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只恨当时无套套
只恨当时无套套。不然也不会这么悲剧。
逃婚族。
汪先生:做我媳妇有何不好,跑啥跑。雄性气息浓厚。
城市大水,大肚子还装企鹅下水。
萧军的态度:爱便爱,不爱就丢弃。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男人总是油嘴滑舌的。
我可以抱一下你老公吗?家教学生的姐姐(也是房东)够大胆的。
东北作家群。
女文青。
为何我遇到的女人总是那么孤单那么需要爱,而我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的。—男人花心的借口。
女闺蜜也不放过。
他很孤独,她就安慰他。
端木跟他们3P同床,条件所限,没办法。
我可能不再爱你了。
老百姓的爱情,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的婚姻。有的只是体贴、谅解、爱护。
说得很好,但做不到。正如张爱玲跟胡兰成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总是奢望。终究是分手。
端木没担当,跑掉,不帮忙提东西。
在几个男人之间流转。
病重才去医院,已经来不及。
整个香港都逃空了,抽烟算个啥。
抽烟镜头太多。
东北女子宋佳比江南小女子汤唯更符合萧红的形象、气质。
三星半
2 ) 你凌乱的美感我无法领略
作死。
真心的,我觉得这两个字概述这部电影就够了,但我忍不住又写了很多。
难怪现在文艺青年要蜕变为骂人的话。
怪丫的自己作死。
在剧中的萧红(注意这个定语,是剧中的萧红而不是真实的萧红)怀孕之前,剧情还是挺正常的,没有什么让我不舒服的地方,而且画面构图、用光都显得很讲究,从不少细节都看得出来导演、美术指导还有摄像的良苦用心。
但是,从剧中的萧红怀孕之后,很多事情开始不对劲儿了。
首先插播一段番外。
“你说这是拍东北人的传记片,演员咋不说东北话捏?”
“恁文艺一女主角要一开口‘干哈干哈’,你丫不瞅画面还不得以为放二人转呢。”
拉回来继续说。
剧中,萧红名不见经传的、来自老家的前前男友致其怀孕并畏罪潜逃,造成剧中苦逼异常的萧红成为了公交车售票员,同时还因为欠房租和各种债而被房东关关押,就在她可以写个惨字的时候,浑身看似被理想主义包裹的萧军同志站出来了,照顾她,爱护她……然后窝们滴森活,夺磨幸福,窝们滴森活,夺磨快乐……
结果,突然就发大水了啊!!!!!
在窗口目睹惨状的萧红同志,就像疯了一般冲出房间要去找萧军同志啊!!!!!
Wait,房东你天天不厌其烦锁人家,昨天晚上怎么就踏马不锁了啊!!!
还是爱情真伟大让萧红同志这个孕妇都能徒手撕破门锁的阻碍啊!!!
然后啊,萧红同志被救援人员带上船了啊,萧红同志声嘶力竭大喊你们要告诉萧军来找我啊!!!!
再然后啊,她跟赶来找她的萧军同志在水中巧遇了啊!!!!!
Wait again,这水踏马的是齐腰深啊!!!!!
身怀六甲地萧红同志居然就挣扎着从船上跳下去,艰难地奔跑跟萧军同志来个水中熊抱啊!!!!!!
你们比许仙白娘子还猛啊!!!!!!
接下来孩子生下来了啊……还卖给别人了!!!!!
人家出病房,萧军又追出去,把钱退给人家,还叮嘱人家等孩子长大了告诉人家Ta妈妈是作家!!!!!
尼玛我妈要生出来不要我以后还不认我,我就是知道她是美国总统都有个蛋用啊!!!!!!!
丫这是要让《人证》的剧情提前在天朝上演么!!!!!
我以为他们该消停了,完全没有啊!!!!!!
前路坎坷,喝碗鸡血继续嗨啊!!!!
两口子弹着琴耍着铃鼓在街上旁若无人欢快地奔跑啊!!!!摄像Sama还特别给力地放慢镜头给两人各种特写啊!!!!
俩二货就以这打起手鼓唱起歌的节奏到了一栋建筑物里面,然后森情滴抱在一起直勾勾看着对方……
我隐隐有种预感要开始限制级了。
“这……这是要野合么?”
我沉吟一番,没有开口。
然后他们说了很长一段对白,我只记得最后一句是“春天来了”!!!!
“艾玛,野合之前还念把诗啊……”
再然后,就在打下一束顶光的房间中央,翩翩飞舞地不知道是棉絮还是鹅毛大雪这不是重点啊,重点是两个人突然利索地把自己的破衣裳潇洒一脱啊!!!!
关键脸上表情在那一瞬间各种爽爆了啊!!!!!!
这三段剧情真心彻底治好了我的近视,因为……我!踏!马!瞎!了!!!!!!
然而高潮一波未清一波又起啊!!!!!!!
跑日本带个闺蜜回来,结果给挖墙角了,虽然不晓得这是不是真实的,但却是够狗血……
此时的萧红同志,脸上强欢笑,内心在咆哮!!!!!!
真是我的好闺蜜啊!!!!!!!!!!!!!!!!再也不相信基情了有木有!!!!!!!!!!!!!
后来萧红同志愉快地抽出珍藏多年的绿毛线要送萧军同志一顶帽子……
于是剧中萧红,萧军,还有端木仨人同睡一床的画面将森森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我只能说,花粥小美眉《老中医》中一句非常给力的歌词一语道破天机……
其实,剧情文艺的时候真的很文艺,某些画面用光,布景,演员服装什么的都很到位,尤其要说某些时候萧红的独白,恰到好处。
但是,雷银的地方编剧你也太不含糊了吧。
最后,我和一起看片的女友就一个深沉地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个女人男朋友不断,究竟是她有魅力,还是她有手段?
我说,这恐怕得看喜欢她的男人怎么看吧?
女友哼了一鼻子,管那么多干嘛,我觉得满意就行。
瞬间我觉得我又好好传统。
不过说真的,这真的是个很难说的问题。
有的女人就像你家可以世代流传的达芬奇手稿。
有的女人永远就像你买不起,但还是有的是人前仆后继要去捧,天天都要在你身边念叨的海淀学区房。
有的女人就像深夜回家的时候留着的一盏灯。
有的女人就像你每天都会喝的很多水。
有的女人就像你消耗得很快的卫生纸们。
有的女人就像你硬盘深处的“思想学习”文件夹。
有的女人就像……
你身边的女人太多了。
究竟哪个会跟你一辈子?
看运气吧。
反正女人遇见你跟不跟你在一起也是看运气。
好了,说完题外话了,最后总结陈词:我萧你鬼大爷的红,编剧你纯瞎搞死作,坑苦了摄像和美术指导。
3 ) 关于萧红和萧军的那些事
看完电影《萧红》,深深感觉对不起今天被我祸害的朋友们,我曾因喜欢萧红多次向他们推荐这部电影,当我看到敬爱的鲁迅先生屁颠屁颠地拿着写好的序,当着许广平的面满脸淫笑地对萧红说:“你该拿什么来感谢我呢?”并且这句话翻来覆去重复了两次。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见活生生的鲁迅居然是这个样子,这给我强大的心灵留下了多大的阴影导演你知道不?
很多人认为许广平不待见萧红,就觉得鲁迅跟萧红有关系,作为一个资深的鲁迅八卦爱好者,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鲁迅不但没有偷看弟媳妇洗澡,和萧红的关系也十分地纯粹。其源头无非是萧红遗言想将自己的骨灰葬在鲁迅墓旁,萧红一生孤苦,只有她祖父和鲁迅对她好,让她感到温暖,这又何尝不可呢!
说实话,看过海多纪念鲁迅的文字,只有萧红的文字最终压卷。其关键之处,是把鲁迅作为一个人来写的,其它人要么则是把鲁迅作为一个神写的,要么干脆拉倒抹黑无限妖魔化,好像不去捧捧或者踩踩就无法证明自己的高明似的。捧鲁的有个叫房向东的,看过你才知道什么叫做肉麻无比脑残粉,骂鲁的则多了,韩石山真正做到了人不无耻,天诛地灭。
扯远了,还是回到电影里去吧!小宋佳长得比萧红漂亮,这点还不算糟蹋,但有次萧红向端木说起自己的梦想,捧着高脚酒杯,其间眼波流媚,很像是上海滩四马路出来卖得导演知道不?萧红临死前在纸上写过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话难道是被导演吃了么?
萧红是民国时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和她相比,冰心、苏青、丁玲、张爱、白薇、凌叔华,甚至林徽因这种顾影自怜的文艺范至今都有传人,她们可能比现在的一些美女作家漂亮,家庭出身好,多才艺什么的,但那根接力棒至今都还有人传承着。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样,都是文学史上的特例。
再来说说萧军,萧军可是拍着胸脯说老毛最多只配当他大哥的铁血真汉子!他有次去延安过路,老毛准备巴结他召见他,他回绝说不了,可以说是当时延安几个不臣老毛的人,后来还有次把老毛灌醉套出了不少真话,都完整地记录在他的日记里。英雄如此之豪,又有几个呢,电影里只身去救萧红,咋这么娘呢!
晚年时红卫兵要去斗萧军,萧军说:“我活到这把年纪,已经是超期服役了,如对我进行武斗,我年轻时在讲武堂当过武师,下面的话就用不着我说了,希望你们珍惜自己的青春。”红卫兵听完就傻眼了,从此只敢对他文斗了。萧军自称是个性格暴烈的人,在电影里却像一把鼻涕被几个女人甩来甩去,导演你烦不烦!
萧红死后,传闻端木和骆宾基把人埋了后,痛快地打了一架,然后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在骆宾基的回忆录里,只承认萧军才是萧红真正的丈夫。本来很简单的故事,三人各持一端,最后搞得像罗生门一样。我觉得在萧红的眼里,萧军有侠气未免粗暴,且爱处处留情;端木够温柔不够担当,遇事总是退缩;这就是萧红的苦恼。你们帮她选好了吧!不过萧红临死前还对骆宾基说:三郎若是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这话让人觉得惨然!
关于《萧红》,导演整体结构还是不错,最关键的一点是不懂萧红,估计丫连《呼兰河传》都没读过,所以根本不能理会萧红圣徒似的拼命写作,是源于对故乡对土地的深深热爱。其实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就有这种感觉,现在却忘了老本,搞得自己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对现实过于妥切,手忙脚乱仅余浮躁二字。
这只能说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环境气候极其恶劣,除了田壮壮贾樟柯少数电影人还有些许职业操守外,其它人差不多都是拍个电影侥幸成红,再用这个作为敲门砖理所当然地向主流投怀送抱了。好电影不能上座,烂电影层出不穷,票房这东西纯粹是个假大空,连泰囧这样烂成渣的电影都有人追捧,真是滑天下之稽!
不过最后我还是被《萧红》有些地方感动了,尤其是火车快开时,萧军给她买了两个梨子,这也是本来就有的。梨者离也,不管他们以后见没见面,我的鼻子有点酸,想必眼睛有点红。年纪大了,泪点和尿点都是这么低,甚至分不清煽情和感动的区别,倒是笑点却是和血压一样不由自主地高了,长期以往,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
正如中国足球的沦落一样,中国电影产业的没落,乃至中国文化的断层和缺失,这些烂账都可以统统归到体制身上。如果中国将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脑残,一个个走在街上,就像灌足了气的充气娃娃一样。一遇到什么事,可笑不可笑,好玩不好玩,先爆了再说,正如我现在丢下工作,一个劲儿地只顾吐槽。
ps:看到宋佳的卖力表演忍不住多打了一星。
4 ) 被扭曲的杯具杂陈的人生
但凡名人传记,总是会有些许变味,或者是有意拔高,或者是装作无意的拔高,或者是扭曲。毕竟时间过去那么多年,哪里还有当年人来分辨是非?看完《萧红》,不知萧红的后人是否会找剧组打官司?电影里的萧红,也许仍旧带着作家与文艺的气息,但却仿佛成为一个现代版的“残酷青春/美女作家”代言人。端木蕻良的后人,又是否会找剧组打官司?电影里油头粉面有如恩客的眼神、表情,都让人感到那么不是滋味。仿佛这电影的拍摄,只是为了说明这一切只是一个错误。
萧红是我一个喜欢的作家,她的作品基本都看过,最难忘的还是《呼兰河传》,时间的摧残完全摧不毁呼兰河那忧郁又温暖的气息。没人告诉我应该看她的作品,也没有人推荐,只不过是自发的遇上,自发的喜欢上了。也许把生命终结在年轻的时候,是一种幸运,哪怕那是悲苦的,被迫的,不甘的。然而同样作为一个女人,有时未免会想,一个像萧红这样敏感倔强的人,如果能够活到后来,她到底能收获什么?做为女人,她能收获美满的家庭生活吗?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不照成章出牌的作家,她在历史上的那么多运动中,能保全完整的人格而不受丝毫屈辱吗?所以说,她死了,生命像烟花一样灿烂,未必不是一种福气。忘了是谁说过,大意是说,一个早早失去的生命是有福的,没有福气的人才会留在后面。
萧红的生平看过很多次,她的一生不幸的开端,贫苦的生活,各种版本的爱情,包括与鲁迅先生的各种交往乃至猜测也都有所了解。虽然故事本身是怎样是一回事,电影拍出来是怎样又是另外一回事,不过,不真诚的艺术创作是比不真诚的生活更要可恶,因为生活是自己的哪怕不真诚,可是艺术却最终是要面对大家的(再说,一部电影也并不是天生就是艺术)。电影《萧红》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电影一开头,是萧红病重躺在床上,光线暗淡,她伸出手,似乎要拿床头柜上的药瓶。骆同学问她要拿药吗,她声音低沉的说不。看到这里我快崩溃了——虽然戏才开始。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堕落文艺女青年吗?做作,自怜,放任。作为一个敏感的生命,萧红应当是克制的,至少在陌生人面前,至少我认为。这样的认为也许会给当事人抹上浪漫色彩,但这并不失真。在电影往后的情节中,宋佳版萧红一直是这样一个样子,仿佛一个人早就知道她会这么早就走向灭亡。可是,这只是导演知道而已啊!对于敏感又坚强的人来说,当她不知前路如何,也总该表现出那种求生的欲望,那种好胜的动力,而不是早早知道人生结局的那种破罐破摔。事实上,有谁能预先了解命运?
所有的人物里面,大概只有汪先生的后人和萧军的后人不会找他们打官司。一来姓汪的一家不出名,二来电影对他的处理很合理,而萧军则是被美化了,变成一个无自知的博爱者。电影把他的滥情变成一种不自觉的博爱,把数度的不忠变成一种高尚人格的瑕疵,如此美化还有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典型的标签化啊!把故事弄得毫无美感毫无浪漫可言,这种简单化难道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诚意吗?而端木蕻良在电影中则毫不招人喜欢。他本人也作为一个作家,夸奖起萧红来就像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铁杆粉丝一样。在咖啡馆里两人对饮的一场戏,暧昧得就像一场如今泛滥的都市艳遇。事实上,他们俩的爱情是不知不觉萌芽的,哪怕后来发现两人性格不合,端木显得很弱,可是也绝不该莫名其妙的给出这样的一个细节:到了香港,萧红一手提着杂物,一手提着一个大箱子,很吃力的走在端木的后面,而端木本人则悠闲的只在腋下夹了一个东西自顾自的走。这样的细节也许旨在表现端木不会照顾人,那么他们爱情萌芽时,他那种招女主角喜欢的体贴宽容照顾人的表现从哪里来的?也许确实他是一个这样的人,然而在电影的处理上,只有这唯一一个突兀扎眼的细节来表现,是不是太断章取义了?这样塑造人物,只能告诉观众一个结论:萧红与未婚夫的自由结合是一场闹剧,与萧军的相爱和分手是一场有悲有喜的正剧,而与端木的结合就完全是一场杯具了——还不能正儿八经叫悲剧,只能叫杯具。
关于萧红的立体影像,这部电影是第一个。毕竟去世太早,能被记住完全靠了她本身作品的生命力,鲁迅先生的提携当然也是不能不提的。电影里出现的鲁迅,尽管造型形似,直立的头发,杂乱的胡子,都一一做来,然而出现一次让人笑一次,那种违和感真是羞煞先人。但是要说大家都记得她,那也未必,冰心老年一篇记录五四以来的女作家的文章中,大部分主流女作家从老到小都被光荣点名,而萧红作为早期的天才女作家,却没有被丝毫提到。这不知道是该归结于人老了,记忆模糊,还是说萧红的存在完全是在主流以外,毕竟民国是一个另外的世界了?
电影里还交代萧红有一个与前未婚夫的亲生女儿,送人收养了,上网一搜,确实是存在这么一个女儿,据称生于1932年,活到现在年纪也真不小了。看电影时虽然知道这种事不会胡乱说,但确实很少听到关于萧红亲生女儿的说法。在电影里,她生下女儿即刻送人,那么干脆——无论当时是怎样,为了新生活抛弃自己的孩子,还是让人觉得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据说萧红本人在香港时有提到,然而电影里,在她即将死去时,都一直没有安排她想起这么一件事。这部电影,就这么简单粗放的变成了“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如果萧红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想法呢?
5 ) 也就只有这些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了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
没错,我是个粗人,没有去理解你,可我没想过要离开你。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他给我想要的,疼爱、理解、注视、专一、轻声说话,我要的不多!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
6 ) 知道這部影片還是因為得了獎..
絕對是奔著宋佳去的.之前看了一部電視劇覺得這女生很漂亮才注意的她,而觀影時意外發現居然裡面有黃覺!知道黃覺就比較早了,傾城之戀裡的范柳原就讓我挺稀罕這位大帥哥了.而這次在蕭紅中飾演蕭軍這號不是很討喜的人物卻也刻畫的很到位.影片整體現實和回憶穿插,平鋪直敘地演繹了蕭紅短暫的一生.我想說的是:蕭軍也好,端木蕻良,駱賓基也罷,他們的口味還真是...有點奇特.anyway,看完影片之後,我去惡補呼蘭河傳了..
一颗星给觉宝
霍建起根本就不懂萧红。
这个金鸡影后给的确实比较诡异。片子本身太雷了。
都是些装文艺的套路,没有真文艺。也没拍出萧红小说中那种苍凉的气质。宋佳其实演得不错,有某刻还让人想起《时时刻刻》中的伍尔芙
矫情造作。不过场景挺漂亮的。和室友的几个感触:1.宋佳太漂亮了,不适合演萧红,只是“美女”,而少“作家”;2.萧红、萧军、端木躺在一张床上调情那段真是天雷滚滚啊;3.萧红晚期经历的争论还是挺大的,拍出来有些偏激了;4.鲁迅的普通话……总之,如果不挂名《萧红》,会觉得这片好些。
乱世玩文艺,注定祸渐起。
萧红算是动荡时代著名的女作家了,一生也很传奇。电影太文艺范了,有些台词和场景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博爱的男人。
问:把大象放进冰箱里需要几个步骤?答:需要三个步骤。问:观看《萧红》需要几个步骤?答:需要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阅读李樯的剧本《黄金时代》;第二个步骤,观看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第三个步骤,观看霍建起导演的《萧红》。
感觉挺好,人物更贴合一些。黄金时代还是腕儿和角儿多了些,冲淡了主线的悲喜
就萧红而言,汤唯是绝对演不过小宋佳的,虽然小宋佳在这部里演的并不好。
像一泡隔夜尿,骚气冲天,但一点都不性感
不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好电影,推荐。
以乱搞为核心竞争力的主旋律。里面有两处很强:一个是“鲁迅”猥琐地笑着问萧红“你要怎么谢我”,一个是那场叫人下巴砸地的“3P”床戏。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在中国拍电影,拍什么并无所谓,关键是看谁来拍,如果像霍建起这种貌似无害的“主流”导演来的话,似乎怎样都可以的。
做工精致,但剧本肤浅,完全没看到一个"赤裸灵魂"的萧红。一个好作家的痛苦也许源自生活的凄惶与遭遇的不幸,但这种痛苦却不应也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命运的浅层。电影没能刻画出痛苦的升华与萧红才华的灿烂,仅抓取了八卦的表皮表演了一场平庸的爱情小品。
慢镜头太多,剧本本身又偏流水账,就显得矫情。讲一个作家的故事怎么讲才能兼顾八卦情史和作品思想,还真是个问题。
★★★ 养眼是养眼的,要用爱情去说萧红也是蛮好的切入点。但这场战时风花雪月太多劈腿野合堕胎,太容易导向“贵圈屌乱”,什么奥菲利娅根本就是扯淡。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
Falling Flowers 这个译名太牛逼。。。
正经的文艺女青年小宋佳,遇上不正经的文艺男青年黄觉。影片优缺点都很明显。有时间写篇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