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内娱夸夸其谈,大言不惭,有贬低单身、抬高男性之嫌,这下好了,引起公愤了吧?!
不成想,节目组欲盖弥彰,评论区埋伏了众多的水军在洗地,可笑的是水军课前准备工作没做好,翻车了。随意点开几个水军号的个人主页,动态更新竟然一模一样。。。。。。这里可以用一万个草泥马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
这波惊天地泣鬼神的操作,到底是水军洗地的专业不到家呢,还是节目组给的钱太少呢?
---------------------------------分割线--------------------------------------
下面是我看到的,分享一下,(*^__^*) 嘻嘻……有点乱,但没关系,有图有真相嘛!
文 | 林不二子
恋爱脑男友你们想要吗?你们怎么看劝分小组?对男明星代言化妆品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看法,把这些问题拿出来集中讨论的则是近期上线的一档新综艺《姐妹们的茶话会》。
无论是从讨论话题还是从节目名称上,都能看出《姐妹们的茶话会》是一档针对女性群体推出的节目,其官方给出的定位也是具有“她”价值的国际女性智识分享综艺,然而在多国女性嘉宾、多元观点的“外观”包装下,这档节目的价值观输出很难说真的跳脱出对女性刻板认知的圈套。
每周日一二中午12点更新上中下集,每集平均在30分钟左右,《姐妹们的茶话会》的更新模式就显示出这是一档意在陪伴观众短暂午休时光的综艺,每一集2个讨论话题,配合上色调温馨明快的棚内装饰,《姐妹们的茶话会》看起来可以是一档合格的下饭综艺。
但作为可以被划分到谈话类综艺下的《姐妹们的茶话会》,在谈话环节上的不足实在太过明显,导致这档节目虽然能边吃边看,但可能吃着吃着就被气笑了。
比如节目第一期提出话题“恋爱脑男友你们想要吗”,本意上是想让不同国家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女嘉宾们抒发个人对“恋爱脑男友”的看法,但由于引出这个话题的方式是借助电视剧片段,导致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让人感觉抓不到点。
包括节目第一期下集中对于“年轻人恐婚你怎么看”的讨论也是从电视剧引入,电视剧片段本就有着艺术化创造的手法,将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极致化,在想要讨论一个贴近人们现实生活话题的时候,把电视剧片段拿出来作为案例,这番操作本身就有些盲人摸象式的“奇幻”。
不过,《姐妹们的茶话会》也并非优点全无。节目引用豆瓣“劝分小组”的帖子让嘉宾发表个人看法的环节,虽然成为了节目目前最大的争议点,因为有嘉宾认为劝分的人是单身者看不得别人过得好,不过在读娱君看来,这一趴的讨论反倒忠于了节目的初衷,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女性嘉宾说出自己的感受,哪怕是带有偏见的,毕竟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会真实存在的。
偏见的形成来自于信息不对等,在节目嘉宾们不完全了解“劝分小组”的情况下做出定论,和网友们在不清楚别人具体情况就下结论的行为是一样的,这一幕或许也能让一些人意识到真相可能并非是自己所想的那样,从而更耐心地睁开眼睛、打开耳朵,看看听一听更多人、更多方面、更多角度的声音和想法,这也是这档节目本来想要实现的目的。
作为一个午休档的谈话类综艺,《姐妹们的茶话会》虽然有在谈话设置上的缺陷,但也有值得肯定的的亮点,算不上足够出彩但也能“聊以下饭”,这本可以让其成为一个吸引女性观众的“小而美”节目,不过在深入到讨论话题即节目的具体内容后,这档节目藏在更身处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为什么在引出讨论话题时是以电视剧为案例?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操作,其实就是节目组对于女性群体刻板认知的直接体现。
把电视剧片段作为引入点,本身是为了能让观众快速理解讨论话题,这就透露出节目组默认节目的大部分观众都观看过这些电视剧。诚然,电视剧市场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女性,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女性用户并非把观看国产电视剧作为为唯一娱乐手段,把女性用户=国产电视剧观众的粗略划分,就是对女性群体刻板印象的体现之一。
当然,这还只是这档节目的小问题,读娱君更大的疑惑在于节目中设立的种种讨论话题,以及拆解这些话题的方式,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从女性视角出发。
我们暂且不谈节目第一期中多是关于婚恋的“标准”女性话题,节目第二期的一个话题“对男明星代言化妆品的态度”,本身就带有了强烈的预设性,一个是男性代言化妆品,一个是男明星代言,这两点能自然引出嘉宾对于男性化妆以及男明星粉丝效应的讨论,这样强预设性的话题本身就不具有更多发散讨论的空间。从这个话题延伸出的“各国最受欢迎男明星类型”的第二话题,更是让这档节目流于了平庸,难道女性关注的化妆品话题就只剩下男人可以聊了吗?
虽然当代中国女性对于化妆品的关注度确实空前高涨,男明星代言化妆品的趋势也是现实情况,但作为从女性视角出发的谈话类节目,也许讨论什么样的化妆品更易被接受,怎样辨别化妆品是否适合自己,是让女性观众们能够获得更多新知的角度,把化妆品这样一个切入点用男明星代言的角度来拆解,还是难免让人感觉到刻板印象在发挥作用,或者说是把一个本可以深挖的话题表层化了。
同样的,在节目中婚恋、身材管理、医美等话题的出现,也都来自于女性群体日常关注的领域,虽然这些话题也许能够更快速地激发起女性观众的反馈,但女性群体并非只关注这些领域。更何况,《姐妹们的茶话会》在这些女性日常讨论话题上,也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探讨,身材管理仍停留在社会审美带来的胖瘦焦虑、轻医美话题仍在探讨是否接受,这样的节目内容并不会给观众们带来新的可收获信息。
在读娱君看来,从女性视角出发可以是一个更普世化的话题由女性来解读,这才是更能展示当代女性思潮的方式,而《姐妹们的茶话会》只是把“她”价值简化为讨论女性日常关注话题的原地踏步,并无意间以刻板印象拆解女性话题,最终让这档节目只能是一场没有价值的茶话会。
尾声:
近些年来,以女性为主的影视剧、综艺内容越来越多,据艺恩指数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仅2019年各卫视、平台打造女性向综艺节目就超过28档,题材也多以恋爱、婚育、情感类为主。这样题材的内容确实能够让女性用户们有更多易产生共鸣的娱乐快感,但与此同时,这些娱乐化的内容也在不断驯化着女性群体的审美与意识,从而促成一种集体化的思潮以及新时代的刻板化女性标签。
诚然,为女性群体建立一个更多元思考、具有独立化思辨能力的场域,并非是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之责任,但当节目公然以“她”价值为标签时,在一些应该要做到的事情上偷懒并不值得给予肯定,毕竟这样的标签很可能真的会影响到部分女性,让社会性的刻板印象通过娱乐化的形式再一次套住每一个认真生活享受娱乐的女人。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随着年底红毯、盛典、颁奖礼等集中举办,以刘诗诗、唐嫣、赵丽颖为代表的“85花”重新杀回观众视线,明星辣妈惊艳四座,返回娱乐圈、重拾女明星光环对她们来说毫无压力。
这也不由地让人想到那些从当红巅峰期转身淡出嫁人的女明星都怎样了?她们也会暗自觉得可惜吗?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包文婧,曾参演了《女人不坏》《画壁》等名声不菲的电影和多部电视剧,在访谈中她直言当时包贝尔没有挣多少钱,她负担起了主要的家庭生活开支。
本是崭露头角的娱乐圈新星,包文婧却愿意为了爱情而暂退娱乐圈。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她一度表示当家庭主妇时的自己很无奈,没有能力赚钱让她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感。这大概也是她后来选择上综艺的原因吧?
陈若仪在台湾有着“小林志玲”的称号,也组过女团、演过剧,但为了和林志颖组建家庭,她也洗手作羹汤,后来再出现在公众视线时,她是那个被孩子、婆媳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林太太”。
不过,当一个人决心想改变,那他一定会有所行动。如果陈若仪没有选择复出、仍旧还是离开镁光灯,也算是自有考量吧。
曾退圈、后来又成功复出的郑希怡则应该是不少全职妈妈羡慕的模板。
她签约英皇,星途坦荡,但在生完孩子后因为实在离不开孩子,而选择当了半年全职妈妈。
今年,骨子里是工作狂的郑希怡为了成为女儿的榜样,又以39岁的年纪参加了《乘风破浪的姐姐》并再度翻红。或许很少人能像她轻松自在地出世入世,在当“家庭主妇”和“重回职场”之间横跳,毕竟复出和翻红也并不是一句空话。
在综艺《姐妹们的茶话会》里,她也首次袒露了自己放弃事业在家带娃的半年经历,“不好当”,还向“全职妈妈”这一群体表示respect:“因为真的太不容易了!”
有人认为“全职妈妈”在“带娃鄙视链”的最底端,心甘情愿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是失去自我意志的表现,“全职太太”这一身份,在传统男性和新兴女性的眼中都像是夹心饼干般的存在,张桂梅校长最不齿从困难家庭走出去却选择当“全职太太”的女学生:
在小鉴看来,当“职场女性”和“全职太太”都是个人选择,成年人得有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的能力,心甘情愿选择为家庭牺牲,无可厚非;坚持要做职场女强人,也值得钦佩。人的想法是流动的,我们也理应支持所有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地探索生活的姿态。
赵小棠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全职太太,公开亮相之后还上过热搜,一向心直口快的赵小棠也在《姐妹们的茶话会》里为“全职妈妈”撑腰:“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放弃了辉煌来成就家庭,值得被尊重”,她赞成给全职妈妈发工资,毕竟育儿顾家真的算得上是一项劳心劳力的工作。
对“要不要给全职妈妈发工资”这个问题,古灵精怪的颜如晶就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中国式家庭的生活方式中还是觉得“谈钱伤感情”,妈妈的神圣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她亮出观点:“家庭中的每个角色都在付出,要工资太商业化太冷漠。”
不同文化背景下,外国友人对于“全职妈妈”更有不同的思考。来自乌克兰的乔丽娅对“向丈夫要工资”这一行为感到不解,耿直表示:“待在家里擦一擦洗一洗什么的也不是太累吧!”而且她认为孩子就应该由女性来带,可能是因为乌克兰的全职妈妈们有三年产假吧。
在郑希怡看来,接受丈夫的工资很有必要,因为丈夫带孩子那真的是灾难!她吐槽起了丈夫给孩子梳头的经历,孩子的头发最后变得“和摇滚明星一般乱”,把心疼打在公屏上!
近年来也有很多女孩为了成为“豪门全职妈妈”,推崇起了“好嫁风”。“好嫁风”最早源于日本,是一种深受男性审美喜爱的穿搭风格,推崇者认为这是“直男杀手”百试百灵,反对者们则觉得是“又土又丑”、“人间阿依莲”的代表。追求“好嫁风”的女性常常被认为是为了博取直男喜爱放弃自我意识从而在婚恋市场上讨巧的选手,她们的目的就是最终嫁入豪门、好门。
这种通过婚姻走捷径的方式被搬到台面上来讨论,赵小棠认为婚姻中双方都该有独立的灵魂,而不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我可以陪你成长,但是我不养闲人。”针对女明星“嫁豪门说”,她开启大胆diss模式:“嫁得好其实是嫁给很爱你的人,而不是嫁入豪门,嫁入豪门,还真不如我自己干呢!”真的是很难不支持!
结婚多年的郑希怡给出了更成熟的观点:“你要干得很好,才有资格选择嫁或不嫁,才有选择的底气。”
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大肆横行的年代,“男闺蜜”担当大左则输出了精辟金句:“保障一生幸福的不是婚姻,是你自己。”
来自美国的阳离子溯源社会中的男女地位:“当社会默认男主外女主内,才会出现一套标准衡量你是否好嫁。”
来自日本的林绘梨华更直接:“嫁入豪门不如自己挣钱自己花!”尤其是日本有些男士,宁愿把钱花在居酒屋也不回家,也难怪她会支持给全职妈妈发工资。
嘉宾们不同的观点归因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国家、职业和年龄的差异,让节目中看似家常的话题,也多了一层社会讨论的价值,让网友们看到了不同语境里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视角下看待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她们妙语连珠,犀利爆梗频出,短小精悍的发言每每震惊四座,真切触达观众的痛点,堪称“行走的人形弹幕机”!
此前节目中的议题,“如何看待身材焦虑?”关注到了女性对自身越来越苛刻的审美取向,赵小棠就直接表示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让人想到了她的出圈名场面“大家都打针”,一如既往real,赵姐不愧是你!
讨论当下盛行的消费方式时,赵小棠说自己对熟人请求帮忙“砍一刀”的态度是“链接发我,我帮你买”,这也太痛快了吧!简直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虽然但是,怎么才能向赵小棠发去好友申请,在线等挺急的。
另一位犀利担当颜如晶,在节目里爆出的不少金句都让小鉴想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讨论审美的时候她说:“社会对女性要求越来越高,但男性的审美还停在原地。”反爹味儿先锋,我瑞斯拜!就是不知怎么好像嗅到了一点如晶宝贝辛酸的味道,毕竟那么努力变强变美,结果男性还只喜欢原来那种柔弱类型(哭出声来)
说到买房和独立的话题时,颜如晶说“男性买房是为了结婚,女性买房一般是结不了婚”,而她自己今年刚刚买了一套三百平的大房子(狗头)。同样也是刚买了房子的周笔畅则淡定很多,随着女生社会地位在逐渐发生变化,她也只能送出一句“男生们也看开一点”。
都说Brainy is the new sexy,愈来愈多的女性愿意直抒己见,她们或俏皮犀利、火花四溅,或温柔有力量,掷地有声的言语也形成了极强的声量磁场,这就是不少人所乐见的“她力量”,反正我可了也慕了。
这档对女性充满恶意的节目,终将遭到人民的唾弃。我的打分,代表一切,我的立场不会改变。你请再多的水军来洗地,非但掩饰不了你的恶俗,却更能暴露出你急于掩饰的气急败坏。放下你的话筒,关闭你的摄像机,永久下线这档无节操的节目,并向所有被你践踏过的女性,郑重道歉吧!
---------------------------------分割线--------------------------------------
似乎找出藏匿在评论区里的水军号,成了我每天最大的乐趣。又到了每日分享一刻了,接下来,真相奉上,请君细品!(清一色的四星五星好评,整齐划一地在评论区列队,就连每个号的动态都一模一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游戏类、体验类,甚至搞笑的综艺节目盛行,但实际上,综艺节目并不应只有是娱乐的功效,在某种程度上,还应该回归科普开智的本位,甚至起到打破刻板印象、博闻强识的功效。
爱奇艺原创的国际女性智识分享综艺《姐妹们的茶话会》,从女性的观察视角出发,选取众多泛生活化的话题,从女性视角现实问题再思索,重构日常景观, 钩沉出新的观察场景,刻板印象在这里被消解,甚至有了多面向、更延展的表现,比如,年轻人恐婚可能是因为“责任感”使然。又比如,男性也应该被赋予说累的权利。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突出女性态度
如今的谈话类节目发展在杂糅融合其他类型元素之余,开始有了一定的层级分化,有的访谈类节目,专注社会文化话题,艰深和寡;有的又趋向于选择时下的热门话题: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算了等等;又或是聚焦明星个人轶事,在节目呈现上也以明星及其老友边喝边玩边揭“短”为主体。
显然,纯女性视角的谈话类节目是缺失的,在设置上,看节目名称《姐妹们的茶话会》,“姐妹”“茶话会”,显然从一开始,该节目就设定了自己女性化表达立场,轻松愉悦的话题场,在话题上,则是别出机杼,不设前提,不带预设地从年轻人聚集的社群网站摘取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小众的,也可能是逗趣乖张的,不论是“恋爱脑男友”、“劝和还是劝分”等等,细看该节目选择的话题,无不是切口精巧细小,生活化新鲜感强的。
《姐妹们的茶话会》汇聚了来自七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女性。一面是话题具象,视角下沉,对于讨论者来说参与感强,一面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认知碰撞,正是在这种探讨的大背景作用下,在极易被刻板化解读的问题上,却让我们看到了多元的女性态度。比如赵小棠的“男性力量也是有限的”颜如晶的“男性也可以依赖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当节目播出后,THE9-赵小棠提出的“男性也有弱小的时候”观点的时候,#赵小棠恋爱观#很快就冲上了热搜,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在虎扑等直男圈层引发热议,显然,THE9-赵小棠戳中了他们的心窝子。
从网友的各类发声来看,同意赵小棠的观众大多是抛弃女性弱者论的,正如,有的网友认为的那样,安全感更多的是自己给的,太过依赖对方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谈恋爱崩盘后迷失了自我。实际上,如今的女性对情感方面的诉求,早已愈发理性克己。从这个角度看,该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迭代,看到了观众对自我的理解甚至他们理想中的自我,不失为成为观察社会的一个镜像。而对于一直承压的男性来说,赵小棠的一席发言无疑纾解了他们心中的块垒,有网友就对她的这种观点予以认同,直呼赵小棠人间清醒。
节目中不少发言包裹的价值内涵值得探讨。人们往往陷入刻板印象而不自知,除了女性,男性形象也常常被标签化、符号化,傅首尔就举例,影视剧中男性形象很多都很渣。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渣男遍地已经成了影视剧们无意识的共识。节目不仅在为女性形象去刻板化,也在为男性正名。而颜如晶则提出,其实不论男女,都有示弱的权力,女性视角的发声在实操上帮助男性来减轻负担,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了一个更立体更客观的思考角度。
有意思的是,颜如晶还抽丝剥茧地点出,情感乱象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发展女性成长和男性审美是脱轨的:社会鼓励女性独立自主的同时,并没有同步提高男性的审美,男生依旧沉溺在老旧的审美范式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在网上引起“女性变强和男性审美矛盾吗”的讨论。
轻松日常的讨论却让人发现了藏匿在讨论话题之下的社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姐妹们的茶话会》对唤起日常生活的观照和思索,是大有助力的。
重构专属“她”的谈话场,完成女性表达
根据艺恩指数2019年发布的《综艺因“她”更精彩——女性综艺数据研究报告》显示,仅2019年,各卫视、平台打造的以女性为主的综艺节目总计就超过28档。女性题材综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看似繁荣。
但纵观那些已播出的女性向综艺,从题材上看,情感类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大多选择女性的情感状态进行切分发力,恋爱、婚育等等,这也是女性向综艺最为深耕的领域,2016年《我们来了》《妈妈是超人》;2017年《蜜食记》《不可思议的妈妈》;2018年《妻子的浪漫旅行》《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等综艺,2019年的《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二季》,再到各类女团节目的出现,显然,“她综艺”的创新,也是业内正在上下求索的问题。
时间来到2020年,女性综艺推陈出新,《乘风破浪的姐姐》熟龄选秀,掀起千层浪,《听见她说》以独白短剧的形式进行创新,但真正聚焦女性成长的节目相对较少,女性的生活智慧、卓越的智识理应有其分享的场域。《姐妹们的茶话会》的出现可以说是正逢其时的,当观察有了文化视野和国际化背景做支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呈现,各类女性观点表达中徐徐道来,该节目的现实意义也随之明显。
话题是轻松的,有各国的文化“猎奇”,林绘梨华就给大家介绍了日本当下颇为流行的“婚活”活动。也有热点议题的全球性思考,原来随着时代发展,各个国家的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氛围是愉悦的,具有生活仪式感的茶话会模式,观看节目就真的如陪同姐妹唠嗑,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的播出方式也颇为创新,“每周日一二中午12点更新”, 30分钟一顿午餐的时间长短,可以说,这档小日播的陪伴式综艺,短小精炼刚好下饭。
在全球视野下看待这些问题,节目嘉宾们的讨论折射了全球视野下的智识边界拓展,跳出了国内视角,打破了不少思维定式,也让观众有了另外的思考框架,反诸己身,对日常生活进行更深入思考。
在节目之外,大家也积极关注女性话题,包括刚刚过去的“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她们就通过在脸上涂抹口红的表达方式,加入到由意甲联赛发起的“向暴力亮红牌”行动中,向性别暴力说不。将女性视角与直男圈层融合,国际化的倡导也收获了网友们更多的肯定。不少观众就表示,她发现嘉宾们的观点与国家文化社会背景联系紧密,说不定很多令自己头大的问题,在另一个评价体系里能够迎刃而解。
真正从“她视角”出发,一同探讨当下女性的定义及如何塑造女性的真实自我,重构专属“她”的对谈氛围,《姐妹们的茶话会》突破了从管中窥豹的狭隘视角,成功展现了多维度的女性观察,传递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你内娱夸夸其谈,大言不惭,有贬低单身、抬高男性之嫌,这下好了,引起公愤了吧?!
不成想,节目组欲盖弥彰,评论区埋伏了众多的水军在洗地,可笑的是水军课前准备工作没做好,翻车了。随意点开几个水军号的个人主页,动态更新竟然一模一样。。。。。。这里可以用一万个草泥马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
这波惊天地泣鬼神的操作,到底是水军洗地的专业不到家呢,还是节目组给的钱太少呢?
---------------------------------分割线--------------------------------------
下面是我看到的,分享一下,(*^__^*) 嘻嘻……有点乱,但没关系,有图有真相嘛!
第一期真的还蛮好笑的,轻松的氛围下讨论出的感情问题倒也算深刻,印象比较深的有女生接不接受恋爱脑的男生,感觉茶话会的各位小姐姐们大多还是理智。确实,我个人认为恋爱脑的男生比恋爱脑的女生恐怖得多,男生占有欲控制欲更强,要是极端一些可能会成为“陈世峰”等人,但恋爱脑的女生极端得行为好像少得多。我觉得女生们多看看这种节目还是蛮有好处的,至少在感情方面,即使没有经历也能获取一些很不错的经验。
呵,吐了,我们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在劝分组劝分,想尽办法让受害者逃离糟糕的感情,节目组是娇妻吗?谁会嫉妒和嫖娼男/家暴男/劈腿男/pua男谈恋爱啊?以为谁都喜欢垃圾是不是?自己雌竞比赛第一名,以为全世界都这样啊?
我还就是挺赵小棠了整天传播快乐哈哈啊哈,她在节目里输出的观点很正!加油💪
节目组并没有得到收谷子原贴的授权
聚焦女性视角,邀请不同国家的女性对当下一些热点话题发表见解,这个形式真的挺不错的,而且有些观点输出也很优质,整体氛围也不尬,很适合下饭观看
嘉宾小姐姐们的各种观点很有意思,例如如晶说的“女生变强的同时要鼓励男生接受可以依赖女生的事实”,阳离子说“中国女生恐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女性离婚就扣分了”,这些都说到心坎里去了,期待节目之后对更多话题的探讨。btw,好喜欢阳离子小姐姐
这种节目很难把握好度,毕竟女性话题风口浪尖,怎么都有人挑毛病的,名字从世界美少女茶话会改到姐妹们的茶话会就够搞笑了,看到人说干脆改成同志们的座谈会算了哈哈哈,反正看了一期,挺和谐的,当下饭节目看可以的。其实也能理解,为啥第一期放这种情感话题,有的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不想做内容,是真的很难做,我们之前想做的女性聊天节目至今没成,是想了很多有社会意义的话题,但真的就能播吗
女性视角要被看到。无论是否成熟、得体、政治正确。我们先来一起看见才是最重要的。
枉费我还想着支持女性综艺,原来全世界都有舔男恋爱脑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还是蛮不错的
看得人好生气,劝分组收谷子帖那里,明明嘉宾都是女性却对同样是女性的楼主那么恶意,一味帮男主说话,醉了…还抨击劝分组,搞得好像组里的大家全都是不分黑白的自动站楼主劝分机器人似的…(劝分组那位楼主发帖了,节目组没经人同意就擅自搬运,让楼主被全员diss,嗯,节目组,不愧是你🙄)如果是做成双方观点碰撞那还好,但是当场上几乎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我只觉得不适,只想说一句——垃圾。呕~😓一集看完了,越看越生气,直挠头简直…一度怀疑我所处的地方以及性别…一个个都说的啥啊在那?搞得好像女生该对男生多感恩戴德似的!还姐妹们的茶话会?全员性转也完全没问题好吧!(以及,对颜如晶的好感直线下降,搁那说的都是啥啊,无语。(哦,忘了她不是中国人了,难怪了告辞👋(如果有人能看到这条,劝不要去吃翔)
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然而第二集开始已经向女德班发展了
打一星着实没必要,也不是个什么宣扬女权的高价值节目,只不过是各国某一女性自身视角下的想法而已,有必要升到什么高度吗,何必呢?世界上所有女性的想法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一致对付男性吗,那些认为这个节目宣扬了女德的人,真的知道女权的意义吗
觉得不错👍 讨论气氛还蛮融洽的,既然是讨论类节目自然是各种看法都有。希望有更多有趣的话题加入讨论。
说分组劝分是来自单身女性的羡慕嫉妒恨,就凭这句话还好意思说是女性向?女性视角?一句话就把对单身女性的恶意点到满点。
主要还是颜如晶,付首尔和赵小棠三个人比较搞笑,其他外国人并不是很突出。
非正老粉表示不愧是爱奇艺🤪 没梗直接搬豆瓣,搬豆瓣不说还要踩一脚,没加劝分小组,就是单纯恶心这种行为。
有点女生版非正式会谈的意思
有点失望吧 非正大家聚在一起话题都那么有趣 怎么女孩子聚在一起就只能聊男人聊感情了?聊一期就行了呗,三期?!!!这世界没别的趣事了吗?还是说你们觉得姐妹们聚在一起就只能聊这些?有点无语🙃
有个问题:用分组的梗问发帖人要授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