阵营的一支力量。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要支持反对派呢,是因为正义吗?是因为伊朗和叙利亚是中东为数不多的什叶派统治的国家,这两个政府关系还挺好的,而且,叙利亚政府军是俄罗斯在中东的桥头堡,另外,叙利亚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原因。当然,内战肯定也有叙利亚国家内部的原因,强权政治,宗教、经济问题,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西方势力搅在里面,使得这一切更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整个国家民不聊生,老百姓只能用悲惨和无望来形容。
我不喜欢这部纪录片,不喜欢它单一的视角,代表的是一方的声音。
但同时,我也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片子,希望更多人看到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理解我说的荒谬。
眼见的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实,不要被情绪带动,理性的思考。
脱离了时代背景,为萨玛(儿童新生)的意义,它只是个普通的纪录片。
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个人政治偏见(站反对党,抨击政府军),不太妥当,不太客观,过于偏激和片面。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欧美“吹捧”风格,过誉。
如果你想了解叙利亚🇸🇾的民众情况可以看一看。血🩸,满目的红,满目的疮痍,满目的奔走抗议战斗,满目的自大盲目凌乱,满口的民主歌颂向往与仁义道德……
追求民主没错,手段没错,什么错了?
这一把把刀🔪,被谁教唆挑拨或自主而举起?真真切切被强权而压迫、因腐败而愤怒💢、前途才华施展无门么?还是愤青的借题发挥、无所事事?亦或趁机窃取能源的投机分子,欧美各届政治商人集团?(真的没有被蒙蔽么)
这一把把刀🔪,刺向了谁?是别人,还是自己。是法律、政治,还是经济?是当权者,还是老百姓?是国外,还是国内?
这一把把刀🔪,伤害了谁?“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至少伤了和平、伤了孩子)
为了萨玛而战,为了萨玛拍摄。没太觉得:
1生育是幸福的产物,谁都有权利追求这种幸福。但至少我认为最最最不该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政治想法,强迫输加到孩子们身上。(又比如HK年轻的示威者、中年的示威者带着小孩、宣传反动的老师媒体📺们等)。过于年轻,有时候掌握着真理,也通常大多意味着过于偏面而偏激,这才是生养和教育的意义。
当然了,并不是什么都要逆来顺受,反思、质疑、反击都是对的,要敢于讲真话、敢于提问题。
2骂骂咧咧、打砸不解决问题。无论是不知哪儿来武器的反派,开干,就得想到结果。没了经济,国家一定啥也不是(尤其内战)。
改革,没什么不应该,就是怎么变着变着就变了味道、变了初衷。后来瞎狂欢🎉自我麻木愉悦罢了。
为什么呢?乌克兰🇺🇦,巴西🇧🇷,(韩国🇰🇷、香港🇭🇰、台湾,也这样,但不太严重),(苏联勉强算),等等等等。
又怎样才能更好的改变呢?
又怎么知道这种改变是更光明完善了还是更黑暗残缺了呢?
“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有大道理。
改革者惊常出现在社会底层(农民👨🌾-古,工人-今)。那么社会幸福出现在每个人都踏踏实实不至于挨饿失望不能活的时候。eg陈胜吴广等。
改革者经常出现在杰出人才中。只有个人利益在国家利益之后,个人才华见解成熟高瞻远瞩以后。eg商鞅、张居正、雍正等。
改革者有时候褒贬不一,欲望不一。涂为名否?涂为利否?涂为天下否?
改革者少有善终。因为别动了富人权贵的奶酪🧀️,要不然有你好看。
改革,有时候是破窗糊缝、力挽狂澜、绝地求生。有时候是剜肉去脓、防微杜渐、起死回生。改革,往往很疼,不用人有不同方式。改革,有好有坏的走向,真真假假对对错错时间来判断。
改革初始往往一片丹心,希望这些都源于好的想法、保持好的理念,通过好的方式,得到相对好的结果。
时代如洪流,万浪淘沙,滚滚而去也,许多沉浮不由自主。
无论如何,希望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孩子们少疼一点。希望他/她们的眼神👁️里永远多一点通灵与清亮,永远少一点暗淡与淡漠。
改变不了世界,就别让自己改变。做好自己、清醒一点。
祝幸运,祝好,以上。
新生儿终于哭出来的时候,大气和眼泪一起出来;只有十岁和八岁大的哥哥抱着五岁或更小的弟弟的尸体痛哭的时候,眼泪也是止不住的流:20多天,800多台手术,6000多个生命,太无力了。看完去查了新闻,战争尚未结束,美俄还都在派兵,不知道萨玛一家现在怎样了,满目疮痍的阿勒泼像废城鬼城,可是那些所谓正义的化身代表么还在争夺着,全然不管那里或那个国家的平民们。看的时候,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让八岁仅仅因为作业多了一点点就不想活了的儿子看看这部电影,看看那些孩子和人们想活着有多么的难,要不要让他看到这么残忍的画面,要让他明白如果没有先辈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没有党和领导人的睿智,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也许今天的中国也是这样的,所以只有个人努力奋斗,做好螺丝钉,才能撑起强大的国家机器,去共筑和平发展和希望。是的,今天的中国是强大了,但是少年强则国强,如果从你开始少年不想学习只想玩睡觉,那国家的未来是可见的,所以孩子啊,你要选择怎样的未来?看的时候我还在考虑,阿勒泼或者叙利亚的人要避孕吗?缺衣少食不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出生是否正确,同时,几十万人死去了,如果生育率再降低,何以为继。看完情绪起伏,写下这些为记。
在这个时刻看这样一部全球层面瞩目的纪录片,更多是一种启发,亲历者/幸存者角度记录影像的价值。
相信在当下的武汉有人也在做,“我受不了!”那个护士的小视频显然比很多情绪消费性软文有力得多。情绪下传达的整个城市的境况不言而喻,甚至可以成为整个灾难深埋人心的标志影像。
希望在合适的时候能看到这些素材的组织,如能成为有序的纪录片佳作更好,成不了并没那么绝对重要,对记录者的意识和勇气已无苛责。
可以设想现在身处某个感染灾情险重的城市,你能做出什么记录?包括网上疯传的各种封锁控制、自我隔离或沉重或轻松的视频,最后又能留下哪些?
作为以后可能的观众,尽量留下一些情绪记忆点和艺术触角吧。
看到预告就迫不及待地找来看了。看完后结合最近香港暴徒发起的所谓革命,对政治和战争有了些新的想法。影片中叙利亚反对派初期的抗争、用的标语都似曾相识,感叹原来通过学生发动运动,jc镇压,接着jc被骂背叛人民,继而一步步引发全国大乱的套路在世界范围都是通用的。本影片记录人从反对派的角度出发,记录“冷酷无情、草菅人命”的俄罗斯军队围困叙利亚平民的经历。绝对不是否认影片的真实性或百姓在战火中生存的艰辛,而是就影片的政治背景感悟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在政治中谈什么理中客的立场,不存在的。
对起源与结果的描述浮皮潦草含糊其辞,但真实影像本身的力量已经超越了立场,精确抵达了悲悯。
阿勒颇围城内的纪录影像何等宝贵,对于这样赤裸裸的真实人们是毫无抵抗能力的,但这就导致我们身陷另一个彀中——在强大的情绪感染之下,原因被抹杀了。俄罗斯军队坏得毫无道理可言,他们支持军政府的深层原因没有得到展现,不过这对身处战局当中的人来说也是难以避免的。身为导演应该有表达的自由,不过偏于煽情的风格与导演的政治立场让影片的客观性有所衰减,很容易沦为某一阵营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或是对立阵营的攻击标靶),但即便如此还是为她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勇气以及纪录下如此珍惜的人类历史影像而感动。说到底,我们身处千里之外的人又哪里有什么资格去指指点点呢?
导演从一开始就坚定的表明了反对派的立场,她用镜头记录了Aleppo被围城前后的故事。Sama的微笑、突如其来的枪炮声、刨腹产婴儿的啼哭、监视器里医院的瞬间消失、武装直升机投下的燃油弹,Waad一家穿越火线的回归,以及片子中那些无数消逝的生命,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预设剧本,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只叫人感到手足无措。
可能是求生欲吧,才更容易在战争期间生孩子。
具备西方国家推崇的获奖因素:战争、反政府、反俄
直到中后段影片才解释了为什么素材的组织那么不统一又奇怪,它们大多是为新闻而纪录的素材、并通常以片段的形态上传到视频网站。于新闻而言,所摄内容本身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但作为纪录片来说,缺乏统一清晰的观点,实在无法称为佳作。于是最终,看似视角多变(pov/自摄/航拍)又包罗万象(家庭/医院/战场),实则除了在剪辑台上将素材顺成了一条时间线,并没有作太多组织与梳理。无论是在素材的统一还是视角的统一上,都更加倾向Still Recording.
连坐在沙发上都有种沉重的负罪感。
在大年三十的白天观影,家周围时不时响起欢乐闹腾的鞭炮声,而纪录片里却时不时响起恐怖残酷的炸弹爆炸声,让身处在同一地球的我们宛如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一直祈祷世界和平,然而世界和平这个心愿却时常难以实现。—— Waad:对,我怕死,但我最怕的还是失去你。萨玛,我是为了你拍的这部电影,我要你明白,为什么你父亲和我做出了这些决定,我们是为了什么在战斗?
父亲给小女孩讲的关于轰炸的故事,真的是编剧都编不出的场景。
【叙利亚】亲爱的孩子,这是母亲和父亲用勇气、鲜血和不妥协的信仰铸就的纪录;这里有曾经生养你却不得不流亡的家乡,也有“从一到四”的生活点滴。因为就是家庭录像,立场预设和表达过度的弊病可以忽略;而珍贵的影像价值更是只留下满满的敬意。最让人感动的是,说出“每日炸弹肥皂剧上演了”、“孩子被吓尿了,我以为是热茶或咖啡,真是诗意的早晨”的精神;战争和炮火可以无情,但却从带不走任何乐观和坚强。
是很惊心动魄,孩子、平民最可怜无辜。可是,我还是觉得视角太偏颇,叙利亚这个局势我们都知道有多混乱,各方势力都为了自己利益在搅,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方是绝对正义。但纪录片里一直反映的都是政府派和俄罗斯对平民的无差别打击,没有反对派的丝毫还击,我不相信这种屠杀一直是单方面的。是,战争里的人一定是有立场和情绪的,可是本片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全是批判和委屈,把自己一方粉饰得过于无辜清高,这一点真的不能接受。当然,战争肯定是最大的不正义,这个毋庸置疑,只是,对自己和对方都进行反思才是有意义的。
为自由反压迫学运游行,胜利烟火和终将被战火尘埃覆盖的花园,简短几组黑袍画面说起“远没政府军糟糕”的伊斯兰国军事力量试图取代反抗势力,将理念置于生命之上带着婴儿穿越火线,《海贼王》的纸船前诉说离别的小伙伴们,送给妻子的柿子胜过玫瑰,还有太多的死亡和孩子的眼泪……对错与客观在个人体验的生死存亡间并不存在,新世代纪录片的直接影像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纪录片力求全知的事件解释,不知是好是坏
看完之后趁机去了解了一下叙利亚内战的来龙去脉,观影过程中那些略微别扭的时刻也找到了原因:完全站在反对派立场,不仅避开了客观而且避开了任何讨论的可能,只展现自己的高尚,难免刻意煽情嫌疑。但是,面对她纪录下来的真实的血淋淋场景,又怎能苛责她缺乏self-reflexive...毕竟,我们坚信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我们自主选择的,哪怕看起来好像是。多一种视角总是好的,就算视角各种变,战争屹立依旧,它就是血腥残酷自私的恶。
4.5 人生中看过最惨烈、最揪心的当下时代的纪录片之一。片名误译,应该是《留给萨玛》。“6800万观看,但没人采取行动”那句真是如此,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宛如地狱一般,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使出援手,只有观看,只有泣不成声。看到友邻说里面的航拍镜头“做作”,我只想说:最做作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一位不断抗争的孕妇记者带着生命危险拍下的。这些来自地狱的、来自死神面前的影像,已经令我无法评价了。21世纪,仍旧是人类野蛮的世纪;最后离城一段的城市景观镜头,和《钢琴家》里的如出一辙。本届奥斯卡所有提名电影里,如果只能选择看三部,一定是《寄生虫》、这部和《悲惨世界》。
QY-318,第一手拍摄带着一种魔力,片子非常有感染力,镜头直面战争后方的死亡,尺度给的非常直接,记录了阿勒颇被围困后的日常,史料价值非常高,作为一部纪录片就胜在这种导演在现场的记录。作为一部电影,用旁白串联影像资料,理出来一个清晰的主题,事件也很完整,表达非常直接,略带猎奇色彩的战争日常让人大开眼界。
#curzon, 说实话,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孩子,要了孩子为什么不想提供相对的安全,而是抱着孩子出生入死,真是如片中阐述不知,有些后悔?还是(也许潜意识)觉得孩子是一个对纪录片来说增加戏剧点的因素?这么说我显得很阴暗,但是类似题材的《何以为家》让我感动坏了,剧情片怎么卖惨都行,看你买不买单,但纪录片卖惨,如果记录者有参与的话,让人抵触,不是说不可以参与,但不应冒着无决定能力的他者生命,即emma。也可能是记录的时候想法更单纯些,但剪辑过程为了冲奖和更多观众,以打乱时间线加作者第一人称阐述来达到转折和煽情,这些确实让影厅内观众集体倒吸口气,或哀叹,或不时落泪,几个月前也拿下戛纳最佳纪录片。五星给予从未见过的叙利亚战火中景象,带着emma回医院减一星,不顾妇人哭喊反对,拍尸体特写再减一星。
这个导演很牛,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拍了自己的结婚跟两个孩子的出生,整个都是在随时被炸的情况下
满目苍夷触目惊心,遍地尸体血水横流,抢救死婴的镜头都捂眼不敢看了。居然还有质疑这只是反对派的立场,怎么不去看新闻联播呐,那不也正好可以教育警示一下对抗政府的下场嘛,国家不惜毁掉一座城和这里所有的人民。而这夫妇俩在阿勒颇围城中的战场还结婚晒娃更是犯下豆瓣的大忌,好不容易出去又回来冒死越过封锁线再入地狱都是为了什么呢,摆拍卖惨最后还有特权流亡海外。这一连串的不理解之后看到的是另一家人的超级乐观,枪炮声响起母亲下意识一闪,而刚出生的孩子却无动于衷。无人机航拍下像二战波兰式的废墟,俄军空袭向平民住所投下的炸弹与落入医院还可以暖手的巨大弹壳,想要出城投降也会被乱射致死的抵抗者真是活该。这世界如你们所愿从来没有变过,一直如此。#金马56#最后还要感谢下国足这些年源源不断的为叙利亚送分带给他们希望。
真实的令人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