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片的几个感受:
1,当时的将领都很愚蠢,草菅人命,所以很多国家士兵死的比二战还多。英国的道格、黑格,法国的霞飞、福煦,俄国的那些,都让士兵在机枪面前做死亡冲锋,这样的愚蠢,经历了四年还是不改,可见打仗时将领是多么重要,而士兵又是多么无助。遇到愚蠢的将领才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灾难。明明科技已经将杀人武器搞得很发达了,可是这些将领的头脑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老古板里。从普法战争后才长大的这帮平均60岁左右的老头,头脑僵化堪称老混蛋,几十年里基本没打什么大仗,也就是打打一些殖民战争,所以其实水平很差,后来却都成了国家英雄,真是历史欺人,名不副实。后来的日本在优势美军面前,还是傻了吧唧地进行死亡冲锋,如出一辙。苏某俄某到了二战,甚至到了车chen战争还是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所以历次伤亡总是比对手大得多。多亏美国改变了这一人类的军事传统,将以少死人为荣和精确打击发扬光大。希望好战的军方,如果以后真的发动战争,至少能爱惜年轻军人的生命,以少死人为荣,而不是继续鼓吹那种拿人命不当人命的所谓“勇敢”与“爱国”。以慷他人生命之慨掩盖自己指挥的愚蠢和能力的低下。
2.德国威廉二世认为俄罗斯不会干预奥匈入侵塞尔维亚,结果俄罗斯加入了,从而使奥匈和塞尔维亚的双边事件发展为世界大战。后来又认为美国不会加入,至少不会在德国战胜法国前加入,所以开展无底线的潜艇战,但是美国立刻参战了。改变了战争的力量对比。人类的愚蠢由此可见一斑。领导人对形势和力量的误判都是历次悲剧的根源。就像后来日本军部认为它偷袭珍珠港可以让自己占据主动,但是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立刻被启动,导致日本走向失败。政治、战争就像股市一样,总是你以为如何,偏偏向反方向发展,使得你一败涂地。此谓自作孽不可活。
3.历史总有其深层根源,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表面上一战是民族国家因互相憎恨和所谓的“爱国热情”而大打出手,但是战争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发展,几个老大帝国在三四年之后都轰然崩溃瓦解,说明了在20世纪10年代,人类看来真的走到了一个需要升级换代的时候,而世界大战只是使问题凸显的一个表象和通道,是一部分历史的结果,也是一部分历史的原因。
“1916年7月1日,星期六。索姆河以北的地区血流成河,而爱丽舍宫庭院里的榆树,栗树和金合欢等,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斑驳,深深浅浅的绿意交错重叠显得静谧而安详。乌鸫,斑尾林鸽,以及一些其它的小鸟在草地上嬉闹。在凡尔登和索姆河河畔,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正不断地死去。”
看到这一段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生命是如此的不公平与不值钱。不要天天把打仗说在嘴边,战争伤害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他们可能单纯善良。
纪录片比课本与博物馆里的图片文字描述生动得多,现在看回那些钢铁铸成的勇武士兵、英雄肖像,大抵会有另一种不同的看法。或许想要纪念战争的人没想过掩盖或是弱化一段漫无天日的黑暗历史,但我们战后的人永远理解不到战场上的挣扎。
不论在一战前被美化的战争,还是战争后被美化的光荣牺牲,都无法掩盖战争的恐怖,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记忆不会改变。
“我们一定会去往天堂,因为我们无辜死去,我们都是牺牲品。”
世界本该是很美好的,人间地狱是不该出现的,珍惜和平年代。
BY JOHN MCCRAE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
Take up 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In Flanders fields.
斐迪南夫婦遇刺 ——奧匈帝國发布最后通牒,宣战塞尔维亚——俄軍出兵奥匈——德國向尼古拉二世發佈最后通碟,宣戰俄國 讓•饶勒斯遇刺身亡——德國宣戰法國(阿尔萨斯洛林地區) 施里芬计划: 1914 西線:進攻比利時(列日戰爭(伊普爾戰役)),英國出兵—第一次马恩河戰役—“奔向大海”机动作战—轉入陣地戰 東線:俄國攻破东普鲁士—興登堡和鲁登道夫坦能堡战役(齐柏林飞艇)—加利西亞戰役俄國轉攻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恩维尔帕夏在俄國高加索地区作戰,大敗后實行亞美尼亞大屠殺 1915 达达尼尔海峡戰役(丘吉爾辭職)加里波利登陸(澳新联军 凱末爾指揮)協約國均失敗 西線僵持,德軍轉向東線作戰,擊退俄國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卢西塔尼亚”號事件激起美國反德情緒 法國尚蒂伊會晤 1916 凡尔登战役(貝當后在二战中投降納粹德國成為法國维希政府元首) 索姆河战役(马克沁重机枪)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去世 1917 俄國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請求喬治五世被拒;克劳伦斯攻打奧匈帝國以爭取協約國支持 卡爾一世上臺,秘密和談失敗(與意大利存在糾紛) 威廉二世和談失敗(实际掌舵者興登堡和魯登道夫),(1916年日德兰海战后)魯登道夫發動无限制潜艇戰,美國參戰(潘興將軍) 法國貴婦小進戰役,美軍部分士兵編入英達聯軍 帕斯米爾戰役(3th伊普爾戰役),加拿大徵兵進攻德軍 卡波雷托戰役(《永别了武器》)——德奥联军戰勝意大利(卡多尔纳将军) 1918 與蘇俄簽訂《布列斯特条约》,集中兵力于西線(巴黎大炮/大贝尔塔炮) 爆發西班牙流行性感冒(马克思韦伯),美国参战 泽布吕赫战役(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 喬治六世)改稱温莎王朝),佔領德軍潜艇基地 登陸萨洛尼卡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8月亚眠战役 奧匈帝國內阿拉伯起义(费萨尔 伊本侯塞因,勞倫斯,伊拉克王国),德國境內革命爆發,防线崩溃 11.11停战协定:德國內波兰獨立,奧匈帝國內民族獨立(福煦“二十年休戰”)
很棒的纪录片,十九世纪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让这些帝国统治者如坐针毡,再加上各种商人的割韭菜大法的修炼得道,发现战争是割韭菜的好办法,而偏执的统治者则觉得这是增强权力安全的好办法,于是一堆表弟中的战争就此开始了。结果自然是各种绞肉,西边在索姆河,马恩河,凡尔登一代绞肉四年,西部则是德国出奇招列宁,推翻了克伦斯基的妥协政权,获得了占据俄罗斯四分之一人口的割地,真是好招数呀!南边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持续绞肉,西南则是一战的导火索之地,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希腊,塞尔维亚搅和在一起。阿拉伯地区则是英法通过劳伦斯配合着阿拉伯的那个索什么的后来伊拉克的国王灭了阿拉伯地区的奥斯曼,远东则是日本出手干了德国的殖民地青岛。搅和了四年后,德国的社会主义者也政变,徳皇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司令员鲁什么夫流亡瑞典。于是1871年刚刚创建的德意志帝国就这么亡了,当然奥斯曼,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也都亡了,一战后只留下了大英帝国。当然核心问题一方面是德国人找死,非要无差别的进行潜艇攻击,给了美国出战的借口,要知道威尔逊总统16年大选时的承诺就是不参与战争,当然据说跟德国挑墨西哥进攻美国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英法欠美国二十亿美元,所以不能败,败了谁还钱呀!当然我估计德国也欠美国的钱,有机会查一下当时欠多少!所以说钱欠了多了,反而借钱的成老大了。最终德国的新的社会主义政府宣布停战,并且同意签署很多人都看出来将来必定还会带来战争的凡尔赛条约。威尔逊引导大家成立国联,以及给予国家自决权。这也是威尔逊体系也就是现代世界体系成立的开端。几个问题想不通,需要再学习的,第一,就是这几个帝国的商人的帐到底是怎么算的,比如德国的克鲁伯,或者法国的雷诺,战争到底给他们带没带来利益,包括很多金融机构就是了。第二,这些君主也太傻逼了吧,轻信身边的大臣和商人的撺掇而发动战争,最终四个帝国被推翻了,是不是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无产阶级工人的斗争的烈度已经快无法控制了,只有通过战争的仇恨来形成大家对国家的忠诚了呢?第三,德国干嘛一直非要干倒法国,要打下巴黎?普法赢了一次,怎么一战也要干,二战还要干,是为了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吗?第四,一战带来的和平运动对于世界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贝当一战时就是不主张进攻的,这么严重的绞肉机,对参战各国肯定都带来了深刻的反思,这个层面了解清楚,也有助于理解汪精卫呀!哈哈哈
在上个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惨烈程度及其对整个欧洲的破坏,甚至超过了我们熟知的二战。但如果你穿越回1914前夕,你会发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安详: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无数美妙的艺术作品诞生,科学繁荣。在巴黎、维也纳街边的咖啡馆,你能看到里尔克深情凝望莎乐美并为她朗读新作,贵妇的沙龙里谈论着俄国小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整个欧洲皇室也团结在"欧洲贾母"维多利亚女王的身边,俄皇、德皇、英皇都是表兄弟。 就在这样的一片歌舞升平中,死神悄悄挥舞起了镰刀:据BBC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平民大量死亡原因之一是西班牙流感。一开始在战壕中开始传播,最后又被伤兵带回了乡间、城镇)。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怎么这些表兄弟们说翻脸就翻脸了? 接下来我就以英国为例,给各位看官总结一下这位参赛选手参加一战的原因: 塞尔维亚人在波西尼亚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所以奥匈帝国要攻击塞尔维亚。但是俄国认为自己是斯拉夫民族领袖,所以北极熊支持塞尔维亚准备攻击奥匈。可是德国和奥匈是好基友,所以德国要帮助奥地利抵制俄国。然而德国的前总参谋长毛奇规划的是一个东西双线作战的策略,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对俄国出兵同时也要在西线进行动员,法国就可能受到威胁。如果德国要进攻法国,那么一定要取道比利时。比利时和英国一直眉来眼去的暗送秋波,所以最后英国参战了。那么问题来了:英国和塞尔维亚是什么关系呢? 绕了这么一大圈有点晕了吧,其中的因果关系要使劲圆才能圆的过去。但有的时候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像一阵阵波纹似的传导到另一边,又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原因套着另一层。 当然这其中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像以上这个例子这样需要拐个山路十八弯才能联系到一起的因果,还算因果关系吗?我们总希望十万个为什么都有相对的十万个所以然。也许有时候事情就那么发生了,在极其偶然的因素下,但事后我们总要去赋予其一个因为所以。这本身就是人类在面对未知的茫茫自然下进化出的一个"合理化"本能。 比如说对于一战,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们会总结为是民族主义崛起或者是对殖民地的一次重新分配。当然我们也能找到相应的论据。 1.关于民族主义崛起。比如说东欧的巴尔干半岛一直被称为是"欧洲火药桶",原因就是奥匈帝国一直想把其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和波西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属于斯拉夫人自己的国家(后来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算是完成了这个梦想),所以冲突不断。 2.殖民地的重新划分。德国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力大涨,工业水平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但悲剧的事这时候海外殖民地都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请看下图。 基本只能在非洲发展了…德意志人对于重新划分势力的要求又屡遭拒绝,只能囤积军备,最后擦枪走火了。 但不管怎么分析也都是事后诸葛亮了,战争这东西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起于毫末,乘风而起势不可挡。观其前后,大国纷争好似顽童胡闹,一踩我脚我抠你牙,这样的仇恨通过政治机器这个放大器,成为了鳏寡孤独制造者。用战争检验文明的时候已经过去,列国所有的纷争还是在交易桌上解决的为好。
任何战争都毫无意义,胜利的不是人类,是吃饱腐肉的苍蝇和蛆虫
看些参战国的士兵,十八九的样子,还都涉世未深,在镜头前逗趣,好像即将参加一场游戏……然后镜头一转,就是泥泞的堑壕、铁丝网、枪淋炮弹……埋葬的,是一代人的青春,播撒的,是有一代人的仇恨。
影像资料非常珍贵
这一战,把旧世界的全部肮脏都集中展现出来,并最终被砸毁。但是人们还是相信人和人之间终究是善意的。后来的二战才是毁了人类的幻想,所以有点不能不打的意思
法国在一战百年出品的纪录片,经过彩色化处理的一战映像极富感染力,人物就像是记录五六十代发生的事。所用的素材大多集中在西线,这也是协约国最漫长最激烈的战线
非常好看的一部纪录片,内容详实,非常仔细的介绍了一次大战的前因后果,全部由老镜头组成,经过后期上色,更直观的给人以震撼,红色的鲜血,灰色的铁丝,棕色的泥土,黄色的火光,白色的尸体交织在地狱的大门口。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后期的爆发西班牙流感更是让世界超过一半(10亿)的人感染,带走了数千万条生命。。。但可惜的是,这并没有让人类懂得什么,20年后,一场更严重的大战已准备登场。
很多非常珍贵的资料,格局大但也不失细节,娓娓道来,历史洪流下包裹着闪烁着的人情光辉。带着关怀人类的慈悲来反思这场战争。人类是极易被煽动变为狂热于某集体事件的,但人类又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不断获得经验。片尾对德国复仇的预测令人恐惧......是二战的超长预告片。
影20100:几处经典:1.40老兵参加过凡尔登战役,休假回到巴黎后,他却感到痛苦,“没有人在意我们,我们都是牺牲品,只不过时前线的可怜虫,我们被遗忘了,没人需要我们,我感到无所适从,仿佛不属于这里。战争使既得利益者发了财,在远离前线的地方,生活美好如常”; 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写道:如果我们认为德国必须保持贫困,让德国孩子挨饿和致残,我敢预测,复仇必将到来; 3.新一代德国孩子在屈辱中成长,并梦想着复仇。4.几个战役: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比利时帕斯尚尔战役。大西洋海战-U型潜艇 5. 土耳其青年党恩维尔·帕夏在高加索地区进攻俄失败,让信奉基督的亚美尼亚人做替罪羊,屠杀超过100万。6. 1918liugan。期望世界和平,人类善待地球。
在B站看完。除了战场影像和news reel还结合了作家、诗人、记者、战地医生、士兵信件对战争的忠实描述,字里行间皆可窥见战争毫不掩饰、全无道理又一视同仁的残酷,而通过还原战场真相来反战永远是最有效的。如果说一战的发端是帝国主义利益之争的连锁反应,那么它的绵延就是沉没成本的惨痛教训。《凡尔赛条约》分赃不均再度为二战埋下祸根,正如福煦所预测:“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停战。”另外,原来Adolf Hitler、Hermann Göring、Erwin Rommel、Guillaume Apollinaire等人都参加过一战啊。
“说到杀人,人类的智能可谓花样百出”
除了德皇不论第几次看都能给人以惊喜的中二,印象最深的大概要算浩浩荡荡登陆旧大陆的美军了。当时美国几乎没有常备军,山姆大叔海报全国张贴,招募百万志愿兵。法国人因此叫他们Sammies。Sammies战斗经验不足,在美国本土训练时没有制服就穿常服,没有武器就用木枪木炮替代。Sammies最受人欢迎,因为他们总是亲切,总是微笑。在全片后半段几乎完全压抑的氛围中,Sammies一出现,配乐顿时变得欢快,令人振奋。法国境内美军公墓我正好走过一遍,一战二战,东境西岸,全都维护良好,整洁肃穆,一排排昂贵大理石,脚下的小国旗质地高档,坟头玻璃罩内蜡烛常年不灭,在风雨中也把前路照亮。因为美国人要葬在战死之地,地动山摇河流改道也不迁移,所以至今每年圣诞节,美国政府都会给墓地附近村庄的法国老人小孩发放津贴礼品,感谢他们的照顾与陪伴。
「一代德国儿童将在羞辱中长大,他们渴望复仇。」
标记下,断断续续在CCTV9补看完了,上色的影像太具震撼力,依旧差评西式pov.
毫无意义的战争
珍贵的影像。做人留一线啊!b站看此类纪录片关弹幕保智商,苏粉滚粗!
一上色 就更残酷了。人间地狱
欧洲人少是有原因的。非常详实的纪录片,大量珍贵原始镜头画面,很喜欢。
一战居然还有那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旁白小哥的法语很标准,一查原来一个法国人一个魁北克人,你俩英语好标准啊……(弹幕有些人真是为德国的统一欧洲大国梦操碎了心哟
地狱绘图
茨威格: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后,年轻的士兵们还以为战争是荣耀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