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台湾在明代才慢慢有大规模的大陆文化的渗透;原来陈近南的原型是陈永华;原来台南一开始才是台湾的政治文化中心,然后慢慢向北迁徙;原来鹿港是文商结合的重镇,随处都是庙宇,好想去鹿港看一看。 看完首先是觉得纪录片结构非常完美,叙事首尾呼应,伏笔都埋得很好,不仅是纪录片,文学性也很强;然后就是对台湾又多了一层感情。明末开始,台湾开化,虽然离祖国大陆遥远,也是紧紧跟随祖国的步伐,在本省人(包括大陆来台人)的努力耕耘和执政团队的长远规划下,台湾有了很强的生机活力,一片繁荣。(尤其是刘铭传巡抚,思想开明,政策超前,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人。)后来甲午战争爆发,割台之际,全台悲泣,全台举人上书,希望祖国不要抛弃他们,让人好不心痛!为清国的软弱捶胸顿足。想来,心中虽然对于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不言自明,但是一座海岛,相较于大陆紧紧连在一起的每一块陆地,确实漂泊感会更加深,因此对于家、岛的归属感可能更加深于祖国,整个岛的人民也更加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才能共同面对未知的危机,所以有时候脱口而出的一些言论可能也是无心之举。(当然,独,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感谢台湾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群将国家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的仁人志士!
一部片子好不好,从制作,从细节都能感受到,这部片子感觉各种素材的获取就需要费一番功夫,编年体+纪传体的描述,从荷兰殖民----明郑----清----日本----中华民国的历程,满目疮痍,台湾经历的太多了,50年的日据,很多人为什么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地区,这样的年代,动荡,不安,抗击,失败,沦落,屈服,我们有的选择吗?但是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不能质疑的,很多史料很多人证,物证,史证都证明了这一点,这片子拍到1945年台湾光复,过期是国民党旗帜,后边没有再拍下去,所以如果想和现在的中国联系在一起,还需要了解一下国共内战的历史,这样就疏通了,也就理解了很多时候台湾的政治、经济、民生多方面的起因和渊源,不会凭空去责备和一厢情愿的收复,其实台湾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啊
我一直以为台湾问题敏感不可多谈。一方面是它敏感,不好说;一方面是我不了解,没话说。
然而某天睡前听北槽,扯淡刘与一对在北京工作的台湾情侣聊天,我才知道原来现在台北的年轻人里有不少对政治毫不关心。我想说的话不带任何政治倾向,也无贬义:我听完后的第一反应是,“原来跟台湾的年轻人相比,大陆年轻人(或网友)在谈论台湾时‘一点就炸’的敏感就像小题大做,甚至像个笑话”。这只是一种感觉,也许描述得不恰当。但这种感觉不太好,对我的认知是一种刷新。那期节目让我哭笑不得,但我又能够理解他们和我们之间存在这种认知差异的原因。
很久以前,我的两个室友吵架,一个急得脸红脖子粗,甚至说了脏话,另一个靠着柜门看着对方扯着嗓子发泄,只在对方停下休息的短暂空档简单说一两个字反击,那几个字每次都会引起对方的又一轮谩骂回击,而那几个字里包含的意思仅仅是“你继续骂,我无所谓”。这个类比有些牵强,但两个室友不同的吵架风格与那对年轻情侣对两岸问题的态度,给我的感觉相似。我开始好奇两岸究竟有什么说不得的分歧——也许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以为的那么不可说。
我对台湾没多少发言权,既不了解历史,也不关注选举,更没有赴台旅游过。台湾在我的印象里并不立体,很单一,用“一点儿也不能少”即可概括。这是我们共同的底线。除此之外,我对台湾近乎于一无所知。我很汗颜,于是我想尝试了解台湾。
那期节目里,扯淡刘问那对台湾情侣对日据时期有何看法,他们说不懂,可能父辈会知道一些。问他们对最近大选的看法,他们说不关心。问他们投票了吗?他们说没有,可以投,但没有。我有些震惊,因为那是两个生长在台北市的年轻人。他们说,我们家在饭桌上从不聊政治,政治只是父辈和政客才关心的话题吧。扯淡刘问,那你们来这边工作的原因是?他们说,距离近、语言通、市场大,赚钱咯。在北京工作的台湾人有很多群,这个男生加的一个很活跃的群的主要功能是约麻将。男生从事的是美发行业,跟娱乐圈来往频繁,李开复是他老板的常客——李开复也是他口中在大陆最有知名度的人之一。他在大陆学会的第一个流行词是“瞎几把”,他的女朋友是舞者,外表装束走暗黑系风格,她说在台湾没人会对她浑身的纹身指手画脚,但在北京回头率很高。扯淡刘问,你们来这边是不是很容易啊?男生说,我们来这边很方便啊,申请就可以来,到期重新续签就好了。反倒是你们这边比较有限制吧,没那么多人能过去台湾。
台湾护照在多国免签,他们出国的途径十分畅通。被问到会不会在北京买房,男生说,不会啊,太贵了。台湾人其实一般都是在大陆赚钱,然后养老回台湾。因为台湾有山有海啊,气候舒适,住着很舒服,从任何一个地方开车去大海最多只要三小时。而在大陆内地,想看海需要去特定的地方,不方便。这对情侣对某次乘高铁去南京花了三个小时(如果没记错的话)非常“震惊”,这种距离让他们有些不习惯。
扯淡刘问他们对大陆人的看法,他们说没什么看法。
《过台湾》这部纪录片好在哪里?太多了。从思路到材料,到细节。观看时,我的角色是一个进行知识输入的学习者,因为我对台湾没有储备,因此对片子的质量挑不出毛病,只觉得大有收获。这部片子让台湾在我脑海中立体起来,它不再只是从小被灌输的“宝岛”、小学课本里的“日月潭”或宁馨美妙的“绿岛小夜曲”。台湾是一群鲜活的人。14集的内容涵盖了从古到今存在于台湾的人和事,对我而言他们是陌生的,故而有着十足的距离感,但他们又让我觉得亲切。其实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对台湾还不够亲切,福建人才是真亲切,方言、宗教、民俗,福建与台湾几乎是相通的。台湾在与大陆共享文化的同时还有多彩的原住民文化,以前我对自己看不进去《赛德克巴莱》和《艋舺》非常费解,也不明白为什么影评人对其赞誉有加,但看过纪录片后再找它们来看或许就会有一些新的感想了。两年前我读白先勇的《台北人》时,有好多次都不得不停下深呼吸,为败退在那个海岛的人的命运叹惋,我看的不是台湾人,是在台湾的大陆人。今年看台剧《一把青》,眷村的女人和国民党空军的往事又给了我一次走近台湾的机会,眷村的岁月距今并不遥远,娱乐圈里四十岁左右的台湾艺人中有一部分就在那里长大,但我看的也不是台湾人,依然是在台湾的大陆人。我想,我们在谈论台湾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流于刻板了?仅从政治角度来说的话。其实在文化方面,我们可深入了解对岸的切口多不胜数,有多少普通民众尝试过从这个角度入手来补充对两岸问题的认知呢?恐怕很少。《过台湾》拍摄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此。
国姓爷郑成功是一个大IP,我印象里的打星赵文卓几乎成了郑成功“专业户”。听高晓松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我已经看过《过台湾》中的相关部分了,很多信息尽管印象模糊也差不多能对上,这让我有种知识入门级的成就感。一直以来,郑成功在我印象里的标签只有一个,民族英雄。可只要再多了解一点点,这个标签就很勉强了——他是个混血儿。在日本文化里,郑成功是日本的英雄。而且郑成功当英雄这事是层层递进的,从他父亲郑芝龙开始,郑氏立业的本意是资本垄断,郑家兄弟伙几个都是海盗行业从业者,跟民族大义关系不大,且一心反清复明,当时属于政治立场很有问题的一群乱贼。郑芝龙被软禁到死都处于一种进退的矛盾之中,而读书人郑成功本来跟着钱谦益做学问,受父亲召唤正好赶在风口浪尖上,算时势造就了英雄,但他对抗过的敌人不只是荷兰人,英雄也只是就他在中国领土完整上的贡献而言才妥当——母亲被清廷逼死,父亲也死在北京,反清复明是他在收拾荷兰人之前子承父业的主业,且信念非常坚定,直到跟清人打到穷途末路才不得不退到厦门,去台湾也是跟荷兰人抢粮食的。台湾在被清人拿下以前仍然是反清复明的主阵地。因此一码归一码,历史略复杂,但这个英雄标签贴得可谓相当大度了。我不是从清政府立场评价郑成功,是这个标签“蒙骗”了我这么久让我感到不应该。我为什么如此没有问题意识?为什么在小时候听到英雄故事时没再多好奇一步呢?(你能做到的话早就上北大了)
今天该洗漱了,以后有空再接着写吧。《过台湾》值得一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抛开zz因素,着眼到历史长河中去看,突然就理解了台湾人的那种焦虑,虽然除了高山族的原住民,其余祖先都是从福建广东一带迁过去的,但自始至终,台湾人就没有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似乎总是每隔三五十年,整个社会就会发生政权转移和大动荡,成为国与国,政党与政党之间的斗争前线,不能说是牺牲品,但也的的确确造成了台湾人没有归属感这一事实,直到现在也是一样,所以他们才拼了命地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吧。
当然,还是希望见证历史的时刻早日到来,毕竟,两岸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人们分离了太久,要在情感上重新建立联系,虽然很难,但我相信快了!
央九刚播完第一集,从人类刚进入台湾和澎湖开始讲起,可以了解台湾历史,希望后面依旧可以客观的讲历史
影像版的《台湾四百年》。不算有独创性,制作也只是中规中矩:官方制专题史类纪录片一向知识性大于艺术性、教育性大于思想性,倾向以单元主题为经、时间演进为纬,在既定框架内罗列历史材料、构筑历史片段,而不大能够提供视听冲击和深刻关照——以更严苛的标准看,很平庸。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官方参与能克制直白的政治宣传冲动、把政治意图尽可能融入到详尽而新鲜的史料中:表达范式的突破难能可贵;将明末以来的台湾史置于远东乃至世界近代历史运动中予以考察,格局感提升的同时反映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两岸一家、血浓于水”的命题建筑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作为命题作文是相当高明的:把公共教育遗漏而为其他势力利用、曲解的史料纳入官方宣传,需加一星。台湾史是中华民族史的一部、是后者的缩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大陆的观众了解了台湾地区的历史。台湾确实是民族英雄辈出之地,可惜现在宝岛有些人数典忘祖,辜负了这几百年的先烈。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见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中华文化,一言以蔽之,耕读传家。这在过台湾的移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希望可以听到台湾人的观后感。影片讲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作为大陆人,觉得史料翔实,有共情渲染的意图。整体很用心,推荐。
央九看的,结合晚期明史来重看郑氏家族更加有趣,比单薄的“民族英雄”要厚重得多。片末总结说郑成功切断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补给线,使荷兰殖民者再也无力北上掠夺,给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故称郑为伟人。这位国姓公生前争战颠沛,死后被台湾尊为本土的神来供奉,只可惜活得太短了。
看开头,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讲然后就是1-8集的偷渡和垦荒反复的讲从第九集开始好些但还是讲的繁琐总结下来就是冗长乏味音乐和音效的乱用
信息量大,作为了解台湾的基本历史纪录片很合格,虽然量大导致看起来有点累,需要真爱的支撑。如果望海南可以达到这个高度就好了
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条件下所能拍的最好的台湾史纪录片了,尽可能地做到了不说教,而让故事自己说话。但受限于目前条件,只能讲到抗战胜利台湾光复。——陈仪、林献堂、谢雪红、李友邦、钟浩东后来怎么了?这些问题暂时还只能让观众自己去查考。
终于了解了台湾的历史,然后从1945年之后就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内战了,这样就衔接起来了 ,我最近很闲,可以补补课了
从郑成功征服台湾,并开始在台湾建立政权体系;到清王朝对台湾的移民和经营;再到割让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回归中央,最后到国民党割据台湾,这短短几百年内,台湾真正和平稳定的也就清王朝的那段时间。唉,真是可怜。
“历时8年,3入宝岛,跨越京、沪、苏、皖、浙、闽、台、粤、陕9省,采访海内外学者、专家逾300人,拍摄素材超过1000小时。14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过台湾》。”
可以说政治上我是中立的,看了第一集就和朋友一顿感慨:历史是真实发生的戏,是编剧都编不出来的戏,甚至历史学家都做不到,从大义角度应该合,可是洪流中的某些人真的为了“义”吗
拍得很详实,从南岛语族和大坌坑文化展开,记录了台湾从史前时代至今的发展历史,非常不错的纪录片。
笔力深厚,史料详实,制作相当地精良精细👍………全方位了解tw不可错过的一部好片!【四星半】 ps. 古代史、近代史都覆盖到了,能再连上光复后的现代史就真的圆满……
看到第十三集,讲的是台湾二战的慰安妇和征军,再看看现在的台湾人对于日本的态度,实在心寒
“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海峡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联合摄制”。以汉族人活动为主题;文物,影像资料非常丰富,私人记录,口述,采访也齐全。一、荷西时期(1集,海盗,明荷战争);二、明郑时期(2-3集,郑成功的收与复);三、清代中前(4-8集,移民,农垦,儒学,班兵,郊商,汉族社会扩大发展的专题地方史,个案为主);四、晚清(9-10集,沈葆桢、刘铭传的近代化建设,中法战争,中日海战);五、殖民地阶段:1895割台(11集,三十年中的本岛武装抵抗);1920s(12集,新文化运动,请立议会等非武装抵抗);1930s(13集,台湾人的渡海抗战);-1946】(14集,被卷入大战的台湾人,战后接收安排)。补上了被自己拖延了二十年的台湾史。在战争还没开始的今早完成
最有意思的不给拍,拍出来的也不太有意思,总之史学观是不能变得,跟看官修史书差不多
亚细亚孤儿苦难史。从几乎空白的史前文明,到明末正式登场再到光复,就没过上几天太平日子。荷兰人,法国人,日本人一个个轮着上。可惜了刘铭传,一个具有超越时代格局眼光的伟人。生逢其时,不遇明主。爱新觉罗家族都他妈的废物啊。
很全面,但我并不喜欢,过于琐碎,不够吸引人。